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山地区位于天山-兴蒙造山带北山褶皱带内,由7个大小不同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组成,晚白垩世以来,本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下白垩统遭受剥蚀,现今为残留盆地。文章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研究,分析了各盆地填充物和成矿有利层位,确定下白垩统下沟组为主要找矿目的层。对比各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规模和岩性-岩相特征,分析铀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认为总口子盆地、公婆泉盆地和黑鹰山盆地下沟组残留厚度大,有利相带保存较好,潜水及层间氧化带发育,且在氧化带上下翼发现有较好的铀矿化,显示层间氧化带型找矿潜力较大;扎格高脑盆地下沟组不整合于富铀岩体之上,底部发育厚层砂体,岩体风化壳厚度大,且后生氧化作用强烈,显示具有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措勤盆地面积约14×104km2,是青藏高原面积仅次于羌塘盆地的第二大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1-2]表明,措勤盆地自古生界至白垩系发育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大于10557m,盆地生、储、盖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显示,上古生界和下白垩统为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其中下白垩统郎山组碳酸盐岩组成的自生自储型组合,以其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生油条件较好,成为盆地最有利的成藏组合之一,下白垩统潜在的油气远景资源量达9.39×108t[1],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松江盆地油气勘探程度很低。通过松江盆地下白垩统长财组和大砬子组的系统取样与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测试,详细评价了该区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各项指标。初步得出:松江盆地面积虽小,但巨厚的下白垩统沉积盖层中,大砬子组二段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且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区内长财组和大砬子组一段发育储集层和盖层,形成了以上生下储为主的有利生储盖组合条件,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是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的较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4.
布劳斯盆地的油气勘探是澳大利亚西北陆架被动大陆边缘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与亮点之一,盆地油气勘探程度目前还很低。以盆地构造演化、油气勘探现状和油气田最新资料等为基础,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总结了布劳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布劳斯盆地属边缘海型被动大陆边缘,发育三套主要烃源岩:主力储集层为侏罗系—下白垩统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中、下白垩统海相泥页岩是区域性盖层。主要圈闭类型为断背斜、断块、压实披覆背斜和倾斜断块构造,油气主要通过断裂系统垂向运移到相邻圈闭和上部的圈闭中,盆地内发育多套油气成藏组合,主要包括下白垩统成藏组合、上侏罗统成藏组合、中下侏罗—上三叠统成藏组合和石炭—二叠系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5.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划分了盆地拗陷阶段的成藏组合,探讨了各成藏组合的油气分布规律,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侏罗纪—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盆地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盆地最主要烃源岩和下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末—晚白垩世,转变为短周期、多期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上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侏罗系—白垩系纵向上可以划分为7套成藏组合,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垩统贝里阿斯阶—巴雷姆阶成藏组合和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上段—上白垩统塞诺曼阶成藏组合。盆地北部陆架阿普特阶上段—塞诺曼阶成藏组合中的波库尔组大型构造圈闭,南部陆上的侏罗系成藏组合中的秋明组与瓦休甘组的岩性圈闭,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沉积充填及有利生储盖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改云 《地质与勘探》2016,52(1):191-198
沉积充填生储盖组合中生界北黄海盆地北黄海盆地是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新区,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研究薄弱,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对中生界构造格架下的沉积充填及有利生储盖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中生界为断陷湖盆,中侏罗统以湖泊沉积为主,上侏罗统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下白垩统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北黄海盆地中生界发育2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上侏罗统上部的半深湖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富,构成研究区主力烃源岩,与下白垩统扇三角洲储集砂体及其上部滨浅湖泥岩组成的复合型组合,为空间匹配最好的生储盖组合;上侏罗统烃源岩与其中下部三角洲河道砂体组成的倒灌式间断型组合,为另一套较有潜力的组合,储层物性及断裂-不整合面输导是决定生储盖组合优劣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系统论述了以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储集层岩性和岩相特征,区域盖层发育,油气富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盆地的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通过统计不同的成藏组合内已发现油气藏的数量及规模,确定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最终获得符合目前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认识的资源量计算结果。以巴西坎波斯盆地为例,将该盆地划分出4个成藏组合,分别是: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中部下白垩统Macae碳酸盐岩储层成藏组合、下部下白垩统Lagoa Feia鲕粒灰岩储层成藏组合和底部下白垩统Cabiunas裂缝火山岩储层成藏组合,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成藏组合的预测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综合分析认为上部上白垩统-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民和盆地巴州地陷的中侏罗-下白垩统主要发育曲流河、辫状河、滨浅湖、水下扇和三角洲沉积。窑街组的漫滩沼泽和湖湾沉积是主要的生油岩系。中侏罗统以上的滨浅 湖泥岩和粉砂质泥岩是主要的盖层。  相似文献   

9.
系统论述了以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划分盆地成藏组合,并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在综合分析盆地构造、沉积、地层演化特征,储集层岩性和岩相特征,区域盖层发育,油气富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对盆地的成藏组合进行了划分.通过统计不同的成藏组合内已发现油气藏的数量及规模,确定资源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最终获得符合目前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认识的资源量计算结果.以巴西坎波斯盆地为例,将该盆地划分出4个成藏组合,分别是:上部上白垩统一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中部下白垩统Macae碳酸盐岩储层成藏组合、下部下白垩统Lagoa Feia 鲕粒灰岩储层成藏组合和底部下白垩统Cabiunas裂缝火山岩储层成藏组合,并分别计算了每一个成藏组合的预测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综合分析认为上部上白垩统一中新统Carapebus浊积砂岩储层成藏组合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银-额盆地侏罗、白垩系油气超系统特征及其勘探方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银-额盆地位于四大板块交汇拼合地带,发育于中生代板内拉分裂陷演化阶段,由一系列彼此分割相对独立的侏罗-白垩纪断陷湖盆群组成,发育典型的中生代侏罗,白垩系油气超系统。研究表明侏罗系油气超系统(主要为中下侏罗统)分布局限,煤系烃源岩发育较差,热演化程度高,自身储盖组合欠佳,因其与上覆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的叠合,使得该油气超系统具有一定的含油气勘探远景。白垩系(主要为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分布广泛,湖相烃源岩发育,储盖组合良好,成藏配置较佳,尤以上白垩统--第三系与下白垩统叠合的凹陷油气勘探前景最为乐观,下白垩统油气超系统中最有利的勘探方向位于多期叠合,埋藏较深的单断箕状凹陷的斜坡区。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南部-辽西地区横跨兴蒙-吉黑造山带、华北地台及其北缘的增生带几个大地构造单元。受不同类型基底和区域断裂控制,在辽西盆岭区、松辽盆地区和辽北盆地区发育不同类型的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盆地,各期盆地间继承性较差,方向性极强。三叠系烃源岩发育程度较差,下侏罗统、下白垩统2套煤系地层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段。侏罗系北票组是朝阳-北票等盆地的重要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发育较好,除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3套烃源岩外,义县组发育潜在烃源岩。盆地含油气性评价表明辽北盆地区发育4种不同级别的含油气盆地,其中以陆家堡断陷、钱家店断陷、昌图断陷和茫汉断陷勘探前景最好;辽西地区阜新-义县盆地、朝阳-北票盆地等具有一定的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亚卡拉库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的石油储量、84.0%的凝析油储量和44.2%的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的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的盐下油气田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的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的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的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的控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的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的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的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的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相似文献   

13.
西北侏罗纪盆地沉积层序演化与储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吴因业  罗平 《地质论评》1998,44(1):90-99
笔者研究了西北侏罗纪盆地沉积层序及储层特征,根据露头观察,井下实钻资料及实验室内分析结果,提出中,下侏罗统主要为湖沼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主要发育河流中冲积相及三角洲相的砂岩集集体,上统为红色或杂色碎屑岩,侏罗纪计导氏孔低渗为主的富含火山岩屑的碎屑岩,局部可发育较好砂岩储层,侏罗系本身可构成妨好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4.
公婆泉地区为志留纪沟、弧、盆发育地区,为铜和多金属有利成矿带。作者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对前人所确定的下志留统勒巴泉群、尖山地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石炭统、下二叠统”等变质岩系分别作了Sm-Nd、Ar-Ar、Rb-Sr法测年研究,获得新数据。其时代为:尖山地区“公婆泉群”变质火山岩时代为震旦纪至早古生代;勒巴泉地区勒巴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右炭统、下二叠统”变质岩时代分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白垩系火山岩储集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内蒙古二连盆地火山岩分布极为广泛,在古生界(含变质岩) 及中生界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均有分 布。位于盆地内乌尼特坳陷的洪浩尔舒特凹陷发育有3套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白垩系阿尔善组上段、阿尔善组 下段和腾格尔组一段,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次为凝灰岩和少量火山角砾岩。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气孔 和火山灰溶孔,孔缝组合类型有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储集层物性受火山岩岩相、 成岩作用和构造活动影响,以岩相影响最显著。储集层发育总体上中央洼槽中部和东部较好。  相似文献   

16.
北山—阿拉善地区白垩纪、侏罗纪盆地叠合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发育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为北东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经历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及其以后的后期改造阶段。两大世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等三种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对侏罗系烃源岩的油气形成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新明 《新疆地质》2006,24(4):429-433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四棵树凹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演化阶段.凹陷内发育侏罗系煤系地层和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暗色泥岩二套烃源岩层,其中侏罗系是主力烃源岩;新近系塔西河组、沙湾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及侏罗系头屯河组砂岩、砂砾岩储集层为主要勘探目的层;新近系塔西河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三工河组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主力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Ro=0.6%)约在5 000 m左右,生烃高峰和排烃高峰期在喜马拉雅期,与凹陷内圈闭的形成期相匹配.该凹陷艾卡构造带东部、托斯台构造群及北天山推覆体之下隐伏背斜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原始塔里木板块的演化入手,结合构造单元的划分,将巴丹吉林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为塔里木地层区的北山地层分区、阿拉善地层分区(包括北缘小区和南缘小区)和河西走廊地层分区,基本理顺了各分区(小区)中生代地层的命名系统,为研究各分区的沉积 构造古地理演化和恢复中生代原形盆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China Geology》2019,2(2):133-141
Source rock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resources of exploration blocks and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thology, thickness, and geochemistry of Mesozoic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eastern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sozoic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dark mudstone and coal-bearing strata. The total thickness of Lower–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ranges from 100 m to 700 m, and that of Lower Cretaceous source rocks ranges from 50 m to 350 m. The overall thickness of Mesozoic source rocks is distributed in the NE direction and their thickness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Jilong Depression.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source rocks are mainly developed shallow marine dark mudstone and transitional coal measure strata. Thos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are mainly mudstone of a fan delta front. Lower–Middle Jurassic and Lower Cretaceou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re dominated by type III kerogen, with Lower–Middle Jurass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aving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being medium–goo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hile Lower Cretaceou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have relatively poor quality.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of Mesozoic source rocks increases gradually. Source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first hydrocarbon-generating area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Jilong Depression is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cent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exploration of Mesozo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southeastern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2019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