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兰坪—思茅裂谷地堑带在元古代可能为洋壳,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时大部份转化为地台,形成扬子准地台的增生部份。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早期,洋壳完全消失,成为一片相对稳定的浅海环境。其后,本区地幔上隆而地壳变薄,中三叠世开始地壳拉张,揭开了大陆裂谷的序幕。沿澜沧江、哀牢山两侧张裂下陷,在坳陷带内发育了一系列与之平行的张性断裂,张裂下陷导至的海侵形成盖层沉积。侏罗纪,裂谷夭折,转为地堑沉积。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沿澜沧江、哀牢山深大断裂及裂谷地堑带发生强烈的中基性、酸性火山喷溢及超基性、中基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对地堑的研究才由描述性阶段而发展到对其成因的探讨。1930年,德国地质学家克鲁斯(H.Cloos)最先用实验方法使湿粘土受侧向拉伸,而再现了地堑构造,从此对地堑的力学成因,展开了讨论。H.克鲁斯认为,这种构造是与地堑相垂直的地壳球面张力所造成的,它可能是区域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地堑所横过的部分地块的拱起而成。  相似文献   

3.
四川龙门山构造带是我国一条典型的冲断构造带,其岩石圈结构具层圈性,从浅部到深部可分为:上部地壳层(沉积盖层)、中部地壳层、下部地壳层、上地幔顶部层和软流圈以下层。龙门山地区岩石圈的层圈性决定了龙门山冲断带发生了由深部地幔物质的调整,使上地幔顶部层沿软流圈、下部地壳层沿莫霍面、中部地壳层沿壳内高导层由东向西的多级滑脱,从而导致上部地壳层沿其内的塑性层和结晶基底面由西向东的多层次推覆。这种深部多级滑脱和浅部多层次推覆产生了众多的地质现象和地球物理异常。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基性岩、超基性岩的成矿专属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利仁 《地质科学》1963,4(1):29-41
引言基性岩、超基性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不同类型的岩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矿床;基性岩及超基性岩浆的来源较深,且往往分异明显,对了解岩浆起源及演化提供一些线索,并对地球内部壳层的生成过程及地球的起源给予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5.
西藏南部拉孜-江孜一带的白垩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垩纪,在西藏南部地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以及褶皱运动。沿雅鲁藏布江一线,以大规模的超基性岩带为标志,又是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被称为“断块缝合线”或“板块缝合线”,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超基性岩带两侧,拉孜-江孜一带,最广泛发育的是白垩纪地层,厚度巨大,岩相极其复杂,而且含有可采煤层。因此,对这一带白垩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起彤 《地质科学》1965,6(4):383-389
地球上满布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断裂,其中一部分,断到了地壳深处乃至地肉(Mantle)中,这类断裂通常被称为深断裂或主要断裂。关于这类断裂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W.H.霍布斯就已推想到某些地形特征可能与地壳裂缝有关。R.A.松德尔着重研究了线形构造(Lineament),强调了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线形构造的重要性,并认为沿它们进行的平移剪切运动(Rhegmagertese)是地壳的主导运动之一。深断裂这一术语是A.B.裴伟首先提出来的,在1956午,他又发表了两篇有关深断裂的总结性论文。 F.A.维宁.迈勒慈研究了星球性剪切网络及它与极位移、壳下对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以来,地质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了明显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地表、地壳向地幔、地核扩展研究深度而开拓的深部地质领域。深部地质作用的研究,从方法到内容都具有显著特点,也有重要意义。作为运动着的天体之一的地球,其若干表部现象,与其深部作用有着密切联系。地球各部皆处于一定的温压状态,其本身即为一个复杂的温压系统。对地球从表部—深部—更深部进行系统的整体研究,必须装备和掌握从低压常温—高压高温—超高压高温的设备与技术。  相似文献   

8.
韩树棻 《地质科学》1983,(3):232-238
在研究安徽沿长江地区中、下三叠统碳酸岩-蒸发岩时,发现早三叠世地层的中部,普遍不同程度地发育着结核灰岩(或称瘤状灰岩)。各地露头经风化后,常在灰岩层或泥灰岩层面呈现有疙瘩状凸起,作瘤状,在岩层的断面上可清晰地见到瘤体平行于层理断续排列,瘤体大小常为厘米级,并与泥质物交替成层。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一些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构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二七  苏哲  许光 《地质科学》2009,44(4):1266-1288
尽管大陆只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人类生活在大陆上,大部分资源也来自于大陆,因此大陆构造研究有特别的意义,我国的地质前辈们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陆壳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因此大陆构造要比大洋构造复杂的多,认识其演化规律极其困难,但是人类正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朝这个目标前进。地块的侧向挤出是大陆构造的主要形式。尽管大规模的地块侧向挤出是否发生在青藏高原主体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有证据显示地块的侧向挤出广泛地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我国其它的一些造山带内,呈现出不同的规模、位移量和变形特征。位于滇西三江断裂带内的兰坪-思茅盆地在印度和华南第三纪的压扭性相互作用下向南挤出; 沿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早第三纪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南北向碰撞,最新的挤出地体是塔里木盆地; 雪峰地块向南的侧向挤出受控于华南地区北西-南东向区域性扭性构造作用; 沿扬子地块北缘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形成于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晚期的南北向挤压,造成四川盆地发生向西的侧向挤出; 沿秦岭-大别山发生的地块侧向挤出发生在中生代,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下地壳随扬子地块的挤入向东运动,最后在桐柏-大别山隆升到地表,而中上地壳包括留凤关复理石沉积和碧口地块向西挤出。桐柏-大别山和青藏高原均形成于大陆的碰撞,地壳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增厚。因此,有理由相信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桐柏-大别山的下地壳结构和构造是一样的,要研究两者物质组成和赋存状态以及运动和变形特征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例如: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对高原下地壳流变的关注和争论。上述桐柏-大别山中生代下地壳的侧向挤出就是通道流,由此证明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是存在的; 而青藏高原下地壳和桐柏-大别山一样,一定是由壳内花岗岩、活化的前寒武结晶基底、变质核杂岩以及混入的上地幔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10.
王嘉荫 《地质科学》1974,9(2):146-160
为什么要研究破裂带破裂带是地球表面常见到的现象,通常所说的断裂带,也就是破裂带。那么,断裂带和破裂带是不是等同呢?可以说又等同,又不等同。所说等同,就是都表示地壳岩石发生破裂。但又不等同,就是断裂带往往反映出明显的性质,如张性断裂、扭性断裂等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山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天山花岗岩类具明显的时空分带特征,以古生代最为明显.它们可分为:1.中天山南缘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带:2.中天山北缘晚加里东期花岗岩带;3.中天山南缘早华力西期花岗岩带;4.中天山北缘中华力西期花岗岩带;5.马宗山南缘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6.南天山南坡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在时空上,花岗岩类在中天山陆壳南、北缘呈交替分布的格局,显示出与天山陆壳南、北张合呼应、交替演化的和谐一致关系.中天山花岗岩类是几个地槽主旋回的产物.天山花岗岩带与蛇绿岩带成“对”分布,沿“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及“中国天山主干断裂”两侧延伸,二者互相平行.天山花岗岩类是多成因的.分为洋壳重熔型、陆壳重熔型及洋壳陆壳混合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历史分析方法与动力分析方法两种分折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盆地分类方案。按历史动力综合分类,造盆作用及盆地可划分为三大类:大洋壳型、雏陆壳(过渡壳)型及大陆壳型大壳型中可细分为活动区型及稳定区型。雏陆壳型包括前地槽型及地槽前期型。大陆壳型中计有地槽后期型、地台型和地洼型。  相似文献   

13.
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关于盆地的分类,不少学者提出过有意义的方案。它们主要是从某个单一角度进行:或者是从历史角度分析,或者是从动力角度分析,为了更较全面地认识它们,以求得更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探,作者把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个综合分类方案。按历史-动力综合分类,造盆作用及盆地可划分为三大类:大洋壳型、雏陆壳(过渡壳)型及大陆壳型。大洋壳型中可细分为活动区型(主要为拉张式)和稳定区型。雏陆壳型包括前地槽型(其中可分出多种活动区型及稳定区型,有待详究;活动区型中拉张式多见)及地槽前期型(主为拉张式).大陆壳型中计有地槽后期(褶皱带)型(挤压式或拉张式)、地台型(主为陷落式,偶为张陷式--断拉谷Qulacogen)和地洼型(挤压式、拉张式或压张式)。  相似文献   

14.
脉体充填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庆丰 《地质科学》1986,(2):114-124
我们把脉体充填的断裂构造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生成阶段、发展阶段和破坏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地是在水平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一般在(水)平面上形成两组剪性断裂和一组横向张性断裂,而在横剖面上则出现两组纵向压性断裂,有时还见一组张裂。这种立体空间形变特点反映在平面上构成“米”字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断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杏垣 《地质科学》1987,(2):113-125
本文是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说明书的节要。它对我国现今活动着或在新生代活动过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作用过程作了综合概括,重点是板内现象,并从板块构造作用基本过程上对它们加以解释。 中国的岩石圈很不均匀。其动力学涉及8个活动亚板块和有关的17个构造块体的性质、它们的相对运动和构造应力场、以及新构造变形的特征。阐明了我国岩石圈现今运动和变形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南北向地堑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裕生  钟嘉猷  周勇 《地质科学》2003,38(2):172-178,213
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对其成因的认识分歧颇大,它们与高原隆升的关系则还处于推论阶段。本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其中的主要观点,结果表明:南北向正断层及与其伴生的地堑是南北向挤压的结果,是在挤压中期横张裂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不代表高原已抬升到了最大高度后的塌陷,而是伴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Western Europe is traversed by the Rhinegraben rift system. The stages of graben formation evolved coincidentally with the culminations of compressional folding in the Alps. Rhinegraben rifting has been controlled by mantle diapirism, but the Alpine orogeny by subduction of lithosphere. Presumably, Alpine subduction forced compensating mantle uplift in the foreland. The Middle Eocene to Oligocene crustal spreading of the Rhinegraben implies a state of stress with a maximum horizontal component parallel to the graben axis (about 20?). In the same area, the Recent average direction of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is of about 320? (NW), as calculated by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fault-plane solutions of earthquakes and Recent crustal movements. The rotation of the stress components relative to the crust of stable Europe evolved subsequent to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s of microplates in the Mediterranean. A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ascribes these rotations to alterating shear motions of the Afro-Arabian macroplates relative to stable Europe exerting a ball-bearing effect to the intervenient microplates. The postulated motions are in accord with the patterns of inhomogeneous ocean floor spreading east and west of the African plate. The stages of Alpine plate collision had induced a significant readjustment of intraplate stress conditions, and deformation in the cratonic foreland of stable Europe.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形成体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地质、地震、形变、地应力测量等方面对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并用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认为三峡库首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属于纯剪切变形体制,即:在来自西部NE-SW方向主压应力挤压的基础上,同时叠加有因江汉-洞庭盆地拉张而引起的NWW-SEE向主张应力的作用,这两种力源近于直交,可以分别作为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σ1)和主张应力(σ3).   相似文献   

19.
A new image of the French continental crust between Brabant (Belgium) and the Basque province of Spain is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able rec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compilation and reInterprétation of previously available data. The resulting section, which shows the main basement structures to a depth of 45 km, also is the first nonspeculative image of the westernmost part of the Variscan orogen. The French 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 reveals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is orogen between its remnant root and the surface. The divergent thrusts are bounded on the north and in the south by the old Brabant and Ebro-Aquitaine cratons, respectively; these thrusts also involve two previous plate boundaries. The lower part of the orogen is limited by a layered lower crust, probably of Permian age. Near the surface the Hercynian orogen is buried—near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transect by the Paris Basin,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n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in the south by the South Armorican continental margin, which makes a transition between the oceanic crust of the Bay of Biscay and the axis of the Variscan orogen. In this area, the deep Parentis graben is located at the site of pronounced crustal thinning, since only 7 km of Hercynian crust are now p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