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舟山北部海域海底淡水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志忠  邹亮  韩月 《地质论评》2011,57(1):81-86
利用舟山北部海域2009年完成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测量成果,结合前人调查资料和邻近的上海长江三角洲陆地地区水文地质资料,对地震资料进行了解译和综合分析研究,查明了海底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分布规律,初步圈定了早更新世时期的长江古河道和钱塘江占河道位置.结果揭示在调查区西部钱塘江口北侧、嵊泗列岛和"嵊泗二井"以北、嵊泗东北部海域...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早更新世两条主要的淡水古河道,其可能流向长江口区和杭州湾海域,这对嵊泗列岛的缺水岛屿供水提供了可能性,即开发海底淡水古河道以解决沿海岛屿的供水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淡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口平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区和岛屿地区缺水状况更十分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地理环境、地层及水文地质特征,认为在浙江省舟山市嵊泗海域可能存在更新世时期长江古河道,下更新统地层中可能赋存承压含水层。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对嵊泗海域海底物探和钻探勘察,基本证实了上述推断的正确性,并发现在下更新统地层中存在五个承压含水层,其中四个含水层为淡水,总厚度可达60m,日出水量约3000t,初步估算海底淡水总资源量约38×108m3。该项工作填补了我国海底寻找淡水资源的空白,对解决沿海和岛屿地区严重缺水状况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金保 《探矿工程》2009,(Z1):213-216
介绍嵊泗海域海底地下水钻探施工技术和成井工艺。并首次采用了海上平台,驳船连接及驳船就位、平台升台技术。从而实现了浅海海底水井钻探,为今后浅海地质勘探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徐州城区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区域,已发生的塌陷均展布在废黄河断裂带内,有明显的规律性,为断裂带地下水富集区过量抽水所造成。研究表明,废黄河断裂带内岩溶发育,发育有向上开口的溶洞和裂隙,断裂带沟通了不同时代的含水层,形成了地下水强径流带或富集带;地堑式断裂带构成的负地形形成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古河道,古河道区域形成"单一透水型盖层"和"透-阻型盖层",使黄河泛滥沉积的砂性土直接覆盖在岩溶含水层上,为过量抽水发生岩溶塌陷提供了重要水动力条件。因此,废黄河断裂带及其伴生断裂控制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特别是岩溶发育强度、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和地下水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凉水井煤矿基岩顶面古河道控水规律,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并结合采动覆岩破坏,研究了4~(-2)煤上覆岩层空间分布特征、导水裂隙带发育、基岩顶面古河道及其控水规律。结果表明,4~(-2)煤为典型浅埋薄基岩煤层,基岩和沙层东薄西厚,土层基本全区分布,局部有条带状缺失。根据基岩顶面形态、土层缺失区,研究圈定了基岩顶面古河道,划分为有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和无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工作面跨古河道开采"前-中-后",涌水量表现出"稳定-突增-稳定"的规律,有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区涌水量增大幅度明显高于无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区。古河道控水规律研究为榆神矿区浅埋薄基岩煤层开采矿井涌水危险性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可为古河道发育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一定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嵊泗列岛的供水难题,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嵊泗海域进行电火花浅地震路线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及水文物探测井、高分辨率地震调查及单道浅地震调查,为嵊泗海域淡水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典  邓娅敏  杜尧  颜港归  孙晓梁  范红晨 《地球科学》2021,46(12):4492-4502
近年来陆续有报道发现长江中游河湖平原广泛分布着高砷地下水,鄱阳湖平原与江北平原(古彭蠡泽)作为长江中游南北两岸典型的河湖平原,其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砷的空间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区域供水安全存在风险.本研究在两个区域系统采集98个浅层地下水(< 40 m)样品和8个地表水样品,通过水化学、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查明地下水中砷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砷含量为0.65~956.72 μg/L(平均值210.78 μg/L),高砷地下水集中分布于长江古河道;鄱阳湖平原浅层地下水砷含量为0.09~267.45 μg/L(平均值11.85 μg/L),高砷地下水仅分布于赣江三角洲局部地区.江北平原地下水δD与δ18O值相对鄱阳湖平原更偏负,且与地表水的差异更大.地下水化学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物源和含水层结构差异是影响鄱阳湖平原和江北平原砷空间分布异质性的关键因素,来自长江物源的古彭蠡泽区域沉积物为高砷含水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湖相含水层中含砷铁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是地下水砷富集的主要过程.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指示江北平原较鄱阳湖平原地下水赋存环境更封闭,地下水循环交替速度缓慢,有利于砷的富集.   相似文献   

9.
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与补给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园 《地下水》1990,12(1):54-58
一、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要把地面工程布局和地下水的运动结合起来考虑。埋藏于地下的不同深度的沙带,是不同时代的古河道遗迹,它们是地下水运动的主要通路。因此,查明古河道及其底板与上部复盖物的分布状况和岩性,是平原地区地下水开发及人工补给工程建设必须做的基本工作。古河道带分布状况的调查、勘探和研究有许多方法:(1) 整理以前打井的地质剖面资料。编绘综合水文地质图。(2) 用地面物探法探寻古河道带。(3) 用远红外线航测图片辩识古河道带分布。几种方法可互相参照和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10.
历史海平面变化对上海地区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爱兵  丁开宁 《地质论评》1998,44(2):219-224
在总结海平面变化及长江三角洲古河道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上海地区第Ⅱ至第Ⅴ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14)C年龄特证的分析,探讨了因海平面变化引起的长江及支流河道的侵蚀、堆积对地下水径流交替的影响,提出了滨海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龙井田两次勘查进行采探对比分析,认为存在工程量不足、构造和煤层控制程度低、高级资源量比例低、地质规律研究不足等问题。青龙井田构造以断层为主、褶曲为辅,小断层、小型紧闭褶曲极为发育,断层具有落差大、密度大、延展长度大、相互切割、下盘牵引破坏明显等特点,断层总体以NE向为主,可分为NE向正、逆断层组,NW向正、逆断层组4组。井田F4、F22断层附近及F4断层以南、F22断层东南为构造复杂区,升田深部为构造较复杂区,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较复杂一复杂类型。目前矿井生产被动局面是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稳定性差和前期勘查程度低造成,通过分析构造和煤层对采区和工作面设计、工作面回采等影响,提出了今后井田勘查、矿井生产和地质丁作建议,对贵州煤矿地质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天池煤矿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矿井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天池煤矿构造属简单构造,地层总体呈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矿井内褶皱发育程度较低,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其次为低角度逆掩断层。陷落柱分布较为杂乱,成群出现,常见于褶皱轴部。自三叠纪末期开始一直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控制作用,印支期受SN向的挤压,形成了一些近EW向的构造;燕山期经历两期NWW--SEE向挤压使井田内地层及煤层主体呈NE走向;喜山早期的NE—SW向挤压,导致NE向断层的性质发生转变;上新世开始表现为区域上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3.
鹤岗煤田新华勘探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较为发育,对煤层赋存形态和煤层厚度产生了较强烈的改变运动。通过收集钻孔资料及断层数据,对该区断层数据开展数理统计与断层密度等值线分析,并对矿区30煤底板标高进行四次趋势面计算,以此研究断层构造发育规律及对该区煤炭开采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内断层走向为NE、NW和近EW向,以北西向为主;断层密度等值线表明矿区内存在三个密闭的等值线圈;趋势面分析表明区中存在三处异常带且呈NW向展布,主要分布在矿区西北部的F2、F3,东北部的F25,F34,南部F10、F14。、F27断层处;30煤的煤层在矿区中部较厚,在东南处和西北处煤层较薄,且西北处煤层厚度变化较为急剧,东南处煤层厚度变化较平稳。  相似文献   

14.
刘店煤矿地质构造复杂,严重影响了采区布置和综采块段的选择,制约了煤矿效益的发挥。依据矿井勘查及生产揭露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矿井构造发育特征,并从矿区所处聚煤盆地构造演化人手,探讨了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对研究区的影响,揭示了矿井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内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倾向北北西的单斜,次级褶皱、断层发育;矿区东部构造简单,西部构造复杂,次级褶皱被一系列断层所切割,早期的东西向褶皱被后期北东向褶皱叠加改造;矿区构造是经历了五期构造变动的结果,矿区西部的构造是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大坝煤矿大量的构造统计资料的依据,应用地质力学方法对矿井的构造进行分析,得出矿井主要构造型式有三种:一是NE向构造带,由NE60°压性构造形迹和NNW向张性构造形迹组成;二是“多”字型构造,由NE10°压扭断层、次级褶皱和NEE向张扭性断层组成;三是压扭性帚状构造,由5条NW-SE向压扭性断层组成,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根据矿井构造分布规律,采用“见夹思断”、“右手规则”、“入”字型结构指示法对采掘区的构造进行预测,寻找边角残煤、解释断层交切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东侧的东坑火山盆地中,为受断裂控制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银矿床。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矿区断裂发育,主要有NE向、NW向、近EW向和近SN向4组,均为控岩-控矿构造,为矿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其中,NE向和近SN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和容矿构造,NW向和近EW向断裂为主要的控岩构造,常切割破坏矿体。金银矿体(脉)的产出严格受火山盆地中的断裂控制,与赋矿围岩的具体岩性关系不明显;矿体(脉)的大小与所在断裂的规模密切相关。矿区外围及深部与主干断裂平行的次级断裂可作为矿区进一步找矿的有利构造。  相似文献   

17.
盘南响水井田播土采区内北西向断层成组出现,倾向相对,地面大致平行或呈透镜状延伸,深部相交消失,空间形态组合类似船体形状。通过对船形构造内的断层组合及成因分析,认为该船形构造属挽近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其两侧利用和追踪了先期形成的北西向断层,主滑面主要沿煤系地层中部的17、19煤层等软弱层发育。根据船形构造发育特点,分析了各个船形构造对煤系地层及煤层的切割破坏程度,为矿井生产中的构造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绿水洞煤矿区位于华蓥山滑脱褶皱带之华蓥山复式背斜中偏北段,晚二叠世成煤盆地同沉积构造控制了煤层的沉积和分布,华蓥山滑脱构造演化及大巴山逆冲推覆叠加作用使得该区煤层赋存形态复杂化,区内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导致地层陡倾直立至倒转、层位缺失或重复、煤厚减薄或增厚,同时隐伏小断层发育,对煤层开采影响大,建议开展井下物探工作。  相似文献   

19.
邢东矿井位于太行山隆起带与华北沉陷带的过渡带,通过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分析,本区先后经历了由挤压-拉张的变形过程,变形强度由弱到强。海西期构造应力影响较弱,印支期-中燕山期构造应力作用较为强烈,形成了大量的挤压结构面和压缩构造.燕山晚期-喜山期是构造形成的最终阶段,以拉张伸展变形为主,现今的多数正断层的断裂结构面仍保存有先期的挤压结构面特征。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式,断层组合形式多样,这些构造形成期次不同,北西向断裂对北东向断裂具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黔西官寨井田主体构造为一背斜,位于关寨向斜与黔西向斜之间的隆起部位,走向NE-EW,井田受三条大断层(F1、F2、F3)切割,自然划分为三个区块:北区块(F2以北)为向N倾的单斜,地层倾角缓,断层稀少,构造简单;西南块区(F2以南、F12以西)断层发育,为构造复杂地段;南东区块(F2以南、F12以东)构造中等。通过对井田构造特征及应力场分析,认为官寨井田构造主要形成于燕山期,早期产生反时针NW-SE向的挤压,形成关寨向斜和F12等断层,从中期到晚期转为顺时针扭动,产生NE-SW向挤压,形变加剧,形成沙井背斜和F1断层,喜山期使井田内NE、NW向构造进一步演化,导致沙井背斜轴和F2断层产生弧形弯曲。根据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建议矿井开采首选地段应为沙井背斜的北翼,南翼西部构造复杂,需进一步研究断层分布规律,以正确指导煤矿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