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滕吉文  杨辉  张雪梅 《岩石学报》2010,26(11):3159-3176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新学科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四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和导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4)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力源机制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第13届V.M.Goldschmidt国际地球化学会议(简称Goldschmidt 2003)于2003年9月7~12日在日本仓敷(Kurashiki)召开.会议内容反映了当前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前沿,从地球的圈层到行星宇宙、从生命的起源到岩浆和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从宏观到纳米物质举凡地球科学的重大课题均有涉及;从会议的内容看出:①学科间的融合是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②对行星和陨石等天体物质的研究是当前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一大亮点;③矿物的晶内扩散是了解变质过程中物质迁移规律的新手段;④生命的起源和早期地球演化仍是当前地球科学讨论的热门课题;⑤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地球物质科学的新生长点存在于学科本身,学科间的融合交叉是学科得以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3.
地球系统科学与成矿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翟裕生 《地学前缘》2004,11(1):1-10
在简述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上 ,文中提出了由地球系统科学引发的成矿学研究 3个观点 :(1 )成矿系统是一个特色的地质系统 ;(2 )成矿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关联 ;(3)地质突发事件具有灾害和资源的两重性。针对地球系统科学要求和矿床学学科发展进程 ,提出了 5个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或课题 :(1 )深部过程、浅表环境与成矿系统 ;(2 )重大事件与成矿 ;(3)生命活动与成矿 ;(4 )物理成矿作用和(5 )海洋成矿作用。在结语中 ,作者强调要从地球系统的大背景来研究成矿环境、成矿过程和成矿动力学 ,也即将传统的矿床成因研究提高到地球系统科学的层次 ,为矿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广阔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球深部探测国际发展与我国现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测人类居住的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地球探测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大陆反射地震探测计划(COCORP)、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欧洲地球探测计划(EUROPROBE)、德国大陆反射地震计划(DEKORP)、英国反射地震计划(BIRPS)、意大利地壳探测计划(CROP)、瑞士地壳探测计划(NRP20),俄罗斯深部探测计划,加拿大岩石圈探测计划(LITHOPROBE),澳大利亚四维地球动力学计划(AGCRC)、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和澳大利亚地球探测计划(AuScope),简要概括了国际地球探测计划的成果,回顾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的历史与工作基础,简要论述了我国开展地壳探测计划的必要性,并介绍了近期启动的国家科学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的目标与"两网、两区、四带、多点"的工作部署,展望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球深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与主体发展方向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滕吉文 《地质论评》2002,48(2):125-139
地球深部结构、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球深既是资源、能源形成和演化的场所,又是地震灾害的策源地。它涉及了当今众多相邻学科的发展与成就,故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地球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深层动力过程。本文在阐述我国20世纪,主要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地球深部结构与构造研究主体成就的基础上,依据当今该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探讨了21世纪初、中吉的发展导向,并提出了某些战略重点。基于这样的前提,文中着重讨论了以下6个问题:①地球深部结构与大型动力学研究的意义、主题与目标;②地球物理深部地震探测揭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复杂性;③岩石圈内的大型滑脱构造和地震“孕育”的深部环境;④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分布与各向异性;⑤地球深部结构、构造与大陆动力学;⑥21世纪初,中叶地球深部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6.
大陆山区地貌、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的研究与岩石圈的结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有着密切关系.会议主要讨论了三方面问题:1.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议题主要有新构造运动与地貌、火山活动、地震活动与地展构造、深部地壳结构、地热流的分布和地球动力学.2.苏联岩石圈研究概况.讨论岩石圈在纵向与横向上的不均匀性,软流层分布特征与地球物理模式.3.在地球科学领域里中、苏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年会于1992年11月10~14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安排了地球物理发展战略的大会报告和专题讨论。大会报告包括“环境物探发展战略”、“固体地球物理发展战略”、“石油物探发展现状”、“论中国勘探地球物理的发展问题”等报告。会议分14个专题,在14个会场同时进行学术报告: (1)计算地球物理:主要涉及波动理论及反演、地球物理新方法、震源机制和小波变换理论及应用; (2)非线性理论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论文主要涉及到磁层混沌动力学、图像动力学、地震模型分维分形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地幔转换带:地球深部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幔转换带是联系上下地幔的纽带,对于认识整个地幔的组成和演化、地幔对流、岩石圈深俯冲及深源地震等地球深部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转换带地震不连续面主要与橄榄石的高压相变密切相关。最新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地幔中非橄榄石组分的相变,如辉石和石榴子石的相变,对不连续面的深度和宽度以及转换带内的波速和密度梯度也起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地幔全岩成分、端员组分、温度和水也对相变和不连续面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精细的实验研究成果更好地解释了转换带地震不连续面一些相对局部的性质和变化,促进了我们对地球深部性质和动力学过程的了解。因为缺少直接来自地球深部的样品,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也有它们的相对局限性,所以高温高压实验仍然是我们了解地球深部成分和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陈发景  汪新文 《地质论评》1996,42(4):304-310
文章讨论了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其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能够提出一种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和地球动力学模型进行划分的含油气盆地分类;(2)尽管我们有一些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但其成因机制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3)通过大陆内裂谷火山岩化学成分、地温场、构造变形、岩石圈结构以及区域板块构造背景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六种大陆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4)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其周缘造山带密切相关,其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大陆岩石圈对褶皱冲断带构造负载的挠曲响应;  相似文献   

10.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与资源和灾害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圈层耦合和深层动力过程是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的基础。地球表面所见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格局、地球化学组分无一不受到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制约 ,如地球圈层的形成与演化 ,大陆伸展与裂谷形成 ,造山带与盆地 ,资源与能源 ,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等 ,均为深部物质运移和物理学、化学及地质构造耦合的产物。然而至今有很多要素与深层过程尚处于定性的与推断的阶段 ,对其探索的深度与本质知之甚少 ,故尚待不断深入研究和发现。文中提出的科学问题乃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文章主要讨论 3个问题 :( 1)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 2 )金属矿产 ,大陆伸展与裂谷、盆地形成 ,地震“孕育” ,地球内核速度差异旋转与深部物质上涌 ;( 3 )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和圈层耦合与深层动力过程。当今世界上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刚刚开始 ,有一些结果或说法也还是定性的、轮廓的或推断的。为此 ,文中对所论述的每一方面的科学内涵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并给出了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必须研究的主体领域。  相似文献   

11.
设立“地下明灯研究计划”的建议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20世纪末,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地球表面清晰的图像,使人们可以实时地观测地球水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状态和运动过程,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这是地球系统科学革命性的进展。介绍的“地下明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获得地球内部不同深度情况下不同尺度的图像,这些图像是新型的地球内部“三维地图”,它将完善和改变我们对大陆动力学、岩石圈结构和状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大洋钻探与大洋地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地球科学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向地球深部延伸,目的于探查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与作用过程,其代表性学科即地球动力学;二是向全球性扩展,把区域性的地学问题同全球变化联系起来,研究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冰冻圈的变化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代表性学科即广义的环境科学。由于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以上,洋壳只有5~6KM,海底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人类目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海洋科学的研究。多国合作、学科光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方面愈来愈高的要求,一方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的越来越有利的条件。关于技术方法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人们早有认识,而现在更为深刻。当今对地球科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技术,深部探测技术,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和数据综合分析技术,均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了推动地球科学研究,不但要注意引进各种高新技术,还要注意将这些技术与地学研究相结合,发展和创造适合于地学研究的高新技术,并善于综合应用它们,使它们在地学研究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INDEPTH)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赵文津  赵逊等 《地质通报》2002,21(11):691-700
介绍了INDEPTH项目在探测、研究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深部结构和构造方面所获得的10项主要发现和新的认识,并阐述了这些成果在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用问题方面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深部调查同样是基础地质调查,可以补充地表地质调查之不足,从而给出更为全面的岩石圈结构的构造的概念,并应成为今后地质调查工作深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的机遇、空间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重要时刻,在这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大潮中,对地球物理学来说确是机遇,并展现出多维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能否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音!在这一前提下,地球物理学家就必须超越已有的框架,穿过地平线,全方位的去研究、探索、揭示、发现地球内部的奥秘。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在新的世纪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导向,即地球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和深化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制约;地球物理学必须牢牢地把握住向高层次的综合研究脉络方能有所发现与突破;地球物理学所面临的机遇、发展空间和挑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主体内涵和导向。  相似文献   

16.
试论地球内部流体与地质作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对地球内部流体的讨论,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范围内已找不到关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转移、转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完整答案。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将地球内部流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贯穿到了所有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当中。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地球内部流体广泛存在,并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与固体地球部分同样重要,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仅在各种地质作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 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切地质作用的最初根源, 也就是说, 流体作用贯穿于一切地质作用( 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 过程的始终。地球内部一切地质作用又通过地球内部流体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可将地球内部流体按其与特定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具包含循环性质的初始流体、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三类。针对目前的研究大量地集中在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方面的现状, 在体现现代地质科学和传统地质科学本质区别的地质作用初始流体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论述, 并提出了可能成为现代地质科学基础性学科的(地球内部) 流体统一地质学。  相似文献   

17.
齐诚  刘璐惜 《地学前缘》2008,15(1):232-241
与地震初动震相相比,后续震相包含有更为丰富的地球内部信息,因此逐渐地在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中得到重视。文中以赵大鹏等最近的层析成像研究为例,介绍了通过增加后续震相到时信息得到的新的层析成像研究成果,包括通过使用反射波,仅用两个地震台站就可以进行地壳成像研究;深度震相到时的增加,拓宽了区域成像范围,成功实现了台网外部层析成像;随着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更丰富的各种后续震相到时,对后续震相的认识和使用促进了全球体波走时成像的发展和对地球深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另一方面,地震学相关领域的进步,使得更多的后续震相能够被拾取并被应用到成像研究中,这将大大提高对地震波形信息的挖掘,提高对研究地区下三维结构的认识,极大地促进地震层析成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