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高骊山砂岩系1931年朱森创名。创名剖面在句容高骊山南坡。详细分层描述见于1935年李毓尧、李捷、朱森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209页)。1932年李四光、朱森将和州灰岩(上)和高骊山系(下)代表龙潭一带的下石炭统上部。1956年“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补编”一书中首称高骊山组。我们认为:高骊山组与高骊山系含义相似,后者为大塘  相似文献   

2.
<正> 刊于“地层学杂志”第9卷第2期的“南京附近的高骊山组”一文中,因为对所产植物化石鉴定的错误,把吕家山、仙鹤观二剖面的地质时代错定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经吴舜卿、吴秀元对植物化石的重新鉴定,发现该植物群落基本上是中生代的面貌,主要植物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岩关早期地层——茨山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南京地区的下石炭统,按其岩性及生物群特征,自下而上分为茨山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及老虎洞组五个地层单位。茨山组为本文创立,该组包括原划为上泥盆统五通组擂鼓台段上部的一套碎屑岩和金陵组底部含腕足类化石的砂岩。关于五通组的时代,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的五通组(当时称五通系)上部发现繁盛于泥盆纪的胴甲鱼类(Antiarchi)。根据鱼化石的特征,刘东生、潘江(1958)认为五通组的时代是晚泥盆世早期或中泥盆世晚期。罗兴、潘鹏(1959)在南京龙潭相当含胴甲鱼的层位中,采到了具晚泥盆世特征的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植物。李星学(1963)根据上述鱼  相似文献   

4.
自从在南京龙潭乌桐系顶部泥质页岩中发现了胴甲鱼化石后,乌桐系的地质时代问题引起了古生物学家很大注意,并展开了讨论。去年6月笔者有机会到该地区进行一次采集,在同一層位中不但采到一些植物化石(有的保存很好),而且幸运地获得一塊较完好的胴甲鱼标本。  相似文献   

5.
五通组过去称“五通群”,主要分布在苏、浙、皖一带。其时代争论已久,丁文江(1917)、李四光、朱森(1932)、李毓尧(1935),均认为应属泥盆纪,但缺少化石根据。斯行健(1936)在研究下石炭统植物化石时,将该组划归下石炭统最底部。潘江(1953)在南京龙潭擂鼓台附近的五通组上部,发现具中泥盆世色彩的胴甲鱼类(Antiarchi)化石,从而确认该组属泥盆纪。罗兴、潘鹏(1959)在上述含鱼化石层位中,又找到了晚泥盆世植物化石——Lepto-  相似文献   

6.
潘江 《地质论评》1960,20(5):212-212
自1952年本文笔者在南京龙潭五通石英岩的上部发现泥盆纪鱼化石以来,关于五通石英岩的地质时代问题曾有过不少的争论。最近何锡麟同志在“古生物学报”第7卷第4期中发表“南京龙潭下石炭纪化石材料的新发现并讨论乌桐系的时代问题”一文。  相似文献   

7.
长江下游五通组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通组过去通称“五通群”,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亦偶见于鄂东武汉、赣北鄱阳湖北岸等地。这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沉积,富产具泥盆、石炭纪双重特色的植物群和独特的胴甲类鱼化石而驰名于世。五通组的时代,由于其植物群在早期研究中,视为早石炭世产物,五十年代初,在含植物化石层位中具泥盆纪色彩胴甲鱼类的发现,一直有不同的看法。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及其稍后的工作中,李星学通过对南京龙潭五通组标准剖面的岩性、沉积相、所产动植物化石和有关构造运动等的综合分析,提出五通组属于晚泥盆世的观点,曾获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界广泛的赞同,仅少数学者仍持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西藏夏岗江等地华夏植物群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岗江位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以南之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东南30公里处.一九七一年笔者等在此填图,于一套砂页岩中首次采集到一批华夏植物群化石.样品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叶美娜鉴定,其属种为:Fascipteris sp(sp nov),Pecopteris sp.Sphenopteris sp.Cordaites principalis(Germ Geinitz),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它所在的地层与龙潭煤系相当.  相似文献   

9.
溧阳发现硅灰石矿,为江苏省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业矿种,提供了一个新矿物原料基地。地方已建立“江南硅灰石厂”,开始开采和销售。一年来在苏南各地试销矿石或矿粉2000~3000吨,销路很广,很受制陶(面砖)、涂料、橡胶、塑料、电焊条等厂家欢迎。现已规划年开采置2~3万吨。一、矿床主要特征 (一)矿区地质矿区位于溧阳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南缘的中古生界隆起区。地层呈现向北东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出露地层由老而新为石炭系高骊山组、黄龙组、船山组、二叠系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三叠系下青龙组。总体产状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15°~25°。矿区北部和西部分布侏罗系龙王山组。矿区断裂比较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向、其次北西、北东等方向  相似文献   

10.
河南西部“山西组”含大羽羊齿植物的层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士  姚庚云 《地层学杂志》1991,15(3):215-220,208
<正> 大羽羊齿类植物是二叠纪华夏植物群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始现时间一直是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不断有关于华北山西组中发现大羽羊齿类植物化石的报道,但由于对山西组的含义认识不同,或者没有图片佐证,因而大多对此持保留态度。本文以河南西部(图1)几个“山西组”剖面中产大羽羊齿类植物化石的层位为例,讨论一  相似文献   

11.
苏皖一带的黄马青群(即青龙群与象山群之间的一套地层),自1928年谢家荣创名后,先后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表1)。安徽省怀宁县月山一带黄马青群发育完好。1979年笔者随安徽省第二煤田地质勘探队部分同志在这一带工作时采集了一些化石。1980年初笔者又同合肥工业大学洪天球、陈昭生同志在怀宁县拉犁尖、宝龙山等地测制地层剖面时采集了较多的植物化石,其中有一些是标志化石,对进一步澄清拉犁尖组以至整个黄马青群时代,提供了较充分的植物化石依据。文中昆虫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林启彬同志鉴定,李佩娟老师审查部分植物化石并给予指导。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金福全副教授帮助审查全文,夏字屏同志清绘插图。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汪贵翔工程师协助拍摄化石,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2.
河北张家口市西北南天门、万全一带,在晚侏罗世火山岩之上,早第三纪玄武岩之下分布一套陆相红色砂砾岩(图1),巴尔博(Barbour1924)称“南天门砾岩”。其后,在《张家口附近地质志》(1929)中称“南天门层”,并根据植物化石,将其时代列为早白垩世。在以后的地质工作中一直沿用此地层名称及时代归属。我队(1959)称“南天门组”,时代列为晚侏罗世。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1959)将“南天门砾岩”及其下的火山岩统称“南天门群”,此外,宣化地质学校(1959)、河北煤管局(1961)也先后对这套地层作了划  相似文献   

13.
石人 《地质论评》1959,19(11):496-496
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岩层,主要是由砂岩所组成的,故田奇?等(1933)命名为“岳麓山砂岩”。关于岳麓山砂岩的地质时代,各家说法不一,至今还未得到统一看法,这主要是因为化石证据不足。最近几年来,我们在岳麓山砂岩层的页岩中找到了很多的植物化石,其中找到了几种比较罕见的植物化石,经斯行健先生和李星学先生初步鉴定,认为可能是Ginkgophyton(?)sp.和  相似文献   

14.
试谈上二叠统的下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自盛金章在苏南龙潭组下部发现茅口期(竹蜓)类分子以后,在江西铅山、福建、浙西、浙北、广东、湖南及赣南等地先后在龙潭组的下部发现了早二叠世化石,因而上二叠统下界是否上移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许多古生物地层工作者依据古生物而将龙潭组下部的时代改为早二叠世。但不少地质工作者依据岩石地层特征而主张仍属晚二叠世,后者的主要依据是: (一)在湘中、赣中等地东吴运动表现明显,而官山段及与其相当的地层仅在个别地点发现  相似文献   

15.
安徽长江流域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地表出露良好,含有多门类古生物化石,历来是研究我国华南二叠系的重要地区之一。前人曾对其做过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地质成果。但是,对于早二叠世孤峰组硅质岩之上、晚二叠世龙潭组下部长石石英砂岩段之下,一套以页岩为主的地层——即所谓“不含煤段”或“A煤组”(以下简称砂页岩段),由于缺少生物地层资料,造成划分上的不统一、时代归属问题上的意见分岐。另外,在与繁昌、宿松等地孤峰组之上所谓“茅口灰岩”(胡海涛1951)或“新林段”(何炎等1964)  相似文献   

16.
安徽安庆集贤关、怀宁月山的大隆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能树 《地质论评》1965,23(3):221-223
安庆集贤关及怀宁月山地区的上二迭统,在1955年以前未作详细划分,统称“龙潭煤系”。1957年开始分为上下两组。上组薛仪、陆彦邦等(1957,1958)称为“东阳港层”,陈文才等(1958)称为“长兴灰岩”,姚宗玉等(1960)发现 Pseudotiro-lites及Pseudogastrioceras等化石,称为大隆组。此外,安徽省地质局区测队在百子山也曾发现含  相似文献   

17.
道虎沟生物群(前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张俊峰 《地层学杂志》2002,26(3):173-177,215,T003
根据最新发现的动、植物化石 ,确立了“道虎沟生物群”,这一新的生物群属前热河生物群 ,生存时代大体相当于晚侏罗世的牛津期 (Oxfordian)至基末利期 (Kim meridgian)。这一发现大大补充了我国这一地质时期贫乏的化石记录 ,为探讨热河生物群的起源提供了较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8.
我队三分队在开展1:20万理塘、稻城、贡岭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早第三纪热鲁红色盆地内有保存完好的植物化石层。1982年我队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此进行了合作研究,由笔者等与该研究所孔昭震、陈明洪,陈晔共赴现场重新观察并详采化石。其中的植物化石经该研究所鉴定为以Eucalyptus为主,伴有Palibinia,Bankisia,Comptonia等的干旱类型植物区系成分,分属于8科11属。这类古植物群,在国内是首次发现。Eucalyptus的图谱已由该研究所柯青发表于《科学报》508期上,题为“我国发现按属化石新种等早第三纪植物化石”。现将此植物化石群的产出剖面及其地质意义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浑江上游的纳缪尔期沉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武仁 《地层学杂志》1992,16(1):31-40
<正> 杨敬之等(1962)指出:“本溪群标准地点本溪在Eostaffella subsolana带之下,很可能有纳缪尔期沉积”,最近在浑江上游证实这一推测。近年来在浑江上游咋子矿区和六道江等地的钻孔揭露出本区的“本溪群”最大厚度为224m。一般有7—8层灰岩,在含Eostaffella subsolana灰岩之下还有2—3层,在含(竹蜓)灰岩层之下采到很多植物化石,多是欧洲维斯发期早期分子,也有一些是欧洲纳缪尔期分子。浑江上游的“本溪群”可分为:上部由灰岩、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砂岩构成,富含(竹蜓)、腕足化石;下部多为灰绿色砂岩、粉砂岩、黑色泥岩及紫色花斑状铝土质岩、含网羊齿和脉羊齿为主植物化石,往往有2—3层灰岩;底部为灰色砂岩、黑灰色泥岩和铝土质岩,含纳缪尔期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近两三年来,著者曾在“地质知识”、“地质学报”和“中国科学”中先后发表过关於讨论五通系中胴甲类鱼化石(Antiarchi)与完褶鱼化石(Holoptychiida)的发现及其意义的一些文章,并曾初步提出了五通系应属上泥盆纪的建议。最近又和刘东生共同描述了上述鱼类化石,但根据古植物群的研究,欺行健主张五通系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