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湖相滩坝砂体是陆相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类油气储集层,已成为成熟油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基于层序界面识别与划分、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砂体展布以及成藏条件分析,论证了Melut盆地Ruman凹陷白垩系Gayger-Galhak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对滩坝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1)目的层段发育1个二级层序和SQ1、SQ2、SQ3等3个三级层序,SQ3又可进一步细分为6个准层序组(四级层序)。(2)不同级别的层序分别控制着滩坝沉积的发育位置、平面展布及岩性圈闭的成藏要素,表现为: 二级层序控制滩坝沉积的垂向发育位置,滩坝砂体主要发育于二级基准面下降期;三级层序控制滩坝沉积的发育规模和沉积模式,三级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与上升半旋回转换位置发育的潜山隆起周缘型坝砂面积(约10km2)和厚度(10~20m)较大、孔隙度高(20%~25%),而发育于三级基准面上升期的水下潜山台地型坝砂面积(1~4km2)和厚度(2~3m)较小、孔隙度相对较低(15%~20%);四级层序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局部盖层,不仅控制着滩坝储盖组合的分布,而且决定了滩坝成因岩性圈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湖相滩坝砂体是陆相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类油气储集层,已成为成熟油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基于层序界面识别与划分、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砂体展布以及成藏条件分析,论证了Melut盆地Ruman凹陷白垩系Gayger-Galhak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对滩坝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1)目的层段发育1个二级层序和SQ1、SQ2、SQ3等3个三级层序,SQ3又可进一步细分为6个准层序组(四级层序)。(2)不同级别的层序分别控制着滩坝沉积的发育位置、平面展布及岩性圈闭的成藏要素,表现为:二级层序控制滩坝沉积的垂向发育位置,滩坝砂体主要发育于二级基准面下降期;三级层序控制滩坝沉积的发育规模和沉积模式,三级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与上升半旋回转换位置发育的潜山隆起周缘型坝砂面积(约10 km2)和厚度(10~20 m)较大、孔隙度高(20%~25%),而发育于三级基准面上升期的水下潜山台地型坝砂面积(1~4 km2)和厚度(2~3 m)较小、孔隙度相对较低(15%~20%);四级层序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局部盖层,不仅控制着滩坝储盖组合的分布,而且决定了滩坝成因岩性圈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西湖凹陷砂岩储层具有砂体厚度薄、砂泥互层发育以及横向变化快的特点,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很难精细地刻画砂体空间分布。将层序地层学与地质统计学反演相结合,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地球物理模型,在正确的沉积学理论指导下,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湖组砂岩储层开展砂体的时空分布预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可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下部砂体单层厚度较大,横向连续性好,平面连片发育;中部以泥岩为主,砂体孤立发育,连续性差;上部砂体增多,单层厚度较薄,横向连续性好。结合钻井实际资料分析表明,砂体预测结果垂向分辨率可以达到1~2 m。地质统计学反演有效解决了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薄层砂体识别的难题,可为研究区有利储层预测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敦化盆地北部凹陷古近系珲春组和新近系土门子组共识别出6 个三级层序。通过多道地震统计法提取子波,制作敦参1 井合成记录,完成了层位标定。通过层序地层格架内基于模型的井约束反演得出高分辨率反演数据体,刻画出目的层砂地比和泥岩厚度平面展布特征。砂地比等值线图显示SH1 --ST2 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凹陷东南侧。在整个新生界沉积时期,主要物源供给方向变化不大,但供给强度逐渐加强。在各层序单元中,砂地比低值区、泥岩厚度高值区、地层厚度高值区与构造沉降高值区基本重合,表明断裂对沉积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泥岩厚度高值区为泥岩的主要发育区域,由于该区主体为半深湖--深湖沉积,因此初步预测该区为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5.
利用煤田钻孔、测井及古生物等资料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凹陷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河道砂体冲刷面及古生物组合突变面把研究区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并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对沉积相及聚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层序I在凹陷南部3个体系域发育完整,在北部仅发育上部的高水位体系域,为厚层滨浅湖泥岩沉积。层序II的3个体系域发育、保存齐全,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厚层分流河道砂岩;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分流间湾和河口坝等沉积;高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厚层的滨湖粉砂岩、泥岩和煤层沉积;扎赉诺尔凹陷的聚煤环境主要是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朵叶体之间的低洼地带,富煤带主要位于凹陷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煤层单层厚度可达30m。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洛河组和环河华池组砂岩是白垩系两套重要的含水岩组。通过区域构造背景确定下白垩统地层分布范围,结合沉积相和盆地演化特征分析不同组岩性的发育和分布形态,并利用盆地内丰富的测井资料信息,进行砂体厚度统计。总结出白垩系洛河组砂岩为风成沉积,产状稳定、覆盖面广;环河华池组砂岩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滨浅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砂体分布位置以及厚度变化规律有一定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旅大16油田东营组东三段是目前勘探开发的主力含油层系。综合三维地震资料、录井、测井及岩心资料,在井—震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利用古地貌研究、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和振幅属性切片分析,明确了东营组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类型、沉积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应用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将东三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其中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沉积期,辽西低凸起大面积暴露遭受剥蚀,为研究区提供碎屑沉积物,发育近源的扇三角洲及重力流沉积体系。扇三角洲砂体以灰色中砂岩和细砂岩为主,河床滞留沉积、波状层理和生物扰动构造十分发育;高位体系域时期,辽西低凸起被淹没,供源能力减弱,研究区发育较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且伴生重力流沉积。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细—中砂岩为主,见块状构造和楔状交错层理。重力流沉积体系主要为滑塌湖底扇及砂质碎屑流沉积,岩心观察可见细砂岩中发育滑塌变形构造,及漂浮状的砾石和泥岩撕裂屑。研究区沉积演化过程与地貌演化密切相关,且断裂体系对砂体展布具有控制作用,重力流沉积发育于断裂坡折前方。显然,明确沉积相类型、沉积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可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运用重矿物的组合特征、岩心观察描述的岩性序列特征、岩性及电性的横向变化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的平面展布规律,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渐新统核桃园组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东南部主要发育5个物源,其中主要物源有1个,为泌150—泌285井区的平氏物源,该物源对研究目的层各个层序的西南部沉积砂体均有控制;次要物源有4个,即泌102—泌239井区的杨桥物源、正南方向的泌151—泌251井区的魏庄物源、东南方向泌129井区的栗园物源、以及东北方向的泌319井区的栗园东北物源,这些次要物源仅对部分层序的沉积砂体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和前人研究成果,充分运用重矿物的组合特征、岩心观察描述的岩性序列特征、岩性及电性的横向变化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结合砂岩厚度、砂地比的平面展布规律,对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渐新统核桃园组的物源方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东南部主要发育5个物源,其中主要物源有1个,为泌150—泌285井区的平氏物源,该物源对研究目的层各个层序的西南部沉积砂体均有控制;次要物源有4个,即泌102—泌239井区的杨桥物源、正南方向的泌151—泌251井区的魏庄物源、东南方向泌129井区的栗园物源、以及东北方向的泌319井区的栗园东北物源,这些次要物源仅对部分层序的沉积砂体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贝 《中国煤炭地质》2011,(11):16-19,40
在宁东煤田李家小庄勘查区中侏罗统延安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下,以三级层序为单位,从地层厚度、砂体厚度、泥岩厚度、砂泥岩比及煤层厚度多因素条件出发,进行岩相古地理参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安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在SIII1沉积时期,地层沉积厚度大,砂泥岩比不高,沉积微相基本属于冲积河道,煤层的沉积中心处于物源供给较丰富且漫滩沼泽和泥炭沼泽相对发育的地区,形成的煤层厚度在4~14m;SIII2沉积时期,砂体厚度明显大于SIII1层序时期沉积的砂体,冲积河道(分流河道)微相比较发育,煤层总厚度在4~6m;SIII3沉积时期,区内地层沉积中心反映不明显,砂体总厚度明显增厚,砂泥岩比整体大于40%,冲积河道(分流河道)的发育范围明显增大,由于泥炭沼泽发育程度减弱,煤层不发育。  相似文献   

11.
The Huanghekou Sag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ast part of the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Large-scale shallow lake delta developed in the Neogene provided suit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in this area. The key for analyzing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s by using seismic attributes(amplitude)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hology combination and seismic attributes. The lower unit of Late Miocene Minghuazhen Formation at the BZ34 block in the Huanghekou Sag was subdivided into 10 parasequence sets(PSS). Thicker sandstones mainly occurred in PSS1 and PSS10, whereas thin sandstones are mostly observed within other parasequence sets. This study presents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of lithology, i.e., statistics of root-meansquare(RMS) amplitude and lithology of well locations in different parasequence sets of the study area,as well as 1-D forward seismic models of 7 types of lithology combin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D sandbody, forward seismic models etc.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high amplitude peaks correspond to thicker sandbodies, while low amplitude indicates non-development of sandbodies(generally less than 2 m), and medium amplitude agrees well with large sets of mudstones interbedded with medium and thinner sandstones. Different sand-mudstone combinations genetically reflect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micro-facies, therefore, amplitude features can predict sandbodies as well as facies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2.
陆相盆地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砂岩因富含油气而广受关注,其厚度薄、面积较小、期次多,储集层预测难度大,长期以来制约了油气的精细勘探开发。利用全覆盖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孔信息,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始新世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开展了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为基础的地震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沙三中亚段对应二级基准面下降背景的三级层序,以6期大规模高位域三角洲(第5准层序组—第10准层序组)的发育为特征。以第8准层序组为例,以四级层序为研究单元落实了来自不同物源的3个三角洲—重力流沉积体系;再根据地层切片进一步分期落实了其内部薄砂岩储集层的空间分布。地层接触关系特殊,地层厚度和岩性的横向变化剧烈,导致三角洲—重力流发育区地震波速纵横向变化较大。基于目的层精细标定的相位调整成为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四级层序(而不是体系域或层序)的约束成为保障地层切片等时性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四级层序约束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为三角洲前端滑塌型重力流薄砂岩储集层的横向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为恢复深水重力流发育区沉积过程、深化重力流沉积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露头一个扇三角测准层序的结构进行了精细解剖,认为该准层序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可划分为5个单砂体,不同成因的砂体类型和隔夹层类型的形态和规模不同。该准层序自下而上粒度明显变细,岩性呈砾岩-砂岩—泥岩变化,砂体成因类型表现为砾质水下分流河道→砂质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的沉积序列,且属于基准面上升准层序,其形成过程受基准面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层序发育及砂体分布特征,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地震等资料,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控砂模式的研究。识别出强制海退和正常海退造成的暴露侵蚀不整合面、与暴露侵蚀界面相对应的整合面、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强制海退底面和最大海退面等6种界面,将研究区珠江组下段划分为一个半三级层序;并指出低可容纳空间三角洲沉积背景下沉积界面与基准面一致或略低于基准面,准层序以与海泛面对应的暴露侵蚀面为界面,且主要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区域基准面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是控制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因素;平面上砂体赋存在三角洲前缘和下三角洲平原的沉积地区,新增可容纳空间的形成速率及剩余可容纳空间的原有规模是控制砂体横向连续分布的关键因素;垂向上砂体分布在SQ1层序基准面缓慢上升到下降之前形成的高位体系域和SQ2层序基准面下降最低点到缓慢上升至最大海退面形成的低位体系域,这两套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好,存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条件,是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精细岩芯描述、单井沉积微相分析与地震相、测井相综合研究,认为在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西缘奥陶系柯坪塔格组下段顶部含油气砂体中,发育3种类型的准层序:①粒级由底部粗—中下部细—上部粗的、反映整体向上变浅的海侵滞留沉积—海泛泥岩—滨岸沉积准层序,羊屋2井5460~5468 m含油气段位于该准层序内;②粒级向上变粗的滨外泥岩—临滨-前滨沉积,顶部受风暴影响的准层序,跃南2井6503~6512 m含油气段位于该准层序内;③粒级向上变细的潮下带—潮间带沉积的准层序,吉南1井5465~5486 m含油气段属于此准层序。发育于羊屋2井中的第一种准层序内含油气砂体在时间上属于较早的准层序3,发育于跃南2井、哈得13井中的第二种准层序与吉南1井中的第三种准层序内的含油气砂体属于稍晚的准层序4。早期沉积的、发育于羊屋2井顶部的第一种准层序是有利储层发育段,该井区以北靠近柯坪塔格组下段顶面尖灭线附近的准层序3时期沉积的临滨相储层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处于太平洋构造域与新特提斯构造域交汇处,地球动力学背景、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对于盆地物源特征和物源区古气候演化方面研究比较薄弱。选取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A钻井岩心中的珠海组-韩江组砂泥岩样品,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的配分模式,有明显的负Eu异常特征,与花岗岩相似;Al_2O_3/TiO_2、F1-F2、La/Th-Hf和Co/Th-La/Sc判别图解表明源岩以长英质为主,并有镁铁质岩石的混入;Al_2O_3/TiO_2、Cr/Zr和Th/Sc值也体现出长英质成分为主的物源特征;(Fe_2O_3+MgO)-TiO_2、Th-Co-Zr/10和Th-Sc-Zr/10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大部分样品落在大陆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区域,综合研究表明源区岩石特征与中国东南沿海大面积发育的岩浆岩极为相似。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指数(CIW)、斜长石蚀变指数(PIA)等指标以及Mg/Ca值,指示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物源区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对应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环境,且从早到晚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裂谷盆地西南缘临清坳陷的一部分,和其他凹陷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盐岩十分发育。东濮凹陷北部中央隆起带及周边沙三段自下而上发育了3套大的盐韵律,每套盐韵律又由若干个小盐韵律组成。在岩盐富集的地区是油田的主力产油区,油气富集与岩盐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岩盐层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盐岩的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变化为砂泥岩→含膏泥岩→膏盐→盐岩→膏盐→含膏泥岩→砂泥岩演化规律;电性主要表现为极低密度、极低自然伽马、很高电阻率及淡水钻井液扩井径等特殊电性特征;在地震剖面上常表现为强振幅、低频率的响应特征。在分析研究盐岩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盐岩的时空展布规律,同时对盐岩与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根据实际生产和盐岩的沉积规律对生储盖组合进行了分级。得出生、盖为同一层及生、储、盖在不同的空间与盐岩层有关的生储盖组合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东濮凹陷含盐地层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盐岩的石油地质学意义,对老油田的滚动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由为数众多的早白垩世小型断陷湖盆组成,其缓坡带普遍发育的高位三角洲体系与特定的构造背景配置可形成多种类型的成藏组合,发育多个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构成立体含油、叠加连片的态势。以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例,以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在缓坡带的湖泊层序高位体系域识别出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两种粗碎屑三角洲体系。根据...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压异常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泥岩压实特征、压力成因的研究,结合上古生界不同岩性的组合关系分析,认为上古生界非烃源岩与烃源岩、砂岩和泥岩的地层压力成因有明显区别。非烃源岩系统泥岩的异常高压主要由“非均衡压实”作用产生;而生气作用是烃源岩增压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源;砂岩与泥岩弹塑性有明显差别,构造抬升剥蚀成为砂岩降压的主要机理,而对泥岩影响有限,石千峰-上石盒子组非烃源岩目前仍具明显非均衡压实特征,多处于高压异常,而储层表现为低—正常压力,目前上古生界为一个高低压相间共存的复杂压力系统。上古生界压力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表明,对于上古生界用流体势的高低来研究互不连通砂体之间的区域运移可能并不适宜。利用Berg临界烃类柱高度的公式计算,上古生界储层能引起天然气运移需要的最小连续气柱高度在22.07 m~67.36 m,远大于砂岩的单层厚度(5 m~15 m)。从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天然气聚集、成藏角度分析,山2段毛管中值压力平均值小于6.21MPa、砂岩厚度大于4 m以上的优质储层,才具有聚集、成藏和产出天然气能力,而排驱压力大、孔隙结构差、厚度小的砂岩,由于成藏动力小于成藏阻力,难于形成具规模的气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