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继红 《福建地质》2012,(2):167-174
根据永安小陶镇的区域地质构造、自然灾害等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并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4个一级指标建立分析模型后对地质构造、地形坡度等16个二级影响因子定权,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分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福建地质》2012,31(2)
根据永安小陶镇的区域地质构造、自然灾害等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并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4个一级指标建立分析模型后对地质构造、地形坡度等16个二级影响因子定权,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将小陶镇地质环境适宜性分为适宜、较适宜、适宜性较差及适宜性差4个等级,最后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采用此方法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阶段,进行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分析与评价十分必要。本文在门头沟规划新城前期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以及规划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对门头沟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探讨。认为该新城规划分区的地质环境总体来说是适宜或基本适宜的,但个别功能分区的地质环境不适宜。对于基本适宜及不适宜的功能分区,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元仲  赵书泉  武雄 《现代地质》2014,28(5):1096-1102
鲁南经济带内矿产资源及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期大量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降落漏斗及海水入侵等。选取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地质资源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17个评价因子,利用傅勒三角形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聚类法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选取重点城市所在评价单元的土壤环境质量(T)、工程地质环境(G)、地质灾害危险性(Z)和地质环境承载力(C)等4个评价因子,采用栅格叠图法对重点城市适宜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区可划分为地质环境脆弱性极高区、高区、中等区和低区共4个区,菏泽市、临沂市处于地质环境脆弱性高区,济宁市、枣庄市及日照市位于地质环境脆弱性中等区。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显示5个重点城市均为基本适宜,其中枣庄市西城区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是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合理途径,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技术经济等指标因素的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宁波东部新城浅层(-15~0m)和中层(-30~-15m)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评价结果显示,东部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等级分为Ⅱ级较适宜和Ⅲ级较不适宜,并根据不同的适宜等级提出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为宁波东部新城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条件与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工业用地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了基于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对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区及较适宜区占研究区陆域总面积的59%,总体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7.
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滨海平原城市因其特定的城市类型,需建立特定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来指导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我国典型滨海平原城市日照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了基于基础性地质和约束性地质条件的滨海平原城市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经验分值法、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厘定了研究区浅层(0~15 m)和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分区。结果显示,评价指标中水位埋深、断裂带、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对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浅层和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以适宜和较适宜为主,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0%,不适宜区域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和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同夏  石宏仁 《地学前缘》1996,3(2):141-146
文章简略介绍当前国内外区域地质环境定量评价和预测的几种主要方法:(1)自然单元分级体系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主要用于现状评价;(2)经济评估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地质灾害和地质问题作为评价的主体,用货币值表征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及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3)以系统论为基础的评价预测方法。按地质环境的组分及其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建立地质环境系统体系,以各子系统的环境地质问题为基本评价要素,外部因素为影响交量,用质量指数表征地质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郭林 《地质与勘探》2024,60(1):52-62
基坑工程是地下空间建设的主要开发形式。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在对郑州市已有地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中层基坑工程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5大类13个指标,其中基坑稳定性、潜水水位埋深、含水层富水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综合评价结果中适宜性好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适宜性中等区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东风渠以南、京广高速铁路以西的区域,适宜性差区分布在龙湖附近及京广高速铁路以东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区沿水库、南水北调工程、铁路、地下文物分布。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开发条件整体适宜性中等。郑州市中层基坑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适用性较强,可为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且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地质条件类似的城市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质环境,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土地、矿产等资源;然而另一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地质现象,例如地面沉降、滑坡等,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健康与安全。在此基础上,需要一种全新的评价方法用于城市日常管理,明确城市各区域当前的具体状态,据此提出了城市地质环境健康度的基本概念。对其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从城市建设与管理、居民生活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对地质环境做出全面且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定量的评价,确定城市不同区域的健康等级。在本文中,主要工作是完整构建出城市地质环境健康度的理论体系,明确城市地质环境健康度的概念、解释其内涵与外延、分析其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给出该评价体系的使用方法,具体以上海市为例,运用建立的体系评价上海各区域的地质环境健康度等级。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综合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充分分析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山东省地质环境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各地市目前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中选取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和资源4个指标,各指标下又划分了若干子指标,构成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山东省各地市的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最后根据各地市的综合指数得分将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即地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鲁西鲁北地区、地质环境质量居中的胶东半岛地区和地质环境质量较差的鲁中山区。  相似文献   

12.
为及时掌握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土地质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开展水土地质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分析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压力-状态-响应-行动"指标构建思路,构建江汉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的综合监测与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部署针对水土地质环境的监测网络,并以2012年监测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综合评价水土地质环境状况并分区。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整体水土地质环境健康指数值为0.12,处于亚健康水平,需要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3.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极为关键。针对福建滨海城市地质环境的特点,从区域稳定性、工程灾害及地质环境破坏、地下水、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4方面,构建起含11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二级加权平均法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运用权重反分析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为例,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反分析得到的权重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及其指标权重可行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为其他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的适宜性,通过研究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4个要素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单因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MAPGIS为平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竖向分层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0~-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70.2%;-5~-1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81.8%;-15~-40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92.2%。合肥市具有较好的地下空间资源,这些潜在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球系统科学调查研究中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得以迅速发展.本文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遥感、地面调查、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工程地质钻探、测试分析等手段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了研究区地下水质量、地下水防污性能、区域稳定性、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发性等.调查与评价结果可为区内地质环境管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地质环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地学依据,在掌握渭南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的前提下,识别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地质环境因素,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构造稳定性等3个方面,选取10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权重,结合目标线性加权函数建立评估模型,对浅层(0~15 m)、次浅层(15~30 m)地下空间的地质环境质量分别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Ⅰ级)、适宜性较好(Ⅱ级)、适宜性较差(Ⅲ级)和适宜性差(Ⅳ级),其中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Ⅱ-Ⅲ级为主(占比53.5%),次浅层以Ⅲ级为主(占比64.8%)。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遭遇和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这严重危及了城镇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地质环境自身良性演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保障城镇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中的人-地相互作用以及人-地相互关系,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和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评价的基本流程:1人类活动-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人-地相互适应能力评价: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功能区划、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3人-地相互关系评价:地质环境影响性评价、地质环境风险性评价;4人-地相互关系协调。所建立的城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体系,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良性演化的协同调控技术,可为城镇化进程中减灾防灾、国土规划与地质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布局选址、规划建设、安全运行、转型升级对地质资源及地质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对城市地质工作成果明确、定量化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地质要素评价,主要包括保障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和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特定城市某些地质因素在选址布局、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通过大量城市地质工作实践,对国内外相关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地质要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工程地质环境动态系统,是人类从事经济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动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影响工程建设地区(段)地质环境动态质量好坏的区域地壳、山体、地面稳定性入手。阐述其三方面的稳定程度,提出了评价稳定性半定量的要权重指数和分区(级)意见,建立了工程地质环境动态质量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式和分级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土空间科学规划的必要前提。通过系统分析杭州市钱塘新区地质环境条件,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活动断裂及地震效应、环境地质问题等五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了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变权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浅层(0~ 15m)、次浅层(15~ 30m)、次深层(30~ 50 m)地下空间进行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条件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次深层地下空间更适宜开发,而次浅层地下空间适宜性好和适宜性较好的总面积仅占全区的45.7%,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该结果可为钱塘新区地下空间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