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Cd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华 《江苏地质》2004,28(2):96-99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长江中下游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研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镉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曾昭华 《世界地质》1996,15(4):54-58
根据国家科技攻关研究的结果,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Ni元素的背景特征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迳流条件以及地下水酸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中砷元素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吉林省地区地下水中砷元素形成和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砷主要以H_3ASO_3、H_2AsO_4~-、HA_3O_4~(2-)等形式存在。它的形成和分布与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的砷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水的迳流条件、氧化还原环境、有机物质及铁锰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贺州地区是重金属铊污染高发区,本文以贺州石龙河上游段为重点研究区,采用等间距取样,开展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调查,探讨地下水铊污染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铊、锰污染,Tl元素含量超标的地下水有3处,超标率11.5%,Mn元素含量超标的地下水11处,超标率42.3%。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铊污染主要分布在矮山、莲花及莲花西侧村庄一带,矮山村民井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最严重,Tl元素超标3.0倍,Mn元素超标19.0倍。研究区矿山抽排废水重金属Tl、Mn元素含量都未超标。对比研究表明,石龙河上游段地下水重金属铊污染来源不限于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背景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5.
西北、内蒙六省〈区〉第五次地下水观测研究协作会议,于八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在西宁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六省〈区〉水利〈水保〉厅、水文总站、水科所、地下水工作队和有关地、市、县的代表,以及甘  相似文献   

6.
济南市岩溶水中铅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城"济南是一个富含岩溶地下水的城市,泉水甘甜。近年来,城市化发展带来环境污染。为查明重金属在岩溶地下水的分布特征,选取代表性元素Pb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的164个岩溶地下水样品进行了Pb含量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岩溶地下水中Pb元素含量不仅在空间上分布有规律,同时也跟工业废水和废渣排放、水位埋深及其它元素和离子之间有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污染来源,为研究区域岩溶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吉林西部砷中毒区高砷地下水反向地球化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吉林西部砷中毒区高砷地下水水-岩作用过程及砷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数据测试,利用地下水化学测试数据,分析了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高砷地下水的水平和垂向分布规律.在地下水流场及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PHREEQC软件进行了地下水砷的反向地球化学模拟,计算了沿同一水流路径下含砷、铁、锰等矿物的溶解或析出量.模拟结果表明:沿地下水流方向,含砷元素的矿物臭葱石在路径1和路径2上不同水样点间溶解进入地下水的量分别为2.44×10-6、8.03×10-7、7.98×10-6和4.14×10-7 mmol/L,含铁、锰元素的矿物针铁矿、赤铁矿、软锰矿和方铁锰矿的质量交换结果均为正值;表明沿模拟路径这几种矿物发生溶解进入地下水,而硫酸根离子和CO2的交换量为负值,从地下水中析出.以上研究证实了地下水中砷与铁、锰元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高砷水在碱性的还原环境富集.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化学元素的背景特征及形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曾昭华 《地质学报》1996,70(3):262-269
本文论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中钾、钠、钙、镁、硅、铁、锰、铬、镍、钒、钴、钛、钼、铜、铅、锌、砷、汞、镉、铍、锂、锶、硼、氟、氯、溴、碘的背景特征、形成及分布规律,探讨其与地下水的含水介质成分,上覆岩土性质、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和矿化度以及地下水的酸碱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乔冈  徐友宁  陈华清  张江华  刘瑞平 《地质通报》2015,34(11):2031-2036
以某金矿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112件浅层地下水样的Hg、Pb、Cd、Cr~(6+)、As、Cu、Zn、CN~-等重金属元素及氰化物的含量特征,初步查明了这8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赋存规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单项、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了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除背景元素Cr~(6+)局部区域超标外,受矿业选冶活动影响,双桥河流域中下游段局部区域Hg、Pb、CN~-等元素超标,该结论对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地下水中铜元素迁移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铜元素的迁移富集与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铜元素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和氧化还原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表明,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5.4万km^2的土地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土地是清洁的。调查区内有99.9%的土壤为绿色土壤,可生产无公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一类土壤占92.7%,适宜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二类土壤占7.2%;三类土壤占0.1%。本次调查发现的重金属严重污染土地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区内浅层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严重,水质优良的地段主要分布在济宁市区北、平阴周边、长清南、济南市区南部等靠近山前地段,其他平原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多为较差或极差级(不能饮用)。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地质生态环境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针对西北干旱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 ,通过凝结水对沙生植物作用的分析以及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盐渍化影响的分析 ,探讨了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 ,认为地下水埋深及包气带水分运动状况 ,是主要生态环境指标 ,保持合理的生态地下水位是防治植物死亡和土地荒漠化的关键 ;维持适度的地下水位埋深 ,可以控制土壤水盐运移和均衡 ,达到改良土壤和改善地质生态环境的目的。文中还探讨了塔里木河和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年龄结构是了解一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可持续性的重要基础。穆兴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以及地下水环境恶化,对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制约,为此在2016年采集CFCs样品31组和3H样品60组,估算了研究区地下水年龄。结果表明,穆兴平原北部地下水年龄为21年到大于65年,由西北部和穆棱河向平原中部及乌苏里江逐渐变老,更新性变差,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补给,但是由于地表覆盖一层黏性土,地下水中缺失小于10年的水;不同井深样品中二者及NO_3~-浓度的变化,表明在60 m以上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较差,而在100 m以下则较好,饮用水源井深需超过100 m。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额济纳绿洲非饱和带水分和盐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北地区黑河流域下游的额济纳绿洲选择3个土壤剖面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和潜水样品进行测试,并在野外观测非饱和带不同深度的水土势变化。结果表明,SO4^2-是非饱和带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土壤和地下水呈偏碱性。土壤易溶离子含量随深度大体上呈减少趋势。绿洲非饱和带发育有收敛型和发散型零通量面,自夏季至冬季,零通量面变得不清晰直至消失。在非饱和带中,土壤易溶盐含量、含水量和总水土势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植物根系的吸收对水分和盐分的垂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德伟  单威  孙皓  张晓冬 《地下水》2014,(5):109-111
黄河源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但近年来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来自地下水的基流量的变化正是植被生长环境变化的直接反映,因此开展基流量变化研究对于高寒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认识与环境恢复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黄河源区地下水位变化对植被生长具有直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56-1998年来自地下水的基流量总体上呈现枯—丰—枯的变化规律,表明了源区地下水位呈现低—高—低的总体变化规律;源区的基流量与地表植被的生长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汛期降水之后,地下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水的研究对农田水利、水文地质、生态与环境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概略介绍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研究过程中 ,野外获取土壤水的方法及设备。在对水样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对试验点土壤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结论为 ,在地下水浅埋区 ,地下水与土壤水矿化度变化关系密切 ;蒸发作用与蒸腾作用对土壤水矿化度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 ,蒸发作用使上层土壤水的矿化度加大 ,而植被在其生长期降低土壤水的矿化度 ;地下水、植被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水矿化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With an arid climate and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the groundwater dependent ecosystems in the oasis–desert ecotone of the Shiyang River Watershed has been extremely damaged, and the water crisis in the oasis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in the social an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this study, the d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water ecological function was identifie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ed, based on groundwater depth data, vegetation quadrat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from Landsat progra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uitable groundwater depth for sustainable ecology in the Shiyang River Watershed is about 2-4 m; (2) the terms of degenerative, qualitative and disastrous stages of the groundwater ecological function are defined with the groundwater depths of about 5 m, 7 m and 10 m; (3) generally, the groundwater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e oasis-desert ecotone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Shiyang River Watershed is weak with an area of 1 397.9 km2 identified as the severe deterioration region, which accounted 74.7% of the total area. In the meantime, the percentages of the good, mild and moderate deterioration areas of groundwater ecological function are 3.5%, 5.5% and 16.3%,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Qingtu lake area and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the Shoucheng town; (4) the degradation and shrinkage of natural oasi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dramatic groundwater decline, which is generally caused by irrational use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decision-making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Shiyang River Watershed.  相似文献   

19.
银北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机理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银北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导致本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量的逐年减少,引黄灌溉不能满足农业灌溉需求,逐渐开始开采利用地下水。由于银北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利用地下水灌溉可能引起次生土壤盐渍化。本文运用PHREEQC模型软件模拟灌溉水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机理。通过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是解决银北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关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混合比例,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2)银北地区灌溉淋洗期间存在蒸发浓缩叠代在2~4次,说明存在轻微蒸发。(3)INVERSE模拟结果说明,银北地区灌溉淋洗期间存在轻微蒸发,水相和固相的相互作用,石膏、白云岩和盐岩溶解,Na 、Ca2 和Mg2 吸附交换,渠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非灌水期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强烈蒸发,水相和固相的相互作用,石膏、白云岩和盐岩沉淀,Na 、Ca2 和Mg2 解吸附,使有害盐分氯化物、硫酸盐存留在土壤层中,形成土壤盐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