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辽河滩海地区是典型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构造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不同构造带油气运聚成藏及分布都与温压场特征密切相关。运用整体、耦合的观点和地温-地压系统理论,在详细分析对比东部凹陷和西部凹陷温压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发现辽河滩海地区主要发育单一型、低压型和高压型3种地温-地压系统。其中: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发育单一型地温-地压系统,笔架岭构造带发育低压型地温-地压系统;东部凹陷海南月东地区和太葵地区则普遍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同时,对比分析东、西部各构造带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地温-地压系统与断裂配置表明辽河滩海地区为明显的断压控藏特征:西部斜坡带主要为单一型和低压型断压控藏;东部斜坡带则主要为高压型断压控藏。  相似文献   

2.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具有典型的高温高压特征.应用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分析白云凹陷地层温度、地层压力及地温-地压系统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白云凹陷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即浅部为静压型地温-地压系统,深部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同时将地层温度与地层压力进行平面耦合,在平面上...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砂岩油气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启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低渗透油气藏在国内外分布都非常广,占有很大的资源量和储量。低渗透砂岩具有特殊的成藏特征,主要表现在:(1)储层颗粒细、分选差、胶结物含量高,长石和岩屑含量普遍较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孔隙度、渗透率低,主要为细小孔微细喉型、微孔微喉型,裂缝相对发育,排驱压力大;(2)除了具有一般油气藏的异常高压外,低渗透砂岩油气藏还表现为异常低压,并且出现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共存;(3)油气藏内缺乏油(气)水分异,油水关系复杂,常出现油(气)水关系倒置;(4)浮力对低渗透砂岩油气运移的作用非常有限,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为异常高压等,油气的运移表现为非达西运移特征,输导体系以裂缝、相对高渗的砂体和局部不整合为主,运移距离比较短,侧向运移不强;(5)低渗透砂岩的含油(气)饱和度一般都小于60%,并且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比较复杂,储量丰度比较低,主要聚集在岩性或岩性-构造复合圈闭中,受构造影响不大,油气呈大面积分布。因此,低渗透砂岩区的油气勘探应当突破传统的构造高点勘探油气的思想,在构造斜坡下倾部位或向斜区勘探油气,在勘探中注意寻找低渗透砂岩油气富集的"甜点"。  相似文献   

5.
叠合盆地所经历的多期升降运动以及周缘的造山作用,形成了一些构造活动的枢纽部位,其特点是有构造活动但又相对稳定。枢纽的形成与隆起、斜坡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古隆起与枢纽带的发育关系,把枢纽带分为两类,残余-活动古隆起型枢纽带(塔北、塔东、巴楚型)和稳定古隆起型(塔中型)枢纽带。枢纽带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凹陷而言,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处在比较高的部位,正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相对于翘起的高部位来说,构造活动枢纽部位又处在相对较低的部位,极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碳酸盐岩层系的构造活动枢纽部位主要发育潜山风化壳孔洞型、裂缝型储层,多发育复式油气聚集。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的恢复和沉积厚度、剥蚀厚度等的计算,可以识别枢纽带,研究枢纽带对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寻找有利钻探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作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重大油气田,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4 500m)拓展,深层地层温压特征与油气藏分布规律息息相关,而深层气藏的高温高压加大了勘探开发的难度。通过综合158口井试油静温数据、13口井泥岩压实曲线和49口井实测压力资料,详细分析顺南-古隆地区地温场、地压场特征,并探讨其与奥陶系油气藏的关系,研究认为,顺托果勒隆起-古城墟隆起东部地区的多期构造活动使得地温异常,平面上经历区域性的剥蚀-热事件演化过程;顺南地区奥陶系局部地层压力异常,天然气以干气为主,具有一定的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并提出构造挤压和原油裂解可能是造成储层异常高压的因素。顺南-古隆地区发育单一式常压型和折线式高压型两类地温-地压系统,其中高压型发育于顺托果勒隆起南部,油气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超压系统顶部,不同构造带热演化差异影响油气藏平面展布。温压系统特征表明,顺南-古隆地区奥陶系深层高温高压系统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潜力。  相似文献   

7.
运用沉积、成藏、构造等手段,对梨树断陷秦家屯—七棵树—太平庄构造沙河子组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秦家屯地区沙河子组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叠置沉积,发育构造油气藏;七棵树地区为湖相沉积和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太平庄构造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油气远距离运移,以构造油气藏为主。研究区源岩母质类型为Ⅱ2-Ⅲ型,TOC平均值1.48%。活跃期的断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停止活动的断裂起遮挡作用,不能作为油气纵向运移通道。登娄库组末期构造运动时间早于油气成藏时间,油气大规模运聚发生在登娄库组沉积之后。  相似文献   

8.
在对渤中凹陷进行大量精细地震解释基础上,按照断层的发育过程,将渤中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断裂划分为消亡型、继承型、继承-改造型和新生型。结合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藏分布特点,确定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和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消亡型断裂是由早期伸展作用而成的正断层,古近纪发育,新近纪停止活动,与该型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很少;继承型断裂是从古近纪到新近纪持续受伸展作用形成的正断裂,因长期活动,该型断裂以垂向输导油气为主,以油气成藏为辅;继承-改造型断裂在古近纪受控于伸展作用,而在新近纪受控于剪切作用,该型断裂不但有利于油气的输导和运移,而且利于油气的成藏;新生型断裂在新近纪时期受强烈的剪切作用所形成,其与继承型或继承-改造型断裂相伴生时较有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沾化凹陷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的形成机理及发育史,利用三维地震及钻井、试油、试采等资料,解剖了其油气藏分布特点及油气分布规律,证实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工堤断层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通道,也是油藏的侧向封堵断层,还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该潜山披覆构造带的中生界、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发育有背斜、断块、断鼻、地层超覆及不整合等多种油气藏类型,是一个油气比较富集的潜山披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颂  杨小晏 《世界地质》2012,31(2):365-37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是个断陷湖盆,在油气运聚体系中,断裂可以起到沟通烃源岩的作用,将烃源岩和储层连通在一起; 不整合面造成不同层系的接触与连通,从而为其附近发育的各种圈闭提供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油气藏。涠西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分布特征总体上呈“断裂沟源、断脊运移、两面控藏、复式聚集、满凹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形成了一个“一源多储、复式聚集、连片含油”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1.
负压地层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具异常压力场特征的盆地在我国比较普遍,但更多的是研究超压体系,对于异常低压体系的成因与机制在国内还没有很好的解释。盆地内的广泛沉积造成的巨厚沉积地层,并在随后的地层抬升过程中造成的严重剥蚀,导致剥蚀反弹现象,从而形成负压区。由于地层的温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局部的负压现象。根据百色盆地的负压现象,从其成因着手,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其对该地区油气藏的影响。负压造成流体的局部回流,形成低压封隔窗,促使油气二次运移,从而改造油气藏的分布,形成一些与负压有关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实测的地层压力梯度介于0.005-0.008MPa/m,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既与地温梯度的降低有关,又与新生代该区的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此外,天然气扩散作用对局部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地区地层压力系统演化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盆地不同演化时期的水流系统及其油气运聚特征,从而使得十屋断陷具有石油成藏早且主要分布于断陷边缘、天然气成藏晚且主要分布于断陷中央的成藏特点。  相似文献   

13.
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是著名的高凝油生产基地。本文从盖层分布特征、封盖性能等方面探讨两套区域盖层对油气富集的重要作用。通过流体超压研究,发现大民屯凹陷存在与两套区域盖层相对应的流体超压封盖系统。超压封盖对油气运聚有着重要作用。大民屯凹陷中可以划分为高蜡油油气系统和正常油气系统两个含油系统。两套区域封盖体系分别对高蜡油系统和正常油气系统起到非常重要的封盖作用。正是由于大民屯凹陷有严密的封盖体系,保证了其油气的高效聚集。  相似文献   

14.
Pressure measurements using drill stem tests and estimates from log data calculation indicate that three vertically stacked regional pressure compartments exist in the Qikou Depression of Bohai Bay Basin, N. China. The compartments comprise hydrostatic, upper weak, and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s. Laterally, overpressure (pressure coefficient > 1.2) occurs in the deeper areas and weakens gradually from the centre to the margin of the depression.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exhibits the intere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oil‐bearing layers above gas‐bearing layers in the Qikou Depression. The pattern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evolution of overpressure system, the maturity process of the source rock and the main fault activity. In the late Dongying Formation (Ed, 30 Ma), the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 began to form shape, and the hydrocarbon sources generated a large volume of oil. However, because there was no migration pathway, the oil only accumulated in the original strata. In the late Guantao Formation (Ng, 12 Ma), the gas was generated, the upper overpressure system formed gradually,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 gradually increased. Then, the overpressure pushed the early gathered oil to flow from the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 into the upper overpressure system. Afterwards, the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 decreased again and remains weak until now. Thus, later generated natural gas cannot keep migrating along the main fault and can only accumulate in the lower overpressure system.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负压气藏及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保钦  林锡祥 《沉积学报》1994,12(2):105-113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顶风化壳气藏是一负压气藏,气聚集在向东抬起大单斜的相对低部位?负压成因除与早白垩世后地壳抬升?生气速率减漫有关外,还主要由于储层饱含天然气,气藏中无自由水,上覆地层压力得不到有效地传递?流体势不仅与超压?浮力作用有关,还与地面高程密切相关?靖边-横山天然气藏的形成,为流体势所指示的气运移方向?风化壳孔洞发育带分布以及侧向古地貌隔挡诸因素的联合作用造成?  相似文献   

16.
姜丽娜  夏丹  朱政源 《世界地质》2018,37(1):199-206
为了研究三肇地区扶余油层砂岩储层特征,采用三维CT扫描技术和恒速压汞技术,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常规砂岩储层的孔喉大量发育,连通性好,为微米级孔喉。致密砂岩储层孔喉非均质性强,孤立零散分布,连通性差,以纳米级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特征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充注、运移、聚集及渗流机理等成藏动力学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该区扶余油层砂岩储层的高压压汞实验、浮力与毛细管阻力公式计算及岩芯流动实验进行分析,认为油气在常规砂岩储层中初次运移动力是超压,二次运移及聚集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断层和砂体的匹配是主要的运移通道,流体流动状态呈达西渗流规律;油气在致密砂岩储层中运移动力为超压,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流体呈低速非达西渗流现象,以活塞-推挤的方式聚集。由于常规和致密油藏成藏动力学特征的差异,决定了油藏地质特征及分布的差异。三肇地区常规油藏主要是远距离、构造高部位聚集,上油下水规律明显,受构造控制;致密油藏主要是近距离、源下聚集,"甜点区"富集,圈闭边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莺歌海盆地超压体系的成因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莺歌海盆地独特的地质进程形成多套泥源层,泥源岩的压实与排液不均衡导到盆地内存在大规模的超压体系,大量的生烃及水热增压使盆地内超压进一步加剧,底辟作用将超压传递至浅导,使超压体系的分布在不同深度和不同构造带中差异均较大,在中央底辟带,由于泥-流体底辟活动极强,突破的地层多,超压顶面埋深很浅;超压的释放不仅仅是孔隙流体的逸散,更重要的是烃源(主要是泥源层)所生成的油和气作为热流体的一部分,伴随热流体向  相似文献   

18.
大庆长垣南部浅层气主要为来源于嫩江组一二段的生物气,混入少量的青山口组热成因气和无机成因CO2.明水组沉积木期为嫩江组一二段大量生排生物气时期,此时断裂活动导致黑帝庙油层背斜和断圈的形成,并诱导生物气垂向运移,"三期复合"使大量生物气向黑帝庙油层运移.活动断层均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沿其垂向运移的生物气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梁江平  包丽 《地质科学》2009,44(2):769-776
在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资料,根据泥岩破裂与愈合机理建立了-套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的恢复方法,并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岩中的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恢复.青一段泥岩沉积初期开始形成超压之后,先后经历了5次释放,目前正进入第6次超压演化过程中.因其超压自身释放时期相对较早(均早于源岩大量生烃期),对内部油气排出不起作用,后期稳定发育,对下伏扶杨油层的油气聚集与保存十分有利,这可能是造成该凹陷扶杨油层油气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该实例充分表明本文的方法用于泥岩超压形成与演化过程恢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付广  王有功 《沉积学报》2008,26(2):355-3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对油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同时具备①青山口组源岩目前应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山口组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2个条件,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系沉积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压力封闭原理,对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一般大于500 m,而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地层厚度最大只有500 m,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可以向下“倒灌”运移至整个扶杨油层的任何部位。目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从上至下均含油,且已找到的油藏均分布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或附近,这表明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控制着油气富集层位,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控制着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藏形成与分布范围。青山口组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及其附近应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