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通过太原西山杨庄勘查区天然焦样品的大量测试资料进行研究,针对本区天然焦赋存的特点,阐述了野外进行天然焦与煤研究的工作方法,确定了其区分参数特征,对开展天然焦和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尤为重要,然而天然焦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天然焦资源丰富,在苏鲁豫皖四省毗邻地区的煤矿开采中经常发现由于岩浆岩侵入,煤层受到烘烤而变质为天然焦的现象。广泛采集苏鲁豫皖四省毗邻地区天然焦样品,在描述天然焦宏观及显微特征的基础上,对天然焦开展工业分析、地球化学特征、自燃倾向性和焦尘爆炸性等方面的测试与分析,采用美国TA2100热分析仪测试典型样品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天然焦的宏观物理特性、显微组分特性与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体上各项分析指标与无烟煤没有明显的界线,天然焦与同地的残留煤相比,其挥发分产率降低、C/H比大幅提高;天然焦变质程度达到或高于无烟煤阶段,不易自燃、焦尘无爆炸性。燃烧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山东菏泽赵楼天然焦样品具有较强的反应活性,并根据天然焦的特性探讨了利用方向,认为其在制作型煤、合成氨、碳材料、生产水泥以及CO2地质封存等方面具有利用价值或潜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东部煤田普遍存在岩浆侵入现象,其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极大,因此准确划分岩浆侵入煤层范围是煤炭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分析岩浆岩、天然焦、煤等物性特征,构建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证实其在振幅、相位、频率等存在明显差异。以山东某煤矿3煤层为例,利用单属性技术、多属性聚类分析及谱分解技术等结合常规方法,圈定了煤、天然焦分界线及岩浆侵入范围。通过矿方布设的10个钻孔验证,与解释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系统收集整理研究李大庄勘查区钻孔、测试化验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区内天然焦形成原因,研究其物理特征、在测井曲线参数和三维地震方面的识别参数等。针对区内天然焦赋存特征,利用天然焦相关识别参数分析其赋存特征,提供本区及邻近区域内天然焦识别依据,对开展天然焦勘查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煤田地质勘探中,煤与天然焦的区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通常采用显微镜下光片观察,根据煤的结构与光性变化来区分它们,但工作量比较大。为此,我们采用了以显微镜鉴定为依据,结合煤质化验数据与测井曲线解释,建立铁法煤田煤与天然焦的划分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对煤的定义似乎很明确,但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煤与非煤的界定问题,其势必影响到煤炭的合理划分及应用。为此从煤的沉积及变质演化入手,明确煤与炭质泥岩、天然焦、石墨等演化关系,进而从其相互间的物质成分差异、变质程度及宏观与显微特征差异加以界定,初步总结出划分煤及其相邻非煤类别的灰分、水分、变质程度、宏观和显微的差异特征,为后续煤和邻近非煤划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煤层层滑构造会引发煤层性质变化,进而影响煤矿安全开采。为此基于层滑构造发育的地质特征,应用反射波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研究方法,对煤矿已揭露地质信息与地震剖面进行对比,研究煤层层滑构造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分析层滑构造在不同地震属性下弹性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确立不同地震信息响应特征与层滑构造之间的关系。基于层滑构造所引发的煤层变化及地震响应变化规律,利用多信息融合技术解释区域内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划分构造煤发育带,进而圈定层滑构造区域。  相似文献   

8.
龙口煤矿主要为新生界古近系含煤建造,共含煤1、煤2、煤3、煤4四层煤,煤2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以往的地震勘探剖面上反映煤2反射特征明显,断点干脆。在新采集的海上三维地震剖面上,煤2局部存夹矸,致使煤2反射波表现异常。通过正演模拟,总结出夹矸层厚度与频率的相互关系及其反射波特征。从实际资料的处理中,可以看出,经保幅处理后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比常规时间叠加剖面更能准确的反映出夹矸层的透镜体反射特征,特别是透镜体的上、下部同相轴反射波组强弱之分更加明显。实际采掘数据表明,地震剖面解释的夹矸分布范围,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济宁市保有煤炭资源储量123.9亿t,其中天然焦4.1亿t,约占山东省的一半。随着几大天然焦赋存煤田周边勘探找煤工作的深入,天然焦的资源储量还将增加4亿~11亿t,最终济宁市的天然焦资源储量将达8亿~15亿t。如何综合利用天然焦将直接影响济宁市乃至山东省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并关系到“节能降耗”的能源战略和矿区的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10.
由于岩浆的侵入破坏作用,使得煤层结构复杂化,煤、天然焦和岩浆岩交叉混合在一起,降低了煤层和天然焦的可采性,开采条件变复杂。一直以来天然焦伴随煤炭一起勘查,其勘查线距也遵从煤炭相关规范,而实际开采天然焦采区的设计与井下实际的采区布置相差较远。以安徽淮北天然焦矿井为例,对该矿的探采对比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勘探阶段针对天然焦矿层勘探钻孔间距和勘探线距,无法满足矿井实际开采需要,适宜的勘查工程线距至少为50~100m。  相似文献   

11.
作为岩浆吞噬煤层的信息记录者和物质承载者,接触变质煤是揭示煤层速热碳化过程和机理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此,本研究采集了淮北石台煤矿不同热变质程度的接触变质煤样品,利用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偏光显微镜(PLM)和扫描电镜(SEM)等实验手段,表征其微组构特征,以期揭示煤层速热碳化的机理和过程。结果显示,从未受影响煤、浅热变质煤到天然焦,样品最大镜质组反射率、灰分产率升高,氢、氮元素以及挥发分含量降低。未受影响煤显微组分以胶质结构体为主,局部发育丝质体;浅热变质煤中裂隙发育、少见脱挥发孔;靠近岩体的块状天然焦中镶嵌结构炭和脱挥发孔发育,孔径多介于20~150 μm;岩体内的细脉状天然焦,主要由多孔炭和炭微球组成,富含圆形—椭圆形气孔,孔径多介于1~3 μm。分析表明,趋近岩体,接触变质煤热变质程度连续增加:浅热变质煤是煤层受较弱热变质而脆性断裂的结果;天然焦是浅热变质煤热解脱挥发分和中间相化的产物;至岩体附近,天然焦被液化成多孔炭和炭微球,后二者最终被氧化为气态碳氧化物而消失。我们认为,岩浆接触变质煤速热碳化的实质就是固态煤岩被岩浆热解而中间相化、液化和氧化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抚顺煤田煤变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抚顺煤田的煤变质表现为一种具有浅成、高温、作用时间较短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特征。在西露天矿坑内和龙凤矿井下见有十分发育的接触热变质带,接触热变质煤未形成良好的天然焦,而是形成“炭渣状煤”或“烧变煤”。煤变质带明显,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有所反映。煤变质带的分布与后期侵入的辉绿岩的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以往矿山天然焦生产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对天然焦的基本特征、矿床的赋存特征、成因类型、岩浆侵入对矿体的影响等进行了探索研究,进而对天然焦成矿的基本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为今后天然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煤层中普遍存在煤炭天然焦化现象,目前,对无烟煤和天然焦之间的划分原则存在不统一,给地勘阶段无烟煤和天然焦的划分造成较大的困难,势必影响煤炭资源量估算及煤炭加工利用。文中从煤岩学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无烟煤和天然焦的识别特征,以期更加准确的识别无烟煤和天然焦,经实践验证,该煤岩识别特征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可供后续地勘阶段无烟煤和天然焦划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接触变质带煤的研究方法和焦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闪长玢岩顺层侵入煤层使煤层广泛接触变质。用煤岩定量方法,鉴定统计煤焦混杂样中天然焦、焦化煤、正常煤三类颗粒含量,以此作出煤(分)层的利用评价。同时指出,接触变质带可分为5个带;正常煤带、裂隙带、熔融气泡带、镶嵌结构带、岩焦混合带。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反射波特征小波分析的工程基础无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茂森  任青文  刘福胜  张健 《岩土力学》2005,26(7):1073-1079
针对现有工程基础无损检测中反射波分析的不足,对Morlet和Marr小波及其小波变换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它们在反射波分析上具有优势互补性。结合两个小波的优势,提出了Morlet小波域能量密度谱辨识动力学特征和Marr小波域模谱提取奇异特征的反射波分析方法,并构建了基于小波域香农熵的Morlet最优基小波确定技术。由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可以识别损伤模式,由反射波的奇异特征可以实施损伤定位,两者相结合构成了一条有机的基于反射波特征小波分析的工程基础精细无损检测技术路线。模型实验分析中概括归纳了工程基础的基本损伤模式,并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王清玉 《探矿工程》1999,(5):50-51,55
依据反射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反射波法评价桩身质量的等级标准,并列举了工程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淮北矿区天然焦资源及开发利用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淮北矿区天然焦资源储量、分布特点及规律、物理化学性质及特征,提出了淮北矿区天然焦开采工艺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枣滕地区天然焦热爆性及工业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焦按结构、构造和爆裂特征可分为4类。块状焦、砾状焦、柱状焦、砂状焦。试验结果表明:热爆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气孔,孔内的CO_2、CO、CH_4等气体若骤然加热,就会引起膨胀爆裂,若将天然焦制成粉或预热,则可扬长避短,用于各种工业用途。  相似文献   

20.
"岩浆侵入对淮北花沟西煤中稀土元素分布的影响"(高校地质学报,2013,19(4):671-676页)和"岩浆侵入对袁店二井煤矿72煤中稀土元素的影响"(煤炭工程,2014,46(5):119-122页)两文均表明"岩浆侵入致使煤中稀土元素含量增加,使煤中稀土元素发生了二次迁移与富集,且岩浆组分对煤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经重新整理原作者数据,并对其中镧系元素和钇(REY)的含量特征、上陆壳标准化分配模式的分析后,则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淮北煤田煤中REY平均118mg/kg,天然焦中REY平均128mg/kg,侵入岩中REY平均326mg/kg;煤层侵入岩REY含量高于煤和天然焦,而煤和天然焦中REY含量无显著差别。煤层侵入岩上陆壳标准化的REY分配模式均显著富集LREY,且明显与煤和天然焦的REY分配模式不同,这表明岩浆侵入对煤中镧系元素和钇的影响甚微,且煤中的HREY较LREY和MREY富集。总结得出: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须将钇元素一并分析,且将REY三分(LREY,MREY和HREY)便于更细致的对比;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标准化的参考应该尽量选择与煤近似的地质体(如北美页岩、上陆壳、中国煤等),不应均以球粒陨石为标准,方可更准确地解析稀土元素的来源及其在成煤及变质过程中的分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