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强根  王晓蕊  马维峰  罗欣 《地球科学》2021,46(4):1505-1517
如何构建一个性能可动态扩展、数据和信息可以共享、具有动态服务扩展能力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引入领域模型将系统拆分为许多业务功能单一的、以独立的进程运行在OpenShift容器云平台的容器中的微服务,设计并构建了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OpenShift为快速部署微服务,动态扩展系统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其负载分区策略很好地为大流量、高并发的重点业务提供了流量隔离和保障.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构建基于混合云的大型综合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冒建  路璐 《城市地质》2015,(Z1):146-149
功能需求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首要任务,对整个平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数据管理、动态监测,预警分析、会商上报、应急管理、三维展示和系统管理7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其中预警分析中模型的构建和实现,是预警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平台的建设可实现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化运作模式,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对于保证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的设备布设、系统建设、平台功能、运行现状阐述其建设与实现过程。目前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达到地质灾害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灾害点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做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等10个模块。现阶段所有的普适性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平台,能够高效支撑地灾预警工作。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支持多种预警模型进行判别;当监测数据发生变化触及预设判别模型时,能够自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通过系统试运行,已经有了成果监测预警的案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监测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体系是针对九寨沟景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灾特点,构建地质灾害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服务平台,为全面提升九寨沟景区防灾能力、加强安全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平台布设了地表位移、裂缝变形、泥位、雨量等多种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一体化体系,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让受威胁的人群快速转移撤离。  相似文献   

5.
委民正 《福建地质》2023,(3):211-216
平台依托“天地图·福建”,利用三维地理信息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了连接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三维立体监测大数据中心,并实现了数据汇集、灾情预警和灾情处置的信息化闭合管理功能。正式上线运行2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多源监测数据的自动汇聚和分析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监测数据在集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为了实现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自动化,本文结合项目实际需求,开发了一套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集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监测数据入库标准、异常数据处理技术等,并将先进的存储理念引入地质灾害监测工作中,借助于系统服务(System Service)的思想,实现了监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并实时汇聚入库,在监测数据平台上无缝集成各种监测数据,达到了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开展三维地质建模的目标,不应当只是实现地质体框架的可视化表达,而应当同时实现地质大数据的聚合、管理、挖掘、分析和共享。然而,传统的方法和技术难以实现顾及地质语义的结构-属性一体化三维地质建模与耦合表达。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虽然便于多源数据、地质先验知识、结构-属性的融合建模,却仍然受到数据结构表达能力不足、三维训练图像难以获取和非平稳现象的限制。面向地质大数据集成与管理的要求,详细讨论了三维地质建模中的空间数据模型、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结构-属性一体化集成建模方法、以及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地质大数据集成与管理的框架与模式。发展新型的面向地质结构-属性耦合表达的统一空间数据模型,以及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协同的三维地质结构-属性一体化集成建模技术体系,着力构建出地质大数据的聚合、集成、管理、挖掘和分析的可视化环境与操作平台,是未来三维地质建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钊  李敏  韩征  张雪  罗勇 《城市地质》2018,(2):98-103
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将建成为地质勘查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型"大数据平台,其中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前平台已实现了初步的集成、整合。而WebGIS技术是传统GIS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监测预警平台搭建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以Arc GIS Server构建的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信息,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技术手段上使用B/S模式,以ArcGIS API For Java Script搭建框架,实现空间数据的展示、交互、分析等功能,为加快推进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前期探索。  相似文献   

9.
斜坡地质灾害的频发常常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降雨诱发的斜坡地质灾害问题日益严重。鉴于传统数据库不能有效地管理空间数据的局限性,采用ArcSDE Geodatabase和SQL Server空间数据库技术有利于对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各种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统一、科学地管理。从数据准备、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三大方面介绍了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最后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对该数据库进行实例验证,充分地论证了该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系统设计要点和系统功能特点,并对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系统采用部署灵活、扩展性强的三层体系结构,基于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与实现,以分布式架构集成异构的数据源,并建立了模型库管理决策模型。系统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据数学模型为核心,应用数据库技术、基于FeatureBase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了融合通用地理信息功能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业务功能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实现了地质灾害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分析、决策、发布的一体化平台。现场实施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能有效为职能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服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监测的基础是获得大量可靠的现场数据。因此,在地质灾害监测中采用了大量的监测仪器设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依然沿用在仪器中将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混在一起的开发模式,那么将对仪器的维护、升级等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现在比较流行的嵌入式系统有Linux、Vx Works、QNX、Palm OS、Win CE、uC/OS-II等,这些系统各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从综合性方面考虑,以开放源代码为基础的嵌入式Linux具有明显的优势。将嵌入式Linux作为这些仪器设备的系统软件平台,可以大大降低监测数据转换的复杂性,很好地实现监测数据的通用性。为最终实现仪器设备的标准化开辟一条新思路。论文阐述了嵌入式Linux技术,并对嵌入式Linux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本文探讨了基于网络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并结合地质环境专业知识,建立集数据发布、管理、查询、共享等为一体的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数据网络发布与共享平台的设计过程,并以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群测群防、预警预报、巡查与监测信息为数据源,实现了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发布平台的建设,进而为政府、社会公众等进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比例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量重大工程建设、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各类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民生改善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带来了挑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能够为灾害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防治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由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入手,着重分析讨论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监测预警既有成果和研究现状。然后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方法和主要监测预警模型的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讨论了"3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研究现状和实践应用;最后详细讨论了目前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在三峡库区和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最终结论认为,"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各行业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以"3S"技术为基础,集观测、研究、风险评估、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为一体,有机结合各相关学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诱发灾害的因素和发生强度,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的时间、地点、发生强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环境公报》(2004—2018年)和北京市水务局发布的《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8年)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分析了近15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类别构成和时空分布规律。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种类型,其中崩塌是北京市发生数量最多的地质灾害。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分布广泛。大部分灾害发生在汛期,表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极端强降雨发生后,不同类型灾害集中暴发。近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关的科研、监测预警技术等地灾防治工作仍需提升。本文的相关结论来源于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为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是一项非常态工作,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关键是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技术贮备。本文是作者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基本特点,总结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组织和应急技术工作特点,将群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工作划分为灾情预判、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工程处置和安全选址5个阶段。在分析国外技术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6.
GPRS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地质灾害的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现场监测往往会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目前的技术状况,利用网络通讯,研究及开发地质灾害远程实时遥控、遥测与数据双向传输已成为可能。这项新技术不仅使灾害监测的管理者、决策者与专家随时观察灾害现场监测参数变化,而且通过监测网络,将处理意见反馈到监测站,对实时观测灾害现场动态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将GPRS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的监测中,可以很好地实现地质灾害的远程自动化监测。从而为地质灾害的防治、预警开辟一条新思路。文章阐述了GPRS技术,并对GPR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青岛崂山地区一直都存在着地质灾害及隐患,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更是加剧了改造环境的人类工程地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崂山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存在,而且增强了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近年来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区内地质灾害隐患更是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有些已经造成了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区内开展地质灾害研究,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青岛崂山区为实证,针对旅游背景条件下地质灾害隐患存在区域已经建立的灾害监测系统,对监测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和气候因素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强降雨仍然是灾害引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与隐患的存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本文为崂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了地质灾害变形方面的参考资料,并为旅游地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质灾害研究拓宽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简要评述了地质灾害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发展现状、滑坡灾害多种监测预报判据的利弊。利用综合信息处理决策方法,提出了基于权变理论的滑坡灾害监测预报新思路。分析了滑坡成灾的权变特征、环境因素和决策因素,建立了滑坡灾害预报决策概念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在预报决策中应遵循的动态性及满意性原则,为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无人值守地应力综合监测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安装在青藏铁路沿线一种新型的无人值守综合地应力监测站。该监测站采用无线GPRS通信技术,通过Internet连接到安装在北京的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应力监测局域网中心端服务器,实现数据交换和监测站的远程控制,该项技术克服了传统地应力测量需要人工现场信息采集的弱点,使用数据终端来实现地应力监测的自动化。该监测站能够进行青藏铁路沿线的昆仑山、安多、羊八井深孔应力监测和昆仑山西大滩昆中断裂位移监测,可以对青藏铁路沿线地球物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地质环境数据及地球动力学过程实现不间断的监测,为青藏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和地震预报、高原环境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增强了对青藏高原地质灾害、地震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群测群防体系具有发现预警难、人员巡查难、变形监测难等问题,科研型专业监测设备又有着成本高、功耗高等问题,难以推广。自贡市采用功耗低、成本低、数据化、实时化的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作为传统监测预警的补充,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式通过传统的群测群防预警模式——人技结合的专业监测预警模式——"三统两分一考核"的综合监测预警预报模式的三级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地质灾害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