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黄土塬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反演技术,它利用地震记录的初至波时间,根据射线追踪方法反演地表及近地表不同介质的速度模型,建立与其相对应的表层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求取激发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值。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塬区,地形起伏大,低速带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剧烈,常规静校正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通过采用层析反演技术,解决了单炮记录初至不光滑、有效反射波不清晰、同相轴连续性差等问题,与折射静校正相比,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区内不同波长的静校正问题,而且克服了由低、降速带厚度、速度等因素引起的构造形态扭曲现象,较好地改善了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使解释的构造形态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新近系的厚度变化较大,对下部煤层反射波的准确成像产生巨大影响。致使地震解释出现煤层深度误差大、假向斜、假背斜及断层位置严重偏离等问题。通过模拟新近系起伏变化对深部目的层反射波的正演,发现目的层反射波随上覆低速层的起伏而起伏,其中断点的绕射波特征也随之出现较大变化,对此进行常规叠后偏移易出现成像失真。对此采取分时校正方法,计算出不同赋存深度条件下的煤层反射波校正量曲线.将获得的校正量运用叠后偏移处理,能较好地消除深部同相轴不正常的凹凸现象,实现对目的层构造及其形态的正确成像。济宁二号井八采区的实例证明,分时校正后的叠后偏移方法可有效消除新生界横向起伏变化对深部目的层准确成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准面校正的理论研究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剖面的对比,客观的反映构造形态,要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校正到一个基准面上.若基准面在地表上,就要引入一个替换速度的概念,以充填低降速带底界至基准面的介质.从处理的角度讲,基准面静校正量求取的主要误差来自4个方面:①计算方法本身的误差;②基准面的选取方法;③替换速度的误差;④低降速带的各向异性.研究引起静校正误差的原因以及对叠加成像的影响,有助于在静校正计算和静校正应用过程中减小静校正带来的误差,减小这些误差是寻找低幅度构造圈闭,获得高精度地震剖面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低速带底面起伏条件下常规低速带静校正误差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典型低速带起伏理论地质模型的常规静校正误差的计算和分析,表明在低速带起伏条件下用常规静校正方法进行低速带静校正存在较大的校正误差,不仅在时间剖面上产生假的同相轴特征现象,而且在反演速度上引起不真实的纵、横向速度变化;证明了低速带静校正误差主要与炮检距、目标层埋深、低速带底界的曲率及形态和低速带与基岩速度差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地震波在低降速带为垂直入射、垂直反射,即地表同一位置,静校正量只与低降速带的厚度、速度和充填速度有关,而与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无关.这一假设是为了计算表层的延迟时而对表层模型的近似.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精细,以往的构造勘探逐步转向岩性勘探,叠加剖面地震响应的地质特征是正确岩性反演结果的基础.因此叠加过程中如何减小对振幅、频率、波形的影响,处理中如何保护好岩性信息是实现勘探转型的关键.本文通过模型道的约束,利用相关方法,消除了地表非一致性引起的剩余时差,使反射相位同相性增强,减少了叠加过程对地震高频成份的损失及对地震波形的改变,有利于地震属性的反演和AVO油气检测的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6.
在山区或地表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采用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静校正将会严重影响勘探效果,该影响主要源于地表一致性假设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如较高的低速带、巨厚的低速带、基岩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等。为分析一致性假设静校正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大小.构建一地形起伏、基岩出露的复杂模型,通过正演其射线路径,对比其时距曲线与理论时距曲线的差异,以及二者静校正量误差大小。模型分析证实该差异与偏移距、地震波穿透深度及基准面高程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据此提出了改进方法,如浮动基准面校正及分块静校正等。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试算表明,使用改进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地震时间刮面同相轴聚焦效果及连续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昆仑山前带地表条件及地下构造复杂,地震施工难度大,采集的资料品质低,噪声干扰严重,静校正问题严重,地下地层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资料处理难度较大,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合理地设计采集参数。并采用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进行采集,大大提高了原始资料的信噪比。通过有针对性地使用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以及构造成像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山地地震资料成像问题,最终剖面构造形态清晰,断层接触关系清楚。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静校正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在地表复杂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低速带厚度和横向速度变化较大,地表一致性假设往往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再运用地表一致性静校正,势必产生很大的误差。笔者利用模型正演方法着重讨论复杂地区地表一致性静校正误差存在的原因及这种原因跟基准面、炮检距、低速带和基岩速度、低速带厚度、反射面深度等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变化规律,提出解决复杂地区静校正问题的建议,以期改进现有的静校正方法,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志辉  吕庆田 《地球学报》2017,38(S1):79-82
不同于油气藏能源大多产于沉积地层之中, 金属矿成矿部位的地质条件要更为复杂多变。通常情况下矿体表现为不规则形状, 且连续性较差, 难以满足现有地震反射波法所以依据的镜面反射条件(徐明才等, 2009)。不同的围岩地震地质条件差异很大, 甚至同一种岩性受到蚀变、构造作用的影响, 表现出不同的阻抗特征, 当围岩与矿体间的波阻抗差异较小, 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射波。在控矿构造方面, 通常大规模的构造对成矿具有控矿、控岩作用, 而与成矿部位密切相关的一般是小规模的断裂, 反射波较难识别。根据菲涅耳带理论, 当地质体的尺度小于地震波的一个波长时, 反射地震成像精度会骤降, 而来自这些小尺度、非均匀地质体产生的绕射波和散射波成像较反射波成像具有明显的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利用绕射波成像能够探测和识别地下重要的构造信息, 如破碎带、断层、尖灭点、礁体边界、次火山岩、小尺度的侵入体、不规则盐丘体, 以及其他不连续的地质体(Karimpoul et al., 2015)。考虑金属矿围岩及控矿构造复杂, 矿体几何尺寸较小、形状不规则, 容易产生绕射波, 理论上利用地震绕射波识别这些地质体较反射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由于自然或人文扰动,近地表第四系覆盖层在横、纵向上存在局部低速带,地震映像剖面上有效初至波旅行时增加,当利用钻孔取芯所获得的波速v解释时,会使异常深度增加,从而使剖面失去了利用v提取异常相对深度的背景,容易在资料解释过程中产生误判。文中首先利用射线追踪法模拟出不同偏移距、不同目的层深度、不同地表低速带的地震映像剖面时间场,然后利用直达波初至进行静校正,结果表明:偏移距越大,静校正后目的反射层同相轴的拉伸畸变越严重;在偏移距不变的情况下,目的层深度对静校正时间量几乎无影响;当偏移距与目的层深度不变时,低速体与下覆介质速度差异越大,过剩的静校正量越大。利用互相关法对地震映像剖面进行静校正,校正后的剖面异常与钻探结果相吻合,二者相互印证,证实了利用直达波旅行时差静态校正地震映像剖面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当第四系地层厚度较薄时,从野外观测到资料处理都较难得到来自第四系地层底界的反射波,因此无法解释第四系地层厚度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常常是要解决的地质任务之一。并且第四系地层厚度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深层反射波的叠加效果和构造形态。就此,文章介绍一种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旅行时分解法,及其在资料处理与解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山区地震勘探中,由于地表高差起伏剧烈,不仅对地震波旅行时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导致水平叠加时共反射点与共中心点产生较大偏差,影响了叠加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时空校正的方法。它是根据几何地震学的基本原理,将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沿射线路径校正到基准面上地震波入射和出射的位置,以去除地表起伏引起的反射点与共中心点的偏差,并对基准面以上的射线路径进行地震波旅行时间校正。处理效果表明,该方法为解决山区地震勘探的静校正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在复杂探区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及黄土塬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大、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剧烈,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难度加大。长波长静校正容易引起构造形态畸变,短波长静校正影响地震剖面信噪比。针对此类问题,从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及短波长地表非一致性问题分析入手,提出部分炮检距叠加识别长波长静校正技术及分段统计逼近地表非一致性校正技术。该技术在复杂地表区与其它相关技术综合应用,可有效解决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复杂地表地区复杂地震波场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基于高角度时空域单程波动方程适用于起伏地表之下构造成像的逆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从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法合成起伏地表上的炮集记录知,当激发点位于低速层中,共炮点道集中低速层表面和高速层表面接收到的信号强度相差较大:低速层表面的信号很强,而高速层表面的信号很弱,低速层中产生了较强的槽波。将该逆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应用于起伏地表地震波场的偏移处理。虽然在偏移成像前既没有压制与低速层有关的槽波,又没有压制随机噪声,但偏移剖面上界面清晰、位置正确,断层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聚焦。  相似文献   

15.
山地煤矿采区地形条件复杂,正确进行大时差静校正是处理好二维地震勘探资料的重要一环。大时差静校正会改变煤层反射波时间(t0)及双曲线特征,为减小校正误差,需设立一个CMP面,将校正量分为高频分量和CMP校正量。在地形高差变化剧烈的山地,不能用高于地表面的统一基准面为零线进行时深转换,须进行充填层时差(△t)校正,将统一基准面校正到地表面,再以地表面为零线进行时深转换成图。以便准确无误的展示煤层赋存形态,提高构造图精度。  相似文献   

16.
在地形起伏剧烈和表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的地区,做好野外静校正是取得高质量叠加剖面的重要一步,而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是做好静校正的关键。常规的方法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很难求得正确的低速带速度和静校正量。国内外现在都利用层析成像技术由初至波的到达时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并求得静校正量。作者在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对层析静校正中确定表层低速带速度结构环节中的射线追踪分类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7.
金佛寺冲断带因无法直接获取花岗岩体速度数据,且岩体本身属地震波高反射介质,导致岩体下伏深部构造在时间 域与深度域地震剖面影像的形态产生较大的偏差。本文利用已获取的模拟花岗岩体地下深部温压条件下波速与深度的实验 室测试数据,定量化花岗岩体地下深度与波速的关系,进行金佛寺冲断带二维地震剖面的时深转换,并进行深度域剖面与 时间域剖面之间掩伏构造形态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gocad软件对冲断带构造进行三维可视化建模,并讨论其深部构 造特征,认为下伏中新生界整体为南西倾单斜,局部发育掩伏构造,掩伏构造高点埋深较大,两翼倾角减小。  相似文献   

18.
山西黄土塬地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低降速带不稳、黄土厚度变化较大且高程变化剧烈,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通过对地震数据静校正处理,总结出了层析静校正和折射波剩余静校正的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区内不同波长的静校正问题.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在实际的生产中较好地改善了叠加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提高了勘探精度以及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9.
山西黄土塬地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低降速带不稳、黄土厚度变化较大且高程变化剧烈,导致地震记录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通过对地震数据静校正处理,总结出了层析静校正和折射波剩余静校正的结合,能够很好地解决区内不同波长的静校正问题。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在实际的生产中较好地改善了叠加剖面同相轴的连续性,提高了勘探精度以及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20.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板片深俯冲的地球物理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2010年在南迦巴瓦地区进行了宽频带地震和大地电磁探测,分别处理获得东构造结及其邻区的地下300km以上的P波速度图像和两条大地电磁电阻率剖面。通过资料的对比和综合解释,发现电阻率分布与地震波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迦巴瓦变质体的上地壳部分呈现明显高速高阻特征,为两侧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夹持;中下地壳具有不均匀性,且普遍呈低速低阻特征;印度板块在藏东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前缘越过嘉黎断裂,抵达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拉萨地体的高速俯冲板片以下100km至200km深度范围内存在大规模的低速异常带,其上盘中下地壳也广泛发育低速高导体,指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可能存在韧性易流动的物质向东、东南逃逸的通道,为印度板块在南迦巴瓦的深俯冲动力学模式提供了地球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