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论文以东非海岸鲁伍马、坦桑尼亚及拉穆盆地为对象,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揭示了渐新世构造事件—古地貌特征—沉积系统的耦合关系,服务研究区油气勘探选区。结果表明,(1)板块构造事件控制宏观地貌格局及沉积环境变化。随着印度—塞舌尔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印度洋逐渐扩张,海水南侵,沉积环境由陆相变为海相。由于Afar地幔柱作用及地层抬升等作用,东非海岸整体呈西高东低地貌格局;(2)洋中脊扩展及断层活动控制盆地隆坳格局及沉积体系宏观展布规律。研究区发育西部坳陷带、中部斜坡带及东部深海平原带,东部Davie东及Davie西断层构成Davie构造带。从西向东依次发育 4 大河流—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西部坳陷带以三角洲沉积为主,中部斜坡带发育海底扇,东部深海平原带以半深海—深海泥最为常见,沉积体系多发育在Davie构造带以西;(3)次级断层活动影响沉积体系的发育规模及分布。沉积体系多发育在西部坳陷带及中部斜坡带的凹陷中。因凹陷及次级断裂影响,鲁伍马盆地北部、坦桑尼亚盆地南部沉积体系呈北偏特征,而拉穆盆地具南偏趋势。  相似文献   

2.
南昆嵩凹陷位于万安盆地西部,新生代以来伴随万安断裂多期左旋—右旋走滑运动,凹陷地层展布呈现典型的下断上拗双层结构。研究综合运用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分析以及地震解释等方法,通过精细刻画地震相,分析南昆嵩凹陷中新世以来三角洲地震响应,重点厘清晚中新世以来陆架三角洲三种亚相平面展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时期,南昆嵩凹陷物源主要来自纳土纳隆起,凹陷西部发育冲积扇,冲积扇远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晚中新世时期,湄公河水系越过昆嵩隆起区,形成大量山间水系,逐渐影响南昆嵩凹陷的沉积作用,伴随海平面上升,研究区开始发育陆架三角洲,南昆嵩凹陷开始成为湄公河物源主要的沉积区;上新世—更新世时期,湄公河三角洲大规模发育,由西向东进积,三角洲前缘进入万安盆地中部地区,在万安盆地中西部地区形成陆架三角洲—陆坡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3.
库泰盆地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最深的第三系含油气盆地,也是该国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盆地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和反转期三个发育阶段,充填的第三系沉积物厚度达14 km。盆地发育四套烃源岩,其中,中中新统三角洲平原煤和三角洲前缘碳质泥岩是滨浅海区有效烃源岩,上中新统富含碳质碎屑浊积岩是深水区有效烃源岩;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于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及上新统,平面上主要富集于背斜构造中。综合分析认为,深海平原区上中新统斜坡扇、盆底扇砂岩是下库泰盆地潜在勘探领域,渐新统—下中新统是三马林达复背斜带有利勘探领域,始新统盆地边缘上超尖灭砂体是上库泰盆地潜在勘探领域,始新统—中新统台地生物礁是库泰盆地深层潜在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内少见的发育在主动大陆边缘的特殊盆地类型海沟-斜坡盆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井震结合的不同沉积体系的地质-地球物理识别模板,用二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目的层的沉积体系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窄的滨浅海、小规模的三角洲、浊积扇、下切谷、半深海陆坡和半深海平原等沉积体系。滨浅海、三角洲和浊积扇沉积体系发育的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海沟.斜坡盆地的规模较小,以生气为主,可能形成中小型断块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通过礼乐盆地构造-地层-沉积分析,查明了其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揭示了其与南海扩张事件的成因联系,为南海边缘海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礼乐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3个差异显著的阶段,即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滨浅海碎屑岩沉积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裂离漂移-浅海碳酸盐岩沉积阶段、中中新世以来周缘前陆挠曲沉降-区域差异沉积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古南海向东南俯冲,华南古陆陆缘因水平引张力作用发生被动裂陷,形成礼乐盆地;此时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受碎屑物源供给控制,在盆地西北部发育一系列规模相对较大的辫状河三角洲,礼乐盆地东部、南部邻近古南海,仅在孤立隆起边缘发育规模较小的扇三角洲。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古南海持续俯冲,新南海扩张,礼乐-巴拉望地块裂离华南古陆,向南漂移,盆地沉降缓慢,断层活动弱;此时以浅海-半深海环境为主,碎屑物源匮乏,盆地北部发育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南部总体为半深海环境。中中新世以来,新南海扩张停止,礼乐-巴拉望地块向菲律宾岛弧俯冲碰撞,礼乐盆地进入周缘前陆期,以非对称挠曲沉降为特点,水深增大,断层活动增强;此时以半深海-浅海为主,盆地北部总体以碳酸盐岩台地和生物礁为特色,盆地南部局部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礼乐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关闭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三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三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规模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供给.发育于陆架边缘的三角洲-滨岸碎屑体系和共生的前三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7.
马衔山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陇中盆地的腹地, 分隔了北部的兰州盆地和南部临夏盆地, 该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马衔山断裂带的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层序列, 建立了三阶段的变形历史。第一阶段近WNW–ESE向伸展作用控制了马衔山断陷盆地的伸展断陷和早白垩世河湖相沉积, 在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80–60 Ma)在NNW–SSE向挤压作用下, 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盆地挤压反转。该阶段的断层活动和盆地发育的板块动力主要来自亚洲大陆南部和东部陆缘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俯冲汇聚。第二阶段表征为古近纪(~60–23 Ma)构造挤压与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晚古新世—晚始新世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马衔山东南段等区域, 在马衔山地区这期挤压应力方向为NNE向, 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响应。第三阶段为中新世(~23 Ma–)时期。早期(~23–13 Ma)马衔山北缘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主, 控制了断裂带东南段中新世红黏土沉积, 引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中新世晚期(~13 Ma起)以来, 构造应力体制转变为ENE–WSW挤压, 其造成马衔山地区周缘山系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三叠系延长组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采用区域地层对比、古流向测量、轻矿物、重矿物组合分布及沉积相分析等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物源及其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表明:吕梁隆起并非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物源,该区接受了晚三叠世沉积,是在延长期以后才隆起的,东南缘宜川-富县延长组古水流为东北至西南方向,轻重矿物组合特征与北部三角洲类似,总体从志靖—川口—富县地区沉积岩屑含量逐渐降低,不稳定矿物绿泥石等含量则从富县东北部—中部—西南部依次增多,证实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物源方向为东北方向,富县三角洲实为延安三角洲东北方向分支朵体,其为既发育台型前缘,又有坡型前缘的曲流河三角洲;台型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截削式、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坡型前缘主要发育复合式、叠加式河口坝砂体,优质储层主要有截削型分流河道、复合式河口坝。  相似文献   

9.
方念乔  刘豪  李琦  张维  丁旋 《地学前缘》2013,20(5):227-234
将南海碳酸盐沉积体系划归3类进行检验,特别着重于将浅海碳酸盐台地和远海钙质软泥的发育历史与南海晚渐新世以来的演化过程结合,指出碳酸盐沉积在晚渐新世、中新世、中新世末期以来3个地史时期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中中新世正当南海扩张高峰,该时段构造气候条件为碳酸盐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育基础。中新世晚期南海进入大规模区域沉降阶段,封闭性增强,使得浅海碳酸盐体系与深海碳酸盐体系同步发生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量钻井资料分析及数据统计,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老挝桑怒地区新近纪中新世含煤盆地内识别出13种岩石类型、5种沉积相和2种沉积体系。依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恢复了该地区中新世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当时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陡坡带位于盆地西南缘,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体系;缓坡带位于盆地东北缘,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体系;物源剥蚀区位于盆地西南缘及东北部三叠纪古陆;水流方向由西南部及东北部汇入盆地中心;沉积最大厚度区位于盆地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