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物制氢:Ⅰ.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物制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光合成生物制氢系统、光分解生物制氢系统、水气交换反应生物制氢系统、光合—发酵杂交生物制氢系统和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离体氢酶生物制氢系统等6个生物制氢系统。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是生物制氢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物制氢:Ⅰ.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物制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光合成生物制氢系统、光分解生物制氢系统、水气交换反应生物制氢系统、光合-发酵杂交生物制氢系统和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离体氢酶生物制氢系统等 6个生物制氢系统。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是生物制氢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物制氢:Ⅱ.工程应用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生物制氢的工程实践应用的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各种生物制氢系统的特点和优劣,重点讨论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的工艺流程与设计、工程控制参数与发酵调控、燃料电池及其衔接、产氢速率与产量的提高技术对策等许多技术问题。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指导下发酵法生物制氢工艺业已建立起来,分别进行了小试、中试。  相似文献   

4.
对生物制氢的工程实践应用的研究进行了评论性的回顾。讨论了各种生物制氢系统的特点和优劣,重点讨论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的工艺流程与设计、工程控制参数与发酵调控、燃料电池及其衔接、产氢速率与产量的提高技术对策等许多技术问题。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理论(双碳发酵产氢学说或理论)指导下发酵法生物制氢工艺业已建立起来,分别进行了小试、中试。  相似文献   

5.
生物岩是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岩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生物礁岩、非造礁生物骨骼和泥晶组成的岩石、微生物骨骼组成的岩石、微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以往的生物礁和微生物岩分类系统只包括了一部分生物礁岩和微生物岩,尚有一部分宏体生物形成的岩石类型和微生物形成的岩石类型没有准确命名。为了促进生物岩的研究,作者提出一个包括生物礁岩、非造礁生物骨骼碳酸盐岩、微生物岩和其他微生物成因岩石的统一的生物岩分类系统,包括4个层级24种基本岩石类型。新增的基本岩石类型包括生物泥晶岩、微礁岩、微屑岩、包壳石、微骨架岩、微绑结岩、丝状岩、微泥晶岩等。作者还对部分岩石例如骨架岩等的定义进行了补充修正与完善,讨论了生物岩研究中存在的4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岩溶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倍受关注,有关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岩溶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回顾了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碳酸盐岩风化以及碳酸盐岩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及作用机制,指出未来的研究需结合不同岩溶生态环境,量化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岩溶生态系统碳增汇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岩溶碳汇的贡献、增加岩溶生态系统碳汇的能力、助力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物滞留系统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氮素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书敏  何强  徐强  宋力 《水科学进展》2015,26(1):140-150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生物滞留系统脱除降雨径流氮素的研究现状,从生物滞留系统脱氮效能、脱氮影响因素和脱氮机制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和理论成果。提出了生物滞留系统脱氮的研究建议:加强生物滞留系统内氮素迁移转化驱动机制研究;推动生物滞留系统"宏观生境-运行效能-微生态系统"耦合响应体系研究;开展生物滞留系统功能植物关键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羽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256-1261
阐述了美国2000—2010年古生物研究的4个主要方向: ①生物多样性的驱动机制,这些机制所适用的时空尺度;②主要的生物演变时、空分布的不均一性;③生物系统如何影响地表的物、化性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何随时间发生变化?④生物圈对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环境变化的反应,以及每一个方向包含的主要科学问题.。最后阐述了运用古生物知识认识当代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磷是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调控着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而且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并决定着磷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和生物圈等子系统有机整合,为研究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基于已有研究,结合“地球系统科学”理论观点,针对磷的生物化学循环获得了以下重要认识: 磷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决定了现今磷在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改变了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造成了磷矿枯竭的资源危机及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问题;解决磷短缺的资源危机问题和磷过剩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调控引起这些问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吸湿凝结水对荒漠地区生物土壤结皮生态功能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土壤结皮可以作为一种模式系统来研究复杂的生态学问题,而吸湿凝结水是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期维持功能活性的基础,吸湿凝结水输入期间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活动会影响土壤中的碳交换和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因此,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地表吸湿凝结水与生物土壤结皮的关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吸湿凝结水的形成过程受下垫面特征以及诸多热力及气象环境要素的影响,需要基于土壤学、生物学、气象学、物理学和表面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集成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根据吸湿凝结水形成的物理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原理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从吸湿凝结水对生物土壤结皮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对吸湿凝结水形成的影响两方面总结和讨论了目前吸湿凝结水形成与生物土壤结皮关系研究的进展和不足,根据现有研究结果,阐述了在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非降雨水输入特征的改变及对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和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作用,并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提高我们对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科学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