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核桃坪铅锌矿区容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下段、沙河厂组下段和保山组上段可能是Cu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和沙河厂组可能是Zn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可能是Pb矿化的矿源层.此外,上寒武统整体上以强烈富集(K≥5)Bi、B,富集(K≥1.2)Sb、As、W、Sn为特征;Bi、Sb、As、B等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矿化剂元素在容矿地层中的普遍富集可能为在后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捕获成矿元素、导致成矿物质巨量堆积,最终形成工业矿床奠定了基础.基性岩脉以强烈富集(K≥5)Au、Ag、Cu、Pb、Zn、W、As、Sb、Bi、F为特征,富集元素的种类和矿石具有一致性.综合各类控矿因素,并结合稳定同位素和成矿流体特征等认为,矿床是在晚寒武世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矿源层和矿化剂的基础上,再经后期岩浆热液作用叠加,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的层控型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具多期、多阶段,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2.
滇东Pt-Pd-Cu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滇东Pt-Pd-Cu含矿建造包括黑色页岩建造和玄武岩建造,黑色页岩建造由不同层位的黑色岩系组成.作者重点对元古宙昆阳群、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和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昆阳群黑色岩系以As、B(K≥5)显著富集,Sb、Pd、Mo、Ag、U、Pt、V、Zn、W、Cu(K≥1.2)富集为特征;滇东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以Mo、Ag、U、As、V、B、Pd、Sb(K≥5)显著富集,Pt、Pb、Zn、W、Cu、Ni(K≥1.2)富集为特征;峨眉山玄武岩则以Pt、Pd(K≥5)显著富集,Au、Ag、Cu、Zn、Sb、B、U、V(K≥1.2)富集为特征.总之,分布于研究区不同层位的黑色岩系和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建造构成了该区贵金属(Pt、Pd、Ag、Au等)和有色金属(Cu、Mo、V等)元素成矿的初始矿源层,上述区域成矿要素最佳匹配地段是可能产出非传统贵金属(pt、Pd、Ag、Au等)和有色金属(Cu、Mo、V等)矿床的潜在地段.  相似文献   

3.
纳雍枝铅锌矿床位于五指山背斜南东翼,矿体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利用ICP-MS对矿床矿石、矿化岩石及围岩的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矿石中以富集As、Cd、Sb、Bi、Ge、Mo、Sn、Cs、Tl等微量元素,亏损V、Cr、Co、Cu、Rb、Sr、Nb、Ba、Ta等元素。分散元素Ga、Ge、Cd富集与Zn、As呈正相关,说明流体本身富含该类元素。Ga/In值及矿石产出状态指矿床是中低温热液成因。矿石、矿化白云岩及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似,均以Eu负异常为特征,不同矿石类型之间富集元素类型及富集程度差别较大,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含矿地层本身和下伏的灯影组地层及深部基底。  相似文献   

4.
对哲波山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的研究得出;矿床次生晕中Au,As关系密切,As是最佳指示元素,矿床原生晕特征在不同的成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热液成矿作用的早期石项-毒砂-黄铁矿阶段以富集Au,Ag,As,Sb,Bi,W,Mo组合为特征,与岩浆演化关系密切,地表与之对应的氧化矿为“红矿”,成矿作用的晚期则富集Au,Ag,As,Sb,Bi,B组合为特征,与其有关的热液流体为地下水热液,地表与之对应的氧化矿为“灰矿”,总体上分析As,Bi,B,Ag为哲波山金矿床的特征指示元素,对“红矿”可增加Co,Pb作为辅助指示元素;最后给出了哲波山式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南华砷铊矿床元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张忠  张兴茂 《地球化学》1998,27(3):269-275
南华砷铊矿床位于云南省南华县城东南,北距县城55km。矿床产于上侏罗统江边组雄黄厂段(J3^1c),以砷和铊元素组合为特征,属于典型的低温热液改造矿床。通过矿床地质、稀土元素和成矿模式的研究,对矿床成矿作用进行讨论。卤素,尤其氯是铊富集成矿的矿化剂,铊价态变化在富集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矿流体是具有Ce和Eu负异常的酸性溶液,基本保留了矿源层的稀土分布模式。在成矿过程中亲石元素和亲硫元素均不同  相似文献   

6.
河南铁炉坪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炉坪银矿床成矿溶液具有一低温,低盐度特征,可能来自于岩浆期的热液。成矿作用受太古界太华群,燕山期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三要素控制,太华群和燕山期岩浆岩可能提供了矿源。矿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具Ag,Pb,Cu,Zn,Au,Sb,As和Hg多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分带序列自下而上为Bi,Mo,Cu,Au→Ag,Pb,Zn→Hg,As,Sb。  相似文献   

7.
云南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保山核桃坪铅-锌矿为一中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主要受近SN向的层间断裂(F1)及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岩石(性)控矿也十分明显,成矿作用与矽卡岩化密切相关。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以及对矿床围岩蚀变、控矿因素的深入研究,认为该矿床主要矿化作用是深部高温成矿流体贯入并与围岩发生矽卡岩化蚀变,随后发生矿化作用。矿床应属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
构造改造成矿机制:——四川羊石坑汞矿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勇 《地质与勘探》1996,32(2):4-11
羊石坑汞矿床是位于四川省秀山县境内的大型汞矿床,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中,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并以细脉浸染型为特征而区别于我国其他大型汞矿床。概括了该矿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物质来源和构造控矿特征,通过对不同构造部位矿物、元素及同位素等的分布、分配特征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成矿物质来自沉积地层,矿源层的形成与同生断裂活动和深部物质加入有关,构造-热液活动对矿源层的改造导致了矿床形成,  相似文献   

9.
湘黔汞矿带相关成矿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黔汞矿带的含汞建造与生油层系的特征相似,汞矿床的形成和油气的聚集一样具有“生、储、盖”的成矿地质条件。中寒武统敖溪组及下寒武统清虚洞组既是汞矿的容矿层,也是汞矿的矿源层。汞的成矿流体是一种以地下水为主、包括油气在内的混合热液,成矿作用是在低温低压高盐度的还原环境中进行的,属于沉积成岩-地下水热液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0.
对江西金山金矿床深部扩建工程的0、-80、-10 m三个中段Au等元素原生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组合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矿床原生晕组合复杂,各指示元素原生晕吻合性好,As与Au关系密切,是金矿化的最佳指示元素; As、Hg、Sb前缘晕指示元素与Bi、Mo等尾晕指示元素相互叠加,且平均异常强度较高,预测矿体应向深部延伸出现第二个富集带,具有很大的工业远景;到-10m中段Au矿化减弱,Cu矿化增强,燕山早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明显,在深部可能出现Cu、Au叠加矿床.  相似文献   

11.
本区为具有超大型多金属资源潜力的成矿集中区。成矿受太平洋板块构造影响。矿床类型有斑岩型、次火山热液型、矽卡岩型,它们为具有成因联系的不同深度、不同地质环境下的产物,统称为斑岩成矿系列。总结了宏观、微观综合找矿评价标志,建立了勘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Ⅰ模型结构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干旱地区平原绿洲水土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了以农区土壤水为中心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散耗型模型考虑了水在不同介质和不同形态之间的交换或转化,并重点考虑人类活动如引水灌溉、地下水的开采等对水平衡的影响。模型把研究区划分为河段、泉井、水库湖泊、农区和非农区五类水均衡模块,水均衡模块之间通过地表渠系、地下水侧渗进行水量交换。应用模型可以对研究区农区、非农区各自的蒸发量、农区向非农区地下水迁移量等干旱区主要水分散耗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Ⅰ模型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干旱地区平原绿洲水土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了以农区土壤水为中心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散耗型模型考虑了水在不同介质和不同形态之间的交换或转化,并重点考虑人类活动如引水灌溉、地下水的开采等对水平衡的影响。模型把研究区划分为河段、泉井、水库湖泊、农区和非农区五类水均衡模块,水均衡模块之间通过地表渠系、地下水侧渗进行水量交换。应用模型可以对研究区农区、非农区各自的蒸发量、农区向非农区地下水迁移量等干旱区主要水分散耗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Ⅱ模型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阿克苏河平原绿洲为研究对象,在所建立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对模型的实证研究,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分析。在阿克苏河流域平原区1980-1995年逐月水量平衡研究中,模拟结果比较符合研究区水盐监测的结果,模型效率系数超过90%,多年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6%,证明模型在干旱区具备很好的模拟精度,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绿洲有进一步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Water in the subsurface of the Earth’s cold regions—and possibly the subsurface of Mars—resides in the liquid, vapor, and ice phases. However, relatively few simulations addressing full three-phase, nonisothermal water dynamics in below-freezing porous media have been undertaken.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nisothermal, three-phase approach to modeling water migration in partially frozen porous media. Conservation equations for water (as ice, liquid, and vapor) and a single gas species (in the gas phase and dissolved in water) are coupled to a heat transport equation and solved by a finite-volume method with fully implicit time stepp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method of spatial differencing when the pore space is partially filled with ice. The numerical model is able to reproduce freezing-induced water redistribution observ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Simulations of Earth permafrost dynamics and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planetary-scale cryosphere on Mars demonstrate the new capabilities.  相似文献   

16.
着重介绍了洋板块地层的概念、模式、组成及失序变化特征。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是经历俯冲碰撞消亡后的古洋沉积记录,利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可以重建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的原始地层。洋板块地层(学)是用来描述沉淀在洋壳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和火成岩序列的术语,其开始于洋中脊形成,终止于该洋中脊被移入到汇聚边缘增生楔。从造山带混杂岩中重建的古大洋地层的基本组成大体相似,但因大洋岩石圈的岩浆背景不同,造成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洋板块地层组成也会有差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对不同类型洋板块地层进行分类,介绍了如何从经历碰撞造山过程的增生造山带进行洋板块地层的重建。引入“洋板块地层学”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因俯冲增生而消亡的具有洋壳基底的构造洋盆和边缘海盆地的地层单元进行重建,恢复已消失洋的地层组成单元,这对造山带地层解析、造山带构造古地理恢复、重大构造变革期古地理学研究和板块重建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构建起具有通用性的黄河下游一维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该模型建立了新的泥沙连续性方程与河床变形方程,克服了以往数学模型计算中取饱和恢复系数小于1等缺陷,引入了符合黄河下游河道水沙特点的水流挟沙力和河床糙率计算等公式,给出了悬移质含沙量以及悬移质泥沙平均粒径沿横向分布的计算方法,以及阐明了河槽在冲淤过程中河宽变化规律的模拟技术.运用Preissmann四点差分格式离散水流方程,并与泥沙连续性方程进行非耦合求解.  相似文献   

18.
构建起具有通用性的黄河下游一维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该模型建立了新的泥沙连续性方程与河床变形方程,克服了以往数学模型计算中取饱和恢复系数小于1等缺陷,引入了符合黄河下游河道水沙特点的水流挟沙力和河床糙率计算等公式,给出了悬移质含沙量以及悬移质泥沙平均粒径沿横向分布的计算方法,以及阐明了河槽在冲淤过程中河宽变化规律的模拟技术.运用Preissmann四点差分格式离散水流方程,并与泥沙连续性方程进行非耦合求解.  相似文献   

19.
岩爆、冲击地压的定义、机制、分类及其定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引述了若干国际权威学者关于岩爆的机制和定义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依据岩爆发生的不同机制,将岩爆分为断层滑移或者剪切断裂所导致的断裂滑移型和岩石破坏导致的应变型岩爆,并结合事故案例,分析了应变型和滑移型两类岩爆及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和特点。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岩(煤)柱应变型岩爆和围岩应变型岩爆以及断裂滑移型岩爆定量预测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作者利用非欧几何模型研究非协调变形影响后对应变型岩爆进行了定量预测和数值模拟的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