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半岛寒武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理想地区。笔者将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毛庄阶划分了7个生物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1个,新划分出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包括34个种,分属19个属和3个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要描述了带化石,新属、新种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2.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3.
新疆博罗科努山寒武纪地层颇为发育,虽然发现及研究较晚,但通过1977—1983年笔者和王景斌、成守德等对本区地层以及笔者和项礼文对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本区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精度,建立了一个三叶虫化石组合和九个三叶虫化石带,这是目前我国中寒武统上部至上寒武统三叶虫化石带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并可进行洲际  相似文献   

4.
吉南地区的寒武纪生物化石(以三叶虫为主)极其发育,前人曾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先后建立了7个阶17个化石带。但化石带的含义不甚明确,多以标准分子为代表,即标准化石带(时间带?)。笔者等于1991 ̄1993年在白山市幅(1/5万)区调填图时,以区内的青沟子剖面为例,利用前人在该剖面上连续采集的三叶虫生物化石资料,按照多重地层划分的原则,对生物地层单位进行了初步清理,建立了5个正式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  相似文献   

5.
根据辽东半岛上寒武统长山阶三叶虫的纵向分布和演化序列,划分了6个生物带和2个亚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进行了对比.长山期三叶虫包括80个种,分属50个属或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描述部分新种,地层剖面从略.  相似文献   

6.
三都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齐全,从下统、中统至上统均有出露,特别在上统生物化石极丰富,是研究过渡相区寒武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1954年卢衍豪报导了本区上寒武统的三叶虫,1957—1959年钱义元等对本区寒武纪地层作过详细研究,并确立了下寒武统渣拉沟组,中统都柳江组,上统杨家湾组和三都组等地层序列,历年来均用此层序与各区地层进行对比。尔后贵州地矿局区调队及石油地质队先后在本区开展地层研究工作。1977—1979年笔者  相似文献   

7.
建立前寒武纪统一地层表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只有当同位素年令测定方法出现以后,结合生物地层法才开始对前寒武纪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对不同构造岩相带的地层剖面进行全球性的对比。不久前,K.兰卡玛提出的建立全球性的统一地层表的方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倡议。到目前为止,建立前寒武纪统一地层表大致提出了三种方法:①标准剖面法:划分地层及其相应的地质年代时,应有一个标准层型剖面作为对比的依据,这一标准的层  相似文献   

8.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9.
浙江西部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是东南类型的标准地区,在我国及世界寒武纪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全书约42万字,基础资料可靠,内容丰富,附精美图版28幅,插图13幅,是一本系统的基础性研究论著。全书详细记载浙江西部地区寒武纪六条剖面,系统描述三叶虫3目、30科或亚科、60属或亚属、104种及29未定种。其中1新亚科、1新亚属和37新科。在此基础上,建立16个化石带,成为东南类型寒武系分层分带的标准,解决了我国及世界各大洲之间寒武系地层对比中长期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晚前寒武纪有生物存在没有任何疑义,不仅有动物,而且也有植物化石,起先在上前寒武系发现了无硬壳后生动物化石印痕;后来发现凝源类的角质外壳,或称为碳酸盐藻类一迭层石及核形石。每一种生物化石对于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都起着很大作用。过去认为后生动物仅存在于晚前寒武纪上部地层中,并成带分布,不久前发现他们  相似文献   

11.
前寒武纪(pre-Cambrian,Precambrian)是一个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泛指寒武纪之前的地质时代,在地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约占地球历史88%时长的前寒武纪岩石和地层经过长时间各种地质作用改造,不仅记录不完整、保存差,而且原始地层层序复杂不清。同时,前寒武纪没有像显生宙那样可以用于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生物化石,因而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和地质年代划分与对比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寒武纪早、中期后生带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导言寒武纪早中期地层在中国广有分布,其中含颇具特色的以软舌螺为代表的多门类后生带壳动物群。生物从发生、发展到晚前寒武纪——寒武纪分界附近(距今约6亿年)的“硬壳化”,首次出现了地质历史中具有矿化骨骼(内骨骼和外骨骼)的生物类群。它在无三叶虫带(Non-trilabita zone)中占统治地位,三叶虫出现之后又与之並驾齐驱。这一动物群的广泛发现,不仅对解决当前地层学领域中国际性重大课题之一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确定,而且对于探讨生命初期演化历史,寻找大部分生物门类的始祖,都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吉林南部晚寒武世及早奥陶世地层层序连续完整,三叶虫化石丰富。本文将上寒武统凤山阶划分为5个生物带,并与有关地区进行对比,讨论了寒武-奥陶系界线。三叶虫包括53个种,分属26个属。由于篇幅所限,仅描述少数属种。  相似文献   

14.
《甘肃地质》1985,(Z1):139-157
正确的地层划分是进行地层对比的基础。地层对比的目的在于查清沉积物的时空关系,重塑古地理环境。为普查找矿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目前应用最广的主要方法是古生物学方法、地质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对于前寒武纪地层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学者对于叠层石和微古植物的生物地层潜力存在不同认识。从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利用叠层石和微古植物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是可行的。地质学方法是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常用的主要方法。对前寒武系巨大地层单位的划  相似文献   

15.
贵州境内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富含具有重要地层意义的三叶虫莱得利基虫,前人据此将该组由下而上划分为2个三叶虫带: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Hoffetella-Eoptychoparia组合带和Redlichia(Redlichia)guizhouensis-Redlichia(Redlichia)nobilis富集带。对黔东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非典型的"清虚洞组"中大量的莱得利基虫化石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分类和属种延限,识别出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带和其上的Redlichia(Redlichia)guizhouensis-Redlichia(Redlichia)nobilis组合带。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带的底界可下延至下伏地层杷榔组中上部,但带内未发现常见于黔北地区典型清虚洞组的Hoffetella。剑河八朗松山剖面"清虚洞组"上述两个莱得利基虫化石带可以分别与此前建立的两个掘头虫三叶虫带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带和Protoryctocephalus arcticus带对应,进而为斜坡相区的"清虚洞组"与浅水台地相区同期地层的生物地层对比提供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郭鸿俊  丁旋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4,24(2):121-134,T002
吉林南部晚寒武世及早奥陶世地层层序连续完整,三叶虫化石丰富。本文将上寒武统凤阶划分为5个生物带,并与有关地区进行对比,讨论了寒武-奥陶系界线。三叶虫包括53个种,分属26个属。由于篇幅所限,仅描述少数属种。  相似文献   

17.
袁金良  李越 《地层学杂志》2000,24(4):283-289
详细介绍了我国石炭纪三叶虫属的地层分布情况 ,首次提出了我国石炭纪 9个三叶虫组合带及其与其他门类化石带的对比关系 ,并扼要地介绍了我国石炭纪 4种不同相区的三叶虫生态群落 ,对深入研究石炭系及建立全球石炭纪年代地层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层大区寒武纪早期地层统一划分与对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正 《安徽地质》2002,12(1):1-24
基于华北地层大区数百条寒武纪早期地层剖面与安徽淮南地区基准层序(2组2亚组15段1个亚段)和带序(6个三叶虫带)的确切对比,编制了新的沉积分区图;依据有无猴家山组和馒头组下亚组是否完整,划分出5个沉积区;讨论了各区与基准层序-带序的对比;明确了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五山组、李官组、碱厂组、辛集组、朱砂洞组、苏峪口组、五道淌组、昌平组、府君山组、老庄户组、水洞组、黑沟组等)的层位归属(具体至段),确认与寒武纪早期地层有关的3个沉积间断(皖北上升、豫陕上升和燕辽上升),归属于重新厘定的蓟县运动的3个期次.  相似文献   

19.
雪峰山西侧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新的寒武系“四统十阶”年代地层划分方案的框架下,根据对雪峰山西侧地区以三叶虫为主的生物地层资料的分析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探讨了雪峰山西侧地区寒武系各统内部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从而为这一地区提供了可靠的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案.  相似文献   

20.
王泽九 《地球学报》2009,30(4):415-420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 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 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 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 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 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 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 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