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风暴沉积的砂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沉积砂体的类型有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3种类型,正常条件下沉积的滨岸砂体具低角度交错层理和少量波痕,呈现出由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细砂岩的反韵律变化特征。风暴作用下,滨岸砂体沉积呈正韵律,多由泥砾向上变化为粉、细砂,生物建造较少,具多方向的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丘状层理。正常条件下沉积的陆棚砂体、浅海砂坝砂体岩性较均一,见交错层理,粒级变化不甚明显,多为粉、细砂岩,以反韵律为主。风暴作用下,砂体底部多具撕裂状泥砾,向上呈正韵律粒序演化,并具侵蚀面、槽状交错层理与丘状层理等特征。风暴作用下的滨岸沉积单砂体相对较厚,一般厚6~13m,宽约数十米,浅海砂坝和陆棚砂的单层砂体相对较薄,厚约3~8m,砂体规模较正常条件下沉积的砂体规模增大。此3类砂体在空间展布上极具规律性,垂向上砂体类型由下而上为滨岸砂-浅海砂坝-陆棚砂的交替演化序列;平面上由海洋向陆地方向砂体类型依次为陆棚砂体-浅海砂坝-滨岸砂体。  相似文献   

2.
钱家店铀矿田主要赋矿层位为青山口组、姚家组原生红杂色岩系,目前关于其内部灰色砂体沉积期的原生氧化还原性仍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区内找矿部署,而草莓状黄铁矿对沉积岩形成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文章通过系统研究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灰色砂体内草莓状黄铁矿的赋存、硫同位素、粒径等特征,首次利用其粒径特征反演目标层位沉积-成岩期水体的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而探讨其对铀成矿的意义。结果表明,钱家店铀矿田灰色砂体中草莓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岩期,全岩δ34S值为-37.5‰~-23.4‰,为低温微生物还原作用成因。姚家组、青山口组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6~28.0μm、0.8~52.0μm,平均粒径分别为8.0μm、9.3μm,最大粒径分别为28.0μm、52.0μm,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分别占21.8%、28.3%,表现出姚家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整体较青山口组小,青山口组具较广的分布范围,但两者具有相似的粒径统计学分布规律。综合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对标准偏差和偏态系数二元图解表明,含矿目标层沉积时古水体为次氧化环境,这是目前含矿层不发育翼部矿体和具有“两红夹一灰”纵向氧化还原分带的主...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主力产铀层位——姚下段红色砂体的成因是制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开展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时空特征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的红色砂体宏微观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姚下段沉积期古气候、伴生红色泥岩、古河道、古水深等多因素耦合分析,认为姚下段红色砂体呈面状展布、砂体厚度中心严格受古河道控制、岩石孔隙间发育强烈赤铁矿化等一系列宏微观特征是姚下段沉积期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的炎热干旱古气候背景中的震荡变热旋回的陆上河流相沉积的地质记录,提出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体主体以极热古气候控制下的原生河流相沉积成因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盆地西南部钱家店断陷、龙湾筒断陷等深部富铀建造之上红杂色建造中原色红色砂岩断裂附近的灰色砂岩透镜体,姚下段红色砂岩中夹的薄层灰色泥岩附近的灰色砂岩集中区,均是有利的渗出成矿目标地质体。该研究明确了盆地西南部主力产铀层位红杂色建造的原生性,指出姚下段具备渗出成矿的先决条件,进而为区内利用渗出找矿新思路开展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南部界市场—黄家场地区须家河组总体为一套三角洲→湖泊沉积,研究区内砂体十分发育,但砂体非均质性强、成因复杂.本文以3条野外剖面、12口钻井岩心观察、83张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和岩心物性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结合最新资料和认识,通过精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和储集砂体的剖面结构解剖,探讨川南须家河组储集矿体的成因及模式.砂体成因类型主要包括: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一河口坝砂体、滨湖砂坝砂体、浅湖砂坝砂体、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型河口坝砂体、河口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类型(包括“坝上河”和“河上坝”).系统研究了形成于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岩性结构特征的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储集性能.基于以上研究认识,建立了研究区砂体进积式和砂体退积式2种砂体成因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位置为河道的中下部,河口坝砂体的中上部;最为有利的储集砂体为砂体进积式下形成的叠置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坝上河”,也是研究区今后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三角洲沉积往往形成具前积现象的河口砂坝砂体。本文主要论述了在MIPS工作站上,运用波形放大、单井合成记录标定等地震解释技术,初步解释乐安中区三角洲河口砂坝砂体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是上叠于海西褶皱带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舍伯吐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区内上第三系松散堆积层赋存有3层稳定的砂体。砂体中均发育有不同规模的区域性层间氧化带。经钻探揭露,榆树屯地段Ⅱ层砂体的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比较典型,并有铀和钼的次生富集,这一发现为松辽盆地找矿工作的突破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砂体厚度大,沉积稳定,为近物源区的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过程中,物源供应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长关系的变化,导致须四段砂体自下而上由水退式、河道式和水进式三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组纵向叠合而成;层序界面之上的河道式砂组为物性最好的成因砂体。水退式砂组主要由高能削截式河道、削截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组成,河道式砂组主要包括冲蚀下切式河道和高能削截式河道,水进式砂组主要包括低能河道、低能削截式河道、完整式河口坝和下缺式河口坝。由于不同的砂体组合,不同成因砂体间形成了不同的成岩相和储集相,河道式砂组以绿泥石衬边和溶蚀成岩相为主,物性好,为好的储集体;水进式砂组由压实和胶结相为主,物性较差;水退式砂组中溶蚀相和胶结相发育,物性较好,为中等的储集体。由于河道式砂组与水退式砂组呈沉积不整合相接触,呈现镶嵌关系,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到通道作用,同时河道式砂组在平面上分布范围大,其中的高能削截式河道沉积稳定,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向上的水进式砂组发生储层致密化,形成有利的盖层,使河道式砂组发育区成为川中天然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北部边疆西起天山东端的北山,东至大兴安岭北段的4200km地域内,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第四系地下水是主要供水源之一。本文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区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和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文中依据不同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及气候条件诸因素将本区第四系地下水划分为枝状沟谷砂砾石层孔隙水、河谷冲积平原砂砾石层孔隙水两种主要类型,并着重对有重要供水意义的河谷冲积平原砂砾石层孔隙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富水性及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四段砂体沉积过程中,由于构造活动强弱的变化,导致物源供应速率与可容纳空间增长之间关系的变化,须四段厚层砂体自下而上由水退式、加积式和水进式3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砂组纵向叠合而成.水退式砂组主要由高能削截式河道、削截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组成,加积式砂组主要包括冲蚀下切式河道和高能削截式河道,水进式砂组主要包括低能河道、低能削截式河道、完整式河口坝和下缺式河口坝.不同砂组中砂体类型不同,颗粒大小分异不同,水动力强弱的差异,不同成因砂体间形成了不同的成岩相和储集相,加积式砂组以绿泥石衬边和溶蚀成岩相为主,物性好,为好的储集体;水进式砂组由压实和胶结相为主,物性较差;水退式砂组中溶蚀相和胶结相发育,物性较好,为中等的储集体.须四段三种成因砂组中,加积式砂组中发育高能削截式河道,形成了在平面上广泛分布的高能水道,砂体厚度大,延伸长,发育有利的成岩相,物性较好,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同时加积式砂组与水退式砂组呈沉积不整合相接触,呈现相嵌关系,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到通道作用,加积砂组向上的水进式砂组容易发生储层致密化,形成有利的盖层,使加积式砂组发育区成为川中天然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砂体特征、油气藏类型、成岩作用、油水分布等制约和影响油气藏形成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杏子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油层组油气藏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本地区为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成为本区主力含油砂体,复杂的成岩特征造就了本区以成岩圈闭油气藏类型为主,油气主要分布于砂体中部物性较好、成岩作用较弱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徐光请 《甘肃地质》1993,2(1):54-63
本文根据510—1铀矿床形成的构造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富铀矿床的成因是地洼阶段壳幔混合型深源热液上升侵位,与贡巴—益哇逆冲推覆构造上盘中、下志留统羊肠沟组硅灰岩含水含矿层屏蔽构造相结合的结果。并指出古今统一的四维空间屏蔽构造是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庐枞地区东部黄梅尖岩体及周边地段找铀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朝长  金和海 《安徽地质》2010,20(3):197-203
通过对黄梅尖岩体及其周边放射性元素铀、钍场晕、古铀量与活化铀迁移规律的分析,采用与矿化有关的多元变量,建立相关矩阵,研究其矿化因子分布规律及特征。成果显示,铀矿化处于古铀场梯度变化陡带、活化铀迁出与迁入过渡区;勘探落实的铀矿化均处于矿化因子高值单元,其它地段也存在较大规模的高值矿化因子显示,展示了找铀矿潜力。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区内铀矿化控制因素、成矿规律,放射元素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铀矿化空间关系,预测铀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3.
潮水盆地下白垩统庙沟组铀的预富集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正其  管太阳 《铀矿地质》2004,20(5):279-285
潮水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干旱型、相对潮湿型、干湿型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庙沟组下段主要由冲积扇 扇前平原辫状河沉积体系构成 ,上段则以曲流河或河湖交替沉积为特征。干湿型气候条件下“相对滞流环境”有利于铀的聚集与浓缩 ,并主要以吸附铀和解吸铀的形式预富集在庙沟组上段厚层红色或红、灰相间的细碎屑岩及其孔隙水中。笔者认为在压实成岩过程中 ,上述预富集的铀逐渐排出并迁移到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的砂岩中 ,构成砂岩型铀成矿的直接铀源 ,对庙沟组砂岩型铀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 ,笔者提出与厚层红色或红、灰相间的细碎屑岩直接接触的砂体是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吴伟成  康自立 《铀矿地质》1995,11(6):327-333
在编制《闽浙赣铀矿地质图(1:100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地质、地球物理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初步分析了华南地区早前寒武纪(Ar_2-Pt_1)陆壳结晶基底的组成特征及“扬子”与“华夏”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该基底经吕梁运动(1700-1800Ma)后,于中晚元古代逐渐解体,并转化为由板块构造机制所控制的多旋回槽台发展体制。由于古陆壳组成的不均一性和演化的不平衡性,使局部地区相对富铀,为尔后各种衍生型富铀地质体的形成及矿化分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及找矿判据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36  
黄世杰 《铀矿地质》1994,10(1):6-13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结构构造,岩相古地理,地貌与气候,水动力与水学,层间氧化带发育等必备的有利条件,并进而提出了铀源丰富,气候干旱;稳定大盆,产状平缓,深积大扇,相变不大;砂泥互层,埋深不大;含水性好,透水性强;层间氧化带发育,富含还原剂等找矿判据,以及“六位一体”的水成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华南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与断陷带倾伏地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产于不同地质背景及不同层位的五个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例,说明该类型铀矿床常分布于断陷带的倾伏地段。初步探讨了该类型铀矿床产于断陷带倾伏地段的原因: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经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的淋积造矿作用成为工业富集,成矿期都在气候干旱的中、新生代;断陷带的倾伏地段比扬起段汇水条件好,易形成铀矿床;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区,保矿条件是控矿诸因素中最关键的条件,倾伏地段最有利于保矿。文章指出了识别断陷带倾伏地段的标志,对该类型锚矿床找矿勘探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和外贝加尔地区古河道型铀矿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俄罗斯 3个具有工业意义的古河道型铀矿化发育区 (外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和外贝加尔 )的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和铀成矿条件 ,指出切割到基底中的古河道型铀矿床 ,既可产于跨地区的造山带周围 ,也可产于活化的年青地台和古老地盾 ;既可形成于干燥的气候条件 ,也可形成于潮湿的气候条件。古河道型铀矿化可以从含矿层的沉积开始一直延续到被泥岩层或玄武岩层完全封盖。古河道的后成氧化分带有两种形式 :氧化带 铀矿化带 原生灰色岩石 ;氧化带 氧化铁再沉积带 漂白带 原生灰色岩石。古河道型铀矿床具宽广的元素谱 ,这主要是与含矿围岩富含有机质和在氧化带尖灭处存在各种地球化学障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下庄矿田基底的控矿作用及其有关地质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徐达忠  薛振华 《铀矿地质》1994,10(3):150-155
本文提出武夷及其邻区存在两个裂陷槽及一裂隆,鹰潭-南城-安远-河源韧性断裂带为东部的火山岩型与西部的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地质分界线,指出了加里东运动在本区的突出作用是使裂隆基底岩石发生混合花岗岩化作用。根据下庄矿田及其外围发现较深变质的岩石和较大规模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得出下庄矿田是古老基底加里东热穹隆区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由于铀成矿作用赋存于初、脆性两种构造中,建议重新划分矿化类型以指导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9.
The research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monstrates that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 petroleum-bearing sedimentary basins worldwide, are accompanied by uranium to different degrees.As a special element with catalytic, oxidative and radioactive features, uranium ma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ource rock 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is paper, w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uranium in marine source rock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uranium contents in the worldwide source rocks and the interactions of uranium with minerals, organic materials and microb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xidative degrees of ancient atmosphere and palaeo-ocean were governing factors of uranium enrichment in source rocks. Oxidative weathering and hydrothermal solution might be the two main sources of marine sedimentary uranium. In addition, iron-bearing minerals, phosphate minerals, clay minerals, organic materials, and microbes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anium valence states. They could also act as carriers to absorb or combine uranium, resulting in the enrichment of uranium in sediments. Therefore, the enrichment of uranium might be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source rocks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0.
中亚地区发现大量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引起了我国的重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此类型铀矿的找矿工作。我国北西部是寻找类似中亚地区层间氧化带后生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最理想的地区,本文在论述了区城大地构造特征、地壳演化与区域铀成矿带形成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区域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源条件、盆地类型与结构及富铀性对形成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影响;并以区内已有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例(伊犁盆地、二连盆地与测老庙盆地砂岩型铀矿床),论述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水文地质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对铀成矿的影响;并阐述了本区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