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前几讲我们介绍了水动力弥散的机理、水动力弥散方程的导出及其各种解法。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般的水动力弥散型的水质模型,或称对流—弥散型的水质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确定弥散系数的困难,除了这类比较复杂的模型外,常使用比较简单的纯对流型的水质模型与集中参数型的水质模型。这一讲我们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 水动力弥散型的水质模型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弥散系数是表征地下水污染质传布的重要参数,为建立地下水水质数学模型所不可缺少。作者近年来对第四系孔隙水与奥陶系基岩裂隙岩溶水,用同位素示踪剂~(131)I进行了多次地下水弥散系数的就地测量工作。文中对野外弥散系数测定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例举了二个孔隙水与岩溶水含水层的弥散试验。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讲中我们用空间平均方法导出了水动力弥散方程。由于它的复杂性,只有在极为理想的条件下才能求得解析解,一般的实际问题都要靠数值方法求解。尽管如此,研究水动力弥散方程的解析解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各种数值方法要靠解析解进行检验和比较,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解析解的适用条件设计室内或野外试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或配合标准曲线来确定水动力弥散系数。 水动力弥散方程的定解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弥散资料确定含水层弥散系数的标准曲线法在具体应用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用一种基于蝙蝠算法的适线法进行一维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模型中弥散系数的识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标准曲线法求解含水层弥散系数中主观因素造成较大误差的现象,并能直接得出地下水流速。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基于蝙蝠算法的适线法是求解水动力弥散系数的一种高效方法,可广泛用于求解其他水文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溶质运移对流弥散理论的变密度海水入侵模型广泛用于海水入侵研究,而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影响模型模拟效果的关键性参量之一。利用传统土柱溶质运移试验结合旁侧抽水,采用数值反演法成功获取了水平及垂直两方向弥散度。相对于传统方法,在不增加试验复杂度的前提下,同时推求了不同方向的弥散度,提高了试验效率,节约了试验成本,可广泛用于测定水动力弥散系数等参数。  相似文献   

6.
由王秉忱研究员等编著的《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水质模拟》一书即将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共分十六章达九多万字。该书系统论述了环境地质工作中有关地下水污染与地下水水质模拟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诸如:进行地下水污染研究及其水质预测的基本理论;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弥散理论的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及其水质预测的工作方法;弥散参数的实验室和野外测定;地下水运动和地下水污染的基本方程、水动力弥散方程几种典型定解问题的解析解及其应用;水动力弥散方程的有限差分法;水动力弥散方程的有限单元法;解地下水溶质运移方程的边界积分方程法;水动力弥散方  相似文献   

7.
长春西部串湖含水介质弥散试验及污染质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建立地下水水质模型,进行地下水溶质运移研究的重要参数。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室内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应用直线图解法确定了研究区含水介质的纵向、横向弥散系数。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中减少误差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一  吴吉春 《水科学进展》2009,20(5):639-645
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拟方法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问题.而如何减少与消除对流-弥散方程数值解中浓度陡锋面附近的数值振荡与数值弥散,更是研究的前沿与难点.提出了一种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中减少数值弥散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水动力弥散系数上加上一个数值弥散估算值,得到一个修正弥散系数,用其替代方程中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水动力弥散系数进行计算.并提出了一个参数——数值弥散因子(μNDF),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参数分区并适当调节该因子的大小,从而达到控制数值振荡,减小数值弥散的目的.从一维到二维的多个数值算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消除数值振荡的基础上,较好地减少数值弥散,达到满意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弥散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贵明  常大海  田娟  曹恩伟 《水文》2017,37(2):8-13
水动力弥散尺度效应问题是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国内外的弥散尺度效应研究,分别从室内和野外两个方面对弥散尺度效应试验研究进行综述。统计了室内试验各影响因素产生弥散尺度效应所占的比例,并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造成弥散尺度效应的原因。最后,提出弥散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展望:(1)验证弥散尺度效应的存在性;(2)研究弥散尺度效应的产生机理;(3)弥散尺度效应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工业废渣库岩溶渗漏水动力弥散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对工业废渣库岩溶渗漏形式以及渗漏污染特征的探讨,根据岩溶地下水的水动力弥散条件,应用动态系统模型和水动力弥散叠加模型,模拟和预测了岩溶渗漏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提出了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将小尺度含水层热机械弥散系数模型应用于对流弥散传热过程中,推导了该条件下对流弥散热量运移的解析解,结合试验进行验证,对含水层热弥散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热机械弥散系数等于1×10-2 W/(m?°C)可以作为热弥散对温度场影响的临界点,从而将热机械弥散系数的分布划分为不可忽略的三角区域和可以忽略的多边形区域;明确了自然含水层结构条件下纵向热弥散度范围,从小尺度的热弥散研究结果来看,纵向热弥散度最大值为厘米数量级,它与野外大尺度条件下热弥散度的研究成果有着显著差异,表明热弥散尺度效应的存在,这将是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The hi-energy bands in the dispersion image are usually interpreted as the true dispersion phase velocities.However,the multiple dispersion modes of Rayleigh wave in layered media stack in space,producing the effective dispersion curve and the pseudo multimode dispersion curves in disper-sion image.The effective dispersion curve has the maximum energy with lower phase velocities than pseudo dispersion phase velocities,and thus is often misunderstood as the fundamental mode.Within the tolerable misfit,the ef...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的流域瞬时单位线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芮孝芳  石朋 《水科学进展》2002,13(4):439-444
流域汇流是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宽度函数描述地貌扩散,用河道响应函数描述水动力扩散,从而导出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的表达式。建立了长江三峡区间沿渡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由此自动生成了该流域水系,并提取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所需的地貌信息。23场洪水的检验结果表明:所建议的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用于流域汇流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15.
三层层状介质中瑞利波的频散曲线特征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三层层状介质的瑞利波频散曲线进行了正演模拟研究,对假定的几组典型模型参数的频散曲线进行了认真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各频散曲线之间是互不相交的,从而对此问题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指出当低速软弱夹层存在时频散曲线的特点,并根据分析结果,说明"之"字形频散曲线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具有预见期的洪水演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运动波方程数值解的数值扩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模拟扩散波物理扩散的观点来建立洪水演算方法,是一条不同于通过槽蓄理论建立洪水演算方法的新途径.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差分格式,导出了一种新的本身具有预见期的洪水演算方法,不仅给出了用数值扩散模拟物理扩散的条件,而且给出了保证计算成果稳定性的条件.提供的计算实例表明,该法可取得具有一定预见期的令人满意的预报成果  相似文献   

17.
示踪弥散试验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物质在含水介质中的运移,不仅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而且受水化学动力条件的制约。示踪弥散试验常用于模拟地下水污染物质的运移研究,为污染预测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试验选用NaCl为示踪剂,砂土为介质。在室内进行一维弥散试验,针对示踪剂的浓度、水力梯度、砂土干密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弥散系数与NaCl浓度、水力梯度成正比,与砂土干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tends the concept of dispersion variance to the multivariate case where the change of support affects dispersion covariances and the matrix of correlation between attributes. This leads to a concept of correlation between attributes as a function of sample supports and size of the physical domain. Decomposition of dispersion covariances into the spatial scales of variability provides a tool for computing the contribution to variability from different spatial components. Coregionalized dispersion covariances and elementary dispersion variances are defined for each multivariate spatial scale of variability. This allows the computation of dispersion covariance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attributes without integrating the cross-variograms. A correlation matrix, for a second-order stationary field with point support and infinite domain, converges toward const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The regionaliz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spatial scale of variability, and the cases where the intrinsic correlation hypothesis holds are found independent of support and size of domain. This approach opens possibilities for multivariate geostatistics with data taken at different support. Two numerical examples from soil textural data demonstrate the change of correlation matrix with the size of the domain. In general, correlation between attributes is extended from the classic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ased on independent samples to a most general approach for dependent samples taken with different support in a limited dom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