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2.
刘亮明  周瑞超  赵崇斌 《岩石学报》2010,26(9):2869-2878
为探讨构造应力环境对浅成岩体成矿系统的制约,以安庆地区的月山岩体及其所形成的安庆铜矿床为例,在传统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假设不同的力学边界条件进行岩体冷却过程动力学的计算模拟实验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没有构造应力作用时,在岩体的接触带上不可能形成有利成矿定位的局部汇流扩容空间,挤压和拉伸作用都能够在岩体接触带形成局部汇流扩容空间,但二者的空间分布规律有着极大的差别,只有拉伸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动力学计算模拟实验能在已发现矿体部位形成汇流扩容空间,表明构造应力环境对成矿定位的汇流空间的制约以及拉伸构造应力作用对月山岩体成矿的重要贡献。在拉伸构造应力和无构造应力作用时,接触带上的流体压力都是随着变形的进程而趋降低的,只有在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流体压力才会有一个超压的过程,流体超压是形成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机制。可见挤压环境才是一种有利于斑岩型矿床成矿的构造环境,铜陵-安庆地区缺乏与矽卡岩矿床相对应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原因之一是成矿时处于一种拉伸的构造应力作用环境。  相似文献   

3.
安庆铁铜矿床是安徽沿江地区具代表性的大型铁铜矿床之一,其形成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分析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矿石和围岩的硫、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矿床具有显著的水平分带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6.5‰~10.6‰,变化大,闪长岩浆为成矿提供了大部分硫,前三叠纪碎屑地层和三叠纪围岩提供了部分硫;从闪长岩体到围岩,δ~(34)S值呈V字型变化,是不同来源硫混合的结果。碳酸盐矿物δ~(13)C范围为-5.5‰~2.0‰,从外带到内带呈下降趋势,表明碳主要源自岩浆热液,混入了部分地层碳。近矿围岩中δ~(13)C和δ~(18)O值相对地层偏低,是流体改造作用的结果。外接触带致密块状磁铁矿体具有最低的δ~(18)O值和部分贯入成因地质特征,可能为高温流体沿接触带和断层贯入充填的产物。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可能存在流体贯入充填与热液交代两种成矿形式。高温富铁流体贯入接触带形成了外带块状磁铁矿体,其分异热液与闪长岩体的交代作用、地层流体混入等综合作用形成了矽卡岩型铜矿体和含铜蚀变闪长岩,二者在空间上的叠加构成了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不同成矿方式的叠加导致了矿床分带及元素迁移特征有别于典型矽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4.
肖凡  王恺其 《地学前缘》2021,28(3):190-207
斑岩矿床的成矿机制是一种典型的力-热-流多物理场耦合的岩浆-热液过程,因而从成矿动力学数值计算模拟的角度研究斑岩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对揭示斑岩岩浆-热液系统动力学演化机制及其成矿响应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兴铜矿(包括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作为目前中国华南已发现的最大斑岩型铜矿床,是研究(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的一个典型的重要窗口。前人已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年代学、同位素以及成矿流体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从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角度对德兴铜矿成矿作用过程进行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为此,本文以德兴斑岩铜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总结分析其成矿过程的地质概念模型,进而将侵入体形态(包括长轴及短轴长度)和倾伏角、控矿断裂倾角与宽度作为几何模型中的变量,构建由这些变量组合控制的几何实体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斑岩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中应力场、流体场以及热力场三者的耦合关系及其数学-物理方程,构建德兴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动力学模型,建立相应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最终,设置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进行力-热-流三场耦合的数值模拟实验,并根据不同侵入体产状及断裂构造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探究德兴铜矿床断裂和侵入体产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较小的断裂构造宽度更易造成岩矿石局部破裂,便于流体弥散而形成浸染状或微-细脉状的斑岩矿化;(2)较大体积的岩体以及较小的岩体倾伏角度对斑岩铜矿床的形成相对有利;(3)朱砂红矿床较铜厂和富家坞矿床岩体体积小,而倾伏角相对较大,导致岩体冷却速度快,表面及附近扩容空间小,因而成矿深度大,而金属储量小。揭示了德兴铜矿床斑岩侵入体与断裂构造产状的控矿机制,增进了对德兴铜矿矿床成因和控矿要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白象山铁矿是宁芜南段在成矿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大型矿床,目前正在勘探中.矿体赋存在辉石闪长岩与三迭系黄马青组砂页岩接触带(包括正带和内带)上,呈与围岩产状一致的似层状-连续透镜状产出,延长延深均较大.磁铁矿矿石伴生有钒、钴、镓、钛等有益元素,铁品位属中上等.1976年以来,安徽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在该矿区及其外围组织了勘探和普查找矿会战,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使原来一个中型矿床变成了大型矿床.近年来该矿床的储量规模不断扩大,并陆续在其外围找到了同类铁矿床.本文是白象山铁矿发现、发展和不断扩大过程的回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铜陵-安庆地区凤凰山铜矿和安庆铜矿为例,通过野外地质分析和计算模拟实验探讨了浅成岩体冷却过程中接触带上汇流扩容空间对矽卡岩矿体的控制.在风凰山矿田和安庆矿田,围绕新屋里岩体和月山岩体的接触带上矿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形成大规模矽卡岩矿体的位置既与接触带本身的特征有关,也与构造变形有关.矿体的边界特征以及与矿体密切相关的角砾岩的特征表明水压致裂在赋矿扩容空间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矿体的围岩蚀变特征以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来自岩体和囤岩的流体的混合以及高压流体的减压沸腾可能是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新屋里岩体和月山岩体的同构造冷却过程力学变形-传热-流体流动耦合动力学计算模拟结果显示:所有矿体都位于汇流扩容空间内,且主矿体位于最大最强的汇流扩容带内,这表明力-热-流耦合作用形成的汇流扩客空间不仅控制了矿体的位置,也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在铜陵-安庆地区开展深部找矿勘查,应该将重点放在大规模高强度的汇流扩容区,特别是还没有发现大规模矿体的汇流扩容区,凤凰山和安庆铜矿深部找矿已取得的成果证明了汇流扩容空间控矿模式对这一地区深部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乌斯河铅锌矿床位于金口河官村坝远景区中,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室内矿相学研究表明,该矿床形成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成矿前期、主成矿期、成矿后期,其中主成矿期可划分成2期,分别形成铁-锌矿石和铁-铅矿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该矿床成因为典型的MVT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
依托青海省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在收集矿产勘查、科研成果资料以及调研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对青海省铁矿时空分布、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青海省铁矿床主要形成于元古代、寒武纪—奥陶纪和三叠纪,自北向南成矿时代由老变新,空间上主要分布于祁连、东昆仑构造带,祁连构造带以产出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床为特色,东昆仑构造带主要产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和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床;2)将青海省铁矿床划分为九个矿床成矿系列;3)厘定了青海省主要类型铁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认为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产于大陆边缘,寒武纪—奥陶纪及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铁矿产于大陆裂谷、岛弧或弧后盆地,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产于碰撞-后碰撞造山带;4)概述了九个系列矿床成矿特征,建立了元古代沉积变质型、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二叠纪—三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型、三叠纪接触交代矽卡岩型4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彭振东  卜安 《矿产与地质》2003,17(2):140-144
阐述了尖笔岽铅锌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了控矿因素,指出该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因素控制的,火山-岩浆建造是成矿的主要条件;而构造断裂的交汇部位的次一级密集裂隙带,则有利于成矿流体的汇聚,是对成矿有利的构造环境,认为该矿床是粤东火山岩内典型的铅锌铜矿区,具备形成大中型铅锌铜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次会议将以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和超大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为主要论题;同时也包括国际矿床成因协会有关专业学科内容,如全球构造与成矿、矿田和矿床构造、大构造与矿床数据处理、构造-岩浆活化、矿床矿物共生、成矿流体包裹体、萤石矿床、重晶石矿床、锰矿床、镁铁超镁铁岩矿床、矽卡岩矿床、钨锡矿床、矿床和变质作用,以及成矿热液系统的动力学、成矿模拟实验、生物与成矿、裂谷与成矿、热水环流与成矿、剪切构造与成矿、现代  相似文献   

11.
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姑矿田作为宁芜盆地南部重要的矿集区,发育一系列以姑山矿浆熔离型和白象山高温气液型为代表的大型玢岩铁矿,这些铁矿均主要产于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的接触带。根据野外观察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闪长玢岩岩体和沉积围岩均不是铁质的主要来源,富铁矿体的成因主要来自矿田深部的矿浆-热液系统,姑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是液态不混溶作用形成的铁矿浆,白象山式铁矿的铁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残浆分离出的Na-Fe-Cl络合物。在对铁质和岩体估算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铁矿的原始母岩浆很可能是富铁的玄武质岩浆,形成于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的构造背景下,由变质洋壳(榴辉岩)和软流圈地幔(橄榄岩)反应后的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其在上升的过程中发生了AFC过程。  相似文献   

12.
钟姑地区位于宁芜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南段,已发现有白象山铁矿等多个大型铁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以玢岩型铁矿为主的矿集区。本文以钟姑地区实测岩石物性参数为桥梁,以实测重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区白象山铁矿、钟九铁矿和云楼铁矿的重磁场分布特征,并根据典型矿区已知地质条件,运用成熟的2.5D重磁联合反演技术进行计算,从定量角度认识铁矿体深部发育形态、位置与重磁异常之间对应关系,建立钟姑地区白象山铁矿等典型矿床的重磁找矿模式,为该区进一步找矿突破提供地球物理场信息。  相似文献   

13.
河南小秦岭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控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建之 《矿产与地质》2009,23(4):302-307
小秦岭金矿为产于绿岩中的脉状金矿床,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文章根据危机矿山项目在小秦岭地区的深部探矿资料,结合浅部勘探资料,通过研究认为:剪切带的规模与分布密度与金矿的成矿关系密切;剪切带的产状变化控制矿体的富集部位。剪切带演化的不同期次与不同成矿阶段相对应。总结控矿模式为“一街五巷三层楼”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照壁山铁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建立了找矿标志。研究发现:照壁山铁矿主要产于石炭系土坡组和臭牛沟组的砂岩、粉砂岩中,矿体主要沿着近EW向的断裂和裂隙分布,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具有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2中类型,围岩蚀变表现为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较强;铁矿的形成主要与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近EW向的构造破碎带、弧形构造的扩容带、层间裂隙以及"硅钙面"附近是寻找铁矿的有利部位,在其深部还具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Cu、Mo、Au 成矿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脉)的产出与富碱斑岩体(脉)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近或稍晚、成因上密切相关, 蚀变和成矿分带明显。岩体内产出斑岩型Mo、Cu 矿化, 以Mo 矿化为主;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出接触交代型Cu、Mo、Au、Fe 矿化, 以Cu、Fe 矿化为主, Au 矿化较弱; 而距接触带稍远的围岩地层中则产出Au、Pb、Zn 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从马厂箐矿段→乱硐山矿段→人头箐-金厂箐矿段, 流体包裹体具有相态组合逐渐简单, 温度、盐度逐渐降低, 成矿压力逐渐减小, 成矿深度逐渐变浅的趋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属于同一个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 表现出随流体成矿作用的进行, 矿化由斑岩体内部向接触带和围岩地层推进, 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作用逐渐减弱, 而围岩地层的影响则逐渐增强, 流体性质由幔源向壳幔混合直至壳源为主演化。最后探讨了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的成矿机制, 并初步预测该矿床具有较好的深部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6.
秘鲁首都利马至查拉400km沿海成矿带赋存多处铁、铜、金矿床,铜金矿床具有IOCG(铁氧化物)型,铁矿多为矽卡岩型。邦沟铁多金属矿规模巨大,矿床位于西科迪勒拉山西部边缘的伊卡-纳斯卡拗陷附近。矿床类型既有矽卡岩特征,也具有IOCG特点。总结矿床地质特征认为,邦沟铁和多金属矿矿化存在同期不同阶段的特点,铁矿化发生在第一期,铜金硫化物矿化发生在第二期;铜金硫化物在空间上与主铁矿体异位,铜金矿有较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控制因素与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铀矿床为一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其形成主要受铀源、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地下水动力变异等因素控制。在总结这些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十红滩铀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外生-后成渗入型铀矿床的空间定位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凤民 《铀矿地质》2005,21(3):161-168
产于中新生代盆地中的外生后成渗入型铀矿床是一种资源量大、开采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的矿化类型, 是我国当前寻找的重点。通过10 多年的找矿实践, 大家一致认为中亚的成矿模式和找矿评价准则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中国是一个强烈遭受新构造运动的地区, 中新生代盆地受到程度不同的各种改造。根据盆地和造山带的空间关系可划分为: 造山带的盆地、近造山带盆地和远离造山带弱构造活化的盆地。在每个类型中, 按盆缘的结构特征又可进一步划分出相应的亚类。笔者探讨了每类盆地对形成外生后成渗入型铀矿化的有利度, 同时还探讨了成矿的古气候条件, 指出天然地下水补给区小的内陆盆地、干旱的气候期并不完全是成矿的有利因素, 甚至可能是不利因素。相反, 处于潮湿气候区的盆地有利于成矿。为了提高找矿的科学性和找矿效率, 应当尽快建立适合于中国地质情况的外生后成渗入型铀矿成矿模式和找矿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9.
祁连褶皱系钨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祁连褶皱系钨成矿与老地块密切相关,这些老地块富钨,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大型钨矿床通常定位在NW向深断裂与NE向隐伏断裂交汇部位。加里东期的酸性侵入体对钨成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白钨矿矿床的形成与角闪片岩关系密切。矿区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中心一般为钼、铜、钨,外围为铅、锌、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