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地质》2009,(1):57-57
2009年2月11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题会议上表示,汶川特大地震使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根据国内外的以往经验,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所产生的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宋光齐介绍,特大地震发生及其影响严重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原本就十分恶劣、脆弱,震后地质灾害隐患使其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2.
《岩土力学》2009,30(4)
汶川特大地震使地震灾区地质环境条件急剧恶化,根据国内外的以往经验,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所产生的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2009年2月11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题会议上作上述表示。宋光齐说,特大地震发生及其影响严重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原本就十分恶劣、脆弱,震后地质灾害隐患使其雪上加霜。强烈地震还使极重灾区的山体普遍受到破坏,一些山体开裂的裂缝延伸长达数百米,大量崩塌、滑坡积累了数十亿立方米的松散堆积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3.
中国汶川特大地震损毁城镇恢复重建选址的工程地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损毁城镇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场址的合理选择及安全性评估极为重要。选址问题涉及地震断裂、地质灾害、场地稳定及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等诸方面的复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考虑问题的基本原则应是,对于震后位于地震断裂带上,且地质环境恶化、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城镇,必须异地迁建;对于虽然损毁较严重,但远离断裂带,且不存在致命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城镇,应按照科学规划、规范避让、合理调整抗震设防标准的原则,原址重建。灾后重建过程中,应重视地质灾害的隐蔽性、诱发因素的多重性与长期持续性等,加强地质环境的适宜性评价及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本文结合震后的实际调查,对北川、青川两个县城及青川县木鱼镇的重建选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场址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上述典型城镇的重建选址意见。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93-595
汶川地震诱发形成了大量高位崩滑坡地质灾害,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震后每年均产生多起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通过调查2008年9年24日因暴雨引发的五星沟泥石流基本特征,讨论了泥石流物源堆积过程、活动特征、强度,预测了震后地震灾区泥石流发展趋势,为震后泥石流研究提供了典型实例,对地震灾区泥石流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过去3a了.3a来,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在关注同震地质灾害的同时,更对地震灾区今后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演化趋势、持续时间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因为震后连续3a,尤其是2010年,灾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规模均出现较震前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6.
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形势严峻,国土资源部就其排查工作专门进行了部署。对此,记者就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采访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领导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专家们提示,要加强次生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查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分布情况,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并制定应急预案。———以乡镇为单位,逐村逐户逐点并沿交通干线进行排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说,芦山地区的最大特  相似文献   

7.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芦山地震新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37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新增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白垩系、三叠系砂泥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砾岩半成岩地层的陡坡和陡崖上以及全强风化壳和第四系堆积物中,并沿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中林双石断裂)以及宝兴河、芦山河、灵关河等河谷和沟道两侧以及公路内侧山坡的陡坡地段集中分布。芦山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千计的次生地质灾害,还形成了许多潜在的、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总体会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玉树县Ms7.1级地震不仅造成了玉树县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房屋变形破坏,而且还引发了地质灾害、地貌景观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及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地表破裂、岩土体物性指标改变等地质环境破坏现象.野外调查分析表明:(1)玉树地震地质环境破坏现象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地震地表...  相似文献   

9.
汶川8级地震造成当地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又给灾区规划重建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汶川震后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流域为单元,选用改进后的震后泥石流总流量计算公式,以泥石流物源总量与沟床比降为评价因子,建立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57条潜在泥石流沟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验证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较为吻合,具有较强实用性,可为汶川灾后重建规划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面广且潜在危害非常严重,紧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都面临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根据地质灾害主要特征的调查与综合分析研究,从地质灾害隐患调(勘)查工程、治理工程、监测预警工程、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地质科技支撑工程5个方面提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沉陷已成为煤矿区危害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工程地质灾害,在对赵各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采空沉陷区地质灾害发育及成因特征,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规划开采区域采空区地表沉陷预计,可初步预计采空区地表沉陷特征并对其引发地质灾害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5.12"特大强烈地震后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结合笔者在汶川县城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分别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分阶段实施、对致灾地质体调查评价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危险性评估技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油田地质灾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守余  李东旭 《地学前缘》2004,11(1):236-236
油田地质灾害指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下,由于人们勘探、开发和利用石油资源的工程活动而诱发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如地表变形、诱发地震等。油田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和演化受灾害发生地的动力学环境、石油地质环境和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活动的控制,它是由于石油地质环境产生突变的或渐进的改造和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  相似文献   

14.
青海玉树M_S7.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S7.1级地震。玉树地震产生较连续的地表破裂和大量房屋破坏,并诱发了滑坡、崩塌和震裂山体。此外,地震诱发的砂土液化、水渠溃决等加剧了局部山体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和地震前后玉树县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简要阐述了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包括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受活动断裂控制、低位滑坡为主、地质灾害链生效应显著等,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5.12"特大强烈地震后汶川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结合笔者在汶川县城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经验,分别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分阶段实施、对致灾地质体调查评价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危险性评估技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后地震灾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频繁,地震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物源,增加了震后一段时期内的地质灾害发生强度。本文在青藏高原东缘地质背景、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诱发的松散物源量表征地震作用对震后地质灾害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地震后效应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思路,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传统信息量模型和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了加权信息量模型,并完成了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地震扰动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显著高于震前水平,地震作用改变了地质灾害成灾条件,增加了震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结果对于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区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陕西龙门山地震带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约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于龙门山地震带,地震灾害损失惨重,震后诱发大量次生山地地质灾害。通过笔者参加的我省宁强、略阳等县汶川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结合区域地质、控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以期对陕西龙门山地震带次生山地地质灾害特点和地震活动规律的探讨,对我省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地震通过改变地表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而使得震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显著增强的现象在震后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在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趋势方面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对地震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尚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并且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差异性。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可为震后地质灾害的长期防灾减灾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支持,也能对地震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会议时间与地点2011年8月2~6日,西宁会议主题及议题会议主题:地震灾区重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具体议题包括:——地震地质灾害链生规律与灾害控制——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国西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西部山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城镇减灾对策——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特殊土工程地质——西部矿产开发与环境灾害——名家有约-工程地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0.
四川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双  成余粮  姚鑫  王军  吴树仁  王猛 《地质通报》2013,32(12):1900-1910
2008年“5·12”汶川Ms 8.0级地震之后,地震灾区表现出显著的强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地震造成山体分水岭及山脊部位产生大量的崩塌和滑坡,崩滑体大多散落在山体的中上部,在强降雨作用下大量松散堆积物沿陡峻的沟道汇聚、加速,形成破坏性极大的高位泥石流,从而构成典型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在回顾汶川地震灾区同震地质灾害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震后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6种表现形式,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孕育阶段、地震同震滑坡阶段、震后滑坡-泥石流发育阶段、高位泥石流的动态演化阶段,提出高位泥石流的判识指标,并探讨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