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树木年代学丰富的内容和知识体系, 成熟的研究方法, 为区域尺度上研究水文变化提供了精确的方法. 基于树轮重建水文, 认识过去长期自然水文变化格局, 合理规划与管理水资源的价值, 使树轮研究在水文气候变化研究中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 树轮水文学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 成为继树轮气候学之后又一快速发展的应用学科.在理解树轮水文学科学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 介绍了基于树轮重建水文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从重建径流、重建极端水文事件、重建降水及重建湖泊沼泽水位等4个方面综述了国际树轮水文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并简要的概述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树轮年代学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雪梅 《第四纪研究》1997,17(3):265-271
树轮年代学是一门研究树木木质部年生长层,以及利用年生长层来定年的科学。由于树轮不仅是一种定年工具,它本身还可提供树轮生成时的环境要素信息,为一种环境变化的代用资料。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在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树轮年代学受到愈来愈广泛的重视,在近期内取得了长足的、惊人的进展。本文仅在树轮长年表的建立,树轮年代学生物基础研究──模式研究,利用树轮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研究,以及树轮的图像分析等几个与环境变化研究相关的方面和本学科目前研究热点的若干进展,予以概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赵井东  王杰  殷秀峰 《冰川冻土》2013,35(1):119-125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最积极的外营力之一, 对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旋回中冰川进退留下的丰富且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的研究, 不仅能重建古冰川时空演化的规律, 在构造活跃的山区还可为山体抬升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012年8月, 中国从事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学者相聚兰州, 总结了以技术定年为主要特征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新阶段取得的成绩与突破, 并探讨了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会代表认为, 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促进了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展, 现阶段及今后应着重加强与开展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精确年代学框架的建立是现阶段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重点; 2)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老冰碛的追溯及其年代测定是回答我国第四纪冰川开始发育的关键, 也是理解青藏高原构造抬升与冰期气候耦合的内在要求; 3)我国东部(105° 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澄清, 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树轮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树轮生态学体系庞大, 涉及众多研究方向, 讨论主要限定在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上树轮气候响应模式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和狭义树轮生态学所定义的虫灾、火灾以及涉及人为活动影响如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 基于讨论所限定的树轮生态学的部分研究领域, 通过与国际研究水平的对比, 找出我国树轮生态学研究的不足, 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国内树轮生态学的发展. 通过吸取国外先进成果从而弥补国内树轮生态学研究的不足, 结合全球变化研究的背景, 在不同区域开展树轮生态学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 定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树轮生态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是树木年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理解树轮水文学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的研究方法,综述了国际上利用树轮资料重建径流量的研究进展。从研究区域、思路与方法、应用领域等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中国利用树轮资料重建河流径流量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结论表明,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长尺度的径流序列,能更好地满足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规划的需要,能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冰川是地壳上重要的地质体之一,开展冰川构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冰川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也开拓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文章分析了冰川变形的各种物理参数,并以绒布冰川和阿厄玛卿冰川为例阐明了我国冰川构造的基本特征,如冰川构造变形的多样性,冰川构造发育的层次性及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某些特点等,提出了我国冰川构造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7.
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山的Ghulkin冰川是距离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最近的典型冰川之一,其冰川的进退变化影响着喀喇昆仑公路改建工程的线路设计与工程施工.为了追溯Ghulkin冰川的活动历史和查明近期进退变化,对过去200 a的相关文献和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开展了2008-2011年野外定点观测,总结与分析了Ghulkin冰川冰舌的活动历史与近期变化.研究表明:Ghulkin冰川在1885-1980年近百年间经历了3次前进和3次后退,在此期间冰川波动了625 m;1913-1925年冰川处于显著的前进状态,1966-1978年冰川有小段距离的前进;2008-2011年K676+660处泥石流沟道逐年抬升,2011年南坡冰川融水由K676+660改道至K676+450;2010年的南坡冰舌较1994年后退了300余米,2011年的南坡冰舌较2010年后退了15.066 m,可见在2010-2011年期间冰川处于局部短期后退状态. 中巴公路冰川泥石流等灾害不但受区域气候的影响,而且还受冰川变化的影响.未来气候变暖将会导致冰川的强烈消融和后退,冰川融水携带大量冰碛体,形成大型的冰川泥石流,对公路的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8.
姜英  陈建军 《地质科学》2009,44(1):159-182
山岳冰川发育是否同步于北半球冰期,西风与季风对山岳冰川发育的控制作用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冰川年代学研究的关键.近年来就地宇宙成因核素和光释光测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山岳冰川发育规律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山地获得的冰川年代学数据,发现该地区山岳冰川发育与北半球冰期不同步,冰川发育贯穿于整个MIS 3阶段.在MIS 2阶段冰川活动峰期明显滞后于北半球末次冰期冰盛期.但是,山岳冰川对Heinrich Event 1和Younger Dryas两次快速气候波动事件有显著响应.这可能说明了西风作为纽带可以将北大西洋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联系起来,同时,来自南方的季风对高原冰川的发育也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造山带地区的冰川进退与高原抬升、地貌及气候之间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布哈河流域树轮宽度指数与NDVI植被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来自青海湖流域乌兰和天峻的树轮指数和1982-2003年逐月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及气候数据, 在分析树轮指数及草地NDVI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树轮宽度指数序列与青海湖布哈河流域草地NDVI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树轮宽度指数及草地NDVI主要受6-8月份的水热条件的影响, 温度与同期树轮宽度指数及草地NDVI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而降水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树木年轮指数序列与6-8月草地NDVI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与8月份的NDVI相关性最强.树轮指数与草地NDVI间的显著相关性为研究该地区草地过去的动态变化提供了基础, 利用乌兰和天峻的两条树轮指数重建了8月份NDVI的千年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县周边的冰沟、青羊沟和扎麻什林线地区的祁连圆柏进行了树芯采集, 建立了祁连山中部3个样点林线处祁连圆柏的树轮宽度年表. 相关分析显示, 树轮宽度与前一年积雪深度和当年3-6月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同时, 建立了树轮宽度与前一年9月份积雪深度的转换函数方程, 解释方差为35.9%, 树轮-雪深重建数据能较好的反映积雪深度变化. 重建序列显示, 自1740年以来, 研究区共有3个积雪深度高值时段, 分别为1740-1780年、1825-1880年和1910-1980年. 并且, 在长时间尺度上, 积雪深度变化与祁连山地区以及中国西部其他地区的冰川进退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另外, 积雪深度在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上都与温度变化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法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冰川长度是冰川编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冰川变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冰川轮廓矢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从冰川形态角度提出了针对单一盆地与单一出口、复式盆地与单一出口、冰帽三种类型冰川的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案, 并在GIS软件支持下实现了冰川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冰川中流线的自动提取. 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喀纳斯冰川、古里雅冰帽和野牛沟冰帽为例, 分别提取了各条冰川的中流线, 结果表明SRTM和ASTER GDEM两类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冰川海拔最高点与最低点的位置判别影响较小; 对单一盆地与单一出口类型冰川中流线实现了自动化提取, 而对于复式盆地与单一出口冰川类型和冰帽类型, 在冰川中流线提取中仍需专家知识支撑. 与我国第一次冰川编目中的长度数据相比, 本方法提取的冰川长度数据更加合理, 对于补充与完善我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持对祁连山七一冰川运动变化情况观测的连续性,进一步揭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山岳冰川的运动变化规律,对布设在七一冰川表面的花杆进行了定期观测,获取了2012年7-8月以及2013年8-9月冰川考察期间的最新观测数据(花杆位置、冰川末端边界以及物质平衡等数据资料),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七一冰川表面的运动状况以及末端进退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空间分布特征方面,七一冰川在横剖面以及纵剖面的运动保持了一般山岳冰川的运动规律;横剖面上,主流线附近冰川运动速度较两侧运动速度要大;纵剖面上,由冰川末端到零物质平衡线,冰川运动速度逐渐增大;运动方向上,七一冰川运动速度矢量大多沿主流线向下运动,或者稍微偏离主流线一定方向. 在冰川运动速度时间分布特征方面,七一冰川在消融季与非消融季的运动速度差异显著,消融季运动速度要明显大于非消融季运动速度. 最近几十年,七一冰川整体运动速度呈现出了逐年减小的趋势. 在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冰川末端退缩了大约5~7 m,退缩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新疆哈密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冰川是该区主要的供给水源。为了对该区冰川和水文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变化做出合理评价和预估,以榆树沟6号冰川和庙尔沟冰帽为代表,结合野外实测资料以及近年来在冰川变化领域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哈密地区冰川近年来的变化过程及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1972-2011年,榆树沟6号冰川厚度平均减薄20 m,减薄速率约为0.51 m/a,冰川末端退缩254 m,年均退缩约6.5 m。由于强烈消融,冰川表面径流发育明显,且在末端有冰碛湖形成。相比之下,庙尔沟冰帽消融速率相对较小,对气候变暖的敏感度较低,这与冰帽类型和所处海拔较高有直接关系。综合分析发现,流域有无冰川覆盖及覆盖的比率大小,直接造成哈密地区不同流域近期河川径流变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ASTER影像对慕士塔格-公格尔山冰川解译与目录编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以帕米尔东缘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山为试验区,利用2001年ASTER遥感数据,综合空间锐化增强处理、比值图像取阀值和目视判读等提取冰川边界;利用ASTER的同轨立体像对提取DEM,区分表碛覆盖的冰川范围;自动、半自动和人工量算冰川的有关参数,进行冰川解译和新的冰川目录编制.与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对比分析,1962/1966-2001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退缩了67.89km2,占总面积的(6.2±1.0)%.结果表明,运用高分辨率的ASTER遥感资料可快速、直观地实现基于GIS的冰川编目,方便地观测冰川的动态变化,从而节约冰川编目和观测冰川变化的时间和经费,在实践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云南玉龙雪山第四纪冰期与冰川演化模式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云南玉龙雪山高峰区有现代冰川19条,面积11.61Km^2,冰川融水汇入金沙江。在现代冰川外围有丰富的古冰川遗迹,可划分3次更新世冰期,即大理、丽江和云杉枰冰期。相当于欧洲阿尔卑斯的玉木里斯和民德冰期。其中以丽江冰期冰川规模最大,当时,河水冰期的白水河冰川长2.5Km,冰川 演化模式与梅里雪山、贡嘎山东坡相同,均属藏东南型,而与青藏高原广大高山区以例数第三次冰不川最大规模有别。主要是它们位于青藏高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典型冰川表面高程近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尼玛卿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是黄河源区冰川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该区域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对于冰川水资源评估及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TerraSAR-X/TanDEM-X数据的干涉测量方法获得阿尼玛卿山区冰川的高分辨、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与SRTM DEM进行差分获得该区域冰川2000年至2013年间的表面高程变化。对比发现:近13 a来该区域典型大冰川表面高程整体均有所下降,唯格勒当雄冰川末端区域冰川表面高程平均下降(4.16±3.70)m,冰舌中部表面高程有所增加,冰川末端区域表碛覆盖范围有所增加;哈龙冰川表面高程从末端往上呈递减下降的趋势,平均下降(8.73±3.70)m;耶和龙冰川表面平均下降了(13.0±3.70)m,但从冰川末端往上1.6 km区段表面高程平均增加约25 m,冰舌中部表面高程下降明显,对比冰川编目数据、Landsat TM图像可知,该冰川在2000年至2009年间发生过跃动,冰川末端位置前进了约500 m。总体来说,即使存在个别冰川前进现象,该区域冰川在近13 a间仍处于退缩状态。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地形图和Landsat系列影像的目视解译获取冰川边界, 分析得到1971 - 2015年羌塘高原藏色岗日冰川变化。结果表明: 2015年研究区有冰川84条, 总面积(297.65±4.29) km2; 1971 - 2015年冰川持续退缩, 面积减少(19.32±24.31) km2, 年均退缩率为(0.14±0.17)%, 退缩较慢; 五个时段年均退缩速率分别为(0.12±1.46)%、 (0.20±0.32)%、 (0.12±0.50)%、 (0.01±0.57)%和(0.16±0.31)%。消融期(5 - 9月)温度的上升是研究区冰川退缩的主要驱动力。小规模冰川(<0.5 km2)的退缩率14.00%大于大规模冰川(>2 km2)的5.58%; 北朝向冰川的退缩率8.06%大于南朝向冰川的4.16%; 冰川数量由78条增加到84条反映出大冰川在退缩的过程中分裂成小冰川; 2条冰川末端发生前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王宗太  刘潮海 《冰川冻土》2001,23(3):231-237
中国冰川分布,在西北形成了冰水绿州景观,在塔里木盆地和雅鲁藏布江周围形成5个巨大的冰川集结中心,用“冰川覆覆盖度”评价,干旱山区的高山有较大的冰川发育能力。“冰川中值”标志的冰川分布高程,向青春高原内部逐渐抬升。冰川的进退幅度,向低能量冰川区域小,冰川形在型因地而异,分化成“高山型”和“高原型”两大类型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