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山南带沙枣园复式岩体由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4个岩相单元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二叠世(252.1±1.9Ma、252.2±2.1Ma和248.8±3.5Ma),为海西晚期的产物;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侵位于早三叠世(246.4±2.0Ma),为印支早期的产物。该花岗质岩石均具有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大,轻稀土富集且分异明显,而重稀土亏损且分异不显著特征。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iO_2、Al_2O_3和Na_2O含量,以及较低的MgO含量,强烈富集Sr而亏损Yb和Y,具轻微的铕异常(δEu=0.75~1.16),表现出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总体富硅(SiO_2)、富钾(K_2O)、富碱(K_2O+Na_2O),Al_2O_3含量中等,铕分别呈现负异常(δEu=0.45~0.73)和强负异常(δEu=0.02~0.08)。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①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并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属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A2型花岗岩;②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源区,并在上升过程中混染了下地壳物质,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岩浆来源于年轻地壳中富含黑云母的变质泥岩部分熔融源区;③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俯冲-碰撞构造背景条件下的岩浆产物,而中粗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是同碰撞-碰撞后构造背景条件下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2.
首次对延边小西南岔富金铜矿床矿田内产出的燕山晚期花岗杂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获得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角闪花岗闪长岩的3组锆石谐和年龄数据,分别为98.4~109.0Ma〔加权平均值为(104.6±2.5)Ma,n=10,MSWD=0.71,置信度0.70〕、98.3~108.3Ma〔加权平均值为(106.7±1.6)Ma,n=12〕和104.4~118.8Ma〔加权平均值为(111.7±2.8)Ma,n=12〕,指示它们的岩浆侵位时限在112~104Ma之间,相对侵位时序为似斑状角闪花岗闪长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到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考虑到它们在成矿元素和地质上与矿化的密切程度以及控(容)矿断裂的张扭性特征,进而确定大规模的金铜矿化应发生在似斑状角闪花岗闪长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之后,闪长玢岩之前,或在104.6~102.1Ma之间,成矿环境应处于早白垩世晚期伊泽奈崎板块向古亚洲大陆边缘俯冲消亡、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燕山造山期末的走滑、伸展构造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位于南昆仑结合带,该构造带隶属于秦岭-昆仑造山带的一部分。由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环斑花岗岩组成,主体岩性为环斑花岗岩,具特殊的环斑结构。对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环斑花岗岩进行U-Pb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440.6±1.1)Ma和(437±1.2)Ma的锆石U-Pb年龄,均显示其时代为早志留世。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的研究,结合区域大地构造环境,认为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为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是增厚了的造山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沙松乌拉环斑花岗岩时代的精确定年不仅证实了南昆仑结合带存在加里东期花岗质岩浆活动,而且也揭示了该区存在加里东期造山型环斑花岗岩;对认识南昆仑结合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和物质组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要:通过野外考察、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Re-Os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里东坑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及钼矿床的成因类型、成岩机制以及与壳幔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测试结果显示:赋矿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3.01±0.90) Ma(MSWD=1.14),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4.9±1.9) Ma(MSWD=2.0),成岩与成矿均发生于燕山早期。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岩石富Si和K,贫Mg、Ca、P等元素,具有高Rb、低Yb+Ta的特征,稀土元素具有轻微负Eu异常,轻稀土富集;辉钼矿样品Re含量主要介于24.17~27.92μg.g-1。说明赋矿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并经历了壳幔混合作用,判断里东坑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碰撞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背景,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5.
广西苍梧社洞钨钼矿是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矿区主要花岗岩类包括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具有低Si、K,富Na、Al和基性组分特征,属于强过铝质的正常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负Eu异常(δEu=0.62~0.70);Ti、Nb、Ta亏损,Th、U、Pb、Zr、Hf富集,Rb/Sr平均值为0.78,明显富集W、Cu、Mo,属于I型花岗岩,为陆内造山带碰撞早期挤压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表现为对钨、钼、铜的成矿专属性。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具有高Si、K,贫Na、Ca和基性组分,属于强过铝质的高钾-中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总量高,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强负Eu异常(δEu=0.03~0.06);Ti、Ba、K、Eu亏损,Th、U、Sm、Dy、Y、Ho、Yb、Lu富集程度更高,Rb/Sr平均值为7.56,明显富集Sn、Bi,属于燕山晚期岩浆演化程度较高的S型花岗岩,为碰撞后伸展环境的板内花岗岩,表现为对锡、金的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6.
折多山花岗岩时代、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沿鲜水河断裂分布的折多山花岗岩由早期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略晚的主体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少量的伟晶岩和细晶岩构成。早期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其侵位结晶于18±0.3Ma,使折多山花岗岩岩浆侵位结晶年龄和鲜水河断裂开始活动的时间提前近6Ma。岩石中保存有818±47Ma和156±8Ma的继承锆石.表明存在扬子西缘元古宙和中生代陆壳物质的再循环。在K_2O对SiO_2分类图上,早期的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落在钙碱性系列区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落在橄榄玄粗岩系列区域,两个系列岩石总体上为铝饱和到过饱和。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具有中等的稀土总量(162×10~(-6)~224×10~(-6))、高的(La/Yb)_N(74~118)和明显的正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P和Ti亏损,形成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低度部分熔融。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只是稀土总量和(La/Yb)n较低,形成于杂砂岩部分熔融。主体岩性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具有很宽的稀土总量(最高达533×10~(-6)),(La/Yb)_N随着稀土总量增加而增加(最高达523),明显负Eu异常,大粒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Ta、Sr、P和Ti亏损,(~(87)Sr/~(86)Sr)_0=0.7084~0.7133,ε_(Nd)(t)=-5.67~-8.69,形成于元古代上部陆壳物质—砂页岩的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各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部分熔融源区的物质组成继承了元古代大陆边缘的某些地球化学特性,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部分熔融残留相主要为石榴石等。部分熔融过程发生于鲜水河断裂早期活动的剪切熔融过程,岩浆作用之前可能发生过强烈挤压而产生了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兼有斑岩-矽卡岩-热液系列的成矿特征,分A、B、C 3个区。其中A区主要为斑岩型成矿,B区为矽卡岩型矿化。铜多金属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与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接触部位的矽卡岩带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斑岩矿化带中。笔者通过成矿岩体的岩石矿物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认为卡尔却卡B区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矽卡岩化成矿作用为早期的加里东俯冲碰撞阶段的产物。卡尔却卡矿区A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的斑岩成矿作用和B区的花岗闪长岩矽卡岩成矿作用均是印支期晚期晚三叠世的大规模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斑岩型矿床成矿系统,叠加在早期的加里东期成矿作用上,形成了较大型的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8.
周友清 《福建地质》2014,(3):207-213
紫金山矿区南山坪矿段岩浆岩分布约占矿段面积的90%,主要为燕山晚期中细粒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次为燕山早期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脉岩及次火山岩脉。通过对矿段内地质特征、富水性、断裂构造导水特征及水质检验成果等资料分析研究,初步揭露了矿段内硫化物矿床承压水形成原因与储存规律。  相似文献   

9.
辽宁南部盖州万福-岫岩龙潭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辽东-辽南中生代岩浆弧带上。该地区中生代早期侵入岩主要由黑砬沟岩体和前豹沟岩体两个岩体构成,其中黑砬沟岩体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前豹沟岩体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19.8±0.7)和(220.9±2.1)Ma,时代为晚三叠世。岩体均属于钙碱性、准铝质岩石系列,K、Rb、Sr质量分数较高,Ta、Yb、Y质量分数偏低,稀土配分曲线右倾,负Eu异常不明显,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及就位机制的分析,并结合邻区构造演化研究,认为该地区侵入岩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在挤压的环境下地壳硅铝层增厚重熔,产生的同碰撞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0.
巴音呼都森中酸性花岗岩位于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山,处于北昆仑岩浆弧中,岩石类型由灰白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浅肉红色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浅灰肉红色二长花岗斑岩组成。笔者分别选取该地区多登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景忍二长花岗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微区定年,获得时间为(217±2)Ma、(212±1)Ma,表明该岩体成岩年龄为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iO_2含量(67.01%~76.61%)、K_2O含量(3.47%~5.52%)、Na2O含量(1.55%~4.52%),而贫MgO(0.12%~1.37%),低TiO_2(0.06%~0.84%)、P2O5(0.01%~0.36%)的特征,稀土元素特征具弱的Eu负异常(δEu值=0.17~0.72),A/CNK均小于1.1,岩石系列属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综合分析认为该期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该型花岗岩的确定证明了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之前碰撞造山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北祁连造山带晚奥陶世-泥盆纪处于同造山的构造背景.上奥陶统-泥盆系沿造山带不对称分布.上奥陶统-泥盆系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显示, 造山带东段武威一带上奥陶统底部沉积物主要来自北祁连岛弧, 南部中祁连地块和北部华北板块的沉积物在上奥陶统上部才出现, 根据同沉积锆石年龄将中祁连地块和华北板块在东段初始碰撞的时间限定在470~450 Ma之间; 中祁连地块和华北板块的物质在造山带西段肃南一带被保存在下志留统, 地层中也有大量来自早古生代北祁连岛弧和同碰撞花岗岩的物质, 暗示造山带西段的碰撞时间在早志留世.而造山带东段下志留统中却仅有来自中祁连地块和华北板块的物质, 缺乏代表北祁连岛弧的早古生代碎屑锆石年龄, 对比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岩相分布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特征, 北祁连造山带的碰撞具有"东早西晚"的"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的特征, 而这种碰撞方式导致中祁连地块在造山带东段仰冲到北祁连岛弧之上, 阻止北祁连岛弧为盆地提供沉积物; 泥盆纪早期, 北祁连岛弧年龄在东段下、中泥盆统中重新出现, 结合志留系和泥盆系在造山带东、西两段的分布和变形特征推断, 泥盆纪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具有"东强西弱"的不均一隆升特征, 这种差异隆升特征是由"东早西晚"的"斜向碰撞、不规则边缘碰撞"引起的, 它导致了北祁连岛弧在造山带东段被重新剥露出地表, 同时来自早期中、上志留统以及同碰撞花岗岩的物质也被汇入盆地.河西走廊盆地性质经历了弧后盆地-弧后残留洋盆-前陆盆地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2.
对南祁连野牛脊山地区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进而约束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该地区侵入岩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具有高硅、富铝、富钾、富碱和贫钛、铁、镁、钙的特征,其w(SiO_2)=64.69%~78.03%,w(Al_2O_3)=7.44%~14.16%,w(K_2O)=2.98%~5.23%,w(Na_2O+K_2O)=5.13%~7.92%,(TiO_2)=0.55%~0.94%,w(FeO)=1.52%~5.00%,w(CaO)=1.11%~3.43%,w(MgO)=0.78%~2.49%,岩石里特曼指数δ=0.91~2.89,A/CNK为0.84~1.23,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量较低(ΣREE为157.89×10~(-6)~299.15×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Th,亏损重稀土元素,Ba,Ce、Hf、Zr、Sm、Y、Yb等明显低于洋脊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7~0.66)。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显示该侵入岩属于S型花岗岩且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由w(Y)-w(Nb)图解和R1-R2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得知研究区内花岗岩与南祁连造山带板块碰撞有关。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43.9±2.1)Ma,侵位时代为早志留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野牛脊山地区侵入岩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山中段苏吾什杰岩体(群)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校培喜 《西北地质》2003,36(3):14-23
分布于阿中地块中浅变质岩隆起带之上的苏吾什杰岩体(群),为一规模较大的复式岩体,不同岩石类型之间接触关系清楚,由早到晚其侵位顺序为辉长—辉绿岩→闪长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细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总体显示成分演化的特点,亦具有结构演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研究证明,该岩体(群)花岗岩与同碰撞型花岗岩(S—COLG)相似,显示壳源和壳幔混合源花岗岩特点;依据同位素测年结果,确定其侵位时代为早古生代晚期,岩体形成与板块作用相关连。  相似文献   

14.
中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是原特提斯大洋中华夏陆块群的一部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和华北板块具反Z型的构造格局.三者的碰撞造山过程为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其中北秦岭的碰撞为由西向东,南秦岭洋闭合为由东向西.南秦岭呈现碰撞闭合不造山的特征,而北秦岭表现为造山不成熟的特征.因此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秦岭造山带为一发育不成熟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15.
祁连造山带分为南祁连、中祁连和北祁连构造带.赛支寺岩体位于中祁连与南祁连构造带的结合部位.首次发现了赛支寺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然而对于暗色包体的成因机理以及与寄主岩石之间的成因联系仍存在很多争议.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赛支寺岩体及其暗色包体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表明,赛支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46.1±1.3 Ma,包体形成于446.0±1.0 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排除了包体为捕虏体成因.暗色包体具较低的SiO2含量、较高的Na2O/K2O比值,低Sr/Y、La/Yb比值,与寄主岩稀土配分曲线基本一致,但LREE相对较低;86Sr/87Sr=0.706 4~0.706 7,εNd(t)=-7.38~-7.97;发育针状磷灰石,形成于岩浆混合作用.寄主岩SiO2=66.45%~68.12%,Na2O/K2O=0.80~0.97,A/CNK=0.91~1.03,显示准铝质-弱过铝质岩浆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Nb、Ta等元素,高Sr/Y、La/Yb比值,轻稀土富集,弱负Eu异常;86Sr/87Sr=0.709 3~0.709 5,εNd(t)=-1.75~-1.03,与祁连造山带I型花岗岩相似;锆石εHf(t)=1.7~6.8,TDM2=995~1 750 Ma.综上所述认为,寄主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赛支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俯冲背景下,幔源岩浆上涌,侵入到下地壳中,造成下地壳物质熔融,由这种既有幔源物质又有古老地壳物质的花岗岩岩浆形成.   相似文献   

16.
古元古代吕梁变质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构造带中段的西缘,其中有大量的古元古代花岗闪长质到花岗质的侵入体。根据花岗岩岩石组合和同位索地质年代学资料,吕梁地区古元古代的花岗岩浆事件可分四个阶段。在早期拉张阶段,2364Ma的盖家庄片麻状花岗岩侵位,并伴随有大陆边缘裂谷型的吕梁群的火山活动。拉张一挤压转化阶段的花岗岩浆活动,代表性产物是2150Ma左右的赤坚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中期的挤压阶段的花岗岩浆活动,代表性产物是2063Ma的道仁沟石英二长岩、1906Ma的惠家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1848Ma的市庄细粒花岗闪长岩等;晚期的拉张阶段的花岗岩浆活动,主要有1805Ma的大草坪斑状花岗岩和1800Ma的芦芽山斑状花岗岩、云中山花岗岩等。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以往划分的关帝山杂岩是由不同时期的花岗岩所组成,应以解体。可将其划分为挤压阶段的惠家庄岩体、市庄岩体和后造山阶段的大草坪岩体等。  相似文献   

17.
广西大瑶山隆起罗平花岗岩的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三件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442.8±5.8)Ma、(443.4±4.8)Ma和(442.9±5.3)Ma,为加里东期侵入体。罗平花岗岩具有高硅钠低铁镁的主量元素特征,为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σ43:0.89~2.09)。具有右倾型的稀土配分曲线,总稀土含量为6 8.11×10~(-6)~199.45×10~(-6),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59~0.85)。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相对富集Rb、Th、U等元素,相对亏损Ba、Nb、Ta、P和Ti等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罗平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罗平花岗岩的ε_(Sr)(t)为32.65~93.55、ε_(Nd)(t)为-6~-0.036,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2DM))为(1.17~1.67)Ga,Sr、Nd同位素表明罗平花岗岩来自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罗平花岗岩形成于碰撞构造环境,可能与加里东期南侧云开古陆的北向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杜远生  殷鸿福 《地球科学》1997,22(4):401-405
中古生代秦岭造山带是原特提斯大洋中华夏陆块群的一部分,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扬子板块,秦岭微板块和华北板块上有反Z型的构造格局,三者的碰撞造山过程为斜向碰撞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其中北秦岭的碰撞为由西向东,南秦岭洋闭合为由东向西,南秦岭呈现碰撞闭剑造山的特征,而北秦岭表现为造山不成熟的特征,因此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古秦岭造山带为一发育不成熟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19.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了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本文通过对广西六万大山早二叠世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的图解,讨论和判别其岩浆源及成因、对应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阶段,认为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铝,具过铝质花岗岩特征,Na2O/K2O<1,岩石中出现堇青石,未出现角闪石,为S型花岗岩。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西南端存在古生代洋盆,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二叠世印支运动早期、该古生代多岛洋中微板块之间发生的追上式软碰撞的火山弧环境,当时其北西侧的前陆盆地(钦州-防城洋盆)仍未关闭。  相似文献   

20.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因为岩浆活动受到了构造环境的控制。在大地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中,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表现出了有序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在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都有反映。本文通过对广西六万大山早二叠世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的图解,讨论和判别其岩浆源及成因、对应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阶段,认为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的化学成分特征是富铝,具过铝质花岗岩特征,Na2O/K2O1,岩石中出现堇青石,未出现角闪石,为S型花岗岩。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西南端存在古生代洋盆,六万山中细粒斑状堇青黑云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二叠世印支运动早期、该古生代多岛洋中微板块之间发生的追上式软碰撞的火山弧环境,当时其北西侧的前陆盆地(钦州-防城洋盆)仍未关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