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传统Exxon层序地层学模式把层序界面定义在下降拐点,低水位体系域则位于类型Ⅰ层序之底,且低水位体系域(LST)被定义为海平面相对下降期至初始上升阶段的产物;但是,在建立海平面变化曲线时,又假定层序界面位于海平面变化的最低点,从而造成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的下连贯性。强迫型海退被定义为与沉积物注入无关,而与相对海平面下降相关的滨线向海方向迁移的海退过程,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沉积体则构成强迫型海退楔体系域  相似文献   

2.
海平面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海侵和海退,它们是地球地质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现象和过程,也是层序地层学的主要构建机制,研究者以此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及其模式,进行层序地层的成因单元配置和模式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识别出两种海侵(正常海侵,快速海侵)和3种海退(高水位正常海退,低水位正常海退,强迫型海退),本文着重论述其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定义及解释,并探讨其主要的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3.
浅议层序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绍虎 《地学前缘》2012,19(1):20-31
基于现行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建议方案出现的层序边界差异,分析层序边界设置的演变历史,存在将相对应的整合面cc分别放置在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垂向变化的1/8周期处、最低点、最高点3种方式。Sloss关于科迪勒拉冒地槽和阿巴拉契亚冒地槽之间的北美克拉通层序划分的年代地层关系图解,以及生物地层学均证实不整合面"楔入"层序为整体趋势,包围层序仅为局部的,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实体模型经验地证实层序边界为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面,该定义也可为硅质碎屑岩背景提供借鉴。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强迫海退底界、强迫海退顶界、残留最大水泛面+相对应的整合面3种层序边界划分,建议将不整合面"包围层序"的观念调整到"楔入且部分界定"这一理念上来。此外,对岸线迹线周期性约束层序边界、横向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成因关联性与其不整合面发育时间区间呈负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岳亮  张成见 《江苏地质》2011,35(3):258-264
研究层序地层学的重点在于层序划分,而层序划分的前提是识别和对比岩石记录中代表沉积趋势变化的地层界面。地层界面作为基准面与沉积速率相互作用产生不同沉积成因类型(强迫型海退、低水位和高水位正常海退以及海进)的响应,一部分可以提升至具有层序地层学意义的层序界面。目前,不同学者对层序界面的理解及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混乱,其导致的模式多样化也造成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探索:层序地层学进展之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10,12(6):711-728
将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单位定义为层序,赋予这种层序以"构造旋回"的概念;将"不整合面及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单位定义为"沉积层序",简称为"层序",并将沉积层序的形成过程解释为海平面变化过程。如果将前者作为"构造层序",则这种层序代表了二级层序,新定义的"沉积层序"则属于三级层序。概念的调整和变化意味着层序存在一个级别或序次问题。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海平面变化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的驱动机制,一种是由于构造运动所造成的"洋盆体积"的变化,另一种是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球极地冰盖消长而最终产生的海水体积的变化;前者所造成的变化以周期长、速度慢为特征,被简称为"构造型海平面变化",后者所产生的变化则以高频率和高速率为特征,被简称为"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根据上述概念,显生宙可识别出两个一级旋回,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6个二级层序(Sloss模型)或13个二级层序(Vail模型),显生宙二级层序划分的差别反映了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变化和进展。对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研究,除了考虑地球本身的构造活动所造成的洋盆体积的变化以外,地质学家们还将一级旋回与银河年旋回对应、二级旋回与银道面旋回对应、三级旋回与奥尔特星系旋回对应起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思考和探索,也为研究长周期层序形成的最终驱动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途径。如果把对Exxon层序地层模式概念体系不协调的研究而产生的各种层序地层模式作为层序地层学的第1个进展,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研究则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的第2个进展。包括:(1)把来自于显生宙的一些重要模型和概念应用到前寒武纪,由此在更长的时间框架内探索一级旋回与超大陆旋回的成因联系;(2)二级旋回与地球水圈和大气圈演变的成因关联;(3)进一步总结三级旋回的形成机制。追索这方面的进展,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年Exxon科学家们将层序形成机制归因于海平面变化的初衷以及所包含的科学意义,从而有利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西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陈国俊  肖立新 《沉积学报》1999,17(4):560-565
塔里木西部在古生代地质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活动、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物供应速率等因素变化,造成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级别的沉积间断,其产物---不整合面是建立该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研究区古生代大体经历了(寒武-奥陶纪)海进→(志留-泥盆纪)海退)→(石炭纪)海进→(二叠纪)海退的沉积旋回,形成了特征各异的层序序列。研究表明,其中Ⅰ级不整合面(层序面)有前震旦系顶界面、奥陶系顶界面和古生界顶界面。根据地面剖面、钻井和地震资料以及不整合面的特征和级别,首次在古生界识别出2个Ⅰ级层序、6个Ⅱ级层序和12个Ⅲ级层序。Ⅰ级层序是在不同的构造背景和沉积条件下形成的。Ⅱ级层序尽管特征各异,但一般均有四种基本叠置方式组成,即退积、进积、加积和上超。Ⅲ级层序一般由层序界面、海侵面和最大海泛面所限定的体系域组成,均发育TST和HST,有时出现SMST和LST。不同的体系域和沉积相控制着烃类生储盖层的分布,TST与生油层和储集层的形成有关,而HST多与盖层和储集层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层序地层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沉积学、煤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对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并研究了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其层序地层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存在着8种层序界面,主要包括古构造运动面、古生物间断面、大面积泥炭化沼泽化界面、陆表海低水位砂体底界、盆地转换界面、大范围冲刷面、大面积暴露面和硅质海绵岩等;依据界面的划分原则可以将研究区地层划分出1个盆地充填层序、3个构造层序(相当于二级层序)和7个三级层序;分析发现,基于层序格架下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可以分为层序1-层序3的短期大规模海侵阶段及长时间海退阶段和层序4-层序7的长时期的海退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海平面变化曲线及其层序地层响应特征发现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具有周期性与复合性和高频性与事件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层序地层学四分模型的非周期性与层序边界调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绍虎  贾丽春 《沉积学报》2011,29(1):105-117
通过图解证明现行四分层序地层模式存在的岸线迹线非周期性问题,表现为垂向升降1周期对应侧向迁移1+1/6周期,是由于高位正常海退设定不合理所致,建议废除高位正常海退及其形成的高位体系域,重新解释高位体系域。沉积层序边界调整为残留最大水泛面RMFS及其相对应的地面不整合面CSU,由此构成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包括下降期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亦即FSST—LST—TST叠置。此外,此研究基于废除高位正常海退对沉积层序、成因层序、R—T层序边界进行统一,避免成因层序和T—R层序跨越两个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9.
序言区分全球范围内海平面变化与可能得到的或产生的沉积物的变化及沉积位置沉降速率的变化是地层学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起因和结果的基础。对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沉积序列可分为许多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沉积层序——的认识,以及在这些层序中地层形状和相组合与海平面变化关系的新知,为论证全球海平面变化历史取得巨大的进展铺平了道路。与过去经典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相比,层序地层学  相似文献   

10.
马永生  梅冥相  周润轩  杨文 《岩石学报》2017,33(4):1021-1036
华北地台寒武系第三统,大致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在其中上部大面积发育鲕粒滩相灰岩,从而不符合标准的威尔逊碳酸盐相带中"台地边缘颗粒滩相"的概念。在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基于沉积相序列的层序地层划分表明,这些鲕粒滩相地层,常常构成层序的晚期高水位体系域或强迫型海退体系域,表现出层序地层框架下特别的鲕粒滩形成样式,成为相对快速沉降背景下的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的沉积响应,从而不符合标准的层序地层学模式,因为在标准的层序地层学模式中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相对海平面上升和停滞阶段,而且在海平面下降期将形成一个连续的侵蚀作用不整合面。再者,与海侵作用期的陆棚相钙质泥岩和深缓坡相条带状泥晶灰岩、及其所代表的泥质碳酸盐沉积物主导的浅海陆架型台地相对应,强迫型海退过程之中发育的大面积分布的鲕粒滩,代表着寒武纪类型多样的碳酸盐台地类型中的一种新的碳酸盐台地类型,即鲕粒砂所主导的浅海碳酸盐陆架为特征的一种特别的碳酸盐台地,即浅海陆架被颗粒质的鲕粒沉积物大面积覆盖,向海一侧为缓坡、向陆一侧为潮坪。所以说,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的寒武系第三统,鲕粒滩的层序地层位置所代表的特别的形成样式,以及所蕴含的寒武纪碳酸盐台地的类型,将为更大区域的追索和对比、以及华北地台第三世的古地理重建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学前缘》2012,19(1)
基于现行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建议方案出现的层序边界差异,分析层序边界设置的演变历史,存在将相对应的整合面cc分别放置在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或基准面垂向变化的1/8周期处、最低点、最高点三种方式。Sloss关于科迪勒拉冒地槽和阿巴拉契亚冒地槽之间的北美克拉通层序划分的年代地层关系图解,以及生物地层学均证实不整合面“揳入”层序为整体趋势,包围层序仅为局部的,这一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层序地层学进一步发展;岌岌湖现代水下加积扇实体模型经验地证实层序边界为残留最大水泛面及其相对应的不整合面,该定义也可为硅质碎屑背景借鉴。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强迫海退底界、强迫海退顶界、残留最大水泛面+相对应的整合面三种层序边界划分,建议将不整合面“包围层序”的观念调整到“揳入且包围层序”这一理念上来。此外,对岸线迹线周期性约束层序边界、横向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成因关联性与其不整合面发育时间区间呈负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河流相的层序地层结构是由沉积物的供给和可容纳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其层序与体系域的识别和划分则是根据河道砂体的叠置方式及相伴生的古土壤的发育情况或河流类型来进行的,低水位早期主为侵蚀下切无沉积记录,低水位晚期主为辫状河;水进时期先为曲流河、后为网状河;高水位时期为曲流河,水退时期主为辫状河。  相似文献   

13.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层序地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理论和概念,以及各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各阶段的理论发及存在的不足,由此而追索到现代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的由来,总的来说,层序地层不它历了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阶段和现代层序地层学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主要涉及层序控制的因素,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变化和体系域类型等概念,笔者认为层序地层不发展主要原因是地震勘技术的发展及石油工业的发展,作为边缘学科,它与诸多的学科都有较深的渊源,笔者认为,正是在这些结合点上,层序地层学才得到了极大的应用,笔者认为陆相层离地层学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国际上属邻先地位,本文总结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利人们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卢清地 《福建地质》2014,33(4):251-261
“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强调剖面研究必须与路线调查相结合,火山地层研究必须与火山岩相及岩性、火山构造研究相结合,按火山构造单元为范围建立火山地层层序和格架.通过1∶25万周宁县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实践,建立的火山地层格架客观、合理,火山构造面貌清楚、层次分明、具较强立体感,全面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火山作用特点和演化规律,显著提高了火山地质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5.
层序地层学的分辨率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层序地层的分辨率问题。论证了层序地层对形成年代的时间分辨能力不高于其所依据的和所采用具体方法的时间分辨能力,空间的分辨能力受其所用资料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介于资料的最高分辨率和最低分辨率之间,而且具有不均衡性。最后,对如何提高层序地层的分辨率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1995年引人中国以来,经过起步阶段的理论方法探讨和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步发展,目前已进入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完善成熟阶段.实践证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在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并且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已经在煤田、砂岩型铀矿等沉积层控矿床的勘探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今后应加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其向定量化、模型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层序地层学是分析聚煤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含煤地层的分析始于20世纪90年代,Diessel最先在经典层序地层格架中建立了煤层的聚集模式;之后,Bochacs和Stuer通过讨论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和泥炭聚集速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具体分析了不同可容纳空间的煤层厚度、连续性及形态。通过对层序地层中煤层发育和分布的研究,多数煤田地质学家们认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体系域晚期至海侵体系域早期及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由于巨厚煤层往往是许多次级层序及界面的复合体,因此巨厚煤层不能简单地作为成因层序地层的界面,但可以通过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指标对其进行精细划分确定。我国煤田地质学家通过对国内海相煤层的研究,提出了海侵事件聚煤和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等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智荣 《地质通报》2007,26(2):206-214
贵州南部的泥盆系为一个大型的楔状体。从深水背景的广西南丹罗富剖面到古陆边缘的贵阳乌当剖面,泥盆系由13个层序变薄尖灭成5个层序,这是泥盆纪早期海侵尖灭与晚期海退尖灭的结果。研究区泥盆系由海侵碎屑岩岩系到清水台地碳酸盐岩岩系地层序列构成2个二级层序,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和三级层序均由其特殊的沉积相序列组成。研究区泥盆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在年代地层与海平面变化框架内研究“相迁移”的良好实例。  相似文献   

20.
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聂逢君 《铀矿地质》2001,17(4):193-203
层序地层学脱胎于地震地层学,它已经在石油及其它沉积矿产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际上层序地层学的应用和研究大体上可以分成3个学术组,即Vail为代表的Exxon组、Callo-way组及Cross组。他们有共同的术语,但概念模型及思路方法又各不相同。本文探讨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演化及各学术组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