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响海上地震资料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面向地质目标的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的合理性,目标模型的射线追踪成像能量照明分析是评价观测系统合理性的主要方法。针对莺歌海盆地DF区地质模型,采用三维射线照明技术,快速准确地获得不同观测系统、不同地震船航行方向、不同炮线距、不同激发源数以及不同排列长度下的目标体反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对比优选出了适用工区的面向目标的三维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同时指出减少主测线(inline)线距、增加联络测线(crossline)方向的覆盖次数,可明显提高目标靶区的地震资料采集品质。  相似文献   

2.
成云  徐磊 《安徽地质》2023,(1):27-30+37
川东南地区的构造复杂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下伏地层成像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依据以往资料构建了二维地质模型,在高陡构造区域进行模拟激发接收,开展波动方程照明,进行最大偏移距和激发位置范围优化。本文通过正向照明分析技术,论证最佳的最大炮检距长度,利用反向照明分析技术确定特定目标体的优势激发点位,优选激发范围。通过调整地质目标体的照明能量属性,分析照明效果,进一步优化了高陡构造区野外采集观测系统,改善了地震采集资料品质,提高了地质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常常遇到大型障碍区,特别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这给观测系统布设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穿越大型障碍物,需要变观设计,以确保最佳压制噪声,获得完整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在研究了三星堆遗址文物保护区大型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变观技术相结合的变观设计方法,其基本方法是:采用正常排列+加密接收线接收排列的技术设计,对设计的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在计算出变观的覆盖次数及资料空白面积后,设计出适用的最佳观测系统。通过技术变观,成功地解决了穿越三星堆遗址文物保护区大型障碍区时,有效接受和安全激发的问题,确保了目的层资料的获取,在MJⅢ期探区三维资料采集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是塔河油田的主要储层类型。提高缝洞体"串珠"成像精度,精细刻画其内部特征是该地区地震勘探重点攻关难题之一,结合勘探成本,开展针对缝洞目标体的观测系统设计非常必要。笔者通过建立工区三维溶洞储层地质模型,采用基于观测系统的高斯射线束双向照明技术获得溶洞目标体偏移照明能量。保证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相同条件下,定量论证不同采集参数(重点分析面元、方位角)对溶洞体的照明效果,据此选定最佳参数,为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根据煤田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现状,指出常规的的评价参数已不能完整反映观测系统的性能。在煤田精细构造和岩性勘探中,还需增加对采集脚印、反射弥散、目的层照明度和照明率等属性的分析。通过对几种观测系统从循环节、唯一炮检距覆盖次数、炮检距变化系数等属性的分析讨论,认为:①对目前常用的1/2横向滚动的束状观测系统应通过减少滚动线数进行优化;②在低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突出、勘探目的以构造为主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构造成像的窄方位观测系统,在高信噪比和静较正问题不突出的地区,应采用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储层预测的宽方位观测系统;③同类型观测系统就其面元属性而言,斜交型观测系统普遍优于正交型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针对采用综合平面图法设计的三维束状观测系统成果中满覆盖次数边界与绿山(MESA)软件设计结果存在差别的问题,从面元及覆盖次数的概念出发,将面元细分为纵向面元尺寸和横向面元尺寸,通过对纵向观测系统和横向观测系统具体分析,指出上述两种设计手段存在差别的原因,找出了对综合平面图法设计成果中满覆盖次数边界进行修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及CRP面元的分析,获得了不同观测系统及覆盖次数下CRP面元内偏移距与方位角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对于满36次覆盖面元内的偏移距与方位角来说,8线10炮观测系统较8线8炮分布更为均匀,偏移距信息与宽方位角信息缺失较少,有利于进行岩性勘探.对于8线10炮同一观测系统,24次覆盖较36、48次覆盖其方位角分布均匀,但缺失大角度道集;而48次覆盖偏移距信息更为均匀丰富,却存在小角度道集缺失的情况.盲目的增加覆盖次数将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影响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8.
以开滦林南仓矿业分公司-850区域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原理,考虑地物条件及区域构造特征,将测区沿该区向斜轴线分成南北两区,两区各自独立设计。北部采用规则观测系统,南部选用非规则观测系统,两者重复区域针对满覆盖、叠加次数、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对观测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观测系统除采用了规则观测系统参数外,还采用了“以道补炮、双边加密炮点、中间激发加密炮点”的方法,确保了勘探区内资料齐全,取得了较满意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以张家口蔚县单侯井田三维地震勘探为例,在松散厚砾石层覆盖区使用可控震源组合激发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了较高质量的原始资料.地震资料经精细处理及三维多属性地质解释,断层的断点清晰、自然,煤层缺失区反射波特征明显,褶曲(向斜、背斜)显示明显.在使用炸药震源难以取得较好地质成果的厚砾石层覆盖区,使用可控震源组合激发取得了较满...  相似文献   

10.
山地大型障碍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在山地大型障碍区布设观测系统,为了避免因地表障碍物使地震反射剖面出现间断,需要动态调整观测系统设计,跨越大型障碍物(水库,矿区等),以确保面元属性均匀,最佳压制噪声,以获得好的反射资料。在参与和研究野外实际过障碍观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从物理点优化调整到辅助检测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利用高精度数字卫星照片和地震测量成果,对设计的规则观测系统进行反复调整,尽量避开障碍物,在计算出调整后的覆盖次数、炮检距,以及方位角分布情况后,设计出适用于障碍区的动态观测系统。这里总结了几条设计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和辅助检测手段。通过合理动态调整炮点和检波点的位置,成功地解决了穿越大型障碍区时有效接收和安全激发的问题,确保了面元内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等属性的均匀,在W探区三维资料采集应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其采集参数选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线束方向、线距大小、最大炮检距以及覆盖次数与CDP面元等关键采集参数的选择。从理论计算到工程实践角度,对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道距、线距、炮点距、炮线距的大小与面元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能否实现无假频空间采样取决于面元大小,增大线距有利于提高性价比;以煤层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可以大于目的层埋深;在地震条件良好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设计的覆盖次数不宜太高,以提高分辨率;高密度三维地震是面积采集、立体勘探,其线束方向设计不应受制于构造走向的约束。通过不同面元大小、不同覆盖次数以及大线距采集的典型工程实例,初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某勘探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具黄土高原地貌特征:黄土冲沟发育,地形切割剧烈,部分沟壁近乎直立,地形总体北低南高,最大高差大568m。该区基岩少有裸露,大多数被第四系所覆盖,盖层厚度一般大于100m,地震激发条件属Ⅲ类区,原始资料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该区目的层主频率为30Hz,通过试验,采用井深20m、药量3kg及多井组合激发,同时增加排列长度,提高覆盖次数等野外技术措施,改善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地地表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且速度场纵横向变化大,地震数据原始单炮一致性差、信噪比低,这对山前带起伏地表地震成像造成了巨大挑战。为完善复杂条件下低信噪比山地资料的起伏地表处理技术,以提高山地资料地震成像精度,本文提出了保持炮检点一致性的浮动基准面处理方法。通过配套的时间域处理和深度域速度建模技术,实现了炮检点分离的浮动地表处理思路。基于南缘四棵树工区连片深度偏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处理思路能够有效提高复杂构造成像质量,同时大大缩短处理项目周期,现已成为双复杂地区地震成像的主力技术手段,可以广泛推广到其它地区山前带起伏地表地震成像中。  相似文献   

14.
库区水上煤田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存在重复冲击、鸣震、交混回响等干扰。以华北某水库区水上勘探为例,在分析空气枪震源类型、组合方式、组合距离、沉放深度、工作压力等参数的激发特性与试验基础上.选用空气枪沉放深度2m、三枪组合激发、压电检波器沉放水底接收的数据采集方法。为保证点位准确及减少二次放缆误差.压电检波器采用定位系统与导航软件进行实时导航抛缆定位。激发点则采用导航软件与定位系统定时导航激发。针对水上资料的特点,重点做好静校正、去噪等处理工作。通过对三维数据体的综合解释,取得了可靠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15.
海底电缆采集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海洋托缆地震资料采集,检波器放在海底进行地震信号接收,一般是多分量检波器。检波器由于和海底的耦合性不好,一般信噪比较低,接收到的有效信号很弱,而地滚波和转换横波等噪音能量很强;其中转换横波对信号的干扰较大,也较难衰减。通过对乌石工区海底电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数据在共检波点域转换横波噪音相干性较好,于是在共检波点域使用τ-p变换方法将转换横波从数据中分离出来,分离转换横波后的陆检分量数据信噪比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如何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同时探测大型金属矿集区浅自几百米,深至地壳底部的地壳精细结构,揭示成矿的深部过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攻关实验内容。本文针对庐枞金属矿集区的浅深兼顾的探测目标,实验了一种区域长剖面和矿集区剖面结合的变观测系统采集技术。结果表明,区域长剖面使用40m道距,240m炮距,18~20m井深,16~20kg药量,中间放炮,720道双边接收,60次覆盖的采集参数能够获得浅层至Moho的有效反射,揭示出成矿区的深部构造。矿集区剖面加密道距至10m,炮距80m,将覆盖次数增加到90次,并采用十字测线的拟三维采集技术能有效补充获得丰富的矿区浅层信息,揭露出浅层控矿构造及其与深部的联系。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采用上述变观测系统方法来保证获得浅、深多重反射信息的采集技术是可行的,实际结果证实了该方法技术实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由于表层地震激发条件复杂多变,潜水面深,反射波衰减强烈,导致目的层反射波难以分辨,为此在陇东地区的多个地震勘探项目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多井组合、井深对比、检波器组合等一系列试验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塬地区可使用中密度成型炸药,多井组合激发,且井越深记录质量越好;检波器采用9串2并或9串线形组合,组内距2m,可有效压制随机干扰;观测系统须根据不同地貌条件进行选择,在黄土塬上宜采用多道、小炮间距、小偏移距、高覆盖等直线观测系统;而在黄土沟、坡中,可采用弯线观测系统,并适当减少道数及覆盖次数、增大炮间距及偏移距等;在沟塬过渡段为避免出现空白段,应采用变观系统。  相似文献   

18.
山西某勘探区地形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地表多为第四系黄土覆盖,零星有基岩出露,岩石风化严重,无潜水位.激发条件较复杂。该区主要可采3^#煤层埋藏最浅为75m,最深处245m,层位沉积不稳定.厚度变化剧烈;15^#煤层上距3^#煤层90m±,沉积相对稳定。该区二煤层形成的反射波T3和T15波虽可辨认,但因煤层埋深较浅.易受浅层干扰,有效叠加次数减少。通过实验,确定了激发及接收参数;在资料处理上利用叠前及叠后反褶积以提高分辨率:在解释中,充分利用水平切片、层拉平切片等方法,结合相干体、方差体技术进行相关特征对比及验证,有效识别出勘探区内的断层、陷落柱、采空区、无煤及薄煤区,为煤矿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海底光缆工程路由勘察.该项勘察是在全球经济发展,人类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信息化基础建设蓬勃兴起的时代出现并逐步完善的一个新的海洋工程领域.海底光缆建设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修建的国内外海底光缆已达20余条.海底光缆工程路由勘察与第四纪地质学关系密切.海洋第四纪地质现象是它进行勘察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海底光缆路由勘察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采集的是数字化信息,能快速准确的成图.该图反映路由区海底所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勘察融汇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拓宽了第四纪研究的领域,推动了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二维可变线元观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二维可变线元观测技术是一种基于三维面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它的优点是在不改变观测系统的前提下,调整线元的大小,优化选择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为资料处理、解释拓展空间。实践证明,在资料信噪比较高的地区,可缩小CMP间距,有效地提高分辨率;在资料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可用增加覆盖次数来提高信噪比,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勘探成本和勘探风险,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