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7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确定黄山—镜儿泉镍铜成矿带的找矿勘查方向,对该地区航空磁测资料、岩屑或水系沉积物中的Ni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吐哈盆地具有航磁低背景、弱异常且异常分散,化探高背景、弱异常且异常分散的特点;研究区中部康古尔大断裂带具有航磁高背景、强异常且异常呈带状分布,化探呈低背景、强异常且异常呈带状分布的特点;研究区东南部具有航磁低背景、强异常、异常呈带状分布,化探呈低背景、强异常、异常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可能是由于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早期的地幔柱事件,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沿深大断裂或者在上地壳发生内侵,形成巨大的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或者直接喷溢到地表,形成大规模的溢流玄武岩分布;或者可能2种情况同时发生.到新生代,二叠纪的溢流玄武岩被剥蚀运移到西北部地形较低的吐哈盆地,而只残留其根部,中部和东南部呈带状分布的航磁异常和Ni异常是可能的找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确定黄山—镜儿泉镍铜成矿带的找矿勘查方向,对该地区航空磁测资料、岩屑或水系沉积物中的Ni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吐哈盆地具有航磁低背景、弱异常且异常分散,化探高背景、弱异常且异常分散的特点;研究区中部康古尔大断裂带具有航磁高背景、强异常且异常呈带状分布,化探呈低背景、强异常且异常呈带状分布的特点;研究区东南部具有航磁低背景、强异常、异常呈带状分布,化探呈低背景、强异常、异常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可能是由于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早期的地幔柱事件,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沿深大断裂或者在上地壳发生内侵,形成巨大的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或者直接喷溢到地表,形成大规模的溢流玄武岩分布;或者可能2种情况同时发生。到新生代,二叠纪的溢流玄武岩被剥蚀运移到西北部地形较低的吐哈盆地,而只残留其根部,中部和东南部呈带状分布的航磁异常和Ni异常是可能的找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康盆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华  徐行  罗贤虎  廖开训  彭登 《地质学报》2017,91(8):1720-1728
热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估算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实测热流数据虽然多,但分布不均。为深入认识北康盆地的热流特征,本文首先利用北康盆地获得的实测热流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北康盆地热流分布图;根据热流和地温梯度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北康盆地热流异常区的成因机制,并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北康盆地热流分布主要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北康盆地热流变化范围为43.0~115.0mW/m~2,平均为76.8±21.7 mW/m~2;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49.0~133.1℃/km,平均地温梯度为82.2±22.4℃/km。热流整体偏高,具有西高东低,南部高、东南部热流最低的热流特征,且在盆地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热流异常。分析认为:(1)热流异常区中B区是由于海底高导层埋深影响,A区和C区是由海底流体渗漏区的地下水循环导致热流异常,推测A区为补给区,C区为排泄区;(2)北康盆地热流分布明显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西北部及南部受廷贾断裂控制,而东南部为古俯冲带及古洋陆过渡带,西高东低的热流分布特征还与盆地经历的3次快速沉降作用有关,但北康盆地拉张的构造背景引起整体热流值偏高。这对北康盆地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元素分布、单元素异常、元素相关性、异常元素组合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元素异常组合呈有规律的分布,中低温元素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及中部,优选了2处铜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及5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5.
冯冲  陈程  李梦瑶  张磊  朱涛  许涛  邹贤利 《地球学报》2022,43(5):689-697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发育异常高压, 异常高压是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动力条件, 目前已经在超压带上发现大量高压油气藏。为了揭示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恢复成藏期古压力演化特征。利用测井方法和2D盆地模拟技术, 得到超压的分布和演化特征, 并讨论了超压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单井地层压力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由古至今, 各地层超压逐渐变大, 超压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逐渐变大; 各时期平面上超压分布呈规律性变化, 整体上是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大; 超压的分布和演化成为油气垂向运移有利动力条件, 对研究区高压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吐哈盆地南缘古生代天窗新发现的卡拉塔格高品铜金蚀变化区,位于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带以北50余千米处,属大南湖-突苏泉岛弧 的组成部分,该区泥盆系钙碱性火山-侵入岩发育,矿化区火山岩组合复杂,浅成-超浅成岩脉,岩墙发育,热液蚀变呈环带状分布,黄铁矿化普遍发育,浅部显示以胆矾,氯铜矿,硫磺为主的强烈氧化矿化,外围还分布有多处铜金化探异常,经初步踏查有蚀变矿化显示,综合分析本区具有大型斑岩-次火山岩铜金矿的找矿潜力,该区所取得的铜金找矿矿突破,将大大拓宽土层-延乐斑岩铜矿带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疆乌什塔拉地区位于中亚天山成矿带的东南部,该成矿带上已发现众多矿床。在乌什塔拉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时,为快速确定找矿靶区,以遥感技术为先导,利用ETM+自然彩色合成、最小噪声分离等方法解译岩体、断层;之后对ETM+数据采用掩膜技术剔除干扰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矿化蚀变信息;并将地质、化探、遥感等多元信息叠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蚀变信息与化探异常、岩体、断层吻合较好,蚀变信息在工作区西北部、北部(喀拉塔格附近)及南部(阿拉塔格附近)具有面状、带状分布特征,而在工作区西南部、中部(阿勒格乌拉西)及东南部(扎合布拉格北沟附近)等地具有线状特征。经综合分析、筛选,共圈定了19处找矿靶区,对其中5处重点部位进行野外检查,发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蚀变异常多由岩脉、断层、夕卡岩化、黏土化、褐铁矿化等引起。对蚀变带取样化学分析,确定了金、铜、铁矿化点3处。  相似文献   

8.
黔西北地区多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西北地区是一个裂谷盆地构造区,盆地内发育铅锌矿床,矿化受断裂和地层的联合控制。从区域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地层地球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块体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断裂两侧及断裂交汇处、岩体接触带、Pb-Zn组合异常区以及地球化学块体的浓集中心为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应注重多元素组合异常区内的研究。另外,该区具条带状的地球化学块体浓集带和高强度的Pb、Zn元素化探组合异常之特点,具有良好的Pb、Zn元素成矿背景;建议进行综合研究,尽早发现大型甚至超大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9.
吐哈盆地是我国北西部最大的一个山间断陷盆地,南部坳陷区基底相对稳定,形成向盆内缓倾的斜坡带或浅坳陷带,上覆中新生代盖层构造简单,在吐鲁番坳陷南部形成总体北倾的平缓岩层单斜带,在了墩隆起和哈密坳陷南部则以宽缓褶曲产出,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为研究区唯一找矿目的层,为一套潮湿气候条件下沉积的灰色含煤碎屑岩建造,由十几个河流相半韵律的泥互层组成。砂砾层厚度大,结构疏松,富含地下水与有机质,透水性良好,砂砾岩层在露头区氧化作用强烈,且呈多期次,钻孔中层间氧化作用发育良好,矿化及异常发育于层间氧化带尖灭边界附近,各方面成矿条件都显示吐哈盆地南部具有良好的可地浸砂岩铀矿成矿前景,经筛选分析认为,吐哈盆地南部苏巴什一迪坎尔、了南凹陷东南缘、哈密坳陷东南部第三个地段具有形成万吨级铀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潮水盆地是河西走廊北侧阿拉善台隆中部的中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盆地中分布砂岩型、泥岩型、煤岩型4个铀矿床,13个铀矿点及数十处铀矿化点。通过对潮水盆地平易凹陷一带分布的航空放射性异常查证结果分析,结合盆地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铀源、找矿目的层特征等,探讨了潮水盆地平易凹陷南缘铀找矿前景。分析认为,在平易一带白垩系存在有利的找矿目的层段,是找矿的突破口,航空放射性异常区是重点找矿地段,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以新疆东天山黄山—镜儿泉镍铜成矿带为例,采用奇异性填图技术识别复杂背景下隐蔽的可能矿致异常.结果表明:使用原始镍元素数据形成的地球化学图在吐哈盆地具有较高的浓度值,构造岩浆岩带大部分为中等规模或较弱;而使用奇异性填图技术计算的奇异值在吐哈盆地奇异性较弱,而构造岩浆岩带的奇异性显著.经地质分析认为:吐哈盆地高的元素值可能...  相似文献   

12.
勉略阳三角区是陕西南部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瓦子坪测区位于勉略康构造混杂岩成矿带东段,银铅锌背景高,成矿物源丰富,地质条件有利。在全区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Au、Ag、Cu、Pb、Zn、Co、As、W、Ni、Cr、P、Mn共12种元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元素相关性、元素分布和单元素异常特征,总结了元素组合、富集贫化规律及其各单元元素与其地质背景的对应关系,结合区内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和已知矿点等信息,圈定了14处综合异常,优选出3个找矿靶区。通过对典型异常的查证工作,运用槽探工程进行揭露,在本区发现6条蚀变带,13条矿体,表明该方法在本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海洪 《地质与勘探》2022,58(3):573-584
吉林省敦化尔站矿区位于吉黑东部多金属成矿带中南部,以往资料表明有Mo、Cu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斑岩体存在。为查明该区成矿条件,明确勘探思路,开展了水系沉积物、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和地物化综合剖面测量工作。通过对各元素分布、相关性和异常特征研究,发现水系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具有较好重现性,R型聚类分析表明Mo与As、W元素相关性较好,主成矿元素为Mo元素,在地球化学高异常和低阻高极化率区域进行异常查证,发现钼矿体6条。钼矿体产于晚二叠世蚀变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体及其与围岩接触带,主要受北东向构造带控制,Mo和As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与矿体和蚀变带的辉钼矿、黄铁矿等关系密切。综合分析尔站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在已发现矿体北东和南东圈定靶区2个,区域上含前寒武系残片呈北东向展布的晚古生代花岗岩区是重点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14.
从吐哈盆地和保德河盆地的沉积、地层、成煤、构造等背景出发,结合两盆地煤层气勘探所取得的煤储层资料,对比分析了低煤阶盆地煤层气成藏及资源开发潜力。分析表明,吐哈盆地和保德河盆地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盆地演化不同,但其含煤性相似,特别是同属低变质的褐煤—亚烟煤类,含煤性较好,沉积、水文地质条件近似,因而盆地煤层气成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美国保德河等低变质煤盆地煤层气商业性开发成功的事实说明,对于低变质煤盆地,即使气含量较低,但只要成藏条件合适,其仍然具有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甘肃北山辉铜山铜矿地球化学异常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甘肃北山辉铜山铜矿为例,探讨了矽卡岩型铜矿中元素的富集贫化特征以及由富集、贫化元素形成的正、负异常构成的地球化学异常结构.结果表明,在矿床中发生富集的元素,例如成矿元素Cu、矿化伴生元素As、Ag、Mo等、常量组分MgO等在试验区内形成了明显的环带结构,中间为这些元素的正异常,向外经背景带过渡为负异常.这些元素的正异...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南缘与伊犁和吐哈典型产铀盆地成矿地质背景相似,然而,至今未发现铀矿床。现存铀矿(化)点主要受控于构造形态和抬升剥蚀程度,本文主要通过恢复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抬升剥蚀量,探讨构造抬升剥蚀不均一性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指出有利构造保矿的适宜地段。采用镜质体反射率(Ro)反演技术,结合目的层成岩作用研究,估算出四棵树和硫磺沟地区剥蚀量分别为2880~3680 m和2400~3680 m,相对较小。分析抬升剥蚀不均一性的形成机制发现,两个地区发育走滑断层主导的传递带致使抬升剥蚀量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地层的逆冲缩量相对较小和发育不同的构造调节方式(盆山耦合方式)。四棵树地区主要发育逆掩冲断型盆山耦合方式,对后期铀成矿不利;硫磺沟地区发育冲隆-掀斜型盆山耦合方式,对铀成矿的保存较为有利。地表露头和深部钻孔均显示硫磺沟地区存在层间氧化带及其铀矿体的可能,是寻找剥蚀残留"古矿"的优选地段。  相似文献   

17.
莲花山铁矿位于昌邑-安丘铁成矿带的中部,铁矿体赋存于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小宋组中。本文通过矿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矽卡岩矿物组合和赋矿围岩结构特征的对比研究,证明了莲花山铁矿与条带状铁矿相似。莲花山铁矿矿石稀土元素含量较低,经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富集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Y、La异常,为无明显Ce异常,Y/Ho比值反映了在其沉积时受到海水作用的影响,表明莲花山铁矿的稀土元素来源于火山热液和海水的混合溶液。微量元素中Ti、V、Co、Ni、Mn、Sr、Ba等含量较低,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显示,U、La、Hf呈正异常,Ba、Nb、Ta、Sr呈负异常,SiO2/Al2O3、Ti/V、Ni/Co、和Sr/Ba的比值指示了莲花山铁矿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物质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莲花山铁矿成矿作用源于火山热液与海水的混合,成矿物质来自火山沉积物,其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与五台山铁矿一致,为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富集地质条件,探讨了其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4套2类良好的油源、多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有效的圈闭、2套封盖性能极好的区域性盖层及优越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是油气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环主力生油凹陷、沿短轴分布的砂体与燕山期的古构造及喜山期改造加强的构造叠置、多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控制油气是油气分布聚集的规律;中部凹陷区的深挖细找,山前褶断带、火焰山背斜带及逆冲断裂上下盘构造,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的石油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口达工业油流的油井.盆地东南部紧邻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在湖退背景下全盆广泛发育长6厚层砂体,目前已成为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依据岩心、露头观察等识别出长6沉积类型具有重力流沉积的特征,并认为盆地东南部长6沉积期广泛发育的深水块状砂岩属于受东北...  相似文献   

20.
The Qiongdongnan Basin is a strongly overpressured basin with the maximum pressure coefficient over 2.2. Two types of vertical overpressure configuration can be identified by electronic logs and mud pressure, based on the calibration with the test pressure. The first is a double overpressure configuration, in which the middle low overpressure zone divides the entire overpressure zone into two zones. The double overpressure configuration lies primaril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The second is a single overpressure configuration, in which overpressure increases with depth. The single overpressure configuration lies primarily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overpressure top and overpressure horizons show thre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1)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essure coefficient is not uniform. There are many low overpressure zone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high overpressure. (2) The pressure coefficient in the western area is greater than in the eastern area. The maximum pressure coefficient in the western area is greater than 2.2. (3) There is a low overpressure interval between the high overpressure zones in the western area. Based on the overpressure distribution, som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can be drawn.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it has been shown that normal pressure zones are favorabl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strongly overpressured zones (pressure coefficient greater than 1.8) are unfavorabl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ccordingly, the NW low overpressure belt around wells R, Q and S should be beneficial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next exploration play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Theoretical hydrofracture calc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nd injectite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widespread hydrofractures in the basi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ealing capacities of the double overpressure and single overpressure configurations shows that the former is superior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Because of the strong sealing capacity provided by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and por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al rock and reservoir in the double overpressure configuration zone, hydrocarbons barely penetrate the seal rock in the middle low overpressure zone. Therefore, the exploration interval should be within and below the middle low overpressure zone in the western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