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滇西芒市盆地是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第Ⅱ幕基础上形成的陆相沉积盆地,该盆地中的上新世芒棒组为河湖相沉积体系。根据矿区钻孔资料,芒棒组在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上属半固结软岩,可分为砂岩-砂砾岩软弱岩组、粉砂岩软弱岩组和炭质泥岩-煤层软弱岩组3类,各岩组强度依次为P砂-砾<P粉砂<P泥-炭。煤层为低—中灰分(15%~25%)、低硫—中硫(0.5%~2.5%)的半暗淡—半亮褐煤,有一定的自燃性。测井数据和曲线显示,煤层视电阻率中等,放射性异常曲线明显与其它围岩不同;抽水试验结果表明,渗透系数k在0.1~0.01m/d 之间 ,降落漏斗影响半径77~119m,煤矿虽然距离芒市河很近,但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证实芒棒组整体透水性较差。矿山勘探、开采持续时间近50年,已形成了一些采空区和废弃采空区,由于距铁路优选线较远(1.5~2km),不会对大理-瑞丽铁路建设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滇西地区户撒盆地芒棒组新近发现有砂岩型铀矿化。为了开展砂岩型铀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对芒棒组第三段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芒棒组的沉积物源及其风化作用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户撒盆地芒棒组第三段泥岩组成较少受成岩作用影响,样品较完整的保存了物源和风化作用信息;芒棒组第三段碎屑沉积岩物源主要为周缘燕山期花岗岩,少量为高黎贡山群变质岩;芒棒组第三段碎屑沉积岩为活动构造环境下再循环沉积物的快速沉积产物,其源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期古气候总体为温暖、潮湿环境。  相似文献   

3.
陇川盆地为北东-南西向的断陷盆地。对盆地钻井岩心和地表露头剖面的沉积旋回、岩矿标志、孢粉组合及测井资料的研究,将盆地地层分为五个层序;层序1及2为芒棒组,层序3、4、5为南林组。南林组地质时代为中新世,芒棒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出盆地古气候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的时凉时干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最新水文钻孔和露头剖面调查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砂岩的组分特征和空间分布综合研究表明,宜君-洛河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全盆地,为最主要的区域性含水岩组,以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发育为主;华池-环河含水岩组分布广泛,也是很好的含水岩组,主要为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罗汉洞-泾川含水岩组仅局限于盆地北部和西部,是一套比较局部的含水层,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总体上,盆地北部白垩系含水砂岩极其发育,南部含水砂岩具多层分布的特点,厚度总体较小。  相似文献   

5.
在构造-沉积-成矿背景、铀源地质体配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滇西腾冲地块龙川江盆地南部团田地区老矿床外围部署验证工程,获得了重要找矿发现。本文以第一手钻探资料为素材,通过分析上新世龙川江盆地演化过程,建立含矿层系芒棒组的沉积体系和圈定有利赋矿微相组合,重建赋矿古冲积扇体的岩相古地理格局,为该地区和同类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芒棒组沉积期,龙川江盆地演化经历了断陷成盆期、火山沉积期及盆地回返期3个阶段,其中断陷成盆期沉积了砂岩型铀矿主力发育层段—芒棒组下段,此时未形成具规模的湖盆,具备汇水盆地的古地理模式。盆地东、南部分布多个潜在赋矿的古冲积扇体,本文的研究重点团田地矿区位于旱坝寨扇体。团田矿区芒棒组下段识别出3种沉积相和6种亚相,根据其沉积演化序列显示,在冲积扇扇中/扇端沼泽的纵向序列转换面附近,形成“沼泽相炭质泥岩层-煤层/扇中砾质辫状河道”的有利控矿微相组合。分析团田矿区主矿层、矿层顶板层沉积期底古地理格局可发现,在扇中-扇端沉积转换期的湖泛(相对水位上升)控制下,受晚期扇端(沼泽)覆盖的早期扇中沉积相区是最有利的赋矿相区和部位。基于上述认识,提出砂岩型铀矿勘查应加强沉积微相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赋矿有利相带的空间分布模式;结合铀源和成矿作用类型的分析,可更准确地定位潜在的铀矿体。  相似文献   

6.
滇西芒棒盆地是在上新世喜山运动后期高黎贡山强烈隆升过程中形成的近SN向的断陷盆地,在盆地内发育芒棒组碳质粉砂岩等半成岩,规划建设中的中缅公路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段从该套地层中通过。野外调查发现:该套碳质粉砂岩具有成岩差、易崩解、结构性强等特性,容易引发边坡失稳、隧洞围岩冒顶等工程地质问题。室内试验测试表明:该类岩石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度大、低膨胀性和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由于有机质的胶结作用,天然岩体和干燥岩块浸水后的性状显著不同,岩体干燥后具有水稳性增强和膨胀势降低的特性。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开展了原位直接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质粉砂岩具有抗剪强度较高、峰残降差小等特点,是该类地层中大型不稳定斜坡体和蠕滑型滑坡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滇西户撒盆地煤田资料二次开发利用,文章首次提出"潜在储铀层"的概念,即煤田等勘探钻孔测井资料中自然伽马值显示高于50γ(或3.5PA/kg或150API或12.6纳库(n·C)/Kg·小时)时所对应的砂岩、砾岩层,并筛查出主要赋存在新近系芒棒组一至三段的潜在储铀层40层。自然伽马异常等厚图与等值线图指示盆地北东部姐来-小寨地区、中部曼统-曼燕地区、南西部帕董-老汪寨地区可作为首选钻探验证靶区,验证孔当优先部署在以上区域。芒棒组一、二段因赋存的潜在储铀层数量多、伽马异常厚度较大、伽马异常值高,赋矿潜力大,可作为重点验证层位。  相似文献   

8.
卓维荣  朱西养 《云南地质》1990,9(4):321-331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地域,本文称之腾冲-梁河地区。区内晚第三纪盆地含铀矿资源,而盆地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尚存在不少疑议。本文从沉积学、古生物、标志层和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各大型盆地发育了上新世早期至晚期的沉积,而小盆地沉降较晚,发育上新世中期至晚期的沉积。龙川江盆地和梁河盆地中的最老的火山岩,其层位分别按近芒棒组和南林组的底部,但同位素年龄值仅7.19±1.11Ma和7.2Ma,明显新于上新世下限年龄值10Ma。因此,区内盆地最早沉积为上新世早期,南林组与芒棒组同期,均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是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以来冈底斯山隆升最具代表性的盆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南部较大的新生代残留盆地之一。沉积盆地中保存着完整的渐新世—早更新世连续沉积记录,自下而上由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渐新世—中新世日贡拉组、中新世芒乡组、来庆组、上新世—早更新世乌郁群(乌郁组、达孜组),总厚度大于4180m。林子宗群为一套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系,夹紫红色砂岩、砾岩及粉砂岩。日贡拉组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砾岩,夹少量火山熔岩及酸性火山凝灰岩,为一套山间盆地沉积。芒乡组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砂岩,夹煤和油页岩,为湖泊相—前三角洲相—沼泽相。来庆组为一套褐色安山岩、火山碎屑岩。乌郁组是一套碎屑岩,颜色呈灰色、灰褐色,夹煤及油页岩,为山间盆地辫状河—湖泊—沼泽沉积。达孜组是一套黄褐色砾岩、砂砾岩、砂岩,夹少量泥岩,发育铁质结核,为辫状河沉积。沉积相分析表明具有明显的古新世—始新世林子宗群(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渐新世—中新世日贡拉组—芒乡组、中新世来庆组—上新世乌郁组、上新世—早更新世达孜组四个阶段式隆升—剥蚀过程。从芒乡组的潮湿炎热的气候转变为乌郁组的干燥凉爽,显然与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乌郁盆地渐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相分析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油气等能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在建的云南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典型地质剖面观测和多种室内试验手段测试,揭示了腾冲芒棒盆地的硅藻土是以硅藻为主、富含黏土矿物的黏土质硅藻土,属于一种轻质强膨胀性极软岩。其具有典型硅藻土与膨胀性黏土岩双重物理和水理性质,前者表现为极高的孔隙性、高吸水性、极强的结构性; 后者则表现为高塑性、显著的膨胀崩解性,而且膨胀崩解特性的显现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腾冲芒棒盆地膨胀性硅藻土的发现及其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对揭示中国西南地区某些湖相地层工程特性及地质灾害多发原因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化光华一带出露有一套变质玄武岩-含榴黑云变粒岩-石榴二云片岩的岩石组合,被称之为光华岩群,经笔者重新厘定,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双庙岩组、同心岩组,前者为一套变质气孔状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后者为黑云变粒岩及石榴二云片岩、砂岩,为一套杂砂岩及泥岩建造,其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与集安岩群时代相当,分别属古元古代早期裂谷盆地的边缘相和盆地边缘相沉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陇川盆地开展地热地质调查,查清其地热资源分布:盆地内共出露地热点11处,热储结构类型为带状型和层状型,盆地中部为层状型,两侧盆地边缘为带状型,其中北西部受断裂控制明显,南东部受节理裂隙控制明显。其储热层为变质岩及新近系芒棒组的花岗质砂砾岩、细砂岩;地热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循环深度都在1 600 m以上,大部分在1 800~2 400 m之间,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源,通过断裂、裂隙及砂砾石孔隙作为导水、储水上涌通道,接收来自山区补给的地下水混合出露于地表,补给距离在1.5 km以上,如南宛河温泉温度最高,地下水循环深度最深,补给距离最远,达10 km;盆地北东和西部水温高,循环深度深。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伯弗特-麦肯基盆地是加拿大北部的一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盆地内下第三系驯鹿组砂岩是主要含油层位之一。驯鹿组为一套由泥岩、粉砂岩、硅岩和少量砾岩及煤层组成的向上变粗的三角洲沉积。根据该组岩石的沉积特征及组合特征,可以划分出前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4.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详细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对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剖面主要岩类的宏观特征(颜色和构造)、物质组分、结构及磁化率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区碎屑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类,磁化率值呈现低→高→低→高→低(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雪山组)的规律性变化。综合沉积特征显示雀莫错组和雪山组主要为河流相-河控三角洲相沉积,布曲组为碳酸盐缓坡相沉积为主,夏里组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索瓦组主要为混积陆棚-泻湖-潮坪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古水深在下降的总趋势中呈现浅→深→浅→深→浅的升降旋回,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盆地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15.
前言我国地域辽阔,红层分布较广。遍布于我国的中—新生代红层大多由陆相碎屑沉积物所组成。陆相沉积岩的特点是岩性和岩相的复杂多样,主要为交互成层的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粘土类岩的岩性软弱,而砂岩、砾岩、粉砂岩的岩性则较坚硬。红层的层组往往由这些软硬相间的岩层所组成,所以其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特别是软弱夹层(粘土岩或页岩夹层)及其泥化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下三叠统洪水川组沉积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由底到顶可划分为6个岩性段,一段主要为灰绿-肝红色粗碎屑岩及紫红色细碎屑岩组合;二段主要为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夹砾岩组合;三段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中薄层灰岩为主,四段主要为浅灰色-灰色中-薄层粉砂岩夹灰色薄层灰岩组合,五段主要为鲍马序列中某几段有规律的浊积岩组合,六段主要为灰色中薄层细砾岩、含细砾粗砂岩、细砂岩夹薄层钙质粉砂岩及灰岩组合。岩石组合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表明,洪水川组一段和二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三段和四段属于浅海混积陆棚沉积体系,五段属于半深海-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六段属于滨浅海沉积体系。洪水川组沉积序列与弧前盆地沉积序列相似,记录了一个弧前盆地初始沉积、正常沉积、晚期沉积等连续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洪水川组是一套形成于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弧前盆地的产物,客观记录了东昆仑三叠纪弧前盆地形成及古洋壳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17.
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要为凝灰岩,塔南凹陷主要为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温度数据表明,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其次为原生孔,属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均发育2个异常高孔隙带,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质学报》2019,(4):662-669
本文通过系统的取样分析,详细研究龙川江盆地团田地区新获砂岩型铀矿床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期为初步揭示区域铀成矿模式提供有效信息。分析表明:矿段岩石成熟度较差,岩性为长石砂岩;矿段定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且存在含氧地下水二次氧化破坏可能;U元素与Mo的双峰富集式样可以作为该区砂岩型铀矿化元素模型;本次见矿层位(芒棒组下段下亚段)古铀量较低,存在沉积期后铀元素预富集作用,且本身也可作为盖层铀源供给铀元素;该区铀成矿过程为表生来源,不具备深部热液作用特征,该区芒棒组各含矿层具有较统一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稀土元素与铀元素离子在该区地下水水溶液中主要呈REE(CO_3)~0、UO_2(CO_3)~0、[REE(CO_3)_2~(-2)]、[UO_2(CO_3)_2~(-2)]四种形式的络离子共迁移,并在适当的Eh和pH条件下与有机碳、Fe~(2+)等还原剂发生反应而沉淀富集于矿物颗粒裂隙中。  相似文献   

19.
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薇  何幼斌  蒋金晶  游国庆 《地质通报》2012,31(7):1105-1114
湘南地区奥陶系的岩石类型以砂岩、泥岩和页岩为主,硅岩、灰岩较少。按照岩石成分,可进一步划分为砂岩-泥岩韵律性互层型和泥(页)岩(板岩)-硅岩型2种岩石组合类型。其中,砂岩-泥岩韵律性互层型岩石组合分布于爵山沟组、桥亭子组、天马山组,泥(页)岩(板岩)-硅岩型岩石组合分布于烟溪组。通过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认为研究区奥陶系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至盆地环境,发育深水原地沉积和浊流沉积,并建立了沉积模式,同时分析其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奥陶系总体表现为水体逐渐上升,经历过一次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进始于下奥陶统桥亭子组,上奥陶统天马山组海退开始。  相似文献   

20.
由侏罗系千佛岩组砂岩、泥岩及炭质页岩组成的软硬相间的互层边坡,受不同岩层工程特性的影响,开挖引起不同部位岩体产生拉裂、松弛及沿软弱结构面的蠕滑等变形。为分析地层岩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侏罗系千佛岩组地层进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分为薄层泥岩与中薄层砂岩互层岩组、巨厚层砂岩夹中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岩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边坡岩体结构的详细研究,确定了控制边坡稳定性的结构面为层间软弱夹层,进而对边坡表层碎裂岩体、结构面组合形成的块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浅层岩体整体稳定性差,局部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深部岩体稳定性相对较好,边坡稳定性的岩体结构分析结果与边坡变形状况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