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三峡库区巫山移民新城址松散堆积体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以巫山移民新城址松散堆积体成因类型为例 ,对三峡库区分布较广的松散堆积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大量新开挖剖面的调查测绘 ,在许多地段发现了堆积与基岩之间的滑坡主滑带 ,说明了在该区分布较广的松散堆积体成因具有复合性。它是构造和岩溶作用前提下形成的滑坡体、崩塌体、泥石流堆积体和岩溶坍陷堆积体。运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揭示堆积体发育深度可达 40 m至 6 0 m ,通过面波测试可按波速将之划分为三层。最后 ,建立了松散堆积体形成演化的概念模型 ,并运用目前最新版本的离散元软件 (UDEC3.0 )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滑崩堆积体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 ,该区的层状岩体在长江河流下切过程中 ,形成了区域性的卸荷松动 ,而在岩体下部形成压碎张裂带 ;地下水沿卸荷拉裂带渗入 ,并与压裂带贯通 ,形成了岩溶发育带 ,为滑坡、崩塌、塌陷等表生改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启动过程PFC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明鉴  汪稔  陈中学  王志兵 《岩土力学》2010,31(Z1):394-397
泥石流松散碎屑物质具有散粒体的基本特征,在暴雨激发下容易形成泥石流,整个过程具有散粒体大变形的特征。颗粒流理论是基于离散单元法模拟圆形颗粒介质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在模拟颗粒相互作用和大变形问题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为分析泥石流松散碎屑物质启动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及其与土体含水率的关系,采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分析降雨作用下松散碎屑物质启动形成泥石流的过程,揭示崩滑堆积体在降雨作用下含水率超过临界值后质点运动速度和位移增加,松散碎屑物质启动并加速而导致滑坡泥石流连锁式破坏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丁凤凤  焦进勇 《江苏地质》2017,41(4):678-684
毛家河水电站堆积体主要由松散工程地质岩组和完整性差的软质工程地质岩组组成。堆积体边坡上各种永久和临时建筑设施的重建和运行,破坏了堆积体边坡原始地形地貌,加之强降雨的影响,加剧了坡体的变形破坏。采用理正岩土计算软件对毛家河水电站堆积体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堆积体在正常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遭遇强降雨还会继续滑动。提出对堆积体采用削坡减荷、排水、抗滑桩等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库水位变动是诱发库岸边坡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为探究库水位变动下倾倒变形岩体破坏后形成的堆积体斜坡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以云南澜沧江的苗尾水电站赵子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和勘探确定了滑坡形态和坡体结构特征;再结合监测数据深入分析了滑坡在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变形失稳机制,并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法对其失稳机制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赵子坪岸坡为原始倾倒岩体变形破坏后上部强倾倒岩体沿着折断面发生滑动而形成的堆积体斜坡,内部呈层状堆积的片石表明其还保留了部分倾倒岩体的结构特征。水库蓄水后,由于松散的倾倒堆积体为库水渗入坡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地下水位随库水位升高而快速升高,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而滑坡阻滑段有效应力减小,从而造成稳定性降低,滑坡易沿着由倾倒折断面演化而成的基覆界面发生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5.
大型复杂松散堆积体形成机制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初 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我国西部山区广泛发育和分布第四纪大型复杂松散堆积体,这是一套介于土、岩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地质体;其成因复杂,主要包括残坡积物、崩滑堆积体、冲洪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等两种或多种组合混杂堆积,明显区别于东部平原区的单一成因类型。本文通过资料对比分析,对大型复杂松散堆积体的一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从耦合的角度来探讨其成因机制,并提出河谷型松散堆积体的内外动力耦合概念模型,研究认为大型复杂松散堆积体属于典型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产生的多期次、成因复杂的复合地质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川藏公路茶树山滑坡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滑坡岩土体结构、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影响因素,并结合3DEC数值模拟,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综合分析表明,滑坡位于活动断裂带内,后缘斜坡陡峭,岩体破碎,同时前缘为较厚的松散堆积体斜坡,在地震活动、降雨等影响因素的诱发作用下,滑坡成因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阶段:(1)倾倒拉裂阶段,滑坡受后缘地形及岩体结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在坡体浅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出现较为强烈的倾倒拉裂变形带,产生倾倒-拉裂滑动;(2)蠕滑变形阶段,前缘松散堆积体在强大的自重推力作用下发生蠕滑变形;(3)前部"锁骨段"剪断,整体失稳阶段,滑坡前部锁骨段在自重推力及断层活动的持续影响下,发生剪断,控制后缘倾倒拉裂体稳定性的潜在滑面与前缘松散堆积体体内的剪切滑动面贯通,滑坡整体失稳。  相似文献   

7.
降雨条件下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  孔令伟  李波 《岩土力学》2015,36(11):3180-3186
采用新型介质雾化喷嘴离心场降雨模拟设备,进行了模拟降雨及格栅支护措施条件下松散堆积体边坡的离心模型对比试验。离心机模型与原型试验比尺为1:80,试验过程通过非接触定点高速摄影系统并结合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分析了试验过程中边坡的位移场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松散堆积体边坡在未降雨条件下是十分稳定的;在进行模拟降雨后,边坡顶部沉降及坡面水平位移随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发展,尤其边坡表面区域发生明显变形;边坡的破坏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圆弧滑动,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坡面逐层产生破坏,最终形成泥石流形态;通过采取坡面土工防护格栅支护条件后,堆积体边坡在降雨条件下稳定性显著提高,故采用边坡防护格栅是提高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松散堆积体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细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亦朋  杨秀竹  阳军生  张聪  戴勇  梁雄  龚方浩 《岩土力学》2019,40(12):4925-4934
隧道穿越复杂松散堆积体地层时,如何确保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是工程人员普遍关心的课题。依托云南省罗打拉隧道,基于Monte Carlo随机原理,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考虑接触面单元及抗拉强度的堆积体地层隧道开挖细观结构模型,并探讨了隧道开挖引起的堆积体围岩变形、破坏过程以及失稳机制,并在现场进行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堆积体地层隧道开挖细观结构模型可有效反映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破坏过程,围岩位移等值线呈波动性与非对称性分布;围岩破坏以剪切破坏为主,局部存在拉裂?剪切复合破坏,且破坏区由边缘块石尖端向深层逐步扩展,形成包裹块石的剪切楔形区及拉剪松动圈,在施工扰动下易发生局部失稳。针对堆积体地层破坏特征,提出了围岩注浆加固措施,地层加固后土石颗粒间胶结良好,开挖轮廓周边形成有效的注浆加固圈,开挖支护过程围岩变形可控,支护结构稳定,效果良好,可为后续类似松散堆积体地层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朱向宇  向喜琼 《地下水》2012,(2):155-156
滑坡形成的堆积体结构松散,特别是河谷型松散堆积体更易成灾,具有环境效应影响大的特点。龙朝树松散堆积体是在特定地质构造背景下,"上硬下软"的反倾岩体边坡形成的滑塌堆积体。目前,松散堆积体在暴雨的诱发下出现明显的变形,已威胁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研究表明,其局部变形与堆积体的结构存在一定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10.
库水位上升条件下边坡渗流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库水位的上升将导致边坡体内渗流场的变化,进而引起边坡的失稳破坏。边坡体内的渗流场是饱和渗流与非饱和渗流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库水位上升过程中坡体内地下水位线的位置变化及相应的渗流场参数的计算表明:由于上部松散堆积体与基岩渗透系数的差异,基岩内地下水位线的抬升速度明显滞后于上部松散堆积体;体积含水量、压力水头、流速和水力梯度等渗流参量在基岩中的变化幅度较小,而在上部松散堆积体中的变化幅度则相对较大。这说明库水位上升对上部松散堆积体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岸坡变形破坏的相关动力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谷岸坡的变形与破坏是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并且每一种动力地质作用对于岸坡变形失稳的贡献程度不同,造成岸坡变形破坏频率和规模的空间差异。金沙江虎跳峡地区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十分显著,岸坡变形破坏体的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地段性。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测度分析方法,对虎跳峡河段岸坡变形破坏密度与相关动力因子进行关联度量化分析,从而确定了影响岸坡稳定的关键性动力因子,可为水电开发中的岸坡灾害成因类型划分、危险性评价、灾害治理和工程规划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内外动力耦合及灾害实例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作用, 但是, 以往的地质灾害研究偏重于外动力作用, 对于外动力与内动力耦合作用的形式, 由于缺少直观的实例, 只能根据经验感觉进行判断和定性的研究。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在给人们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同时, 也给人们认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形式提供了机会。本文在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了山区地震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活动断裂和风化作用的耦合、岩土体结构与变形破坏形式的耦合、地震力与地形地貌的耦合以及地震力与地下水的耦合等。采用实例剖析了地震滑坡形成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认识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发育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川藏公路林芝-八宿段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川藏公路林芝至八宿段地质灾害尤为发育,严重影响了川藏公路的安全运行。为有效防灾与减灾,本文立足于野外考察和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该地区开展了区域性地质灾害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地质灾害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在分布上,灾害发育密集、类型多、分段性显著;成因复杂的松散堆积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基础;强烈的水岩作用和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与重大地质灾害的成因初探   总被引:34,自引:10,他引:34  
提出了用以解释若干重大地质灾害的成因的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理论。在以往的自然灾害分类及研究中 ,常将内动力地质灾害和外动力地质灾害区分为两种类型 ,而注意两者的联系显然不够。本文则论证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壳运动活跃地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常是重大地质灾害的总体成因。  相似文献   

15.
岩体结构控制下的斜坡变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分析岩体结构与斜坡变形的作用关系,以巴东城区为例,探讨了区内主要地层(三叠系巴东组第2段T2b2、第3段T2b3)岩体结构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演化过程,进而分析了不同类型岩体结构控制下的表层斜坡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内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了岩体结构,而外动力地质作用改造着岩体结构;根据沉积成岩、构造作用过程中所形成层理、节理、劈理的发育程度,可将岩体划分为层状结构、块裂结构和碎裂结构;风化、水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岩体结构的改造结果受控于原岩结构;巴东组第3段层状岩体多沿层间软弱夹层顺层滑动;巴东组第2段互层状岩体,层间差异崩解作用易形成崩塌;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发育规模控制着块体失稳的形式和规模;密集发育的劈理将岩体分割呈碎裂状结构,卸荷松动下呈膝状弯曲。这些认识对巴东地区斜坡灾害分析、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山区构造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强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异常活动,使该区域公路边坡扰动灾害十分严重,对区域内公路的安全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扰动崩滑灾害发育规律、防护措施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从边坡的物质成分和地层结构类型出发,对全区公路边坡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边坡失稳破坏的多种模式。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发现,喜马拉雅山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发生和分布与区域断裂、地震动强度、岩土结构类型及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并给出了量化的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理论对喜马拉雅山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差异隆升与河流下切导致岩体结构松弛效应及山体崩塌滑坡,是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在公路工程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当前该地区最为活跃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在边坡扰动灾害防护方面,边坡灾害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安全性等不确定性较大,调查中10%的边坡崩滑防治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防护措施破坏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边坡灾害防护效果与防护措施自身稳定性差异性的原因,提出边坡坡面防护措施的选型与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坡面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点、灾害体类型、运动路径、致灾模式与工程匹配性等因素,应采用多重防护措施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毛景文  宋世伟  刘敏  孟健寅 《地质学报》2022,96(11):3675-3697
本文介绍了全球稀土资源供需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从矿床成因视角切入,将稀土矿床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型,其中内生稀土矿床包括碳酸岩型、碱性岩型、碱性岩型- 碳酸岩型、氧化铁铜金型、热液脉型,外生稀土矿床包括风化壳离子吸附型、沉积岩型、沉积矿产(煤矿、铝土矿和沉积磷矿)伴生型、砂矿和现代海洋底部含稀土的锰结核、结壳和软泥型。归纳总结了主要类型矿床的基本特点和时空分布;认为内生稀土矿床产出于四类构造环境,包括裂谷环境、碰撞后伸展环境、大陆碰撞环境和后俯冲伸展环境;从构造演化入手,探讨了在外生与内生地质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建立了涵盖主要矿床类型的构造- 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西南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堆积体边坡问题,结合现场调查在地表看到的地质现象,以及钻孔岩芯资料,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降雨等条件的基础上,对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宏观定性评价。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堆积体具有多期次复合成因的特征,是怒江峡谷岸坡演化的典型模式之一,并进一步提出了该堆积体成因机制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由于该堆积体边坡特殊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其处于重要工程部位的特点,采用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对边坡在天然状态、暴雨、地震等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暴雨等工况下可能的局部加固处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并为流域内类似成因和结构的堆积体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磷矿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地质作用为主要依据 ,将中国磷矿分为内生磷矿床、外生磷矿床和变质磷矿床三大类。中国内生磷矿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及黑龙江等省 ,可分为六种类型 ,其中超基性 -碱性 -碳酸盐类磷矿颇具远景。中国外生磷矿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五省 ,它们在形成时代、大地构造、沉积环境、岩石组合类型及生物作用等方面都有某些共同的规律 ,是中国最主要的磷矿床。中国变质磷矿主要分布在中南地区的东北部、华东地区东部、华北及东北地区 ,早元古代晚期沉积变质磷矿最具代表性。中国磷矿可分为 8个成矿区 ,16个成矿带及若干个聚磷矿区。在此范围内可以圈定出不同类别的预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