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的一段时间,新闻媒介把在广东省揭西县等地"发现‘冰臼'群”的事炒得沸 沸扬扬.因为这一"发现”涉及地学界争论了几十年的"华南有没有冰川”的重大学术问题,所以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极大关注. 1999年10月底,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热带亚热带环境专业委员会在揭西县召开了专门现场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山大学、广州地理研究所等9个单位近30名专家学者.通过现场考察和讨论,大部分与会代表认为:揭西及邻区近一现代河床及其两侧(不高于一级阶地)发育的穴状微地貌,不可能是二三百万年前冰川水造成的冰臼,应当是近代(二三万年以来)携带砂石的湍急河水的涡流造成的壶穴. 专家学者们的这一认识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广东省地矿局资深研究员杨超群在讨论会上强调指出,虽然这里发育的是壶穴,但不排除在广东其他地方存在冰川遗迹.他不赞成过早给"华南有没有冰川”下结论,因为有关的地质、古气候等的研究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  相似文献   

2.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洪波  章雨旭 《地质通报》2008,27(6):917-922
由于专家喜好不同和几本权威汉语专业辞典互不一致,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混乱状况。①本文建议应统一将“pothole”译为壶穴,表示基岩表面tg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凹坑;“kettlehole”或“kettle”译为锅穴,代表冰川沉积区因冰体融化而形成的洼地。②对于“冰臼”、“岩臼”的使用,两作者亦未能达成共识:吕洪波建议继续使用“冰臼”,等同于“冰川壶穴”,对应于“glacial pothole”,摒弃“岩臼”这一新的提法;章雨旭建议修改“壶穴”的原始定义,不再强调其快速旋转水流成因,仅强调其“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特征,同时摒弃“冰臼”和“岩臼”等术语,仅用“壶穴”一词,若强调“壶穴”的不同成因.可在其前面加注成因术语,如“冰川壶穴”、“河成壶穴”、“风化壶穴”等。③对于其他凹坑,有专用名称的用专用名称,如风化穴(tafoni)、风蚀凹槽、风龛(alcove)等;没有的则用一般词汇,称为“坑”、“穴”、“洞”(pit,hollow,cavity)等。  相似文献   

3.
错误的“冰臼”成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珍  蒲健辰  赵井东 《地质论评》2017,63(1):143-152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有学者将暴露于地表,地貌学称之为壶穴的所有臼状地形统称为"冰臼",且作为古冰川作用的证据。事实上,他们宣传的"冰臼"是流水或差异风化形成的壶穴,而非古冰川所成。在众多论著中,以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造成的混乱为最。从冰川学的角度来看,冰川运动、消融等理论并不支持"冰臼"是由冰川作用所成的观点,其主要错误之处有三:①在冰川学中,"Moulin"一词指的是冰川表面热融形成的负地形,所涉及是冰川冰,而非冰川的下覆岩床;②此书借用早已放弃的冰水穿洞假说来论述"冰臼群"的形成过程,在常态运动的冰川上是行不通的;③书中冰融水形成的圆柱状滚流假说更与事实不符。这几点足以说明"冰臼成因说"是不能成立的,仅是一种错误的推测而已。  相似文献   

4.
华北山地"距今二、三百万年"的"冰臼"绝大部分位于第四纪河谷内,"距今1~2万年"的"冰川壶穴"位于全新世河谷内,与华北山地地貌演化相矛盾;所谓的"冰川地貌"组合不是真正的地貌组合,而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地貌的混合,因此,华北山地不存在冰臼。所谓的"冰臼"是不同时代、多种成因的壶穴——距今2.50Ma前后的河蚀壶穴,距今10~20ka的雪蚀壶穴,距今10ka以来的溶蚀穴、溶蚀—河蚀壶穴、风化—风蚀壶穴、现代壶穴和水潭。  相似文献   

5.
崂山冰臼之质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者在2010年7月问考察了被认为是“中国东部沿海低海拔古冰川地貌保留完好”的崂山地区.考察结果显示崂山的地貌是正常的花岗岩地貌,并不是古冰川遗留的地形,崂山的冰臼不过是花岗岩地区常见的风化坑.本文将崂山风化坑与国外相关研究对比,列举了崂山冰臼不是冰臼的证据,对山顶冰臼形成理论提出了疑问,同时也回答了对风化坑形成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关于"冰臼"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小康 《广东地质》2002,17(2):11-16
就韩同林先生等先后所撰3篇"商榷"文章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冰臼"乃冰川运动之产物.迄今为止,"冰臼"论者仍未提供足够的气候学证据,证明南国在距今(2~3)×106a前有过大规模的冰川运动.而"壶穴"是基岩河床中急流漩涡形成的一种常见的微地貌,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驳施雅风“冰臼”“负球状风化”成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同林 《地质论评》2010,56(4):538-542
施雅风院士最近撰文指出笔者等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发现的若干"冰臼"并非冰川遗迹,而是花岗岩经"负球状风化"而成。然而,他所谓的"负球状风化说"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和客观存在的事实完全相悖。冰臼是地表负地形之一,现今是"堆积区"而不是"侵蚀区",以现代常见的侵蚀作用产生冰臼的所谓"风说"、"壶说"、"风雨说"、"差异风化说"、"负球状风化"等,都是不可能的。这些假说是对过去业己形成冰臼群进行不同成因推断,是对冰臼群成因的最大误解。冰臼只能由大量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强烈冲击下伏基岩产生。从河流流水动力学特点上看,急流旋涡主要产生水平力为主,而冰臼的形成主要是垂直力才有可能产生,因此河流流水也是无法产生冰臼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新发现的冰臼特征研究,认为该冰臼群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臼分布在海拔高度2005~2033m地势平缓开阔山顶部,发育于中生代中三叠世浅黄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体之上,岩石完整坚硬,冰臼分布较为集中,其形态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大类,口宽0.1~1.2m,深0.1~0.3m,形态规则,部分冰臼发育出水口和水流侵蚀槽,其方向不受风向的制约。通过与周边发现的冰臼群对比研究,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只是本区冰臼群发育的海拔高度更高,规模较小,但部分冰臼形态更加完整,水流冲刷、流动痕迹明显,符合冰臼的一般特征。总体看,本区冰臼的形成是在厚层冰层消融阶段长期受冰川融水冲刷、研磨作用所致。结合周边冰川遗迹发育情况,认为内蒙古、河北一带第四纪发育过较大规模冰川,可能具大陆冰川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内蒙古林东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冰臼群成因专项调查工作,发现了晚更新世冰碛泥砾层和龟背石、熨斗石、龟裂石等典型的冰碛砾石及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中的表皮构造等山谷冰川遗迹。在花岗岩体中发育的岩臼群,可划分为冰期冰雪融水形成的冰臼、现代季节性降水形成的瓯穴和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风龛3种类型。本区冰臼同山谷冰川相伴随,未发现远源巨型漂砾等大陆冰盖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最近,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教授,在广东省揭西县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冰臼群.冰臼群是古冰川融化后的冰融水,携带石块对下伏基岩或一些巨大的岩块(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研磨形成的.它是古冰川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见证.揭西冰臼群发现于揭西县城之东南的石肚溪内,位于北纬23°23′,东经115°52′,海拔约36~300m.石肚溪是当地一条名不经传的小河,溪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全长20多km,.目前已发现的冰臼群较集中的最少有11处,且均分布于河谷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