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人工神经网络在边坡滑移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一项实际边坡工程的多年实测滑移资料,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从而能够较精确地对该边坡的滑移进行预测,通过本工程实际的应用实践,发现它可避开复杂的本构模型而成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宜昌磷矿地下开采岩体移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宜昌磷矿开采引起上部地表变形及岩体开裂的工程实际情况,在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高陡山区地下开采岩体移动变形预测分析模型,并给出了岩体变形破坏的极限值。利用该模型对宜昌磷矿区开采引起岩体变形及山体失稳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表明,理论预计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BP软件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并以杨东坪小学后侧边坡为例进行田边稳定性预测。结果表明,所预测边坡稳定性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能够满足工程需求,因此利用BP神经网络对边坡稳定性进行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在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基础上,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高陡山区房柱法地下开采岩体移动变形预测分析模型,并给出了岩体变形破坏的极限值。利用本模型对山区地下开采工程实例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分析,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说明,理论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5.
土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坡稳定性涉及到诸多因素,引入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边坡稳定性的方法--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效果显著.边坡稳定性预测系统的输入信息包括岩土体参数、几何参数等,而输出信息则是网络预测的稳定系数和稳定状态.土质边坡主要以圆弧滑移破坏为主,通过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证实了BP神经网络在评价土质边坡稳定性方面的效果显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质边坡影响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岩土边坡稳定性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阐述了经典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综合考虑了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预报方法。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结构,以提高其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泛化能力,从而,提高预报准确度。基于已有的工程实例训练所建立的神经网络,并对新的边坡稳定性问题进行了预报,预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边坡稳定性预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替迭代算法神经网络评价岩石边坡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边坡工程中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分为极限平衡法和数值分析法2大类,文章对它们各自的主要愿理、特点及其优缺点等进行了阐述。首先,根据经典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有必要建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预报方法。其次,针对经典算法BP网络存在的某些缺陷,提出了一种交替迭代算法神经网络,以提高其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泛化能力。交替迭代神经网络算法通过解2个阶数比较低的线性代数方程组,逐步求得连接权值的。以此提高收敛速度,且有利于寻求最优解。作者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程序。分析了建立边坡岩体稳定性预测网络模型的建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最后,基于已有的40个岩石边坡工程实例进行所建立的神经网络的训练和边坡稳定的预报,结果表明文中所建立的边坡稳定性预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边坡稳定性的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神经网络法的基本原理,结合38个实际边坡工程稳定实例,应用VB5.0可视化编程语言,建立了边坡稳定性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部分边坡工程的稳定性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边坡实际稳定状态相吻合,从而表明了神经网络法在边坡稳定性预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进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涛  孔亮 《岩土力学》2009,30(12):3876-3880
针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选择问题,用遗传算法来搜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相关参数,避免了人工搜索参数的盲目性,提高了模型的推广性能。根据大量的实际边坡工程数据,建立了基于进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边坡稳定性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估计丁家河磷矿自然边坡稳定状况。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一致,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林育梁  卢丹玫  杨二静 《岩土力学》2006,27(Z2):384-388
灰关联分析神经网络方法首先是对防洪堤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灰关联分析,得出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然后建立该工程的神经网络模型,选择灰关联分析得到的优势因子作为样本输入以及关联度作为网络权值确定的一个因素,利用大量南宁市防洪堤边坡工程实例对网络进行训练学习,最后用训练成功的网络对工程进行预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表明,这个方法能够满足南宁市防洪堤边坡稳定性预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复杂,地下开采活动频繁,大型崩滑灾害频发。为了了解上硬下软缓倾岩质边坡下覆矿层开采时坡体的沉降与地裂缝发育规律,以贵州普洒崩塌为例,通过相似模型试验,研究采动作用下,坡体的地表沉降、内部位移、层间压力变化规律、以及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发育情况。研究表明:在地下开采情况下,坡体地表沉降和内部位移随开采宽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当开采宽度约为采高的16倍时,地表沉降突增,并伴随裂缝出现;测点越靠近地裂缝,沉降变化率越大,地裂缝发生位置与地表沉降变化率最大的测点大致出现在同一区域;掘进工作面推进时,采空区上方顶板岩层出现卸荷区域,压应力减小,而采动工作面煤层上方岩体出现层间挤压区域,压应力增加;采空区上方大于20倍采高范围以外,岩体层间压力受地下开采活动的扰动影响微弱。本研究为西南岩溶山区在地下采动作用下,对山体崩滑的早期识别与破坏机制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陡倾煤层开采条件下上覆山体变形破坏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大型岩质滑坡是中国西南岩溶矿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其破坏和成灾过程具有复合性。以我国重庆武隆鸡冠岭滑坡为例,通过离心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地下开采条件下陡倾灰岩斜坡的变形失稳机制。试验时随着煤层模型板被拔出,上覆岩层在拟重力作用下开始出现位移与层间错动,当煤层模型被拔出150 mm时,模型山体发生显著破坏。试验结果表明:陡倾灰岩斜坡在长期重力作用下,会出现弯曲倾倒的变形,随着地下煤层逐渐采空,上覆陡倾层状岩体失去支撑,岩层层面分离并产生拉张裂缝,岩体变形加剧发生倾倒破坏,并对煤层下部的稳定岩体形成挤压,下伏稳定岩体发生剪切破坏,最终导致鸡冠岭以倾倒-滑移的复合模式整体失稳。这一研究对中国西南山区大型岩质滑坡的早期识别与失稳机制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了单一露天开采逆倾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地下开采覆岩变形破坏机理和露井联采逆倾边坡的变形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露井联采逆倾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露井联采逆倾边坡的破坏模式可分为3种类型:滑移型破坏、塌陷型破坏和滑移-塌陷复合型破坏,地下开采的空间位置对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受进入塌陷范围内的边坡潜在滑面长度和岩体强度参数弱化程度的控制,据此提出了露井联采逆倾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  相似文献   

14.
王振伟 《岩土力学》2014,35(7):1843-1848
露天边坡的稳定性是关乎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安家岭露天煤矿29211工作面开采为例,采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井工开采对露天矿边坡变形破裂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9211采面的推进使得上覆岩层发生垮落和下沉变形,形成“拱式”结构,对边坡产生较大的水平推力作用,导致边坡向临空面方向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同时也造成了边坡不同程度的拉裂和沉降变形;当29211工作面推进至合理停采线2时,边坡岩体内出现局部裂缝,推进至设计停采线时,边坡岩体内裂缝已逐渐形成并贯通至坡底,因此,29211工作面推进至合理停采线2时为适宜停采位置;29211工作面开采完毕后工作面中部正上方沉降量最大,边坡岩体最大下沉量约为8 m,边坡体内裂缝逐渐贯通,有被挤出的趋势。研究结果对露天矿现场开采安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复合采动影响下边坡岩体变形机制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有许多矿区属地下与露天复合开采情况。依据采区的空间对应关系,两种采动影响域中的一部分相互重叠,致使其采动效应相互作用和相互叠加,从而组成一个复合动态系统,因此,边坡岩体变形机理更加复杂,与单一露天开采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然而,过去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近似地按单一露天采动影响下的分析方法,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地下采矿活动诱发的山区崩滑地质灾害已经对人类活动带来了重大影响.针对采动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并分别从现场监测、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采动滑坡失稳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如下认识:(1)已有的研究对小规模不充分开采引起的山体移动规律研究不清楚.认为地下开...  相似文献   

17.
郭庆彪  郭广礼  吕鑫  陈涛  王金涛 《岩土力学》2016,37(5):1351-1356
我国西部地区地势复杂,沟壑纵横,地下开采极易导致边坡失稳,引发采动滑坡。在地下采动沉降与滑坡体挤压上升的叠加影响下,谷底区域地表沉降值明显小于类似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平原地区。为准确预测山区谷底区域地表沉降值,基于简支梁的弹性变形理论,并借助概率密度函数建立了山区谷底区域地表沉陷预计修正模型,明确模型参数物理意义及其取值方法。依据修正模型,以实测值和预测值之差平方和最小为原则构建适应值函数,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提出新的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借助MATLAB语言编制了相应的参数反演程序。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山西某矿,得到谷底区域预测结果中误差为73 mm,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取得了较好的工程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军  褚宏亮  李滨  贺凯  高杨 《中国岩溶》2020,39(4):453-466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