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松嫩平原生态地质环境变迁构造-气候旋回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松嫩平原第四纪以来生态地质环境的变迁过程并对其演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新构造运动是本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内动力,直接影响地形起伏和地貌形态,制约水系的变迁和沉积环境的演化。东亚季风作为新构造运动的间接产物,对本区气候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新构造运动和东亚季风共同控制着本区第四纪以来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张掖城市湿地的形成及其生态系统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丽萍  巴建文 《地下水》2010,32(4):20-22
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一般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相对低洼平缓的地势、维持湿地生态的水源补给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第四纪气候演变是张掖市北郊湿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变化也使湿地生态系统涵养环境由地表水环境演变为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3.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大陆新构造运动问题一向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了“中国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并于1957年出版了专集。后来这本专集在国外被译成俄文、英文版。那是结合地震区划问题的需要对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次讨论会。时过40年.在1997年第七届全国第四纪学术讨论会上,围绕着“人类与环境”这一主题,在新构造运动专题方面的讨论更多的内容则是涉及了与第四纪环境变迁、地形演变、季风、气候变化有关的新构造运动方面的一些问题。由构造运动引致的海陆变迁和山脉、高原的隆升,可以引致降温过程、气流偏转…  相似文献   

4.
南通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盆地沉积及其演变特征入手,总结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特征;运用新构造运动理论对海岸线的变迁、长江的迁移及旋扭变形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立第四系各年代的地层沉降速率数学模型、用升降运动速率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四纪构造-气候旋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环境的演变, 是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进程的双重控制。在中国, 经近几年对冰川作用和冰期系列磁性地层与气候地层等综合研究, 逐步揭示出第四纪气候变化、侵蚀一堆积过程与新构造运动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同步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此, 笔者之一已据北京地区的第四纪地质资料, 提出了自距今3.4Ma以来构造一气候旋回的概念及其原则性的划分意见。本文拟把研究区域扩大至整个中国大陆, 进一步就第四纪构造-气候旋回的主要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四平-双辽地区处于中国北方农牧业交错地带,也是全球第四纪古环境变化较敏感地区.在深入论述孢粉特征及生态背景、古气候特征、环境变迁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划分了森林草原、疏林草原、草原3个生态背景;总结了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具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指出了松辽盆地南缘第四纪生态环境历经3次沙地扩展和2次收缩变迁过程;提出了近代生态变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新认识,并提出了防止沙漠化趋势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为研究松辽平原中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的水系演变特征,笔者搜集了研究区的多源遥感数据:Landsat TM数据、Sentinel-2A数据、高分一号数据、谷歌卫星影像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建立古河道解译标志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研究区地表及浅埋古河道的解译工作。由古河道的解译成果及解译古河道的新旧关系,联系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反演其水系的演变过程,查明该地区水系第四纪以来先后经历了向心状古大湖时期、南北贯穿时期以及现今受松辽分水岭影响时期,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再现各个时期的自然概况,并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水系演变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演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新俊  姜继学 《地质学报》1993,67(3):255-265
本文讨论了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沉积分布及盐矿物产出特征、新构造运动分期及其在区内的表现;指出盆地西部第三系背斜构造带之上分布的四级湖成阶地的形成与距今10万年前发生的新构造运动有关,其分布形态记录了第四纪盐湖演化的历史;结合第四纪沉积分布及盐类沉积特征把盆地第四纪盐湖演化分为4个时期,对应4个盐类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9.
根据沉积分析和ESR、OSL1、4C测年数据,对阿拉克湖地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成因划分和时间约束,为第四纪以来高原隆升重大事件及其引起的环境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时代依据;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演替对第四纪的环境变迁过程进行了探讨:早更新世湖积地层中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和中更新世冰碛物覆于早更新世地层之上是研究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转折标志;第四纪盆山耦合关系非常明显,山系隆升与沉积盆地具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第四纪外生矿床的形成受原生矿和第四纪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第四纪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新构造运动。概述了滨海砂矿、冰川砂矿、冲积砂矿和生物、化学沉积矿产的成因及成矿期。  相似文献   

11.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typically a vulnerable eco-environment where an overload of alpine meadows and serious soil degeneration have led to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 Consequently, this vulnerable eco-environment does not allow for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weak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 China is used for this case study, which sets up 17 impact factors of eco-environment vulnerability (EEV) to assess the indexes, including natural impact factors, economic impact factors and social impact factors. Subsequently, the study uses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ndow index weights and proposes an assessment model of ^n P_i W_i /( _i = 1^n P_i W_i + _i = 1^n P_i W_i ) G = 1 - \sum\nolimits_{i = 1}^{n} {{{P_{i} \cdot W_{i} } /{( {\max \sum\nolimits_{i = 1}^{n} {P_{i} \cdot W_{i} } + \min \sum\nolimits_{i = 1}^{n} {P_{i} \cdot W_{i} } } )}}} to analyze and assess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EEV of the study area from 1987–2008. Finally, the correlation of the EEV and 17 impact factors is analyzed.  相似文献   

12.
长江源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资源较缺乏,居民生活贫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分析源区的现状和有利条件,认为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使牧民从散居到聚居,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思想素质,树立环保意识,逐渐摆脱对草地的过分依赖,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和重建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oases at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China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The Tarim Basin is the largest inland basin in China. Its southern margin is a region with the most fragile eco-environ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cal data,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paleoclimatic information,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co-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Such chang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emporal-spatial changes of oases and the expansion of desertification extent, which led to the abandonment of some famous ancient citie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outhern route of the Silk Road. At present, desertification of the region is showing an accelerating tend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laws of oases in the region, deals with their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auses, and points out that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evolution of the oases gradually occurr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factors, in particular the climatic aridification, whil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f oases are mainly attributed to human activ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rid climate. To halt further degrad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oases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us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rationally, develop advantageous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natural oases.  相似文献   

14.
陈军 《江苏地质》2005,29(4):219-222
介绍了南京市江宁区矿产资源的现状、开发概况,阐述了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采矿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和矿山生态环境,也造成滑波、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分析了南京市江宁区矿山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强化矿产资源规划与开采管理,加速废弃矿山的环境恢复及加强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建议,为以后矿山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重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官冬杰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06,25(3):211-218
重庆岩溶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地退化严重,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本文以重庆市岩溶地区为例,选择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山地面积、旱坡耕地面积、石漠化程度(包括轻度、中度和高度)、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滑坡体积密度、垦殖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密度等13项生态环境脆弱度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然后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评价研究,基于G IS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重庆25个岩溶区县中潜在脆弱区县3个,轻度脆弱区县10个,中度脆弱区县6个,重度脆弱区县6个。  相似文献   

16.
甘肃西北部黑河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实际资料和综合研究表明,在西北内陆区当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超过37%时,地表径流过程由天然状态转变为以人为干扰为主,不仅造成下游区获得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减少,而且中游区地下水补给也失去自然特征,补给量明显减少,同时还影响地下水径流过程及其溢出量衰减,进而导致下游区生态环境需水更加紧缺和退化.调控中游区安全引水量和调整中游区种植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是解决黑河流域下游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应用混合分布研究银川平原地下水埋深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川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在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研究银川平原的生态环境,需要研究植被,它反映多种因素的作用。在影响植被的各种因素中,地下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将地下水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化分离并不容易。近年来,用混合分布函数处理大量数据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混合分布函数的参数求解一直比较困难。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分布函数和数据直方图之间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新方法;并用这种方法,结合银川平原遥感数据中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生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地下水埋深对植被影响所服从的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相似文献   

18.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化过程及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实地调研和大量文献分析,对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认为城市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凸现,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屯垦是西北干旱地区最能体现人地关系的耦合点。在西北干旱地区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屯垦和矿产资源开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人口分布和聚居程度极不均衡,社会经济分异较大,城镇功能单一,部分地区和城镇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并不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结果,而是资源开采、行政建制的设立、极端自然条件下生存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城市分布空间格局以带状、团状、串珠状为主,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演化模式,城镇发展表现出多元复合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资源、民族与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关联、起伏变化的结果。城镇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是未来西北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提出在西北干旱地区建设只有城镇、没有村落的新型城市社会,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