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甘肃白银厂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和地质年龄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矿物红外光谱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白银厂地区7件锆石同位素年龄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3件样品的吸收峰强而窄,整体线形与标准的晶质锆石谱线相符合;其余4件样品的吸收相对较弱,峰形圆钝;谱线均有不同程度向变生锆石特征谱线的演化,以变生程度最高的LGG-6为尤。根据615cm^-1吸收峰的H/M值可将所研究样品分为晶质锆石、半变生锆石和变生锆石三类,并利用锆石红外光谱特征估测了铀钍含量和地质年龄。同时还评估了相应样品的U-Pb同位素年龄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锆石变生程度与放射性元素含量间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锆石变生程度与放射性元素质量分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来自山东蒙阴金伯利岩中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激光拉曼光谱、离子探针测试和研究.研究表明,锆石样品的年龄近于一致;按照拉曼光谱特征峰1000cm-1左右的强度/半高宽比值和放射元素质量分数(wB)可以将锆石分为全晶质锆石、弱变生锆石、变生锆石、强变生锆石4类.放射元素总质量分数(wB)与拉曼光谱特征峰1000cm-1左右的强度/半高宽比值(H/W,设为r)之间符合经验关系方程:(1/r)1/2=1.3×10-2·(wB/10-6)1/2—0.11,可以借助锆石在1000cm-1左右的拉曼光谱特征峰值强度/半高宽比值并采用这一经验关系方程来大致计算出拉曼测试位置的放射性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程度变生褐帘石及其热处理样品的红外光谱变化特征,提出其变生的红外光谱定量标志──变生反M=■(6-N)(N为750-200Cm-1范围的谱带数)。分析了变生作用中褐帘石晶格内离子基团的变化,结合晶体结构分析,提出褐帘石红外光谱中450、510cm-1附近的两个谱带分别系结构内孤立硅氧四面体SiO4及群体硅氧四面体Si2O7的弯曲振动谱带。  相似文献   

4.
谷湘平 《矿产与地质》1995,9(4):275-279
研究了不同程度变生褐帘石及其热处理样品的红外光谱变化特征,提出其变生的红外光谱定量标志-变生度M=1/5(6-N)(N为750-200Cm^-1范围的谱带数)。分析了变生作用中褐帘石晶格内离子基团的变化,结合晶体结构分析,提出褐帘石红外光谱中450、510cm^-1附近的两个谱带分别系结构内孤立硅氧四面体SiO4及群体硅氧四面体Si2O7的弯曲振动谱带。  相似文献   

5.
不同变生程度锆石的阴极射线发光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传易  田淑贵 《矿物学报》1992,12(4):323-328
变生使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本文着重研究变生对锆石阴极射线发光谱的影响。为此,对若干锆石样品进行了X射线粉晶分析,差热分析和室温阴极射线发光谱测量。衍射和差热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样品具有不同的变生程度,有些样品已完全变生,有些部分变生,有些则是晶质的。所研究样品的阴极射线发光谱中,主要的发光谱线均来源于Dy~(3+)离子的~4F9/2→~6H_(13/2)和~4F_(9/2)→~6H_(15/2)跃迁。与晶质锆石相比,变生锆石发光谱线的强度降低、宽度增加表明在变生过程中,锆的局部环境发生畸变,无序程度增加。根据发光谱的特征,可以定性地估计锆石的变生程度。  相似文献   

6.
石英是原生金银矿物的主要载体矿物。利用红外光谱方法测定了东风矿段36 件脉石英包裹体样品的 H2 O、 O H 和 C O2 的相对吸光度。结合对应样品的相对含量与吸光度的相关分析, 其结果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提供了参考, 并给出了东风矿段脉石英的红外光谱找矿标型。  相似文献   

7.
天然金刚石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非,辽宁,山东等不同产地及不同颜色的金刚石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分析了它们的红外光谱特征并对样品进行了分类,进一步指出了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与其晶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对金刚石样品进行了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锆石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常见副矿物,由于其具有高Th、U含量的特点,已成为地质年代学研究的理想矿物之一。显微激光拉曼光谱锆石定年方法的原理是锆石中U、Th原子自发的α衰变而引起其自身晶格的辐射损伤,锆石晶格破坏的积累和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锆石拉曼光谱半高宽Γ具有相关性。利用锆石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测量锆石特征峰的半高宽可以计算出锆石的辐射损伤累积,进而计算得到锆石发生辐射损伤所累计的时间。锆石辐射损伤定年方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样品制备和测试方法简单等优势。但是此方法也受控于诸多影响因素,例如锆石自身结构的不均一性、锆石发生热退火作用的速率、锆石重结晶作用及辐射损伤饱和度等对定年结果均具有影响。显微激光拉曼光谱锆石定年方法的建立将有助于判定碎屑锆石物源区、揭示岩体热演化史以及识别继承锆石经历的后期构造热事件等研究。本文从显微激光拉曼光谱锆石定年方法的基本原理、计算过程及年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松多高压变质带中变泥质岩中锆石的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的应用实例,对该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锆石年代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锆石变生特性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理测试方法,如X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方法,测定锆石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划分锆石类型。文中指出,随着锆石的结晶程度变差而衍射峰变弱,甚至消失。在红外分析中利用图谱上的610cm(-1)处的吸收峰的变化确定锆石的变生程度是既方便又经济的有效方法,根据该处的吸收峰参数计算出变生系数(H/M),从而引出锆石从全结晶形态到强变生状态的变化特征,以达到解决它们有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西段鱼卡地区变泥质岩中夹有榴辉岩透镜体,已有的研究显示变泥质岩的变质程度也达到了榴辉岩相,并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柴北缘曾经历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作用的直接证据,也是研究柴北缘大陆深俯冲过程重要的岩石"探针"。本文选择柴北缘西段鱼卡超高压变质单元中的3件蓝晶石榴白云母石英片岩HP变泥质岩样品分别进行了SHRIMP、LA-ICP-MS锆石和原位独居石U-Pb定年。样品Q06-1-2的锆石给出了920±18Ma(MSWD=1.3)的加权平均年龄,其CL图像特征和极低的Th/U比显示其为变质年龄,代表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碰撞拼合相关的变质事件。样品A03-11-2.2的锆石给出了450±7Ma(MSWD=0.2)的年龄,认为其代表变泥质岩的榴辉岩相变质年龄。样品A03-14-11的薄片原位独居石定年给出了439±8Ma(MSWD=0.072)的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岩相学观察,认为其可能为榴辉岩相峰期之后的早期退变质年龄。这些资料显示柴北缘鱼卡地区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的时限为440~450Ma。结合已有研究资料,鱼卡高压变泥质岩记录了新元古代早期和早古生代两期变质事件,进一步证明了柴北缘地区经历了格林威尔期和早古生代两期造山事件  相似文献   

11.
秦岭富水杂岩体的一些变辉长岩含有粒度较大,U、Pb含量较高的斜锆石和锆石,是U-Pb同位素测年的极好矿物。本文对秦岭富水杂岩的中粗粒角闪黑云辉长岩中的斜错石和错石分别进行了SHRIMP法和TIMS法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斜锆石和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501.4±1.2 Ma和480.0±3.4 Ma,二者相差约20 Ma;对该岩石中的斜锆石和锆石的关系及锆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斜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应可解释为秦岭富水杂岩中基性岩石的形成时代,而锆石的成因比较复杂,对其U-Pb同位素年龄地质意义的合理解释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总结了沉积岩定年的意义和常用的定年手段,详细介绍了火山灰锆石U-Pb定年在沉积岩定年上的应用。从火山事件层的分布、火山灰夹层的识别、火山灰锆石的区分、应用实例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概述,旨在为科研工作者运用火山灰锆石U-Pb定年提供借鉴经验。与传统的成岩矿物K-Ar/Ar-Ar和Rb-Sr定年技术相比,火山灰锆石U-Pb定年在沉积岩定年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火山灰夹层具有广泛性和等时性,且锆石U-Pb同位素体系不容易受到扰动,因此火山灰锆石U-Pb定年是高精度沉积岩定年的首选方案。沉积岩定年涉及到野外观察、样品采集、室内岩相学观察及地质年代学分析和年龄解释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识别火山灰夹层是最关键的一点,也是一大难点。这需要明确火山灰夹层的岩石类型并了解火山事件沉积层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判别,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出火山灰夹层。此外,火山灰锆石定年需要区分火山灰锆石、碎屑锆石、继承/捕获锆石,可以通过矿物形态学和矿物化学特征来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3.
Interpretation of discordant U-Pb zircon ages: An evaluation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iqu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igh precision mineral growth ages in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rocks is dating of zircons with the U-Pb metho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ages, particularly in metamorphic settings, is hampered by an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partial Pb-loss in zircon. In principle, this Pb-loss may occur in four very different ways: diffusion in metamict zircon, diffusion in pristine zircon, leaching from metamict zirc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metamict zircon. Here it is argued that, under conditions common in the continental crust, Pb-loss is only possible in partially to strongly metamict zircons. Pb-diffusion in the pristine zircon lattice is insignificant up to temperatures of at least 1000 °C. Pb-loss is only possible if the zircons experienced a time interval below their annealing temperature of about 600–650 °C, because only below this temperature can the lattice damage through α-decay and spontaneous fission accumulate. Zircons that remain above this temperature do not lose Pb by diffusion and will stay closed systems. Complete resetting of the U-Pb system in zircon under crustal conditions is only possible through dissolution and reprecipitation of zircon. Partial resetting results from recrystallization, leaching or diffusion in metamict zircon. As a consequence, special care has to be taken to interpret lower intercepts on concordia diagrams defined by discordant U-Pb data. Lower intercept ages may be significant only if they are defined by zircons with low U-content (<100 p.p.m.) or if confirmed by other geochronological methods. In addi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lower intercept should be confirmed by abrading the zircon fractions that define the discordia.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北部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226~230Ma左右;北部塔儿河一带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经历过印支期变质事件;大别山北部与南部超高压岩石中一致的(226~230Ma)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年龄表明,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部分岩石也曾作为扬子俯冲陆壳的一部分,在印支期发生过高压或超高压变质作用;本区锆石发生过两期变质增生事件,一是印支期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另一期是燕山期热变质事件;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晚元古代;锆石U-Pb年龄可用多期变质增生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对大别山黄土岭麻粒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岭麻粒岩中锆石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麻粒岩相变质锆石的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岩浆锆石,表明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形成的锆石具有较低的微量元素组成.锆石及其共生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麻粒岩中变质锆石Eu负异常是变质锆石形成时长石稳定存在的结果.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微量元素分配特点表明,变质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到达了平衡.这些结果表明,该样品的变质锆石形成于麻粒岩相峰期变质阶段,这些变质锆石区域测定的年龄结果对应于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时间.锆石和共生矿物的微量元素分析对锆石的成因及得到的年龄的解释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微量元素的分配特征,不但可以指示锆石与石榴子石之间是否达到平衡,而且可以通过石榴子石这一"桥梁",为锆石的U-Pb年龄提供合理的p-T条件限定.  相似文献   

16.
江家等系列花岗闪长斑岩是皖南祁门县东源钨钼矿区含矿岩体的组成部分,位于东源花岗闪长岩的西侧。对江家和方村花岗闪长斑岩进行的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江家、方村花岗闪长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49~152Ma,与富钨的东源花岗闪长岩相近。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显示,江家等系列花岗闪长斑岩源区具有复杂的多成分端元,其中老锆石核的正εHf值反映了成岩岩浆对晋宁期岩浆岩的继承,震荡岩浆环带的负εHf值(-39.5~-2.86)指示源区的主要成分为古老的地壳物质,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混染。全岩锆石饱和温度(737~913°C)显示岩浆组成中有幔源物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S型花岗岩中含有残留锆石并经历过后期Pb丢失事件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使得其钻石U-Pb体系呈现出复杂的多阶段演化特征。虽然离子探针对各种复杂锆石U-Pb体系定年最为有效,但因其昂贵的成本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较为常用的仍是常规化学-质谱分析方法。在现有实验室Pb本底水平上恰当地选择单颗或多颗粒锆石进行分析,是获得高质量U-Pb年龄数据的关键。桂北三防岩体含有残留锆石并经历过后期Pb丢失事件,使其锆石U-Pb体系具有三阶段演化的特征。离子探讨和多颗粒锆石化学-质谱两种分析方法得出了一致的207Pb/206Pb年龄为820±9Ma,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而过去用常规微量锆石化学-质谱法得到的年龄(899Ma)实际上是一个无地质意义的“上交点年龄”。  相似文献   

18.
扬子板块西缘黄草山和下索子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扬子板块西缘泸定—石棉地区黄草山花岗岩体和康定地区下索子花岗岩体中自形锆石,采用205Pb-235U混合同位素稀释法测定了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黄草山岩体中锆石结晶年龄为786±36Ma,下索子岩体中锆石结晶年龄为805±15Ma,表明它们都是晋宁期岩浆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19.
碎屑锆石U-Pb 年代学是限定沉积地层年龄、追踪沉积物源、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等重要的手段,在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应用广泛。近年来,单颗粒碎屑锆石数据获取技术日渐成熟,数据量激增,然而,部分邻近甚至相同地区不同研究组获得的原始数据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如何高效严谨地获取及处理数据,并挖掘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地质信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疏勒河组砂岩碎屑锆石为例,采用标准实验流程,通过试验数据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确定合理的碎屑锆石颗粒测试数量,利用碎屑锆石颗粒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测试点,发现单颗粒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在数据测试、分析和应用方面极具前景。具体取得如下认识:1)碎屑锆石U-Pb测年前处理时需采用标准的重矿物分选流程,以保持所采集的碎屑样品中单颗粒锆石分布的全貌,避免引起年龄组分丢失或偏差;制作样品靶及选择测年颗粒时,需将全部锆石单颗粒在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的特征紧密结合,得到最优有效数量的单颗粒年龄,提高效率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2)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中,必须结合单颗粒锆石CL图像,修正或剔除异常数据,避免由于激光剥蚀点或离子束跨越特征不同的生长环带产生无意义的“混合年龄”。该研究为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且为有效甄别U-Pb测年数据质量进而合理、准确地应用于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