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浙闽粤东部地热场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研究区的现今地表温泉温度、地温梯度、地表热流值及地壳结构,恢复了古地热场,计算了各期岩浆活动产生的瞬时古地温梯度,初步探讨了研究区的热源及有机质热演化史。指出地幔热流是控制区域性地热场的主要因素,岩浆热流控制了局部高地热场的分布,构造活动产生的剪切热流对俯冲带及剪切带的瞬时古地热场有重要影响。研究区的有机质成熟度在总体处于过成熟的背景下,仍存在局部的成熟或成熟晚阶段的异常区,有可能成为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发资料和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热储层、地热流体、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场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盆山结构区的地热储盖层组合和地热条件的异同性,指明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勘探靶区。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大地热流值为中低热流值,地温梯度在16~30°C/km之间,地热源受活动断裂和基底构造控制明显,发育传导型水热系统,多属中低温(<90°C)地热资源;(2)四川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主要受盆地构造、地层分布和水文条件等控制;(3)海相层系至少存在4个岩溶型热储层,陆相地层局部偶夹1~2个砂砾岩型热储层,地下水多为SO4—Ca型微咸水。研究建议以中~下三叠统和中二叠统岩溶型热储为重点层系,尤其在川东和和川西地区二者勘探潜力较大,其次优选其他海相层系岩溶型热储进行勘探,而陆相碎屑岩热储层盖层、地下水补给和热源...  相似文献   

3.
西宁盆地热储构造概念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西宁盆地地热地质条件的研究,在Donaldson管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西宁盆地热储构造概念模型是大地热流为热源一低热导率岩层聚热-深循环逐渐加热受迫对流为机制-构造控水控热。进而揭示出,尽管西宁盆地地热异常分布范围较广,但也并非“遍地有热”。在生产实践中,关键是要较为准确地确定地热井的最佳构造部位和找到高渗透率的热储。  相似文献   

4.
返揭法是利用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基底热流和沉积层物性参数来确定盆地内各地层的热流及地下温度场分布的一种方法。将基于这一方法研发的软件与基于角点网格建立的三维构造-地层格架模型耦合起来,以东营凹陷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和古地热场重构,计算并显示了该凹陷在各演化时期的温度和热流三维分布状态。盆地基底古热流是实现盆地地热场模拟的基础边界参数条件,与其他方法相比,返揭法的优点是在计算盆地基底古热流时,可以避开因为构造-岩浆热事件造成的局部古大地热流值异常,而直接采用较稳定的地幔热流值来反演求解。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较小,只要将该模拟模块与附加地热场模拟模块集成起来,便可完整地实现复杂盆地的古地热场演化模拟。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热成因类型主要有断裂构造型、沉积盆地型及煤层自燃型3种。采用归类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全疆典型地热区(带、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赋存规律等,将区域地质构造、次级构造、大地热流背景及热源、地热水源流体等确定为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的主控因素,总结出5类地热系统控热模式,为指导地热资源勘探工作具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南缘温、热、沸泉及喷气孔等地热显示以数量多、分布广为特征,大多数温泉沿块体边界及活动构造带出露,是研究川滇地区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想的场地。针对区内817组温泉水化学资料,选用4种地球化学温标计算了热储温度并选取可能的热储温度,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确定以热储温度表达的浅层地热场。结果显示,浅层地热场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藏东昌都-波密构造区、松潘-甘孜构造区及红河断裂带以西三江构造区地热异常显著,滇中及滇东地区浅层地热异常不明显,云南地区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通过与地幔速度结构、氦同位素、花岗岩分布及壳幔热流结构对比发现,腾冲火山区、通关-宁洱火山区、松潘-甘孜地块的香格里拉和康定地区,以及汶川地区浅层地热异常与地幔软流圈上涌有关;而地热异常区内壳幔热流比值(Qc/Qm1)高的地区则与花岗岩放射性成因热有关。近年来的强震(Ms≥6.0)震中绝大部分位于地热异常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或地热梯度带上。深部流体作用及岩石圈热结构不均一性对强震的孕育过程有重要影响,可能是触发大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健  史杰  姚鑫  李钦  常志勇 《中国地质》2018,45(4):681-692
帕米尔东北缘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受控于公格尔拉张断裂作用的塔什库尔干盆地,活动构造强烈,高的大地热流值和丰富的地下水,使其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基于塔什库尔干盆地北部的曲曼地区地质构造、湖相地层年代学调查研究,该地区发育晚更新世的NNE向f_1和f_2正断层以及第四纪沉积物之下存在隐伏的近EW向的断层f_3。这3条断层是塔什库尔干断裂在不同构造演化时期形成的次级断层。结合EH-4电磁成像和钻孔及抽水试验等资料表明NNE向f_1和f_2正断层是地热系统的导水通道,而近EW向f_3断层为导热通道。该地区地热模式是大地热流为热源-地下水深循环逐渐加热-构造控水和控热。  相似文献   

8.
刘峰  王贵玲  张薇  岳晨  陆川  黄起伟  欧小科 《地质学报》2020,94(7):1950-1959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初步查明燕山中部大地热流特征及浅部-深部岩层热物性特征,填补了大地热流值测量空白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热结构概念模型,估算其深部地温分布。研究得出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值变化较大,平均约57 mW/m~2,与周边温泉水温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七家-茅荆坝地热田大地热流值较高,为74.9 mW/m~2。通过深部地温分布计算得出七家—茅荆坝地区居里面埋深为21.5~22.8 km,莫霍面温度约815℃,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本文所建立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地热流体水化学、同位素以及热储岩石热物性测试,分析了延庆地热田大地热流特征、地热流体补给来源、年龄、循环深度以及热储温度等,从源、通、储和盖四方面系统总结了地热田成因。结果显示:延庆地热田属于由正常大地热流加热的非火山型地热系统,热田内大地热流值为75.6m W/m~2,地热流体补给来源于延庆西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热田内三个主要热储中的地热流体年龄和循环深度存在一定区别。燕山期花岗岩、白垩系砂岩和蓟县系白云岩热储中地热水年龄分别为15~21ka、28ka、48ka。花岗岩和砂岩热储中地热流体循环深度约2500m。白云岩热储中流体循环深度为2900~3600m,热储温度分布范围为80.5~98.3℃,平均热储温度90.6℃。  相似文献   

10.
云南保山盆地是典型断陷盆地,众多温泉沿断层带出露,推断该盆地热源为地慢热流,热通道为盆地边缘的大断裂,盆地新近系、第四系粘土质岩等为地热良好的热储盖层,盆地地处高热流区,保山盆地具有较好的热源、热通道、热储盖层条件,地热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胶东半岛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边缘内侧,是地壳长期稳定缓慢隆起地段,区内地质构造发育,大部分温泉出露在背斜核部,NE、NNE向与NW、NNW向断裂交泯外,地热系统属中低温深循环对流型,略为偏高的大地热流是其主要热源,地表水是地下热水的补给水源,地下水通过发育在花岗岩和变质岩中的断层或断裂破碎带,下渗和深循环对流,在径流过程中不断吸取围岩热量成热水,沿断裂上升过程中,与地下浅部裂隙水混合而成为化学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贵德扎仓寺地热成因机理及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卫星热遥感影像及航磁、重力异常的宏观性解译热异常空间分布特征,野外实地调查温泉的出露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分析研究青海省贵德扎仓寺温泉的热源通道、入渗通道,从而讨论其成因机理和开发利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扎仓寺温泉泉口温度为93.5℃,与当地气压有关;大气降水和热水沟上游沟谷水为补给源,近东西向张裂为入渗通道,中三叠统砂板岩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γδ52)接触变质带为径流通道(热储层),中三叠统砂板岩为盖层,北北西向热光断裂(F1)为热源通道,属断裂-深循环地热类系统类型;径流通道(热储层)温度可达136.0℃,具备蒸汽发电示范背景条件,而F1断裂带附近2000 m深度温度可达195.0℃,具备干热岩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福建无岩浆热源的深循环水热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志杰 《现代地质》2012,26(1):85-98
近年来对福建省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水热系统的呼声甚高。因而在福建是否可能存在具有岩浆热源的高温热田再次成为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福建省地热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温泉分布状况、地热系统的特征、深部是否存在岩浆热源以及地壳的热结构,系统论述了福建深循环水热系统的特征。认为由于地质构造条件所决定,福建有大量的温泉出露,其中大部分为中温水热系统(90~150 ℃)和低温水热系统(<90 ℃),均属受断裂控制的深循环水热系统,皆为温水热储。极少数高温热水系统(>150 ℃)也仅仅是地下水沿断裂循环的深度较大所致。笔者认为福建不具备形成“有岩浆热源的水热对流系统”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张涛 《山东地质》2011,(12):11-16
对胶东半岛出露的14处温泉的水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胶东半岛温泉水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海水补给,年龄以现代水为主。胶东半岛温泉水与围岩矿物未达到完全平衡,不适宜用Na,K,Mg地热温标,玉髓的地热温标显示胶东半岛温泉热储温度在81.26~108.93℃之间。对下一步胶东半岛的温泉地热勘查、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川昭觉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位于甘孜—新龙—理塘地热带的延伸区域内,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利用率低。为了揭示川西甘孜—新龙—理塘地热带热循环机理,助力当地的扶贫攻坚,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选择四川昭觉竹核温泉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竹核温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补给区的温度约为14.71 ℃,补给高程为3 345~3 560 m;采用SiO2地热温标法计算出热储平均温度为95.41 ℃,利用混合模型和硅-焓图解法估算出大温泉的混入冷水比例分别为77%、75.95%,小温泉的混入冷水比例分别为81%、78.61%,储热循环的深度范围为3 426.38~3 766.81 m;竹核温泉受木佛山断层和竹核断层等断裂带控制,在地热深循环的过程中与浅层冷水发生混合,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出露地表形成了以“大温泉、小温泉”为中心的中-低温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16.
川东断褶带背斜高陡,沿断褶带泉眼众多,流量丰沛。受构造裂隙和河流切割的双重作用,在河流切割低点多可见温泉出露。仙女山温泉位于川东断褶带铜锣峡构造最北端三叠系下统须家河组砂岩地层中的浅表裂隙当中,泉眼温度38~40℃,泉口有青绿色泉华沉淀。用地温梯度法估算出地下水循环深度略大于1000m。对比当地地层为嘉陵江组的深层地下水,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认为仙女山温泉地下水沿着高渗透率岩溶裂隙岩层上升成泉。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沥鼻峡热储构造上的温泉和地热井勘查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沥鼻峡背斜具有典型的层状热储结构特征,是目前华蓥山复式背斜钻获地热水水温最低的热储构造,地热水以硫酸钙型水质为主,目前已知地热井和温泉具有水温普遍低于37℃和水量衰减较明显的特征.初步认为钻获地热水温低可能与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沥鼻峡热储构造上的温泉和地热井勘查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沥鼻峡背斜具有典型的层状热储结构特征,是目前华蓥山复式背斜钻获地热水水温最低的热储构造,地热水以硫酸钙型水质为主,目前已知地热井和温泉具有水温普遍低于37℃和水量衰减较明显的特征.初步认为钻获地热水温低可能与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西藏朗久地热田及其温泉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西藏朗久地热田位于喜马拉雅——冈底斯微板块北西缘,区内构造、岩浆与变质作用强烈,在构造活动与河流的共同作用下其热储盖层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冷、热水发生混合。区内碳酸盐岩广布,未完全冷却的花岗岩为地热田的热源,热储平衡温度在191.11~213.85℃之间。区内地表水为HCO3-Ca型,温泉水阴离子为Cl-HCO3型,阳离子为K-Na型。温泉水TDS为2000~2300mg/L,Na+/Cl->1,其演化程度介于部分成熟水与未成熟水之间,水岩反应尚未达到平衡。几种典型热液矿物饱和度指数均大于零,区内热液蚀变作用对温泉水化学组成贡献较大;温泉水PCO2>2000Pa,与背景值形成较大的梯度差,会发生强烈的CO2脱气。   相似文献   

20.
张红红  高焕毅  李苹 《地质学报》2019,93(S1):184-191
按照三级、四级大地构造单元,凸起、凹陷的界线、构造断裂带、地热异常的范围等,将鲁西北地热区划分为若干地热田;在参考鲁北地区馆陶组、东营组热储埋深、厚度、水化学类型、水量、水温等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地热规划、开发利用情况及行政区界等,将东营凹陷地热田进一步划分为5个地热区块;通过对东营凹陷地热田已有钻探资料和区域地热地质资料的研究,结合勘查项目研究成果,分析了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补径排条件、地温场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阐述了地热田边界条件以及地热地质特征,东营凹陷地热田蕴藏着丰富的中低温地热资源,热流体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水,矿化度较高,主要由周边山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形成,并建立了地热田成因机理概念模型,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