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秦岭上宫金矿流体成矿作用: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上宫金矿矿物学资料的研究,确定其成矿过程具有3阶段演化特征。早阶段以粗粒乳白色石英脉为标志,矿物破碎、变形明显,金和杂质成分含量低,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下静岩压力的变质流体。中阶段发育细粒多金属硫化物-碲化物-自然元素组合,呈微细网脉浸染于共轭节理或裂隙,没有遭受变形,金和杂质成分含量高,自然金与其他矿物属共沉淀关系,由变质流体沸腾导致,而流体沸腾则由造山过程的地壳快速隆升剥蚀引起。晚阶段发育具梳状构造的石英-碳酸盐网脉,含金性较低,由静水压力的大气降水热液在伸展构造背景下贯入张性裂隙形成。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一致,成矿过程同步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属于典型的断控脉状造山型金矿,成因适合于CMF模式。  相似文献   

2.
黄铁矿热电性研究方法及其在胶东金矿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本文概述了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研究所涉及的黄铁矿热电性理论。阐明了矿物热电性测量最新的仪器和测试方法。论述了对胶东地区7个典型金矿床在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研究中关于黄铁矿热电性方面的应用成果,包括:(1)胶东地区各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的一般特征;(2)金矿床成矿阶段黄铁矿热电性的演变特征;(3)判断金矿规模;(4)判断矿体延伸规模;(5)矿床的黄铁矿热电性分带;(6)判断剥蚀程度;(7)根据矿物热电性标型特点及其应用经验,提出了黄铁矿热电性标型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楠  张志超  刘兴武  刘基 《岩石学报》2018,34(5):1312-1326
阳山是西秦岭金矿带已探明金储量最大的独立金矿,金矿化主要呈微细浸染状分布于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中,锑矿化主要分布于花岗质岩脉与千枚岩接触带的石英±方解石脉中,是研究微细浸染状金矿化与脉状金-锑矿化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的理想选区。成矿主阶段微细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矿化已有大量研究,而晚阶段脉状金-锑矿化特征及其与主阶段微细浸染状金矿化关系尚待查明。论文系统研究了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辉锑矿及石英的矿物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并与成矿主阶段进行对比,以期理清阳山金矿带金矿化与锑矿化的关系。流体包裹体组合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晚阶段流体均一温度为271.3~288.3℃,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富Cl和CO_2、还原性的变质流体来源的特征,与成矿主阶段一致。辉锑矿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并可见中-弱的Eu负异常和强的Ce负异常,与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辉锑矿富含Ag、Au、As等微量元素,与赋矿围岩中这些元素的高背景值有关。结合硫化物硫同位素数据,指示阳山金矿带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为赋矿的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在区域构造抬升引发的退变质过程中,千枚岩和花岗质岩脉发生变质脱挥发分作用,释放出金等成矿物质。金矿化与锑矿化贯穿整个成矿作用,随着成矿温度、压力的变化,以及成矿流体成分的演化,成矿早、主阶段以微细浸染状含金硫化物为主,发育位置较深,成矿晚阶段以自然金-辉锑矿脉为主,发育位置较浅,在矿带尺度上符合造山型金矿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的垂向分布规律。本文查明了阳山金矿带微细浸染状金矿化与脉状金-锑矿化的关系,明确其为造山型金矿浅成金-锑矿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方向,为西秦岭及其他地区类似金矿床的理论研究与找矿勘探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辽宁生金皋地区和赵家堡子地区的找金过程中,采用黄铁矿矿物学方法,对黄铁矿晶体的形态、主要成份和微量元素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五角十二面体晶形为特征的半自形细粒状黄铁矿含金性较高;黄铁矿主成份S、Fe含量相对低,而黄铁矿中Cu、Pb、Zn、Au、Ag等微量元素总量相对高的黄铁矿分布区域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提出赵家堡子地区具备找到一处中型以上金矿的前景,而在生金皋地区找到大型金矿床的可能性很小,但有望找到伴生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区发育含矿和无矿石英脉,无矿石英、含矿石英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所含包裹体捕获的流体成分有明显差异,分别代表了成矿前、成矿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的流体特征。早阶段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机制为流体不混溶作用,形成含矿石英、含钠矿物和部分黄铁矿等;主成矿阶段则以流体浓缩及流体混合为主要机制,形成大量黄铁矿等载金矿物。萨瓦亚尔顿金矿的成矿流体成分特征与世界造山型的中温热液脉状金矿类似,尤其是与乌兹别克南天山造山带的穆龙套金矿类似,表明其为较典型的穆龙套式的造山型金矿床。Ⅺ、Ⅱ矿化带流体成分特征与矿化最好的Ⅳ带类似,勘探前景较好;相反,Ⅰ矿化带与Ⅳ带差异明显,不宜作为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6.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及热电性和晶体形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胡楚雁 《现代地质》2001,15(2):238-241
金矿床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热电性、晶体形态等标形特征与其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及介质条件密切相关。该标型特征在判别不同矿化类型、揭露金矿床空间的变化规律、评价矿体和预测深部矿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具有易于采样、易于分析、经济有效、方便实用的特点 ,是金矿找矿矿物学研究及应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南三江地区镇沅金矿载金黄铁矿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岩  黄钰涵  梁坤  张岐能 《岩石学报》2015,31(11):3297-3308
镇沅金矿(也称老王寨金矿)是西南三江地区哀牢山金矿带超大型金矿床之一。前人研究表明黄铁矿的稀土与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反映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的特征,本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技术对镇沅金矿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显微镜下观察,将镇沅金矿载金黄铁矿分为四个阶段:Ⅰ阶段脉状黄铁矿;Ⅱ阶段团块状黄铁矿;Ⅲ阶段与辉锑矿等硫化物共生浸染状黄铁矿;Ⅳ阶段破碎状黄铁矿。矿区内多种地层均有矿化现象,矿石类型包括变砂岩型、炭质板岩型、蚀变大理岩型、蛇绿岩套型、蚀变花岗岩型、煌斑岩型等。ICP-MS测定结果显示Ⅰ阶段黄铁矿富集高场强元素Th、U、Ta、Nb、Zr、Hf,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其后三阶段黄铁矿该特征则不明显。黄铁矿总体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含量为4.72×10-6~48.96×10-6,平均为24.93×10-6。稀土配分曲线显示黄铁矿总体呈较平缓的右倾型轻稀土元素富集配分模式;存在负δEu异常,基本无δCe异常。各阶段黄铁矿稀土配分模式存在微弱差异,Ⅰ阶段黄铁矿总体REE含量较高,部分具有LREE/HREE比值较低的特征,与超基性岩REE配分模式相近;Ⅱ阶段黄铁矿REE含量明显偏低,LREE/HREE比值较高;Ⅲ阶段黄铁矿∑REE含量较低,但较Ⅱ阶段要高;Ⅳ阶段黄铁矿∑REE含量低,有与Ⅱ阶段黄铁矿REE相近特征。黄铁矿中Au与As伴生现象明显。Co/Ni值反映黄铁矿具有沉积与热液黄铁矿成因特征,另外黄铁矿的稀土微量元素特征还反映出成矿流体为含F-的还原性流体。研究认为镇沅金矿至少存在两期金成矿作用,早期载金黄铁矿呈脉状产出,并可能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闭合中含超基性岩的增生楔形成有关;晚期载金黄铁矿与辉锑矿、黄铜矿等硫化物共生,与新生代区域范围内红河剪切带活动及扬子板块的俯冲导致的广泛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小秦岭西段驾鹿金矿田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总结驾鹿金矿田有关石英脉主要金属矿物地质产状、物性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对比性研究了蚀变岩和石英脉两类金矿床中产状、粒级、晶形、破碎程度不同的各世代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组合、比值特征及演化和不同世代撤离铅矿、地表褐铁矿、软锰矿的含金性,建立了两类金矿的找矿矿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9.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碲金矿床,矿石矿物由大量碲化物及自然金和少量硫化物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产于矿床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重点探讨了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通过研究表明矿床产出的黄铁矿主要有两期:第一期黄铁矿(Py1)呈粗粒立方体自形晶产出,为碲金成矿前黄铁矿化蚀变阶段的产物;第二期黄铁矿(Py2)主要呈细粒产出,与碲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第二期的黄铁矿中存在微细粒的碲银矿;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黄铁矿及金矿化的形成与安山质岩浆活动关系较为紧密,而与该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不大。对三道湾子碲金矿床产出的黄铁矿进行热电分析表明,黄铁矿热电系数主要变化于-180~-90μV/℃之间,以N型导电型为主;且由矿体顶部至底部,N型导电型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57.5%→84.2%→92%→97.4%);与蚀变安山岩中黄铁矿的热电系数比较,产于脉状石英中的黄铁矿具有更低的热电系数值。通过黄铁矿热电系数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计算出该矿床的平均剥蚀速率为53.6m/Ma。最后对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该区内寻找中生代之前形成的矿床应注意砂矿的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西镇(安)旬(阳)地区主要分布着微细浸染型、钠长石碳酸盐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黄铁矿是区内金矿中分布最广、最重要的载金矿物。通过对诸金矿中黄铁矿的形态、主成分、微量元素、晶体结构、红外吸收光谱及热电性标型特征的总结和研究表明,黄铁矿标型特征的明显差异反映了其成因的不同,其形态和热电性标型特征是预测成矿远景地段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山东蓬莱金矿黄铁矿成分环带的成因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蓬莱金矿位于胶东半岛北部,是一个中型热液型脉状金矿。利用分析型高分辨电子显微镜(JEM-2000FX)并配以能谱仪(EDS)对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微区分析,发现成矿阶段黄铁矿晶体内部Fe、S等成分呈环带状分布。本文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初步探讨黄铁矿内部成分环带的成因,并论述了它的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金成矿区位于江南造山带金成矿省的西南端,成矿条件优越。坑头金矿床是黔东南金成矿区的一个中型矿床,在其深部找矿中,发现除石英脉型矿体外,还存在蚀变岩型矿体。然而,这种蚀变岩型矿体的构造形态、蚀变类型、与石英脉型矿体之间关系和金的赋存状态尚不清楚。本研究与当前的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石英脉型矿体和新发现的蚀变岩型矿体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微区分析技术(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进行系统的“流体- 蚀变- 成矿”研究。蚀变矿物金红石矿物化学显示为热液成因,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的金红石标型特征。围岩的沉积- 成岩过程(包括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主要形成了草莓状黄铁矿和含铁碳酸盐岩,为后期含金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如Fe)。金的成矿富集过程主要经历了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石英(Ser+Apy+Py+Qtz)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Py+Apy+Qtz)阶段和自然金+石英(Au0+Qtz)阶段。在Ser+Apy+Py+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矿流体与围岩的初级交代,形成大量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的硫化带;Py+Apy+Qtz阶段主要为流体沿着剪切带再交代,形成蚀变岩型矿体;Au0+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金石英大脉的形成。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显示,蚀变岩矿体中Au以他形显微- 次显微自然金赋存在蚀变岩硫化物裂隙中,或以化学结合态方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后者占主导)。在晚期Au0+Qtz阶段,自然金呈自形、粗粒(~0. 5 mm)赋存在石英脉中。综合研究认为,多期构造(流体)交代导致的溶解- 再沉淀可能是坑头金富集成矿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位于西秦岭岷(县)-礼(县)成矿带西段的马坞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中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系统地研究了该矿床8号矿体黄铁矿的热电性标型特征,结果表明:8号矿体的黄铁矿热电导型以N型为主,总含量达到71.2%;成矿温度主要集中于200~300 ℃,属于中温矿床;黄铁矿热电导型及热电性参数特征反映出矿体被剥蚀到中部偏下的位置,向深部仍有一定规模的延伸;P型黄铁矿出现的频率从浅部到深部呈减小、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金品位的高值区域、P型黄铁矿热电系数平均值的高值区域与热电系数离散度的高值区域三者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14.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矿床亚类的典型矿床硫化物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表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载金黄铁矿主要以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细粒自形含砷黄铁矿为主.环带状黄铁矿核部贫As、Au,富S、Fe,而环带则相反,且Au与As具有正相关关系.核部贫As的黄铁矿成因复杂,既有成矿早阶段的热液成因,又有受热液蚀变交代的沉积成因.核部和环带是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元素的相关关系表明环带中As主要取代S的位置.多环带的特点还表明,热液活动是脉动式的,含矿流体化学成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论是核部还是环带,均有Au含量高出检出限的测点,但环带是主要的载金部位.细粒含砷黄铁矿为均质结构,具有高As、Au,低S、Fe的特点,类似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特征,推测与富砷环带是同期热液活动形成的.毒砂-黄铁矿集合体中的黄铁矿分为环带结构和均质结构2种,并分别具有上述2种黄铁矿的特点.载金毒砂可以细分为3个世代,具均质结构,热液成因.各世代毒砂Au含量均有高出检出限的测点,同时Au、As、S、Fe的含量变化不大,均为主成矿阶段的产物.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富砷的细粒黄铁矿颗粒和富砷黄铁矿环带→毒砂.黄铁矿和毒砂中的Au在EPMA微束的分辨率下均显示分布是不均匀的,环带状黄铁矿中Au元素图出现的均匀结构可能为一种假象,说明金主要以"不可见"的纳米级超显微包裹金形式存在,少量为"不可见"晶格金和微米级显微"可见金".整个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亚类矿床之间的载金矿物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没有本质区别,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背景.  相似文献   

15.
The Lady Bountiful granitoid-hosted lode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the mid-greenschist facies metamorphosed Ora Banda greenstone sequence, is hosted predominantly by the late-tectonic Liberty Granodiorite. Gold mineralisation is localised along quartz-veined, sinistral, brittle fault-zone(s) that transec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Liberty Granodiorite and Mt Pleasant sill. Quartz vein textures indicate two stages of a single gold-related vein-development event, with high-grade gold mineralisation restricted to the second stage. Ore minerals include pyrite, chalcopyrite, pyrrhotite, galena, sphalerite, Au−Ag−Bi−Pb-tellurides, and native gold. Fluid infitration has resulted in narrow (<1 m) bleached wallrock alteration envelopes to the fault zones comprising albite-K-mica ±chlorite±calcite±rutile assemblages. Temperature-pressure conditions varied from Stage I (300°±50°C, ≈2 kbar) to Stage II (250°±50°C, ≈0.5 to 2 kbar), with the hydrothermal fluid in both stages characterised by X(CO2)≤0.15 and moderate salinity (≈1.28 m NaCl). Intermittent phase separation of Stage II mineralising fluids, initiated by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dilational sites, and/or fluid-dominated fluid: wallrock interaction, are invoked as the dominant depositional mechanisms. The granitoid-hosted Lady Bountiful lode gold deposit shares many features with other granitoid-hosted lode gold deposits in the Yilgarn Craton and the Superior Province. Granitoid-hosted lode gold deposits, such as the Lady Bountiful deposit, provide additional evidence that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the localisation of gold mineralisation within a granitoid host is structure, with competency contrasts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Furthermore, the hydrothermal wallrock alteraction and orefluid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nitoid-hosted lode gold deposits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established for greenstone-hosted lode gold mineralisation.  相似文献   

16.
桂西北明山金矿是滇黔桂地区代表性的卡林型金矿之一,矿体受平行于区域性断裂右江断裂的北西西向次级断层控制,赋存于二叠系灰岩之上的中三叠统钙质细砂岩、碳钙质泥质粉砂质岩中。地质、岩相学特征和阴极发光、背散射电子影像、电子探针等分析研究表明,明山金矿发育了3个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组合,不同热液矿物普遍具有多世代的特点。热液矿物中见有波状消光、带状消光、毕姆纹、压溶劈理、位错滑移等韧性剪切带粒内应变特征,坑道中也见有黄铁矿石英脉发生韧性变形、又被后期石英脉切断的现象,说明矿床经历了多次的脆-韧性变形。不同矿化期(阶段)的黄铁矿中Au和As的含量表明:沉积期黄铁矿Au、As的含量较低;成岩期黄铁矿中Au的含量高但As含量不高;而成矿期3个阶段的热液黄铁矿中都含较高的As和Au;热液黄铁矿核部包裹的交代残余黄铁矿Au、As含量较高,但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变质成因。紧邻矿体的围岩中成岩黄铁矿从中心向外Au和As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其中的As和Au在后来的构造和(或)热液事件中发生了活化迁移,越靠近颗粒边缘元素的活化迁移越强,这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于围岩。根据这些事实,推断明山矿区可能在成岩期发生了金的预富集,变形变质早期富含有机质的变质流体活动又使As发生了富集,主变质期流体的广泛渗透交代、活化出先存含金富砷黄铁矿中的Au和As,形成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遇到富含活性铁的炭钙质泥质粉砂岩时,形成黄铁矿的同时发生Au的沉淀。  相似文献   

17.
江南造山带上产出有大量金矿,但其成因存在争议,为厘清其成因,对该造山带上的正冲金矿床中的黄铁矿进行了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正冲金矿的流体包裹体有含CO2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其中富CO2包裹体与水溶液包裹体共存,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但盐度不同,说明流体不混溶可能导致了金的沉淀;正冲金矿不同阶段黄铁矿中的Au与As、Ag、Zn等有协同变化趋势,而Co/Ni<1,说明含金黄铁矿来源于沉积岩。将正冲金矿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变质、浅成低温热液环境中形成的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对比,发现其与变质低温热液形成的黄铁矿相似,认为其为变质热液成因。研究认为,正冲金矿是一个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其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  相似文献   

18.
岳维好  周家喜 《矿床地质》2022,41(1):106-120
阿斯哈金矿床是青海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金矿床的典型代表.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体的构造破碎带内,受NNE向和NNW向-NW向断裂构造控制.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为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铜矿化.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是黄铜矿、方铅矿、毒砂、自然金和银金矿.据矿脉穿插关系、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和结构构造特...  相似文献   

19.
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总被引:30,自引:27,他引:30  
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小秦岭脉状金矿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脉状金矿床石英及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等三种类型,各热液阶段形成的脉体内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脉状金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三期流体成矿作用,第一期形成乳白色石英大脉,它构成了矿脉的主体,流体的性质为富H2O热液,但无金的成矿;第二期(成矿期)流体为中低盐度CO2-H2O-NaCl热液,它叠加在了石英大脉之上,形成(块状)黄铁矿-浅色石英矿体和(网脉状)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矿体,成矿期内热液的温度、压力及流体组成的变化是金沉淀成矿的原因;第三期热液又转成低盐度的富水流体,形成石英-碳酸盐脉体,金矿化微弱。  相似文献   

20.
金青顶金矿床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英单脉型金矿,其金储量超过50 t,规模为大型。对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的研究十分必要。笔者通过Ⅱ号矿体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研究发现,其Co/Ni为2.317~11.734(平均7.17),显示主要为热液成因;高场强元素(HFSE)特征显示,成矿早期以富F流体为主,主成矿期以富Cl流体为主;稀土配分模式显示成矿物质并不是直接来源于围岩昆嵛山二长花岗岩。对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3He/4He、40Ar/36Ar分别为0.1~2.2 Ra(平均值0.60 Ra),462.7~1 507.5(平均值831),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源自地壳,并与深部幔源流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且上升过程中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