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俄罗斯贝加尔湖区伸展构造及与中国东部伸展构造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晚白垩世-始新世夷平面基础上,由于断裂作用形成了贝加尔裂谷系。断裂作用最大幅度超过10 km。在裂谷系中心部位发育的断层长度最大、最深、最早,并以准对称形式向四周扩展。贝加尔裂谷系是在地幔隆起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双重作用下形成。贝加尔裂谷系与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和汾渭裂谷系同时形成,并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们的形成不仅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制约和影响,而且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地幔流发散中心,呈扇状向太平洋区流动,可能是它们在更深层次上的共同场源基础。  相似文献   

2.
秦岭古生代陆间裂谷系的演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位于华北地块和杨子地块之间的秦岭构造带是一个古生代的陆间裂谷系,它的形成、发展和消失与两个地块的离合运动有关。秦岭陆间裂谷系不仅在它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在许多地质构造方面的特点而不同于大陆裂谷,包括裂谷系的广阔宽度、洋壳碎片的发育、很厚的海 相沉积和较强的深层作用。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南华纪裂谷体系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西南地区发现南华纪裂谷体系。该裂谷平面上呈NW-SE走向的长条状,长约450km,宽约70~110km。剖面上为一箕状盆地,西南边界为一大型正断层,是裂谷沉积的同沉积断层,裂谷沉积向西南逐渐加厚,向东北逐渐减薄,沉积中心靠近裂谷的西南边界,构成一大型半地堑构造。其中,南华系是一套典型的生长地层,是裂谷沉积的主体;震旦系为裂谷晚期-后裂谷期沉积。塔西南南华纪裂谷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其油气勘探价值非常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特点及形成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忆 《岩石学报》1990,6(2):20-29
熊耳群火山岩系熔岩占绝对优势,具有双峰式特点。在其变质或蚀变过程中,Na_2O、K_2O、CaO等活动组分被带入或带出,在拟定的ATF图上,熊耳群主体为拉斑玄武岩。REE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特征与大陆裂谷拉斑玄武岩一致。它们形成在早、中元古代陆壳基底上的大陆裂谷发展过程中,该裂谷是秦岭古裂谷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裂谷是分布在宽阔隆起上的地堑、半地堑,像一些狭长的裂缝,裂陷向两侧扩展,始终受边界断裂的控制。国际上研究较多的裂谷系有北美中陆裂谷系,第聂泊一顿涅茨裂谷系、奥斯陆裂谷系、北海裂谷系、贝加尔裂谷系、欧洲新生代裂谷系、瓦林设裂谷系、潘诺盆地构造、北美西部盆—岭构造、中国东部裂谷系、中国山西裂谷系、东非裂谷系、红海—苏伊士湾裂谷系、死海裂谷系、西非中非裂谷系、巴西东部裂谷系以及板块构造与裂谷,裂谷演化,裂谷与地幔的关系,裂谷的构造模式与沉积模式,裂谷动力学,裂谷与地热等等。  相似文献   

6.
碧口群火山岩性质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碧口群火山岩系分布在扬子地块北缘、秦岭造山带南侧。碧口群火山岩系具大陆裂谷火山岩特点,形成于大陆裂谷作用构造环境。火山岩系特征为:① 具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火山岩系由基性火山岩(细碧岩及细碧质凝灰岩)及酸性火山岩(石英角斑岩及石英角斑质凝灰岩)组成。② 基性火山岩包括两个岩浆系列的岩石,即碱性玄武岩浆系列及拉斑玄武岩浆系列。③ 火山岩富集LREE及LIL。微量元素及同位素(SmNd,RbSr)研究表明,基性火山岩形成于相似于洋岛玄武岩源的地幔柱源,酸性火山岩为地壳重熔的产物。扬子地块北缘分布有碧口群、西乡群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大陆火山岩系,表明在这一时期大陆裂谷拉张火山作用发育,成为秦岭地壳的主要增生成壳期。  相似文献   

7.
南盘江盆地因其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晚海西-印支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地层中留下了丰富的可直接反映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和岩石圈动力特征的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过程的地质记录,成为探索古大陆边缘地质、认识和揭示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关系的关键地区之一。"三叉"裂谷系统是指:在巨大的岩石圈穹窿上沿大致成120°交角的三支三叉裂谷系统的演化辐射状破裂发育形成的裂谷系。南盘江盆地三叉裂谷系统的北支为走向南北的乐运-乐园裂谷,另外两条是:其中向西的一条裂谷走向近东西向,经隆林县城南部向西逐渐转变为北东-南西向;向东的一条走向主要为南东-北西,主要沿田林-百色断裂向南东延伸。  相似文献   

8.
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古大陆“昆阳裂谷”是-铁铜金和产成矿区带。火山岩型铁、铜矿是方便民矿的主要类型。本文从火山岩时空分布、演化及火山岩系岩石学、岩石化学和火山形成条件等方面裂谷带火山活动特征及火山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相似文献   

10.
刘超辉  刘福来 《岩石学报》2015,31(10):3107-3128
华北克拉通存在三个主要的中元古代裂谷带,从南到北分别为熊耳裂谷带、燕辽裂谷带以及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谷带。其中熊耳群中火山岩的峰期年龄为1780~1750Ma,其上还有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五佛山群、汝阳群以及官道口群。中北部的燕辽裂谷带包括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其中长城系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火山岩的年龄分别为~1640Ma和1626~1622Ma,蓟县系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和铁岭组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1560Ma、1485Ma和1437Ma,而下马岭组凝灰岩年龄为1366~1380Ma。北缘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谷带中渣尔泰群书记沟组玄武岩年龄为1743Ma,阿古鲁沟组酸性火山岩年龄为~810Ma,白云鄂博群尖山组中基性火山岩年龄为1728Ma,化德群比鲁特组火山碎屑岩年龄为1515Ma。中元古代岩浆事件除了裂谷带中的火山作用外,还包括三期基性岩墙群(~1780Ma太行-吕梁岩墙群、~1730Ma密云岩墙群和~1620Ma泰山岩墙群)以及1.76Ga到1.65Ga非造山岩浆组合(斜长岩-环斑花岗岩体-A型花岗岩)。中元古代中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基性岩席(墙)、A型花岗岩以及碳酸岩脉,双峰式岩浆作用说明华北北缘在中元古代中期经历了裂谷作用,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有关,并且与白云鄂博巨型REE-Nb-Fe矿床的形成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华北克拉通北部两个裂谷带中的地层具有可以对比的层序以及时代,而中元古代中期辉绿岩墙、A型花岗岩以及碳酸岩脉可以与其它克拉通同时期的非造山岩浆作用对比,证明华北克拉通经历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古地磁数据已经证明在哥伦比亚超大陆时期Siberia、Laurentia、Baltica、Amazion以及华北克拉通是连接在一起的,而北缘中元古代中期大陆裂谷相关岩浆岩的发现也说明它是与另一个古大陆相连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到底是大陆裂谷还是大陆边缘弧则关系着其是与另一个克拉通相连还是面向大海,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林敏  马昌前  徐立明  李玉娟  杨仲  汤建荣 《地球科学》2019,44(10):3279-3296
采用"造山带混杂岩区"新理论,首次在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中段发现海勒斯台俯冲增生混杂岩,建立由"基质"+"岩块"组成的俯冲增生杂岩体系,其构造样式为整体左行逆冲剪切.基质主要有糜棱岩、千糜岩、超糜棱岩及少量的沉凝灰岩、粉砂岩、细砂岩,构造环境为弧前盆地,时代主要为中寒武世;岩块有洋岛海山岩块、弧后洋盆洋壳残片、火山弧岩块、裂离陆块,岩块的年龄区间主要在中寒武世-中奥陶世,裂离陆块时代为新太古代.结合俯冲增生杂岩基质年龄、岩块的年龄、侵入混杂岩的TTG年龄(449 Ma)和变形程度、接触关系等,将海勒斯台俯冲增生杂岩的形成时代厘定为中晚奥陶世.认为研究区俯冲作用在早寒武世就已经开始,在大陆边缘形成火山岛弧;奥陶纪初期弧后发育弧后盆地,至中奥陶世弧后盆地出现洋壳;此时中寒武世的基质经俯冲下切后在中奥陶世时期折返上升;晚奥陶世时期由于区域的持续汇聚挤压,该弧后洋盆很快夭折;弧陆开始碰撞,导致双向俯冲.在弧陆碰撞过程中,晚期形成的弧后盆地洋壳等新岩块混入早期形成的基质中.海勒斯台俯冲增生混杂岩带的发现填补了贺根山-黑河缝合岩带中段的空白,对区域构造格架厘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古亚洲构造域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三叠纪盆地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右江盆地是在南华加里东造山带夷平的基础上经再次裂陷形成的,它的形成与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关系密切,是该洋盆与扬子板块之间的大陆边缘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随着金沙江—红河—马江洋盆的形成,扬子板块南部边缘开始裂陷,形成特殊的台地与台间海槽相间的大陆边缘裂谷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初期随着该洋盆的俯冲消减,形成越北岛弧,右江盆地进入弧后(裂陷)盆地阶段。早三叠世晚期以后,随着该洋盆的闭合和碰撞造山,在红河—马江造山带与扬子板块之间形成以复理石为特征的弧后前陆盆地。因此右江盆地经历了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早泥盆世晚期—石炭纪)、弧后盆地(二叠纪—早三叠世早期)、弧后前陆盆地(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形成、发展与岩石圈动力学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区域构造环境、深部构造机制、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以及盆地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了松辽盆地形成与发展的岩石圈动力学问题。提出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引起热流上升,由此导致裂谷期前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热与机械减薄,裂谷期上地壳伸展发育成裂谷盆地,火山活动减弱。随着陆缘陆块拼贴,俯冲带长距离后退,处于热异常的岩石圈开始向热平衡转化,盆地由伸展转化为坳陷。  相似文献   

14.
北祁连山奥陶纪弧后盆地火山岩浆成因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北祁连山早古生代弧后盆地熔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加以报道。样品的分布将南部弧后盆地拉伸最早阶段发育的岛弧裂谷化区和北部的弧后海底扩张区联系起来。熔岩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点反映了拉伸方式的改变,北部是典型的弧后盆地基性熔岩,向南则逐渐向岛弧熔岩过渡。海底扩张区以玻质(现已脱玻化)、少斑基性熔岩为特征,长英质熔岩和斑状基性熔岩产于南部岛弧裂谷化区。成熟岛弧部分(Y<20×10-6,TiO2<0.60%,Th/Yb>0.60)和弧后扩张区(Y>20×10-6,TiO2>1.0%,Th/Yb<0.60)在地球化学上相互有别。从由海底扩张形成的弧后盆地基性熔岩,向南经过逐渐与岛弧岩石相似的熔岩,直至裂谷区最南部的岛弧熔岩,它们的地球化学成分显示逐渐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弧后盆地形成过程中弧后盆地之下地幔对流方式和熔体产生作用的改变:从初始岛弧裂谷之下由消减板片俯冲引起的地幔下沉,转变为弧后海底扩张带之下的地幔上隆。早期岛弧裂谷阶段,裂谷轴捕获了岛弧岩浆流,从而使得喷出的熔岩在成分上与岛弧熔岩无法区分;随着弧后拉张继续,弧后盆地变宽,岛弧岩浆流逐渐离开裂谷轴,最终产生一个似洋中脊的减压熔融系统———弧后盆地岩浆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东天山古生代板块构造特点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方国庆 《甘肃地质》1994,3(1):34-40
东天山的古板块构造格局主要由塔里木陆壳板块、西伯利亚陆壳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洋壳板块在古生代的活动所奠定的。在古生代,东天山的板块构造格局主要表现为多列岛弧及其间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的形式。自北而南依次发育:博格达-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岛弧,吐哈弧间盆地,觉罗塔格泥盆-石炭纪岛弧,吐哈弧间盆地,觉罗塔格泥盆-石炭纪岛弧,中天山志留-石炭纪岛弧,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陆缘裂谷带。其主要成因是由于准噶尔洋壳板块向塔里木陆壳板块下俯冲,俯冲带不断后退所形成的。奥陶纪中后期,中天山由塔里木北缘分出,形成具有古老陆块基底的类似于现今日本列岛的中天山岛弧。在其后形成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陆缘裂谷带。泥盆纪早期,俯冲带后退至觉罗塔格北侧形成觉罗塔格岛弧。泥盆纪晚期,俯冲带后退至博格达-哈尔里克北缘,形成博格达-哈尔里克岛弧。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博格达同准噶尔陆块碰撞造山,哈尔里克同麦钦乌拉岛弧碰撞造山。与此同时,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裂谷带也相继闭合,而吐哈弧间盆地则成为未被消减完的弧间盆地残留下来。东天山古生代板块演化可与现今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板块演化相类比。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最重要时段,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将祁连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分为4类:大陆裂谷型铁(铜)矿床、岛弧-岛弧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陆缘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扩张脊型铜矿床。镜铁山铁(铜)型矿床是新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作用过程中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东沟铜矿为晚寒武世大洋扩张脊火山作用的产物;白银矿田铜多属矿床是奥陶纪与岛弧-岛弧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石居里铜矿是晚奥陶纪弧后扩张脊有关火山作用的产物;红沟铜矿则是晚奥陶世陆缘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We suggest a more rigorous approach to paleogeodynamic reconstructions of the Sayan-Baikal folded area proceeding from update views of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island arcs and back-arc basins. Modern island arcs and attendant back-arc basins form mainly by trench rollback caused by progressive subduction of negatively buoyant thick and cold oceanic slabs. Slab stagnation upset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in the subduction system, which accelerates the rollback. As a result, a continental volcanic arc transforms into an island arc, with oceanic crust production in the back-arc basin behind it. As subduction progresses, the island arc and the back-arc basin may deform, and fold-thrust structures, with the involved back-arc basin and island arc complexes, may accrete to the continent (accretion and collision) without participation of large colliding blocks. When applied to the Sayan–Baikal area,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the Riphean and Vendian–Early Paleozoic back-arc basins were more active agents in the regional geologic history than it was thought before. They were deposition areas of sedimentary and volcanosedimentary complexes and then became the scene of collision and accretion events, including folding, metamorphism, and plutonism.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微大陆和火山弧的裂解、弧后盆地 的消减衰亡及弧-陆和弧-弧碰拉等构造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这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9.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中的各岛弧(除马里亚纳岛弧为洋壳型弧外)均由陆壳型弧和洋壳型弧组成,并且左端与大陆相连,右端被后形成的岛弧所截。整个岛弧系列,从中生代末期开始发育至今,由北向南依次发展,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20.
蛇绿岩与大陆缝合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宗溥 《地质科学》1984,(4):359-372
从六十年代以来,被誉为“地球科学革命”的板块构造学说,引起广泛的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因为它能圆满地解释地球的主要面貌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板块构造的概念是近二十年来从各海洋区搜集的大量地球物理资料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阐明洋壳(约200兆年)的构造比陆壳获得较大的成功。由于板块构造提供了一个全球动力学体系的框架,使人们对中生代以来的大陆演化的许多作用有所了解。对板块学说有兴趣的地质工作者,想根据均变论的原则,去解释古大陆的形成、演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