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反映了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碰撞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质科学在板块构造理论和行星探测的双重革命的推动下发展很快.80年代的四大探测技术(空间技术、超深钻技术、深潜技术、大陆岩石圈反射剖面技术)已进入成熟和趋向实用性发展阶段,而90年代被公认的地质科学前沿性探测技术(海洋遥感卫星技术、地震层析成象技术、地球数字地震台网技术、全  相似文献   

3.
封面故事     
《地球学报》2013,(1):131
深部探测腾冲科学钻探工程现场。中国深部探测专项完成了6000km深地震反射剖面,建立了全国大地电磁参数网和地球化学基准网;6口科学钻探获得重要发现;实现了矿集区立体探测;在关键地区地应力监测、岩石圈动力学模拟、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研究、探测仪器装备研制等  相似文献   

4.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 并在全球典型矿集区结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 本文系统总结了深地震反射技术发展现状, 梳理了该技术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瑞典等全球多个国家的典型矿集区的应用实例, 归纳总结了地壳深部结构对矿集区控矿因素的影响, 阐述了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与深部成矿过程的关系.从全球实例看,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深部线索, 反射透明区可能是地幔流体向上运移通道, 形成矿集区的成矿物质与能量来源, 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 具有很强反射特征的断裂系统, 包括大型断层、滑脱面和剪切带, 是成矿流体从下地壳向上迁移的通道; 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中"亮点"反射可能是火山活动的深部岩浆上涌至中地壳后而形成的残余岩浆囊的反映.揭露精细的矿集区深部结构不但对矿集区构造历史演化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还对未来成矿潜力和前景靶区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岩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者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宽频地震、深地震反射、广角反射/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和反演结果取得一系列新发现:(1)成矿带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体,在中心深度300km处有一向SW倾斜的高速体;(2)S波接收函数证实成矿带岩石圈较薄,只有50~70km;横波分裂结果显示,成矿带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和强度与邻区有较大区别,显示平行成矿带(NE-SW向)的上地幔变形和流动;(3)深反射地震揭示成矿带上地壳曾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紧闭褶皱、逆冲和推覆为特征;在宁芜火山岩盆地、长江断裂带和郯庐断裂之下出现"鳄鱼嘴"构造,指示上下地壳在挤压变形过程中解耦;深反射地震证实发生过陆内俯冲和叠瓦,并认为是岩石圈增厚和拆沉的主导机制;(4)广角反射和大地电磁反演给出了跨成矿带地壳剖面的速度和电性结构,速度和电阻率分布总体上与构造单元相吻合。本文分析和解释了这些发现的地质意义,并结合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提出了成矿带地球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中、晚侏罗世陆内俯冲、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和MASH过程造就了长江中下游世界级成矿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地震波正演模拟技术广泛应用于浅层勘探,此方法可以将地质模型和地震模型有机结合起来,验证和指导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和解释。基于石油反射地震技术发展起来的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及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到目前为止,地震波正演技术在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中的应用却很少。本文利用跨越四川盆地深反射地震剖面来开展正演研究,通过对比拟合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层位到时,不断修正速度、层位等参数,建立最终深度域地质模型,为构造剖面提供较为准确的地壳厚度、莫霍面深度等地层信息。通过深度域地质模型,揭示出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古俯冲的角度约30°,俯冲的深度达到60 km。  相似文献   

7.
西昆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深地震探测综述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高锐  高弘 《地质通报》2002,21(1):11-18,T001,T002
沿新疆地学断面走廊域实施了3种深地震探测方法: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深剖面和移动式宽频地震观测,揭露出西屁仑-塔里木-天山岩石圈的结构与横向变化,发现了塔里木大陆地块与青藏高原西北部西昆仑造山带碰撞的地震学证据,揭示出天山与塔里木、天山与准噶尔,以及昆仑山与塔里木之间的岩石圈尺度盆山耦合关系。阶段成果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注意,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这些新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对比研究青藏高原南北两缘不同的碰撞变形之深部过程。  相似文献   

8.
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这种“V”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陆碰撞变形过程的一种样式。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于50~60 Ma碰撞而形成的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已成为多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然而,关于它的岩石圈变形机制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深地震反射剖面是精细揭示岩石圈结构、分辨变形样式的有效技术.重新处理的松潘地块一西秦岭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岩石圈变形的细节,以地壳上部的双重逆冲构造、地壳中部...  相似文献   

10.
正沉积盆地是地球表层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保存着地球演化的物质记录,尤其是中、新元古代以来地球演化的信息。近年来,随着超深钻井的实施,高精度地震反射、地震叠前偏移、深地震反射剖面等技术的快速进展,地球科学家对沉积盆地深层的构造背景、地质结构、构造演化等的认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沉积盆地深层取得了激动人心的发现,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1.
反射地震成像技术在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勇 《地质与勘探》2016,52(5):910-917
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自1989年建成投产,已生产27年,属中度危机矿山。为探测该矿山深部资源,需要提供地质构造和隐伏含矿岩体的信息,为此开展了地震数值模拟和高精度反射地震研究。地震正演模拟结果为该区金属矿地震数据采集观测系统设计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提供了依据,地震勘探获得的反射地震剖面分辨率高,成像清晰,能够对测区深部地质结构和构造及隐伏岩体进行可靠解释。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得到了钻探验证,证实了深部含矿岩体的存在。该地震探测结果为在矿山寻找深部隐伏矿指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岩石圈探测计划(LITHOPROBE), 是加拿大政府为了全面了解北美大陆演化过程而设立的一个国家级地球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主要科学目标和组织机构都是围绕对10个断面或者研究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而建立, LITHOPROBE被认为是国际上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国家地学项目之一, 运用了地球物理(地震多道反射、地震折射和电磁等)、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等各种地质方法。该计划在深部基础地质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警、人才培养、深部探测仪器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LITHOPROBE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类似科研项目树立了模范。本文通过对LITHOPROBE项目立项过程、取得的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希望对我国的深部探测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深部资源是未来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地震技术在深部资源勘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试验该方法在探测深部“层控”矿床和浅表容矿构造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金属矿地震勘查技术,在铜陵矿集区进行了反射地震和首波地震层析方法试验。结果显示,反射地震技术可以精确确定研究区的主要容矿层位石炭系黄龙组与泥盆系五通组接触面的空间分布,并能清晰反映地表5km深度内的大尺度结构、构造;首波地震层析技术可以揭示浅表岩体形态。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对在中国东部“第二富集带”寻找深部“层控”矿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用海洋地震方法研究岩石圈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伯初 《地学前缘》1998,5(1):111-118
文中介绍了两类海洋地震方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单船多道地震方法首先用于海洋石油勘探,后来用于研究地壳结构。但是排列短,故只能研究上地壳结构。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双船地震方法,扩展了排列长度,可研究地壳—上地幔的速度深度结构。但是双船地震方法在海上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方面比较复杂,且成本高(用两条船)。到8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长排列、大容积气枪震源的单船地震方法,采集了整个岩石圈的地震反射剖面,用于研究横穿大陆边缘、沉积盆地及主要构造线的岩石圈之结构,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15.
《China Geology》2020,3(1):153-172
Serving a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dynamic proces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eep earth exploration is driven by not only mankind’s pursuit of natural mysteries but also mankind’s basic need to obtain resources and guarante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irst phase of deep earth exploration of China (SinoProbe) was carried out from 2008 to 2016 and tremendous results were achieved. In 2016, 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launched a Deep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Project)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deep Earth. Focusing on the national energy resources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major basic issue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the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in Songliao Basin (an important energy base in China) and major geological boundaries and tectonic units including Qilian Mountains-Tianshan Mountains and Qinzhou-Hangzhou juncture belt. The purpose of it is to reveal the process, structure, and forming patterns of the deep ore deposits and petroleum reservoirs, clarify the evolutionary pattem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esozoic environmental climate, and discover deep fine structures of key orogens, basins, and mountains by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scientific drilling.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after more than three years of efforts, including a cumulative 1552 km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magnetotelluric profiles, an ultra-deep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well, a scientific drilling pilot hole, and a magnetotelluric array and a portable broadband seismic array, both of which cover South China. Moreover,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ltra-deep drilling technology, deep oil and gas discovery in Songliao Basin, and basic geological issues of Qilian Orogen and Qinzhou-Hangzhou juncture belt in South China, greatly accelerating the deep earth exploration in China and further consolidating China’s position as a power in deep earth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深反射结构及其盆地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深反射地震剖面与世界典型深反射剖面对比,以岩石圈流变学模型为基础,结合浅层钻探资料可以发现,松辽盆地与世界典型裂谷盆地有相似的深反射特征,即层状结构十分明显。岩石圈横向分段性是另一个显著特点,由中下地壳挤压"断裂带"和由热流底辟体组成的"岩浆底辟带"分开。下部块段控制上部层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由此证明,裂谷演化过程中地幔上涌是主要动力。地壳"三明治结构"和热流底辟体的发育表明,盆地不仅有高热流的地质条件,而且深部存在无机物质"储库"与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