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在农村饮水安全调查和饮水不安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3层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熵权法对新密市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法不仅能够较好地体现农村饮水安全的真实状况,还能体现出水质、水量、供水状况的空间差异特征,对农村饮水安全可以有更加全局性的把握,从而为农村饮水安全总体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林 《地下水》2010,32(5):77-78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为适应农村人畜饮水的需要,实现饮水安全目标,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在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要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工程建后管理。  相似文献   

3.
逯根堂  贾国华  常玉会 《地下水》2010,32(6):113-113,124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了聊城市农村饮水水质现状,指出了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在聊城市的分布及影响,提出了解决农村饮水水质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芸  王娟  赵继伟 《地下水》2008,30(4):88-88
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工作的重点已经从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转向饮水安全。通过对农村饮水安全在前期规划、投资政策、供水水质、供水建设、安全状况评估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论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姜延华 《地下水》2012,(4):93-93,97
针对宜君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实际,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人畜饮水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人蓄饮水安全的措施,加强人蓄饮水工程建设、保证工程水源的可持续性,加强水质检测建设,提高农村供水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6.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对北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应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科学规划,改变传统用水方式,加强节水措施等改善北票市农村饮水环境,为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和健康安全用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1,(4)
饮水问题和饮水安全是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构成元素之一,大力建设饮水设施在农村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保证饮水安全、提升饮用水品质将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以志丹县农村饮水安全为例,发现饮水工程年久失修、管护责任落实不彻底、长效机制不健全、饮水安全宣传不到位、消毒净化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当前乡村供水安全,提出了通过增强管理人员重视程度、排查村民用水情况以及加强饮水水质检测、强化行业监管力度等方式来消除化解以上问题,提升乡村供水品质,保证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5,(6)
北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要制约性因素。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亚绒 《地下水》2014,(3):86-87
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村村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保障。通过对秦都区农村饮水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得出秦都区安全饮水工程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部分水源含氟量超标,供水工程规模小水资源缺乏统筹规划,现有的管理体制制约了工程效益发挥,已成工程管理粗放自我维持力差,缺乏饮水安全的监测、应急预案及措施,工程管理改制缓慢、水商品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加强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及管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沧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杰 《地下水》2012,(4):91-92
针对沧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造成土地盐碱、浅层水苦咸、深层水含氟量高,致使农村饮水不安全等问题。通过对沧州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提出解决沧州农村饮水安全的途径是推行集中供水,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如管理不善将引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水质型缺水等水问题,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地下水在保障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中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提出了太湖流域地下水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云 《地下水》2010,32(3):99-100
介绍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水污染的原因及水污染的影响,提出了饮水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加强法制手段,保护水源,实行总量控制,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加快水质安全监测系统的建立,确保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客观的评价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安全状态,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初步建立备选评价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及合理性检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度综合评价体系。以滹沱河浅层孔隙水水源地为例,确定了包含5个准则层,18个指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滹沱河浅层孔隙水水源地实例研究表明,准则层中压力系统和状态系统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257和0.339;水源地安全度为0.67,尽管处于较安全级别,但非常接近警戒值(0.4~0.6)。通过实例分析可知,筛选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为评价浅层孔隙水水源地的安全状态及面临的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红  王启田  王开章 《地下水》2007,29(6):99-102,121
随着饮用水质量标准的提高,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也应随之完善.从水源地安全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包括水量、质量、脆弱性和生态环境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从而为新标准实施后地下水源地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郝奇琛  石建  苏晨  姜山  邵景力  万淼 《水文》2013,33(5):39-45
为有效解决鲁西南高氟区生活饮用水供水安全问题,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岩土样分析、综合评价研究,查明高氟水的分布规律、圈定生活饮用水找水靶区。结合供水水源空间分布特征、供水现状及供水方式,因地制宜,提出了3种供水模式:以浅层孔隙水或岩溶裂隙水为水源的集中供水模式;以深层孔隙水为饮用水源集中供水并且以浅层孔隙水为生活用水水源的分散供水模式,以及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集中供水模式。供水模式的划分可为鲁西南高氟改水工作及供水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晓宇  郭昂青 《地质与资源》2010,19(2):105-108,133
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最发达地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地下水水位区域性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不断加重、用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资源浪费和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地下水资源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不断加重,已经严重制约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取--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龙 《安徽地质》2014,(2):139-142
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在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文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应急水源地的选取原则进行研究,并在合肥市对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的选取进行示例,为地下水应急水源地选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富砷地下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原生高砷地下水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原生高砷地下水概况、砷富集环境和砷来源、分析方法和技术、砷富集机理以及高砷区水源安全保障技术等。提出了高砷地下水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含水介质中砷形态研究、微生物影响下含水层中砷的释放研究、同位素技术在高砷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高砷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local capacity for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vision of safe drinking water is one of the global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Effective water treatment is a key aspect of drinking water safety. However, just as important is ensuring that sources of drinking water such as rivers and aquifers are protected from contamination. In that context,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is recognized as the first barrier in a multi-barrier approach to drinking water safety.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occurs at the local scale, and involves numerous local actors with varying capabilities. Consequently,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As) for land use plann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are key determinants shaping local capacity for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existing IAs enhance or constrain the capac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protect source waters.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developed around four core elements drawing from functional and rel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apacity and capacity building, was applied to the Oldman River basin, Alberta. Results showed that local capacity for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is constrained by existing IAs that do not encourage the generation of a locally relevant technical knowledge base and which assign legal authority for regulating intensive livestock operations to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Formal mechanisms for integrating land use plann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which could help overcome these functional constraints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broad public involvement, have yet to be developed in Alberta.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can provide local governments with an ability to encourage source protection on private lands and enhance their leverage when confronting public land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issues. However, if local capacity is to be facilitated through IAs that encourage interac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stakeholders and residents, then capacity building initiatives should als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ow existing IAs help to maintain and to reproduce local power different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