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发展规划的人地系统动力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的出发点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是区域发展规划的灵魂。文章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人地系统协调共生的4种状态 ,重点分析了人地系统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时空层次上的动态关联方式及动力结构 ,旨在为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动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调控与生态环境 --以长江洪灾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武军 《福建地质》2001,20(1):41-46
以长江洪灾为例,分析了人地相互作用的内容与方式,人地关系系统调控的任务与措施。认为洪灾频发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对地质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并认为要培植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应及时调整人地关系,改善农村的经济方式与经济条件,把生态建设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事长期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3.
针对沁源县人口、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四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最后提出沁源县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建议。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掌握沁源县土地资源对于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生态平衡等的支撑程度,着重从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沁源县建立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世全 《河南地质》2011,(12):20-20
对于“人地挂钩”政策,值得深思、研究和创新的东西很多,譬如:“人地挂钩”的内涵及人地关系理论;河南人口数量、分布、迁移规律,以及与建设用地增减的关系;河南城镇、农村建设用地数量、规模、布局和用地的地区差异,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GDP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提出了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相结合,简洁和区域分类的原则。人地系统的可持续性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状态及它们的协调度所决定。深圳和东莞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可持续性从1980年至1990年逐渐增强,但1991年开始下降,东莞可持续性从1980年以后逐渐增强;目前两市处于弱可持续阶段。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化过程及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实地调研和大量文献分析,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城市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凸现,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屯垦是西北干旱地区最能体现人地关系的耦合点。在西北干旱地区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屯垦和矿产资源开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口分布和聚居程度极不均衡,社会经济分异较大,城镇功能单一,部分地区和城镇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并不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源开采、行政建制的设立、极端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城市分布空间格局以带状、团状、串珠状为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演化模式,城镇发展表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起伏变化的结果。城镇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未来西北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提出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只有城镇、没有村落的新型城市社会,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实地调研和大量文献分析,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城市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凸现,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屯垦是西北干旱地区最能体现人地关系的耦合点。在西北干旱地区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屯垦和矿产资源开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口分布和聚居程度极不均衡,社会经济分异较大,城镇功能单一,部分地区和城镇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并不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源开采、行政建制的设立、极端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城市分布空间格局以带状、团状、串珠状为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演化模式,城镇发展表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起伏变化的结果。城镇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未来西北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提出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只有城镇、没有村落的新型城市社会,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理论评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在分析了人地关系论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对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景观论、行为论、空间论、文化论和可持续发展论进行了综合评述和重新审视,提出了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因果原则、整合性原则和人地相关原则,并对上述原则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区自然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注重其区域性,即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协调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限制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达到人地关系的真正和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分析日照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图件叠加的方法进行初步功能分区,然后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一步细分,同时对不同功能区制定相应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创琳 《地学前缘》2003,10(4):629-635
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始终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石。文章认为,区域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对象结构应从PRED系统改进为P_DR_DE_DE_DE_DS_D系统,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与重点应坚持“以人为本”,而调控的重中之重应是人的意识建设,优化调控的目标点是追求和谐发展至上的目标。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动态机理在于模拟“人圈”与“地圈”的最佳距离,优化调控的空间结构包括核心区、发生区、支持区和作用区,各功能区相互竞争的结果形成区域定位与空间共生。协调优化和调控区域人地系统,不仅包括人地系统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发展的动态协调与优化,而且包括区域之间人地系统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只有同时实现了区域之间人地系统的产业组织协调和空间组织协调,消除了区域盲目竞争与区域冲突,才能实现人地系统经济社会行为对空间区位的合理占据,才能真正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空间共生。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区自然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注重其区域性,即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协调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限制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达到人地关系的真正和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分析日照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图件叠加的方法进行初步功能分区,然后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进一步细分,同时对不同功能区制定相应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方修琦 《古地理学报》2007,9(6):669-674
自然地理学方向的古地理学开创了时间维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其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古地理学向环境演变研究拓展的过程。以现代自然环境的历史建构为主体的古地理学,以时间坐标系下自然地理过程研究为主的环境演变研究,以从时间的维度探索人地关系为主的人地系统演变研究,分别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研究传统、地球科学传统和人地关系传统,构成了自然地理学时间维研究的3个基本方面。广义地理解自然地理学方向的古地理学、环境演变以及人地系统演变,它们可以看作是相通的,人地系统演变可以理解为包括了人类作为驱动力和承受者的环境演变,用人地关系来定义自然学地理方向的古地理学,则可以将其定义为关于人地(人类-环境)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地球表层的人地系统及其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研究发展情况及开展人地系统研究的必要性,阐明了新的人地系统观应具有的特点及不同研究模式,强调了首先研究人地系统调控的机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安裕伦 《中国岩溶》1994,13(2):153-159
人地关系的协调必须按地域类型进行。由于特殊自然条件的影响,喀斯特环境具有与非喀斯特环境大为不同的特殊地域结构和功能,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景观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中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其结果产生不同类型的地域单元并在空间形成有序结构,从而导致具有特色的喀斯特人地关系地域类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任永强 《城市地质》2021,16(2):168-172
新中国成立后,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源保障,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后,如何满足新发展理念需求,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任务.回顾70年来北京水文地质普查、供水勘查、地下水资源环境调查评价、动态监测等成果,分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质超标等环境地质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供水安全隐患和基础水文地质工作程度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差距,结合北京具体情况,提出未来几年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及建设地下水资源保障工程;构建地下水环境保护预警体系;开展地下水对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研究;创新和提升基础水文地质工作;推进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应用和研制;推动复杂条件地下水模拟模型;构建地下水资源空间信息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缘,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面临着严峻的地质安全风险,因此亟需解决各种地质作用对人居环境与工程活动带来的地质安全问题。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圈层相互作用、内外动力耦合、人地协调互馈为理论核心,聚焦国土空间地质安全、重大工程地质安全、城市建设地质安全、生态环境地质安全及资源开发地质安全等方面,分析国家战略发展面临的重大地质安全挑战,剖析地质安全牵引出的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勾画出地质安全主要研究方向。地质安全是保障人民高质量生活、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构建宜居地球的重要前提,对于解决当前和今后发展面临的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灾害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地和谐安居等相关地质安全问题,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地系统优化原理及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出的背景 人口、粮食、土地、环境、资源、区域开发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基本课题。由于此类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际价值,因此成为提出开展“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当代著名地理学家、前国际地理学会主席怀特指出:“由于忽略了‘人地关系’的总体把握,我们失却了应用其理论、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全球问题的机  相似文献   

18.
如何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构建了基于双曲距离协调度的资源-经济系统的协调分析模型方法。根据该模型对全国依赖地下水资源且开发程度较高的514个县的地下水资源和经济数据进行了协调关系分析,评价了各县地下水资源禀赋与其承载的经济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水平,结果显示2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及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性。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处于地下水资源与经济协调的正向区间,区域经济发展仍具有一定潜力,华北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负向协调区间,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与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甘肃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本文利用DEA模型、熵权法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四个节点时间的城市化效率、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并利用耦合度模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效率在2004-2016年间处于波动中提升状态,且总体效率较低,甘肃省城市化效率值(0.441)远低于全国平均值(0.740);2004-2016年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稳中有升,但与全国比较劣势明显,且省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显著;研究期内,甘肃省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均处于波动上升状态,耦合度由中强度发展为高强度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发展为勉强协调。省内14个地区,嘉峪关、兰州、金昌和酒泉在四年间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与协调状态,张掖、白银等余下十个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也由中低水平发展为中高水平,说明各地区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罗怀良 《中国岩溶》2019,38(2):217-226
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通过乡镇组别人均GDP差异、泰尔指数和分离系数探讨近10年来(2006-2015年)岩溶山区县级成熟型资源城市四川省兴文县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演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县乡镇间人均GDP的绝对与相对差异、泰尔指数(由0.1088上升到0.1697,上升了55.97%)和乡镇组别间分离系数(由2.4041上升到2.8414)均持续上升,经济发展差异呈增大趋势。乡镇组别内经济差异比乡镇组别间差异大(对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0.43%和29.51%),而乡镇组别间经济差异的上升幅度(76.21%)高于乡镇组别内的上升幅度(47.94%)。乡镇组别泰尔指数均值排序为:矿业组(0.2370)>工业组(0.0624)>旅游与矿业组(0.0581)>农业组(0.0108),工业、矿业和农业等乡镇组别的泰尔指数分别上升了193.13%、27.69%和20.18%,而旅游与矿业组则下降了30.95%。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工业园区建设、宏观经济影响、旅游开发单一、农业整体滞后且不均衡等是该县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演化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实施多元产业综合发展、各类乡镇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