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小虎  苏沛兰 《地下水》2020,(1):5-8,23
为探明太原市清徐县西边山洪积扇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采用统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清徐县西边山洪积扇地区12个地下水水样点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取样点的水化学评价指标中,总硬度和NO3-含量浓度较高,其平均值属于Ⅴ类水极限值,SO42-含量和TDS含量浓度较低,其平均值属于Ⅱ类和Ⅲ类水质;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时表明研究区58. 4%的地下水属于Ⅱ类和Ⅲ类水质,可以直接使用,41. 6%的地下水属于Ⅳ类和Ⅴ类水质,需进一步处理后才能使用;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成因研究时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3·SO4-Na·Mg·Ca类型,属于碳酸盐富集区,研究区内碳酸盐矿物溶解作用是控制地下水主要离子组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昌马河流域上游大雪山老虎沟冰雪融水及下游昌马洪积扇区地下水的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资料, 对流域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的组分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小昌马河流域内从上游冰雪融水区到下游昌马洪积扇地下水排泄区矿化度不断增高, 水化学类型由HCO3-Mg-Ca过渡到HCO3-SO4-Ca-Mg; 上游冰雪融水与下游地下水δ18O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洪积扇区地下水来源于冰雪融水的补给.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模拟显示地下水形成过程中水岩作用以析出方解石, 吸收二氧化碳, 溶解石膏、 岩盐和绿泥石等为主要特征, 溶蚀的含盐矿物使地下水中氯化物、 硫酸根和钠离子含量升高, 地下水水质恶化. 同位素和水化学证据均揭示了小昌马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学环境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北京永定河冲积洪积扇中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往有关文件的论述中,一般仅能给予定性的结论,这样的结论,肯定是不能满足于客观发展需要的。北京地下水长期观测站根据北京区域地下水长期观测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初步求得影响北京永定河冲积洪积扇中之地下水形成过程。本文仅根据1958年的观测成果,以及收集了有关方面的资料,对北京永定河冲积洪积扇顶部潛水的均衡进行的初步的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同盆地孔隙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带规律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同盆地2004年孔隙地下水水化学资料的分析发现,盆地内孔隙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以盆地中部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特点,且与盆地水动力分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到中部冲湖积平原,地下水依次经历了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相应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3型、HCO3.SO4型和HCO3.SO4.Cl型。与中深层孔隙水相比,浅层孔隙水由于水位埋深浅,蒸发浓缩强烈,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组分的含量较高,变化幅度较大,水化学类型也相对复杂。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呈好转趋势,深层地下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综合分析大量实测资料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阐明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下水不同埋深的分布面积、盐化特征、化学类型、补排量、含盐量的时空变化及成因.结果显示:(1)在绿洲平原区,地下水埋深3~6m范围最大,占总面积的39.68%;在灌区地下水埋深1~3m范围最大,占53.03%.在绿洲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范围最大,占总面积的91.98%;在灌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的范围最大,占94.81%.从pH值来看,pH值7.5~8.0范围之间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90.25%.(2)冲积洪积扇北部属于淡水带,水化学类型为HCO_3-Cl-SO_4-Ca-Na;冲积洪积扇中部属于上成下淡水带,水化学类型为SO_4-Cl-Na-Mg;冲积洪积扇南部属于上成下淡水带,水化学类型为Cl-SO_4-Na-Mg.从水质上看,Ⅲ级地下水分布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84.77%,其地下水资源量占61.89%.(3)地下水含盐量在时间尺度上,波动较大,1997、2000、2001年含盐量较高,均为3.7g/L以上,而1998、1999、2006年较低,为3.4g/L左右;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东部的地下水含盐量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东南部高于西北部.(4)可溶性矿物的溶解、地下水水位抬升、强烈的蒸发、降水量的稀少、农业灌溉、化肥的使用是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下水含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春华  王威  卫政润  尚浩  张卓 《地球学报》2018,39(3):351-357
依据2006—2016年间采集的区内475件地下水无机分析数据以及钻探岩心易溶盐测试数据,详细研究了微山湖流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微山湖流域高氟地下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分区特征,湖西冲积、湖积平原区有大范围的高氟地下水,在深度0—40 m的浅层孔隙地下水中,氟含量以1~2 mg/L为主,仅现代黄河影响带地下水氟含量小于1 mg/L,金乡、单县、嘉祥局部超过3 mg/L,最大值9.5 mg/L;在深度150—400 m的深层孔隙地下水中,氟含量以1~1.5 mg/L为主,菏泽—单县条带氟含量超过2 mg/L,最大值3.5 mg/L。微山湖东冲积、洪积平原浅层孔隙地下水、深层岩溶地下水氟含量均小于1 mg/L。湖西冲积、湖积平原沉积物中可溶性氟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微山湖流域湖西高氟地下水形成受物质来源、淋滤和蒸发浓缩等三方面因素共同控制,CaF_2的溶解平衡是控制地下水F–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依据实际观测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下水特征对天然植被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研究区近10a间地下水位及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地下水位约下降了1m左右,地下水矿化度平均降低0.54g·L-1,地下水变淡与地下水水位下降有着较好的相关性.由于地下水埋深较浅,渭干河-库车河冲积扇下部荒漠区矿化度较大,地表积盐,地下水水质成为天然植被的限制因素.由于防治土壤盐渍化,灌溉排泻地下水,在绿洲区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以及河水对地下水补给不断减少等原因,造成三角洲下部绿洲外围荒漠区的地下水位逐渐下降,致使绿洲周边天然灌丛及草本植物的衰退.  相似文献   

8.
焉耆盆地绿洲区近50年地下水文时空变异及水盐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统计学理论和焉耆盆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不同时期(1960年和2005年)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取得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在空间尺度上,地下水矿化度在开都河中下游地区及其两岸灌区有增大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地下水随时间推移向盐化加重方向发展.近50年水盐动态表明焉耆盆地一直处于积盐过程,而绿洲区则处于脱盐过程,盐分都积累在博斯腾湖区,在1982年后转移至孔雀河流域.焉耆盆地地下水盐化态势表明,近年来地下水各项离子质量浓度都在积聚.绿洲区水土资源开发不仅改变了水盐分布,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地下水水体.  相似文献   

9.
基于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疏勒河流域的昌马灌区为例,运用遗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方法探讨各影响因子对土壤盐渍化的敏感程度。模型考虑了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地面坡度、粘土层顶板埋深、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等因子。结果表明: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对土壤积盐影响最大,是最灵敏的因子,其次分别是地下水埋深和蒸发量。粘土层埋深对积盐过程起到较大的作用,其影响仅次于蒸发量,降水量和地形坡度的灵敏程度基本相当。分析结果可以为灌区土壤盐渍化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旱涝碱咸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平原东部淡水资源短缺,旱涝碱成灾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海河的治理,解决了排洪排涝排成出路.春季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微咸水和半咸水抗旱灌溉.夏季利用伏雨洗盐排成,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治渍涝灾害,把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秋冬引蓄河水,回灌地下水补源.以土壤与潜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埋深在临界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时空分布不均的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促使水资源采补平衡,降雨灌溉淋洗脱盐强于干旱蒸发积盐过程,地下水淡化强于矿化过程.实现旱涝碱成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7,(2)
乌苏市地处准噶尔盆地的西南部,区域内地下水按其形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可分为潜水、浅层—中深层承压水两类,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评价标准,对乌苏市平原区地下水从生活饮用、农田灌溉面两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乌苏市南部山前洪积砾质倾斜平原到冲积平原区,潜水的化学类型和矿化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南部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为HCO_3·SO_4~--Ca·Na型水,矿化度小于0.5 g/L;东部地区1~3g/L。南部山前洪积扇溢出带沿奎屯河和古尔图河床向北延,与北部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相连的地区,地下水类型为SO_4·Cl~--Na·Ca型水,地下水矿化度1~26 g/L。  相似文献   

12.
张东林  张像源 《地下水》2005,27(4):256-259
河西走廊自南部山区至北部平原,地下水与河水之间形成有规律的、大量的重复转化过程.本文对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从祁连山中高山形成区到下游盆地湖积平原的消失区,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经过几个不同地带的转化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相互转化的关系及规律.  相似文献   

13.
大型水源地开采地下水导致的盐分迁移和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通过分析地下水渗流、水化学和同位素的时空特征,对大型水源地长期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溶质迁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型水源地长期集中开采地下水,形成了较大面积和较深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改变了地下水自北部山前冲洪积斜地向南部的冲积平原渗流的运动格局,地下水中盐分和污染物随着地下水渗流而迁移,北部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和南部微咸水都向漏斗区运移。因此,双向迁移的结果,使得水源地附近水质变差,污染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东天山北麓平原区160组地下水化学样品检测结果,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和Piper三线图解法,研究了地下水化学分带特征。南部山前冲洪积砾质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_4型,中部细土平原逐渐向SO_4·HCO_3型过渡,北部沙漠区以SO_4·Cl型为主,地下水溢出带为Cl·SO_4型。根据水化学剖面分析地下水各组分含量在径流途经中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由南向北,地下水中的硫酸盐、氯化物和钠都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导致了水中溶解性总固体逐渐增大,水质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完整井变流量抽水附近地下水运动的解析解,利用积分方程的方法,推导出了水井水位降深以任意一种函数关系随时间变化时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积分方程形式的解,并提出了该积分解相应的近似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喀什平原区300 m以浅地下水年龄和更新速率,准确划分地下水流系统,采用了3H和14C放射性同位素测试方法,对采集的120组地下水样品中3H和14C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喀什平原区不同区域地下水的年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潜水氚值为12.2~39.6 TU,地下水年龄从山前冲洪积砾质平原至细土平原区逐渐增大,为10~50年;在中部库木塔格背斜隆起一带,潜水氚值小于10 TU,地下水年龄大于500年,形成地下水年龄分水岭;区内地下水14C年龄约为2 000~13 000年,反映了地下水补给时段差异较大。从山前冲洪积砾质平原上游至冲积细土平原中部地区,地下水更新速率约为2%~7%,属积极交替带;冲积细土平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更新速率约为1%~2%,属较积极交替带;在冲积细土平原下游地区,地下水更新速率均小于1%,属弱交替带。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变形的影响,通过分析现场调查勘察资料,在研究该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对比了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和老滑坡的影响,并开展了数值模拟。取得的认识有:(1)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水、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滑坡最终失稳变形,过程中可能发生多次滑动,形成现今的堆积形态。(2)降雨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对该崩坡积滑坡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对于局部架空现象较严重的崩坡积组成的Ⅲ号滑坡体,雨水更易入渗进入坡体,地下水渗流对其稳定性和变形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对于优势通道较少的Ⅰ号和Ⅱ号老滑坡体,局部架空现象相对较差,地下水渗流对其稳定性和变形的作用不显著。(3)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与滑坡稳定性负相关。降雨强度较小时、一定时间内降水对滑坡稳定性影响不大,但降雨较大时,滑坡稳定性将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河套平原五原地区建立典型剖面,对从剖面上采集的水样进行测试分析,结合地质环境特征,得出五原剖面上各地质、地貌单元条件下砷在浅层地下水的赋存形态。应用美国地质调查局专业水文地球化学软件Phreeqc进行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对五原地区地下水Fe-As-H2O体系中砷的吸附释放趋势进行讨论,得出五原剖面上扇前洼地砷酸盐主要表现为从羟基铁上解离释放出来;而黄河冲湖积平原地下水中As主要表现为在水中解离。黄河冲湖积平原地下水中Fe(OH)3对砷释放的抑制力远远高于扇前洼地。  相似文献   

19.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40-443
在分析成都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DRASTIC评价方法对成都平原浅层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较差和差区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扇和河流一级阶地、漫滩,占研究区面积的35.1%;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中等区面积占36.6%;地下水天然防污性能好和较好区面积占28.3%。评价结果可为地方政府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碳酸盐岩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些沉积—改造铅锌矿床.其主要改造作用目前一般概括为地下(热)水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地下水改造成矿作用与岩溶作用之间的关系,论证岩溶在矿床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即地下水改造富积成矿作用主要为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