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安徽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大别山北部新发现的榴辉岩主要产于花岗质片麻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中 ,与大别山南部的榴辉岩在产出围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现今榴辉岩南多北少的分布 ,主要是在中生代热隆构造体制下剧烈差异抬升剥蚀 ,中生代花岗岩大面积侵位所致。  相似文献   

2.
曹荣龙  朱寿华 《地质学报》1995,69(3):232-242
安徽碧溪岭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2774±24Ma。它显示大别山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榴辉岩多硅白云母的Ar-Ar等时线年龄(662±13Ma)也同样限定其退变质作用的上界年龄在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学结果与该类榴辉岩严格产出在由大别群组成的太古宙地块中的地质特征一致。我们相信,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变质地区可能是一个晚太古代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地区在中生代三叠纪时期处于南秦岭构造带的东延部分。大别群以及赋存其中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共同遭受晚期的区域动力变质事件。作者分别测得斜长片麻岩白云母Ar-Ar等时线年龄为192.6±3.8Ma,榴辉岩中低角闪岩相普通角闪石Ar-Ar坪年龄230.7±4.6Ma。它们代表大别群片麻岩和榴辉岩两种原始变质岩的印支期改造年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安徽省岳西县桃园寨地区大比例尺火山岩填图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确定了大别山腹地片麻岩基底上残存了中生代火山岩及火山机构。说明中生代之前,大别山体并未大幅度隆升,也非中生代造山带根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才是山体剧烈抬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至少经过5期变形。第1期产生于榴辉岩相变质前;第2期大致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同步.岩石产生紧密同斜褶皱及榴辉岩相糜棱岩;第3期产生于超高压变质岩向中地壳折返的过程中,以榴辉岩的布丁化及基质的透入性剪切为特征;第4期主要形成剪切条带及伸展沿劈理.是大别山碰撞后差异隆升,岩层向南滑脱的结果;最后一期为脆性变形,岩层沿北东向断层产生左行平移。通过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分析,可以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的构造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腹地桃园寨中生代火山机构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存亭  高天山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236-240,T001
通过安徽省岳西县桃园寨地区大比例尺寸火山岩填图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详细研究,确定了大别山腹地片麻岩基底上残存了在生代火山岩及火山机构。说明中生代之前,大别山体并未大幅度隆升,也非中生代造山带根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才是山体剧烈抬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及其对壳—幔循环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 (至 5 .0GPa和 130 0℃ )的纵波速度 (Vp)。超高压榴辉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Vp 及较弱的各向异性。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2 2~ 0 .33km/s·GPa ,超高压榴辉岩的温度系数为 - 3.41× 10 -4 km/s·℃。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的分析表明 ,地幔深部的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后可能包含了两个过程 ,即一部分榴辉岩通过拆沉作用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地表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代表了壳幔物质循环。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可能只存在少量榴辉岩。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东部榴辉岩同位素体系和变质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平 《地球学报》1999,20(4):341-348
大别山东部榴辉岩同位素地这研究反映出三方面的问题:(1)Sm-Nd两点等时线的不确定性;(2)部分高压-超高压变质年龄实际是片麻岩的分析结果:(3)首批发表的“C型榴辉岩”Sm-Nd年龄,测定岩石不是榴辉岩。大别山东部榴辉石年龄反映的是加里东期高压-超高压变质的年代学信息。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榴辉锆石成因及Sm-Nd体系适用性。岩相学是研究榴辉岩锆石成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榴辉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建珍  杜建国 《地质论评》1998,44(3):253-263
本文分析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的产出特点,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所获资料表明大别山榴辉岩与围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其化学成分特征与围岩存在一定的差异,兼有大陆玄武岩和大洋玄武岩的特征。这些岩石大部分可能为板块俯冲过程中带入的大洋岩石残片。在深部变质形成榴辉岩后又随大别杂岩一起被抬升到地表,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苏鲁地区榴辉岩形成时代的地质与年代依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大别山—苏鲁地区变质花岗岩中有大量被蚀变交代的榴辉岩“包体”,及变质花岗岩呈脉状穿切榴辉岩,以及榴辉岩呈脉状侵入浅变质岩层中等野外地质事实,并据相关地质体的年龄资料确定区内榴辉岩应形成于晋宁期。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部分属印支期扬子俯冲陆壳(下地壳)的一部分;大致沿磨子潭-晓天断裂附近分布的含榴辉岩、大理岩和变质橄榄岩的镁铁-超镁失质岩带可能代表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变质构造混杂岩带,它应接近于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缝合线(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以北),而五河-水吼剪切带则可能代表扬子腐冲陆壳内部的1条拆离带或滑脱带。冷却史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峰期变质后初期(230-210Ma)仅抬升到下地壳水平,因而未经历降温过程并具有比大别山南部榴辉岩较低的抬升速率,峰期变质后较慢的抬升速率及相应的近于等温或局部升温阶段也许是造成大别山北部榴辉岩与南部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许是研究区榴辉岩很少见有保留早期超高压变质证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及其震旦纪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区内主要沉积特征识别,确立大别山浊积岩与浊流沉积序列及大地构造背景,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成环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别高压和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的透射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榴辉岩的显微和超微构造的研究仍然不足。榴辉岩主要由石榴石和绿辉石组成,其中石榴石基本上相当于刚性体,除非在很高温条件下石榴石才发生韧性变形[1~4]。因此,笔者对高压和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绿辉石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变质花岗岩常与榴辉岩密切伴生。单颗粒石U Pb定年确定变质花岗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 (75 5~ 714Ma)花岗岩 ,并经历古生代 (384~ 2 84Ma)和早中生代 (2 2 4.5~ 197Ma)两期变质作用。角闪石 (2 0 3.9Ma)、白云母 (196 .4Ma)和黑云母 (180 .8Ma)Ar Ar年龄表明 ,在早中生代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 ,变质花岗岩与榴辉岩一样立即快速隆升冷却 ,直到 180Ma前后这一次快速折返运动才告一段落。双河和碧溪岭变质花岗岩中的榍石、锆石和磷灰石裂变经迹 (FT)年龄表明 ,两个变质花岗岩自 180Ma至 5 4Ma(双河岩体 )或至 5 7Ma(碧溪岭岩体 )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稳定的缓慢抬升期。从 5 4Ma(或从 5 7Ma)~ 5 0Ma(或至5 3.6Ma)进入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快速隆升冷却时期。由此 ,大别山的造山运动结束 ,转入新的缓慢隆升阶段至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石榴石流变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概述了近年来石榴石的晶体结构,高温高压实验,显微构造及其变形机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结合大别山榴辉岩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了石榴石的变形机制及其运动学特征,认为大别山燕窝榴辉岩中的石榴石经受了两期变形作用;早期变形是在榴辉岩相条件下,表现为塑性变形,其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而晚期变形则发生在角闪岩相条件下,表现为脆性变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来自盆地充填记录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忠  李任伟等 《地质通报》2002,21(8):547-553
通过对大别山周缘盆地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大别山中生代构造演化格局。盆地充填序列分析表明,尽管中生代大别山南、北盆山耦合关系不同,但构造体制均经历了前白垩纪挠曲向白垩纪伸展的转化;砂岩物源再造反映中生代南大别山源区剥露尚未大规模触及岩浆弧“根”,剥露深度浅于北大别单元。大别山邻区晚中生代巨厚磨拉石是陆内造山强烈阶段的沉积记录,它们的产出及相关的造山带隆升与该区超高压变质岩快速折返没有直接关系。进一步讨论了恢复大别山物源结构、建立盆地类磨拉石精细地层年代学格架等在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现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榴辉岩(牌楼)P-T-t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重点研究了大别山潜山,牌楼地区榴辉岩P-T-t轨迹,探讨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成因,认为榴辉岩原岩主要是碱性玄武岩,少部分洋脊拉斑玄武岩岩浆早期结晶分异堆晶岩及部分钙质沉积岩。它们在华北与杨子板块碰撞时(260±30Ma),地壳向下俯冲到40-60km处,温度550°-830°C,压力1.1-2.1GPa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构造抬升过程中,榴辉岩产生了角闪岩相、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角闪岩相温压条件:460°-570℃,0.4-0.7GPa。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体成分主要为NaCl-H_2O,H_2O,NaCl-CO_2-H_2O体系,变质作用过程从早至晚由氧化向还原环境转化。熔融包体的发现表明:榴辉岩形成具有局部深熔作用。从榴辉岩产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地区榴辉岩不是一种成因,同时具有B类、C类榴辉岩特征。  相似文献   

19.
榴辉岩的弹性波速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评述了榴辉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速度各向异性、泊松比以及榴辉岩声软化现象的成因 ,着重介绍了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对探讨岩石圈物质组成、莫霍界面性质、超高压岩石对实现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意义。榴辉岩的密度为 3 2~ 3 6 5g·cm-3 ,其中超高压榴辉岩具有更高的密度 (3 4~ 3 6 5g·cm-3 )。榴辉岩的纵波速度 (vp)在 1GPa时为 7 3~8 9km·s-1,其裂隙闭合压力可能高于 1GPa。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3~ 0 4km·s-1·GPa-1,温度系数为 - 3 4× 10 -4 km·s-1·℃ -1。它具有最弱的vP 各向异性 (<3% )。超高压榴辉岩的泊松比为 0 2 54~ 0 2 75。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研究表明 ,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地壳可能依然存在榴辉岩 ,但数量应很少 ;大别山上地幔具有同超高压榴辉岩类似的弹性特征 ;拆沉作用是解释超高压榴辉岩折返机制的重要模式之一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壳幔物质循环作用 ,一部分榴辉岩已拆沉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则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通过其他构造作用进一步抬升、暴露地表。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西部蓝闪榴辉岩U—Pb测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锆石U-Pb法研究了大别山蓝闪榴辉岩的高压低温变质时代和可能的原岩时代。高桥榴辉岩和陈家店榴辉岩给出了基本一致的下交点年龄1138Ma和1127Ma及相似的上交点年龄2872Ma和2647Ma。结合岩石学证据和大别山构造演化史分析,将下交点年龄解释为高压低温变质时代,相当于晋宁运动早期,上交点年龄解释训原岩的可能时代,为新太古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古大别洋最初形成于新太古代,闭合于早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