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大地构造演化基本特征   总被引:63,自引:12,他引:51  
新疆大地构造发展演化经历了 :1.古陆核及原始古陆的形成与解体 ;2 .元古宙末期( 80 0~ 90 0 Ma)联合古陆的形成 ;3.震旦—奥陶纪联合古陆裂解、古亚洲洋形成 ;4 .志留—泥盆纪古亚洲洋俯冲、消减 ;5.泥盆—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打开 ,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准噶尔、塔里木板块聚合 ,亚洲北大陆形成 ,陆内裂陷或有限小洋盆发生 ;6.晚二叠—三叠纪北特提斯拉张成洋 ,由冈瓦纳分离出来的冈底斯中间板块于三叠纪末沿中特提斯洋拼贴于羌塘 (华南 )板块之上 ,并沿北特提斯洋 (康西瓦 )与亚洲北大陆聚合 ;7.侏罗纪班公错—怒江板内洋盆打开 ,晚侏罗世闭合 ;8.白垩—第三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 ,拼贴于欧亚大陆南缘。由于陆内俯冲 ,山脉迅速抬升并向盆地推覆 ,形成了新疆复杂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新疆古地磁研究始于1979年,20年来通过对塔里木、准噶尔、昆仑山等地区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古生代—新生代塔里木板块、准噶尔板块和青藏板块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资料。震旦纪以前塔里木板块尚未形成,晚震旦世在赤道附近各地块才联合成塔里木板块的主体部分。后经历了两次快速北移,一次快速南移。准噶尔板块早古生代为一个独立的微板块,在晚古生代与哈萨克斯坦板块联合成一体,组成了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塔里木板块震旦纪时还属冈瓦纳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古生代逐渐脱离了冈瓦纳大陆,快速向北漂移,晚古生代早期与准噶尔板块首次在东部碰撞,成为劳亚大陆南缘的一个增生体。将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陆体,称之谓华夏古陆群。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华夏古陆群先后增生到劳亚大陆南缘;早古生代早期古特提斯洋尚未形成,诸地块处于冈瓦纳大陆范围内,位于南半球的赤道附近。在中-晚志留世,这些地(板)块才快速向北漂移,由于洋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构成了三大陆块群夹两个大洋的古地理格局;二叠纪是特提斯构造演化关键时期,晚侏罗-早白垩世昆仑地块与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成一体。早侏罗世早期柴达木地块等与塔里木地块发生碰撞联合,造成了古特提斯洋消亡。早侏罗世中期,开  相似文献   

3.
张传林  马华东  刘晓强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20-2022082020
位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带西段的帕米尔构造结,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地体裂离、寒武纪至古新世俯冲增生、始新世的最终造山及始新世至全新世大型走滑—伸展、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记录了最完整的特提斯演化及新特提斯洋关闭后陆内隆升过程。然而,对帕米尔不同地体的构造属性、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古特提斯阶段是否存在双向俯冲、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盆山耦合效应以及新生代大规模碱性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全面总结了前人对帕米尔构造结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帕米尔构造结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做了概括性总结。研究表明,北帕米尔既不是塔里木前寒武纪基底的一部分,也不是三叠纪增生杂岩,它的主体是寒武纪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形成的巨厚增生杂岩(530~500Ma)。与昆仑—阿尔金不同的是,帕米尔地区的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晚期并没有关闭,这一残留洋盆在古特提斯阶段再次扩张,形成了石炭纪—早中生代有限洋盆。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中、南帕米尔相继与北帕米尔地体发生汇聚,最终拼合的时间在180Ma左右。古特提斯洋俯冲、关闭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扩张,从晚侏罗世开始新特提斯洋沿Shyok缝合带北缘北向低角度或近水平俯冲(开始时间约为160~130Ma),形成了南帕米尔—喀喇昆仑宽阔的岛弧岩浆岩带,并在中帕米尔及北帕米尔地区,发育与弧后伸展有关的地堑或半地堑沉积及具有板内特征的基性岩浆活动。新特提斯洋最终在始新世关闭(60~50 Ma左右),导致南帕米尔与洋内俯冲形成的科西斯坦—拉达克洋内弧及印度板块的最终拼合,形成了帕米尔雏形。40Ma左右,由于俯冲板片的拆离,形成这一时期造山后碱性岩浆活动。此后,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大陆岩石圈不断汇聚,帕米尔构造结的岩石圈厚度急剧增加,沿中帕米尔一带,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岩石圈地幔的分界,近水平的相向俯冲导致了加厚岩石圈的拆沉,形成沿中帕米尔分布的巨量新生代碱性岩带(25~9 Ma)。  相似文献   

4.
张传林  马华东  刘晓强 《地质论评》2022,68(5):1653-1673
位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带西段的帕米尔构造结,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长期的地体裂离、寒武纪至古新世俯冲增生、始新世的最终造山及始新世至全新世大型走滑—伸展、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记录了最完整的特提斯演化及新特提斯洋关闭后陆内隆升过程。然而,对帕米尔不同地体的构造属性、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古特提斯阶段是否存在双向俯冲、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盆山耦合效应以及新生代大规模碱性岩浆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笔者等全面总结了前人对帕米尔构造结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对帕米尔构造结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做了概括性总结。研究表明,北帕米尔既不是塔里木前寒武纪基底的一部分,也不是三叠纪增生杂岩,它的主体是寒武纪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形成的巨厚增生杂岩(530~500 Ma)。与昆仑—阿尔金不同的是,帕米尔地区的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晚期并没有关闭,这一残留洋盆在古特提斯阶段再次扩张,形成了石炭纪—早中生代有限洋盆。随着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中、南帕米尔相继与北帕米尔地体发生汇聚,最终拼合的时间在180 Ma左右。古特提斯洋俯冲、关闭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扩张,从晚侏罗世开始新特提斯洋沿Shyok缝合带北缘北向低角度或近水平俯冲(开始时间约为160~130 Ma),形成了南帕米尔—喀喇昆仑宽阔的岛弧岩浆岩带,并在中帕米尔及北帕米尔地区,发育与弧后伸展有关的地堑或半地堑沉积及具有板内特征的基性岩浆活动。新特提斯洋最终在始新世关闭(60~50 Ma左右),导致南帕米尔与洋内俯冲形成的科西斯坦—拉达克洋内弧及印度板块的最终拼合,形成了帕米尔雏形。40 Ma左右,由于俯冲板片的拆离,形成这一时期造山后碱性岩浆活动。此后,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大陆岩石圈不断汇聚,帕米尔构造结的岩石圈厚度急剧增加,沿中帕米尔一带,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岩石圈地幔的分界,近水平的相向俯冲导致了加厚岩石圈的拆沉,形成沿中帕米尔分布的巨量新生代碱性岩带(25~9 Ma)。  相似文献   

5.
东亚原特提斯洋(Ⅰ):南北边界和俯冲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特提斯洋是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到早古生代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复杂成因的洋盆。长期以来对原特提斯洋的南、北边界及其早古生代末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论,而这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野外地质、构造、岩浆、沉积学、地球化学、构造年代学和层析成像等最新成果,以期界定原特提斯域的南、北边界位置,确定原特提斯洋边界俯冲极性。集成分析结果表明,北界为古洛南-栾川缝合线(或宽坪缝合线)及其直至西昆仑的西延部分;南界为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缝合线。原特提斯洋北部在华北-阿拉善-塔里木陆块泥盆纪向南俯冲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型弯山构造,现保存在祁连-阿尔金-柴达木地区的中国中央造山带内。原特提斯洋南部分支也可能在泥盆纪闭合,使得包括羌北、若尔盖、扬子、华夏、布列亚-佳木斯等在内的大华南陆块、印支陆块等也向南俯冲与冈瓦纳北缘发生了聚合。  相似文献   

6.
华南古特提斯东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元禧  张伯友 《地质通报》2000,19(2):175-180
通过有关古特提斯洋的建造记录和后期构造变位分析 ,认为古特提斯洋东段的位置仍应在现今的青藏—滇西三江往南沿碧土、昌宁—孟连、程逸至马来半岛的文冬—劳勿、加里曼丹 (古晋 )、巴拉望经吕宋—台湾至日本一线 ,现今古特提斯洋古缝合带呈U字形是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南海扩展以及菲律宾板块向西推挤扭曲改造而成。复原其在白垩纪末至新生代初期的展布方向应是近东西向的 ,现今的华南从桂西经桂东南、粤西、赣中至闽浙 ,也是北特提斯北部裂解大陆边缘 ,当古特提斯洋开始向北俯冲走向关闭时 ,它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7.
中国蛇绿岩的分布、时代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23,自引:22,他引:23  
中国蛇绿岩分布很广,主要在中国的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中部和南部较少,蛇绿岩形成的时代可分为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四个时期,中国元古宙蛇绿岩分布零星。星生宙蛇绿岩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秦祁昆洋,古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和和环太平洋等5个区域,古亚洲洋蛇绿岩位于塔里木和华北地块之北的中国北方,秦祁昆洋位于塔里木、华北和扬子地块之间,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环太平洋带有东北和台湾的蛇绿岩,中国蛇绿岩的地和玻安岩产出,指示产于消减带之上的构造环境,在这些蛇绿岩中也有MORB产出,可能是弧后盆地环境的,也可能有正常大洋岩石圈碎片的残留。古特提斯蛇绿岩MORB发育,而减少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岩石组(IAT和玻安岩),推测形成在陆间洋盆环境。  相似文献   

8.
聚焦新疆区内集中出露的61处蛇绿岩,据其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形成时代、空间分布等特征,将其划分为14条蛇绿混杂岩带,其中多处发育洋岛海山、洋内弧等大洋岩石圈岩石组合,并以塔里木-敦煌地块为界,提出以北属古亚洲洋构造域、以南属特提斯洋构造域。结合俯冲增生造山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岩石学记录,确认古亚洲洋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至晚石炭世,指示了古亚洲洋经历近500 Ma的长期演化过程。原特提斯洋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泥盆世,古特提斯洋形成于早石炭—中三叠世,暗示其分别经历了~800 Ma、~100 Ma的演化历史。并以大陆动力学为主线,以增生造山过程的解析为主要手段,对古亚洲洋、特提斯洋的洋陆转换过程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将全疆造山过程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古陆核的形成、中元古—新元古代中期塔里木古陆及古生代洋中陆块基底的形成、南华—三叠纪阶段新疆大陆地壳的增生与聚合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原特提斯洋内存在塔里木、中祁连、柴达木、扬子、华夏、印支、兰坪-思茅等诸多陆块/微陆块,多数陆块之间在早古生代晚期发育有蛇绿岩带或高压-超高压带。原特提斯域形成于从Rodinia裂解到Pangea超大陆集结期间,存在复杂的洋-陆格局和聚散过程。原特提斯洋不同陆块/微陆块属性和关系及其拼合过程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但对其认识迄今还存在争论。因此,本文采用综合对比方法,以期建立原特提斯洋陆块/微陆块的亲缘性和海-陆格局,厘定原特提斯微陆块拼合时序与方式。结果表明,早古生代早期除华北陆块不具有亲冈瓦纳大陆的特征外,扬子、华夏、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北秦岭-中祁连-中阿尔金、欧龙布鲁克、北羌塘、南羌塘、拉萨、兰坪-思茅、印支等陆块/微陆块都具有亲冈瓦纳的特征。在450~400Ma左右这一系列陆块/微陆块都向南俯冲-增生,并逐步拼合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东段,原特提斯洋关闭,并形成了原潘吉亚(Proto-Pangea)超大陆;原潘吉亚于380Ma以后裂离出塔里木-华北陆块和大华南陆块,分别出现勉略洋和古特提斯洋,直到240~220Ma逐步向北聚合,形成最终的劳亚古陆,此时才形成潘吉亚超大陆。  相似文献   

10.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成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中(新)特提斯阶段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岩石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形成了独特的成矿系列。本文对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基本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进行总结,并讨论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效应。 西昆仑—喀喇昆仑主体分为四个主要构造单元,分别是北昆仑地体、南昆仑地体(包括以布伦阔勒群为主体的塔什库尔干地体)、麻扎尔—甜水海地体及喀喇昆仑地体。北昆仑地体代表了塔里木基底的一部分,记录了从古元古代早期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及其对Columbia、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响应。麻扎尔—甜水海地体是由塔什库尔干县南部新太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基底)及甜水海地区南华纪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岩系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前寒武纪微陆块,这一微陆块和扬子地区的前寒武系具有显著的亲缘性,它与柴达木地块、祁连地块、北阿尔金地块等均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从扬子地块裂解出来的微地块群;南昆仑地体和塔什库尔干地体内的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早古生代,而不是前寒武纪基底建造,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昆仑地区早古生代巨型增生杂岩,这一增生杂岩是原特提斯洋长期向麻扎尔—甜水海地体之下俯冲的结果,包含了弧前增生杂岩、洋岛、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混杂岩等。原特提斯洋的俯冲结束于440 Ma左右,使南昆仑地体发生角闪岩相变质。原特提斯洋的关闭事件在西昆仑、柴北缘、北祁连、北秦岭以及华夏地区都有记录,这一过程导致了塔里木、柴达木、北祁连、北秦岭、扬子及印支地块汇聚到东冈瓦那北缘。古特提斯洋大约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打开,与弧后扩张有关,形成了南昆仑及北昆仑地体之间的早石炭世具有裂谷盆地性质的火山岩系。沿甜水海地体南部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开始于240 Ma,以西昆仑地区最早的具有I型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为代表。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发生早于200~180 Ma,形成了塔什库尔干地区高压麻粒岩,并在帕米尔—甜水海地区形成了统一的侏罗纪—白垩纪磨拉石建造,代表了塔里木最终汇聚到Pangea大陆。中新特提斯阶段,沿乔尔天山的俯冲,形成了喀喇昆仑造山带侏罗纪—早白垩世岛弧岩浆杂岩及甜水海地区裂陷盆地,与冈底斯岩浆岩带相接。西昆仑—喀喇昆仑发育四期主要的岩浆侵入事件,分别是早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生代晚期(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构造演化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 西昆仑—喀喇昆仑的构造演化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成矿系列。其中原特提斯阶段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的发育,形成了塔什库尔干地区与火山岩有关的超大型层状磁铁矿矿床(类似BIF),形成时代为530 Ma左右;古特提斯阶段,由于古特提斯洋沿乔尔天山缝合带向北持续俯冲于甜水海地体之下,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伟晶岩,形成了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时代为220~200 Ma);中新特提斯阶段的演化与该地区超大型铅锌铜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基于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我们认为,在甜水海地体内,是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及浅成低温热液有色金属矿床的最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和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东秦岭造山带的初步经验,并以较成功的实例来说明,内容包括:(1)华北和扬子克拉通幔源和壳源岩石化学和Nd、Pb同位素组成及壳幔演化差异的确定;(2)南秦岭前寒武纪基底应归属于扬子陆块构造-地球化学省的地球化学论证;(3)关于东秦岭蛇绿岩铅同位素的Dupal型特征及其同三江地区(属古特提斯范围)蛇绿岩的相似性的揭示;(4)北秦岭元古宙基底可能为古洋岛型微陆块的地球化学证据;(5)东秦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洋壳俯冲消减及聚汇带壳-幔再循环的地球化学证据;(6)关于陆-陆碰撞过程中杨子陆块边缘(南秦岭)俯冲于华北陆块边缘(北秦岭)之下,从碰撞型花岗质岩浆源区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的直接证据。这些初步成果说明同位素填图与化学地球动力学在造山带研究中是具有重要前景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格局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断裂带为界分为南秦岭和北秦岭。南秦岭在早古生代是扬子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在志留纪末曾因垂向隆升变为古陆。因其南缘长期处于地幔上涌的构造薄弱带,所以到泥盆纪首先从这里开始扩 张,并逐渐演化成有限洋盆,与扬子板块分离,成为独立的板块,内部也因拉张形成裂陷盆地与块断隆起相间的环境格局。其自南而北依次为安康古陆→旬阳-镇安盆地→小磨岭古陆→刘岭盆地。在盆地内堆积了从陆相到海相,从浅水到深水的各种沉积体系,组成向上变细和变深的充填序列。而在北侧,该板块仍在向华北板块下面俯冲。北秦岭南缘的弧前沉积体系记录了这种俯冲作用的演化。这种与早古生代十分不同的古地理格局标志秦岭造山带已进入了新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界问题或构造关系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的实质是洋壳与陆壳的矛盾统一和相互转化。中晚元古代时,秦岭地槽为洋壳演化区,华北地台为陆壳区,幸岭洋壳板块俯冲至华北陆壳板块之下:黑沟—铁炉子断裂相当俯冲带,其北洛南—栾川断隆是陆壳被改造而具陆缘弧性质;陆缘弧发展晚期在其南缘发育有弧前坳陷;陆缘弧之北的熊耳断坳则为弧后裂陷盆地;陆缘弧与弧后裂陷盆地之间的马超营—石门断裂为前陆断裂带。因此,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具体界线应以中晚元古代时大洋与大陆的分界线——黑沟—铁炉子断裂为准,而马超营—石门断裂仅为陆壳改造区内次级单位的分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河南东秦岭—桐柏成矿区、带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桐柏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以不同时期的板块或地体俯冲或碰撞增生构造分析为基础。根据华北地台南缘由两个早寒武地体所组成,划分出华熊成矿区和嵩箕成矿区。著名的秦岭—桐柏褶皱带即为秦岭—桐柏成矿带;而成矿亚带的划分是以不同时期活动陆缘增生或造山带为根据的,它们分别是中元古、加里东和海西成矿亚带。文中阐述了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并提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板块构造模式,特别是中生代大储内都挤压或A—型俯冲的成岩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The regional lithospheric chemical heterogeneity in-ers that the East Qinling and its adjacent cratonic re-ions,as suggested by some authors,belong to twoeotectonic units,the North China subdomain including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southern continentalhargin(the North Qinling Belt),and the Yangtzeanubdomain comprising the Yangtze Craton and its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the South Qinling Belt).In the North Qinling Belt the metamorphosedolcanic rocks and graywackes of the Early Paleozoicanfeng Group south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QinlingGroup show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resemblinghose of the are volcanies and are graywackes,espectively.The Early Paleozoic granites intruding in hehe Qinling Group also show similar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similar compositional polarities to theare-type granites.The Erlangping Group north ofthe Qinling Group is a volcanic-sedimentary sequenceproduced in an Early Paleozoic back-are basin basedon geochemical evidence.It is therefore believed thatthe North Qinling B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基底组成与构造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基本地质组成上,东秦岭构造基底可划分为华北,北秦岭、佛坪、白水江,汉南和武当六大地体,不同地体的基底组成有明显差异,它们先后于中-晚元古在不同时间段,通过不同的方式而拼合为统一的华夏泛大陆,从而完成东秦岭从原始地壳生长到典型板块构造体制上的转换,是全球Rodinia事件在本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黑沟断裂带及其对东秦岭北坡构造演化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沟断裂带是东秦岭北部分隔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边界断裂。本文围绕黑沟断裂带,阐述了黑沟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对比了黑沟断裂两侧的形成环境、变形特征及变质环境。由黑沟断裂南侧到北侧,存在以下几个变化极向性:形成环境由秦岭大洋环境到华北地台南缘改造大陆边缘环境,改造大陆边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洛南—栾川岛弧环境,熊耳山弧后盆地环境;变形由强烈的塑性变形到弱变形,变质由角闪岩相到低绿片岩相及低于低绿片岩相。在宽坪群内部存在一由南往北的递增变质带,由低绿片岩相→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宽坪群以及黑沟断裂带中存在高压相系。由此,作者从板块构造思想出发,认为黑沟断裂带是以板块结合带存在、发展并控制着东秦岭北坡构造环境的发展演化,其发展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中元古代俯冲阶段,(2)晚元古代推覆剪切阶段,(3)早古生代伸展阶段,(4)早古生代末挤压阶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秦岭丹凤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Ph、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证明早古生代具成分极性的枣园、黄柏岔、石门花岗岩是由于秦岭群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部分熔融,近俯冲带以熔体与熔体的混合、远离俯冲带是前者产生的熔体与后者熔融后的残留相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陈岳龙 《地质科学》1995,30(3):247-258
通过对北秦岭丹凤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Ph、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证明早古生代具成分极性的枣园、黄柏岔、石门花岗岩是由于秦岭群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部分熔融,近俯冲带以熔体与熔体的混合、远离俯冲带是前者产生的熔体与后者熔融后的残留相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东秦岭地区宽坪群的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宽坪群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是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宽坪群的时代及其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华北地台南缘和北秦岭元古代的构造格架、岩浆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无疑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宽坪群的地质特征、同位素年代的综合研究,认为宽坪群不是一般的地层单元,而是一套中元古代俯冲杂岩,其形成时代为1850—1000Ma;宽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