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6,25(5):560-564
记述了原长翅亚目化石(Protomecoptera Tillyard,1917)在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统中的首次发现,填补这个亚目化石在中国的空白.根据脉序特征,确定是2个新属、种:Glytochorista martynovae gen.et sp.,Phyllochorista orientis gen.et sp.nov.,属这个亚目的汤姆蝎蛉科Tomichoristidae O.Martynova,1958,从而将这个科的化石推向最高层位,即从早二叠世推向中三叠世,跨时5000多万年.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研究该科从古生代晚期向中生代早期的演化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化石采自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新属、新种属于陕西昆虫群(系中三叠世陕西动物群或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2.
陕西宁强晚震旦世晚期高家山生物群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家山生物群主要由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组成,并见宏观藻类与其共生。它主要产生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时限约为650百万年左右,是埃迪卡拉期内的生物群。本文初步描述了蠕形动物、球壳类和似水母化石计5属13种(新属1个,新种7个),遗迹化石12属15种(新属2个,新种4个);宏观藻2属2种。建立了三个化石组合。高家山生物群的发现和建立,不仅丰富了震旦纪生物群的组合面貌,而且对生物进化和生物活动规律,对寒武系和震旦系界线的确定都具有实际意义。生物化石的黄铁矿化,为深入研究生物化石的遗迹学、埋藏学,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陕西宁强晚震旦世晚期高家山生物群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家山生物群主要由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组成,并见宏观藻类与其共生。它主要产生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时限约为650百万年左右,是埃迪卡拉期内的生物群。本文初步描述了蠕形动物、球壳类和似水母化石计5属13种(新属1个,新种7个),遗迹化石12属15种(新属2个,新种4个);宏观藻2属2种。建立了三个化石组合。高家山生物群的发现和建立,不仅丰富了震旦纪生物群的组合面貌,而且对生物进化和生物活动规律,对寒武系和震旦系界线的确定都具有实际意义。生物化石的黄铁矿化,为深入研究生物化石的遗迹学、埋藏学,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甘肃的侏罗系(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甘肃省侏罗系生物群特征及生物区别3.1芨芨沟组生物群特征及地质时代芨芨沟组所产化石主要为植物,但各地不同。靖远盆地的芨芨沟组所获化石较多,以蕨类为主,共10属12种以上:银杏5属7种,松柏类4属8种,分类不明者1属1种,繁殖器官4属4种。其属种名单...  相似文献   

5.
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及腕足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申扎和改则地区早石炭世地层发育,腕足类及珊瑚类化石丰富。腕足类化石计有34属45种,共建立3个组合;申扎大塘阶下部巴日阿郎寨组Ovatia-Unispirifer组合;大塘阶上部永珠组Balakhonia-Productus组合;改则大塘阶上部Latiproductus-Striatifera组合。本文系统讨论了各腕足类组合的时代及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的对比,将西藏境内早石炭世的沉积物及生物群划分为3个类型。根据生物群及沉积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笔者认为在早石炭世时,班公湖至怒江断裂南北生物群及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差异,即南部申扎和珠峰地区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与冈瓦纳大陆相似,而北部改则地区与扬子地台的生物群及沉积物特征相同,其间可能有宽阔的海域隔离。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开鲁盆地白垩纪三大生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炳伟 《地层学杂志》2007,31(3):280-287
通过对近二十年地层古生物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建立了开鲁盆地白垩纪古生物组合,论述了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明水生物群三大生物群的组合特征,并与国内外古生物组合对比,确立了本区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对该区石油勘探及北方白垩系层序、生物群、时代归属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类1属1种、翼龙类10属12种、兽脚类恐龙5属5种、哺乳类5属5种。燕辽生物群的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长羽毛兽脚类恐龙的演化、翼龙类的分类演化、滑体两栖类的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辽宁西部及邻区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不及同一地区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但它为认识这一地区晚中生代生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产于黔东南剑河八郎的凯里生物群是一个含有10个大门类120多属动物化石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的生物群,是全球寒武纪第3世生物多样化、生态复杂化的窗口,对早期后生生物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丹寨南皋和镇远竹坪等新产地的发现,将凯里生物群产地扩大至整个黔东南地区,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为凯里生物群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浙西唐家坞组的微古植物及其时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晓思  何胜策 《地质论评》1988,34(4):327-333
本文依据唐家坞组的微体古植物对该组时代归属进行了讨论,同时也涉及到泥盆系与志留系的界线问题。唐家坞组是舒文博1931年创建的,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西一带。由于缺少化石依据,该组的时代归属一直没能解决,常常间接地将其划入泥盆纪或志留纪。笔者在浙西萧山县城南,该组下部首次发现微体古植物化石,共14属,22种,并根据微体古植物的组合特征,将唐家坞组归入志留系。  相似文献   

10.
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约  王训练  黄禹铭 《地球科学》2007,32(6):828-844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以宏体藻类为主,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具有自已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伊迪卡拉期的生物群.其宏体藻类形态变化较大,组织器官和功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与高等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宏体藻类多为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氧量.同时,宏体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成为一种新的食物,改变了后生动物的食谱.因此,陡山沱期的宏体植物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另外,宏体生物群的繁盛不仅提高了有机质的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富有机碳的沉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11.
辽宁黑山恐龙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坤  李瑜 《地层学杂志》1998,22(3):227-231
在辽宁省黑山县八道壕煤矿沙海组下部发现一颗恐龙牙齿化石,鉴定为Asiatosaurussp.,时代属早白垩世,对我国北方热河生物群时代归属研究及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划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秦岭东部李官桥盆地玉皇顶组生物地层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李官桥盆地始新统玉皇顶组的时代一直被认为是属早始新世。笔者通过野外追索,使盆地中原来分散的化石地点有了层位归属,并于玉皇顶组上部发现了新的哺乳动物化石群。本文将玉皇顶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并根据各层位哺乳动物化石性质,提出玉皇顶组的时代范围应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3.
杜昌乾  王祁仑 《贵州地质》2009,26(4):253-255
本文报导了贵州金沙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顶部以Alisporites(阿里粉属)、Piceites(云杉粉属)为主的花粉孢子组合,计花粉10属15种、孢子2个属种,多数气囊发育,在风动力和水动力作用下,以其特有的丰度和特征组合埋藏在中侏世远岸深湖的沉积物中,其上覆的上沙溪庙组底部则发育以Cyathidites(桫椤孢属)为主的孢子花粉组合,大致与侏罗系南方区的第二个组合相当(即可与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Neoraistrickia组合相对比,时代归属为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中生代地层及生物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北京地区中生代地层和生物群进行了研究。依植物化石资料与岩性对比,肯定了三叠系的存在。上统含拟丹尼蕨等晚三叠世标准化石,时代明确;中统未见化石;下统含二叠—三叠纪过渡性化石,时代归属有争议。侏罗系在北京地区分布广、厚度大、矿产丰富、沉积类型复杂。文中从动、植物化石组合,岩相与火山活动等多方面做了新的探讨。白垩系出露面积很小,属断陷盆地沉积,但化石极丰富,含标准的热河生物群及与之有演替关系的房山生物群分子;另对盆地的地质演化历程也有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15.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宁城盆地东南缘晚中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完整、连续,但该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地质年代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含道虎沟生物群岩石地层剖面的发现和实测表明,研究区晚中生代地层序列从下至上由中侏罗世九龙山组—髫髻山组、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和早白垩世义县组组成。九龙山组—髫髻山组下部以沉积岩系为主,产道虎沟生物群,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2Ma和164~165Ma。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地层序列既为土城子组平行不整合覆盖,而且二者又同时被早白垩世义县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含道虎沟生物群的晚中生代岩石地层的地质年代早于热河生物群,为中侏罗世的产物,现暂将其统并为九龙山组—髫髻山组。  相似文献   

17.
华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中有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早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 但由于缺乏成年或幼年过渡期的化石证据, 对这些最早微化石的动物属性还一直存在争议。最近在贵州江口县翁会地区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页岩中发现一个与“庙河生物群”相似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 其中包含一个盘状的宏体化石新类型——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 Tang et al. 2008), 具有八条螺旋状辐射的旋臂, 封闭在一个包膜内。这种八辐射结构在八射珊瑚和栉水母动物中都可见到, 但同时具有的螺旋特性与现生的所有类群都无法对比。在贵州陡山沱组的“瓮安生物群”中发现的球状胚胎化石同样具有螺旋性状, 尽管还没有直接的个体发育证据, 但我们认为新属种可能代表这些螺旋状胚胎化石的成年实体化石。最新报道的南澳大利亚Rawnsley石英岩层中也发现相似的印痕化石, 被归为同一类别, 表明华南的“庙河生物群”与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时代相当。翁会化石库中少量出露的三辐射化石与俄罗斯“白海生物群”的典型分子—Albumares和Anfesta可以对比。新发现的倾斜保存的八臂仙母虫化石和碳质条带呈子午线状排列的核桃状化石, 可能是该类化石归属栉水母类的有力证据, 这一发现推测可将栉水母类的最早化石记录从“澄江生物群”的早寒武世推前大约3千万年。  相似文献   

18.
河北康保地区的含煤地层属内陆山间盆地含煤建造,以冲积扇、河流发育为其特征。本文通过对含煤地层生物群特征分析,认为时代应属中侏罗世中期(巴通期)。可与京西龙门组、山西云岗组、陕西直罗织、内蒙巨宝组及辽西兰旗组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9.
在青海省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于杂多群中首次发现类化石2属13种(含未定种、比较种)。生物群以个体较小的Eostaffella属为主,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德坞期,与华南、藏东、塔里木盆地、西秦岭、俄罗斯等地同期生物群可很好地对比,属于低纬度暖水型特提斯生物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大铜厂组和小坝组所产轮藻化石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的时代归属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作者指出:大铜厂组含Mesochara stipitata—M.parayranulifer—Actistochara mundula组合为代表,经鉴定共有15属41种,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中白垩世早期。小坝组的轮藻化石的属、种单一、结构亦较简单,而是以obtusochara huiliensis—O.huidongensis组合为特点,并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其时代应为中白垩世中—晚期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