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艳芳  邱检生  王睿强  徐航  洪宇飞 《地质学报》2019,93(12):3020-3046
本文选取冈底斯带东段加查县东北部丝波绒曲复式岩体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相学、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研究,据此探讨了该复式岩体的成因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式岩体由早侏罗世辉长岩-花岗岩杂岩(188~185Ma)和始新世花岗质岩石(~47Ma)构成,两期花岗质岩石中普遍发育塑变形态的镁铁质包体。早侏罗世杂岩由角闪辉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组成,角闪辉长岩中的主要铁镁矿物为角闪石,它们为一套钙碱性弧岩浆岩组合,具有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始新世花岗质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它们较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更为富碱,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同位素组成也较早侏罗世英云闪长岩富集。综合分析表明,该区早侏罗世复合辉长岩-花岗岩的形成受控于新特提斯洋板片北向俯冲的构造背景,角闪辉长岩起源于受俯冲板片脱水交代的上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共生的英云闪长岩则为同期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初生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与幔源岩浆不同程度混合的产物。始新世花岗岩的形成受控于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的构造背景,是由具"弧"型地球化学特征的初生地壳再造的产物,并有少量印度陆壳富集组分参与成岩。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北山地区小红山钒钛磁铁矿区内侵入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资研究显示,该岩体岩性为辉长岩和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成岩年龄分别为431.1±2.4 Ma和424.9±2.3 Ma,形成时代相近,属同一构造岩浆作用事件. 该套侵入岩的SiO2含量呈双峰式,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们具有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其源区可能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 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小红山花岗岩源于下地壳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的部分熔融,辉长岩为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判别,认为小红山中晚志留世双峰式岩浆组合是北山洋南向俯冲诱导大陆边缘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张博  郭锋  张晓兵 《岩石学报》2020,36(4):995-1014
东南沿海地区发育具有"等同位素组成"特征的晚中生代双峰式火成岩,其成因备受争论。本文选择了福建省平潭岛双峰式杂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与花岗岩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原位O-Hf同位素和黑云母矿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以探讨这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与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6.8±1.0Ma、116.3±1.0Ma与117.4±1.0Ma,表明它们均侵位于早白垩世。这三类岩石也有较为相似的锆石O-Hf同位素组成。其中,锆石的δ18O分别变化为4.6%~5.3‰、4.8%~5.3‰及5.0%~5.6‰,与地幔的O同位素值基本一致。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分别为+2.0^+7.1、+2.8^+6.5及+1.8^+5.6,相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741~1046Ma、754~995Ma及815~1058Ma。锆石O-Hf同位素数据反映其熔融源区主要为相对较年轻的地壳物质,来自华夏地块古老基底的贡献较少。另外,黑云母矿物化学暗示这三类岩石具有Ⅰ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是,黑云母种属在不同岩性间存在差异,其中花岗闪长岩与英云闪长岩中的黑云母为镁质类型,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铁质类型。从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到花岗岩,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和岩浆体系的氧逸度均逐渐降低,这与钙碱性岩浆分异演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及区域地质演化历程,我们认为平潭岛杂岩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背景,其熔融源区主要为新增生地壳物质。花岗质岩石内部岩性的差别主要是母岩浆经历不同程度分异演化的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暗示壳幔岩浆混合在东南沿海早白垩世长英质岩石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可能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4.
五龙沟金多金属矿集区晚二叠世-三叠纪岩浆岩较为发育,花岗岩与金及多金属成矿关系不明,岩石成因,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仍然存在分歧。本文对该矿集区出露的侵入岩展开详细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闪长岩体、英云闪长岩体、石英闪长玢岩脉年龄分别为244.1±2.0Ma、241.9±0.5Ma、211.5±0.4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五龙沟矿集区侵入岩整体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轻稀土富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高场强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特征,源区由下地壳角闪岩相部分熔融,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岩浆为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在不同比例下混合的产物。基于本文最新研究成果及综合前人资料,构筑了五龙沟矿集区晚二叠世-三叠纪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区内岩浆活动分为两期,早期260~235Ma,晚期225~210Ma,其中峰值分别为245Ma和220~215Ma;多金属矿化时代与早期岩浆岩活动一致,金成矿与早晚两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五龙沟矿集区金及多金属成矿构造环境早期形成俯冲-碰撞转换阶段,晚期为后碰撞伸展。  相似文献   

5.
柴北缘牛鼻子梁地区出露大面积闪长–花岗质侵入岩,包括英云闪长岩、闪长岩、角闪闪长岩,本文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英云闪长岩的岩石成因、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测年分析获得英云闪长岩、闪长岩和角闪闪长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46±1 Ma、343±1 Ma和338±1 Ma,限定了岩体的结晶时代为早石炭世。英云闪长岩的分布最为广泛,地球化学组成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①A/CNK都小于1, K_2O/Na_2O值小于1,显示出准铝质富钠的特征;②全碱含量(Na_2O+K_2O)介于4.83%~6.53%,里特曼指数(σ)在2.32左右,表现为钙碱性;③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低,基本无Eu异常;④高Sr、低Y,富集K、Rb、La等元素,亏损Nb、Ta、Ba、Ti、P等元素;⑤P_2O_5与SiO_2具明显负相关关系。综合研究认为英云闪长岩是来自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属于晚古生代(早石炭世)柴达木地块与祁连地块的俯冲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牛鼻子梁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的北缘,出露面积约8 km2,平面形态呈长条状,主要由斜长二辉橄榄岩、斜长单辉橄榄岩、角闪二辉橄榄岩、角闪橄榄岩、角闪橄榄二辉岩、黑云母化二辉岩、角闪辉石岩、橄榄辉石角闪石岩、角闪橄榄辉长岩、细粒辉长岩、似斑状辉长岩、暗色辉长岩、辉长岩、淡色辉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组成。文章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得到锆石U-Pb年龄为(361.5±1.2)Ma,Sm-Nd等时线年龄为(347±26)Ma。研究认为,牛鼻子梁基性-超基性岩体含矿岩石产于大陆边缘环境。岩体形成于泥盆纪晚期。岩浆分异充分,岩石类型丰富,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堆晶作用。岩体的母岩浆应属于拉斑玄武岩质岩浆。从目前发现的矿化情况来看,牛鼻子梁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为含矿岩体,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牛鼻子梁岩体位于柴达木地块西北缘。岩体出露面积约8km2,平面形态呈长条状,长轴方向近东西向。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67.0±2.0Ma。岩体中堆晶结构、堆晶韵律和旋回发育,属典型的层状岩体。岩浆分异充分,岩石类型丰富。主要岩石类型有斜长二辉橄榄岩、斜长单辉橄榄岩、角闪二辉橄榄岩、角闪橄榄岩、角闪橄榄二辉岩、角闪二辉岩、橄榄二辉角闪石岩、角闪橄榄辉长岩、细粒辉长岩、似斑状辉长岩、暗色辉长岩、辉长岩、淡色辉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岩浆源区为高镁拉斑玄武质岩浆(MgO=10.8%),主体岩浆结晶温度为1100~1178℃。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此外还有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堆晶作用。野外地质观察、岩石薄片观察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与围岩之间发生了较强的同化混染作用,并且同化混染强度伴随着岩浆演化过程而逐渐增大。大量的同化混染导致岩石化学系列从拉斑玄武质系列转化为钙碱性系列。岩浆源区属亏损型地幔源区。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陆边缘裂解环境。从构造环境、原生岩浆、岩体类型、岩浆分异程度、岩浆含水量、同化混染和橄榄石镍含量七个方面来看牛鼻子梁岩体形成镍铜硫化物矿床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湘南宝山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和磷灰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并探讨了宝山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锆石和磷灰石的LA-ICP-MS U-Pb定年显示,宝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60Ma。综合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宝山花岗闪长斑岩的成因可能为新生地壳与古老地壳的混合熔融,同时宝山花岗闪长斑岩中发现的890±20Ma的继承锆石,验证了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的参与。磷灰石的主微量元素研究显示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和Cl含量,Sr/Th比值具有较大变化,而La/Sm比值变化不大等特征,表明形成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的母岩受到俯冲板片脱水形成的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在上述过程中,富含Cl和H2O的流体从板片中释放出来,引发地幔楔熔融,并对矿床中成矿金属元素进行提取。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发的伸展-减薄运动,在地幔上涌过程中,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这些高温岩浆底侵老地壳源区,诱发老地壳部分熔融,进而发生了强烈的壳-壳混合作用,产生花岗闪长质岩浆。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富水中基性侵入杂岩可能为不同时代亏损地幔源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其中中细粒角闪辉长岩、具斑杂构造的中细粒角闪黑云辉长岩、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岩为同一岩浆源岩浆演化序列,角闪黑云二长岩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514.3±1.3)Ma代表了其形成时代,反映了早古生代的一次重要“造壳事件”。角闪黑云闪长岩的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前3种岩石,反映了富水中基性侵入杂岩形成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结果表明,富水中基性侵入杂岩可能为不同时代亏损地幔源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其中中细粒角闪辉长岩、具斑杂构造的中细粒角闪黑云辉长岩、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岩为同一岩浆源岩浆演化序列,角闪黑云二长岩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514.3±1.3)Ma代表了其形成时代,反映了早古生代的一次重要“造壳事件”。角闪黑云闪长岩的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前3种岩石,反映了富水中基性侵入杂岩形成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尔金地区长沙沟一带奥陶纪侵入岩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阿尔金地区长沙沟一带发育的侵入岩岩石类型包括辉石岩、辉长岩、辉绿辉长岩、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野外地质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就位时代均为奥陶纪。其中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具有幔源型特征;中酸性侵入岩显示I型和地S型双重特征,其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了部分壳源物质,使其具有壳幔混合源的岩浆性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形成于超大陆裂解构造环境,系与大陆裂谷或深大断裂有关的深成岩浆作用的产物,中酸性侵入岩是汇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和俯冲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从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中识别出一套早白垩世SSZ型蛇绿岩,岩石组合上主要由辉长岩和玄武岩组成,还有少量的硅质岩和超基性岩。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显示,辉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平坦,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存在一定亏损;Th/Ta比值与岛弧玄武岩相似(Th/Ta1.6),Ta/Hf比值较高(0.1),显示其既保留了俯冲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也提供了伸展构造环境的信息。辉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9.2±0.4 Ma(MSWD=0.36),该年龄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迄今报道的最年轻蛇绿岩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这套蛇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古洋盆西段向南俯冲形成的弧前盆地,而班公湖-怒江古洋盆北向俯冲可能始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形成双向俯冲格局,直到早白垩世洋盆关闭,晚白垩世进入陆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北缘拉配泉地区的齐勒萨依岩体主要由辉长岩、闪长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岩具有高的Al2O3(13.47%~15.34%)、FeOT含量(10.77%~16.89%)以及中等的MgO含量(5.15%~7.49%);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具有较低SiO2含量(52.06%~54.23%)和高的Mg#值(56.43~62.45)。二者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上呈REE近平坦型或者LREE轻微富集型,均显示Eu弱的亏损或富集。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二者均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Nb、Ta、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明显消减带岩浆岩的特征。辉长岩和闪长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77.5±3.3 Ma和469.7±3.4 Ma,表明它们属于早中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岩石的地球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年代学和区域地质背景的特征,判定齐勒萨依岩体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活动陆缘弧的构造环境,二者的侵位与阿尔金北缘早古生代的古大洋向南俯冲消减到米兰河-金雁山活动陆缘地块之下密切相关,从而为北阿尔金早中奥陶世的陆缘弧和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俯冲极性的进一步确定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
萨吾尔地区位于西准噶尔东北缘,广泛发育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以及少量基性侵入岩,这些岩浆岩的年代学研究对于限制西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萨吾尔地区科克托别岩体的岩相学特征、锆石SHRIMP U-Pb年龄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该岩体构造背景以及成因机制,为进一步论证西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构造环境提供佐证。科克托别岩体包括中粗粒辉长岩、细粒辉长岩和闪长岩,在野外露头显示细粒辉长岩以脉状侵入中粗粒辉长岩中,细粒辉长岩中包裹有中粗粒辉长岩包体,中粗粒辉长岩与闪长岩之间呈渐变过渡接触关系,说明科克托别岩体是不同期次岩浆侵位形成的杂岩体,早期岩浆侵入形成中粗粒辉长岩和闪长岩,晚期岩浆上侵就位于中粗粒辉长岩构造裂隙中形成细粒辉长岩。科克托别岩体中细粒辉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323.2±6.2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该岩体成岩年龄晚于该地区蛇绿岩套岩石年龄,也晚于岛弧火山岩年龄以及含斑岩矿床侵入岩年龄,与该地区I型花岗岩年龄相似,而明显早于碰撞后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年龄,说明科克托别岩体可能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中。不同岩相的岩石主量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微量元素配分型式相似性说明它们为同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初始岩浆可能为软流圈地幔与上覆交代地幔相互作用形成,板片断离可能为软流圈地幔的上涌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东段益克郭勒侵入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英云闪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和英云闪长斑岩的年龄分别为(223.4±1.1)Ma、(222.9±1.3)Ma和(230.9±1.1)Ma,表明益克郭勒侵入体形成于中三叠世.益克郭勒中三叠世侵入岩属...  相似文献   

16.
华北克拉通南缘四十里长山地区岩浆活动弱,仅发育中生代脉岩,因此缺乏对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的研究。本文依据四十里长山地区脉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和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确定其形成时代及成因。四十里长山地区脉岩由基性、酸性两个端元组成,按岩性可分为煌斑岩脉岩、花岗斑岩脉岩及正长岩类脉岩,其侵位年龄分别为:80.9±1.8 Ma、86.1±1.0 Ma和85.6±1.0 Ma,构成一套晚白垩世双峰式侵入岩组合。四十里长山地区基性煌斑岩起源于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岩浆,内含416 Ma左右的继承性锆石和偏钠质的煌斑岩,暗示了地幔源区含俯冲扬子陆壳的混入岩和软流圈地幔的改造;酸性脉岩属于A型花岗质岩石,起源于底侵的幔源基性岩浆诱发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酸性岩浆以及它们的混合岩浆。中国东部乃至东北亚地区晚白垩世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证实,四十里长山地区双峰式脉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作用相联系,其形成于类似弧后盆地的板内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黑河北部的黑花山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的侵入岩,但该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岩石组合、成因仍然不清.对黑花山地区侵入岩进行了野外、岩相学、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研究,以探讨该套岩石形成的时代、原因及大地构造背景.对两件二长花岗岩开展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8.7±0.6 Ma、153.50±0.56 Ma,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岩石组合主要为含有少量英云闪长岩(T1)、奥长花岗岩(T2)的T1T2G(狭义花岗岩)组合,即弧环境的侵入岩组合.上述岩石组合富硅、碱、高钾、过铝(A/CNK大于1)、低Fe2O3T.其在SiO2-K2O图上为高钾钙碱系列,硅镁图中为低铁钙碱(LF-LA)系列,Peacock指数为钙碱性或碱钙性,痕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Y、Yb等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13.78~29.85,无负Eu异常或弱正Eu异常或弱的Eu负异常.花岗岩类具有高Sr低Y的特征,Sr/Y比值介于29.53~103.80,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上述岩石组合及其特征均指示了弧火成岩的性质,结合构造环境判别认为该区晚侏罗世花岗岩类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南向俯冲有关的环境,岩浆可能源于兴安弧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乌奴耳地区花岗闪长岩进行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2.6±6.9Ma(MSWD=3.1),时代为早石炭世.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花岗闪长岩属准铝质低钾(拉斑)系列.花岗闪长岩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 Th、U表现,为明显正异常,Nb、Ta、Zr、Ti表现明显负异常,La、Hf、Lu等富集,δEu值为0.61~0.69,具有负铕异常,与I型花岗岩相似,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的特征,表明该侵入岩的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 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本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为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俯冲时的产物,可为古亚洲洋及东北地块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的约束和佐证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