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孙崇忠 《地球化学》1982,(4):376-383
为探讨华北地区生油岩系石油卟啉地球化学问题,笔者以东营盆地第三系沙河街组为对象,研究了沙三段不同埋藏深度(剖面Ⅰ)和不同沉积相带(剖面Ⅱ)。另外,还在济阳、临清两坳陷选作了120个岩样和225个原油样品,通过分析研究,从沉积条件、有机质转化、生油岩卟啉特征等方面,探讨石油卟啉的若干地球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卟啉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资料及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卟啉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包括金属卟啉的类型,卟啉的化学结构系列,高度脱链基卟啉和高碳数咔琳等及其它们在沉积物(如油页岩、煤和现代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指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如沉积物中新的金属卟啉类型探讨和卟啉化学结构的确定等。文章还综述了卟啉化合物地球化学指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如:评价生油岩质量,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研究,古沉积环境研究和有机质热成熟度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徐丽娜 《沉积学报》1991,9(2):99-105
对辽河盆地西部拗陷19个原油和生油岩样品中的卟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辽西剖面岩卟啉的含量随埋藏深度变化的宏观特征与总烃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证实了卟啉类化合物是石油低成熟阶段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油/油和油/岩对比表明,高升1-6-14井原油和高升3-7-9井原油可能来自不同的油源区,并揭示高升3-7-9井原油具有国内罕见的以玫红型卟啉为主的特征,以及杜家台油田和高升油田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卟啉类化合物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梅  胡守坤 《岩矿测试》1991,10(4):318-324
卟啉类化合物应用于光度分析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并能测定多种元素。本文就1987年以来的国内文献作一综述(1987年前见文献)。从中可见,卟啉在光度法同时测定多组分、荧光分析、离子交换树脂比色法、光度法与HPLC联用以及作为生物模拟酶应用于光度分析等方面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5.
黄桂芳  刘平 《地质实验室》1992,8(5):264-267
本提出了用卟啉TPPS4[meso-四(4-磺酸基苯)卟啉]测定痕量镉的新方法。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62×10^5L·mool^-1·cm^-1.镉含量0~8.0μg/25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在萃取分离主要干扰元素之后.用于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镉,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新型水溶性卟啉显色剂TDMAPTPS与钯的显色反应。在pH为3.4~5.0缓冲溶液中,适量VC、OP、SDBS存在下,Pd(Ⅱ)与显色剂形成11稳定配合物。λmax=413nm,ε=1.65×105Lmol-1cm,Pd(Ⅱ)浓度在0~3.2μg/10mL之间服从比尔定律。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新型卟啉显色剂TDMAPTPS与钯的显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新型水溶性卟啉显色剂TDMAPTPS与钯的显色反应,在pH为3.4~5.0缓冲溶液中,适量VC,OP,SDBS存在,Pd(Ⅱ)与显色剂形成1:1稳定配合物,λmax=413nm,ε=1.65×10^5L.mol^-1.cm,Pd(Ⅱ)浓度在0~3.2μg/10mL之间服比尔定律。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在0.24mol/L酒石酸钾钠-0.15mol/L KOH及pH 9.2的NH_4Cl-NH_3·H_2O介质中,Au(Ⅲ)与四(4-三甲铵苯基)卟啉(简称T(4TMAP)P)的配合物于-1.72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波高与Au浓度在0.001~0.25μg/ml内呈直线关系。用泡沫塑料分离富集后,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Au,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卟啉类显色剂测定贵金属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丙雨 《地质实验室》1992,8(4):237-242
卟啉类试剂虽在本世纪50年代就用于金属测定中^[1,2],但大量研究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由于这类试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在400-500nm之间有极强的吸收带(Soret带),测定灵敏度高,ε值均在10^5以上,所以被称为“超高灵敏度的比色试剂”。这类显色剂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情况,已有许多介绍和专题综述^[3-9],本文仅对卟淋类显色试剂测定贵金属的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催化剂苯羟乙酸的存在下,me so-四(对-三甲铵基苯基)卟啉与Bi(Ⅲ)的显色反应。在pH 5.7的HAc-NaAc介质中,于沸水浴中反应5min完成,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64mn,表现摩尔吸光系数为3.15×10~5L·mol~(-1)·cm~(-1),Bi(Ⅲ)含量在0~0.48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配合物的组成为Bi(Ⅲ):T(4-TAP)P=2:3。方法可用于矿样中痕量Bi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地导致在一些学科的边缘萌生出杂交的分支学科。一门新学科的重大理论的形成、研究队伍的扩大和生命力的旺盛,都与其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紧密相关。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它首先发芽在有机化学、沉积学和生物化学的土壤中,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它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1934年德国化学家A.Treibs首先从煤、页岩和石油中分析出钒卟啉,由于钒卟啉的结构与植物的叶绿素结构相似,他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当时争论不休的石油有机机成因学说,从而开创了有机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用meso-四(4-三甲铵苯基)卟啉荧光熄灭法测定痕量Au,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该体系稳定,25ml体积中Au量0~0.1μg时与△F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ng/ml。对于0.08μgAu测定12次,其RSD为2.3%。方法已应用于金矿中痕量Au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四(4—三甲铵苯基)卟啉与金的显色反应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桂芳  王海燕 《岩矿测试》1993,12(3):198-200
研究了Cd(Ⅱ)作催化剂,Au(Ⅲ)与T(4-TMAP)P和二苯胍形成三元络合物的条件,Au(Ⅲ)含量4~200ng/ml内呈线性关系,ε_(410)=6.62×10~5L·mol~(-1)·cm~(-1)。测定9份含Au 2.0pg的标准溶液,其RSD=0.87%。所拟方法适用于测定矿样中痕量Au。  相似文献   

14.
有机地球化学以自然界(主要是地质体)中有机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及其演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它是地质学(特别是沉积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相互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近20年来在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领域迅速扩大。油气地球化学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它已成为油气勘探中三大理论基础之一(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学)。目前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油气成因理论的发展。近年来丰富的勘探实践及大量模拟实验对70年代初提出的干酪根热降解成油说作出了不少修正和补充,低成熟油的发现、非干酪根成油的可能性、深层(9000米)油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金属卟啉化合不易挥发,极性大,结构复杂,自1934年被发现以来,传统的分离、提纯及分析技术限制了对它的研究及在地质学中的应用。70年代末以后,国外在金属卟啉的分析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对促进卟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及在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将介绍几种目前国外应用于金属卟啉分离、提纯和分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石油开发技术服务中心1995年在陕北石油地质市场初见成效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石油开发技术服务中。C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樊钧副所长对陕北石油地质市场一年多的认真、细致考察,于1994年12月开始运行,1995年在陕北石油地质市场初...  相似文献   

17.
<正> 苏联化学家罗蒙索夫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石油并力图解释石油生成的学者,他(1763)认为石油和煤炭一样,是由泥炭在高温作用下所生成,这是最早的有机成因论;美国学者 Lesquereaux(1866)指出,美国东部泥盆系的石油可能是海相有机质产生的。俄  相似文献   

18.
《地球化学》1972,(2):142-143
氨基酸和卟啉都是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化合物。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在从化学过渡到生命以后,首先应当阐述生命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因而首先应当阐述地质学。气象学等等。然后才阐述生命的各种形式本身,如果不这样,这些生命形式也是不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9.
含油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与地质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含油流体包裹体可以获得与原油和源区常规分析同等质量的可靠地球化学数据。细致而又小心谨慎地对待各测试步骤(如样品清洗、背景空白等)是成功进行包裹体油气成分分析的基础。从技术上来说,每一分析步骤都具有挑战性,但如果我们能按步骤循序渐进,就不仅能够分析那些含有大量石油包裹体的样品(如当今或古油藏样品),而且可以测试含极少量石油包裹体的样品(如迁移路径或极古老岩石样品)。包裹体中可被测试的碳氢化合物多种多样,包括低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n-链烷、类异戊二烯、生物标志物、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流体包裹体内石油成分分析在地质上有广泛应用,比如可以更好地重建储集区石油重注史、确定盆地中以前未知的活性源岩。在储集区内由生物降解造成的石油再造和(或)水洗作用经常被抹去,流体包襄体分析则可以解释储集区复杂成油阶段,当然更可以去除钻孔泥浆添加剂或其他污染物的影响。此外,也可以获知地球早期生物圈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及多样性,以及在勘探区或盆地进行二次迁移路径填图。  相似文献   

20.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研究石油烃生物降解作用机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在对某石油污染场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场地地下水总石油烃(TPH)、溶解无机碳(DIC)和电子受体(SO24-等)以及稳定C、S同位素等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场地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石油烃类污染,TPH和DIC含量沿地下水流方向逐渐降低,主要电子受体含量和pH相应呈现升高的趋势;场地内污染地下水δ13C值低于未污染地下水δ13C值、且由上游向下游随地下水中DIC含量减少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稳定碳同位素守恒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污染场地地下水中DIC含量变化的主要过程为产生CO2的生物降解作用;同时,随着地下水SO24-质量浓度由上游向下游升高,δ34S值逐渐减小。瑞利分馏模型拟合结果证明,场地内发生了以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生物降解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