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思考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于兴河  李胜利 《沉积学报》2009,27(5):880-895
随着世界各大产油国(区)油气勘探与开发成熟度的日益增高,储层地质问题业已上升为制约石油工业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为了提高油气田勘探成功率与开发采收率,进一步实现“增储上产”之目的,全面开展储层多参数的空间展布的准确预测和表征方法技术研究已成为当前油气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尤为重要的是它们均离不开储层沉积学这一根本基础。储层沉积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在总结阐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阶段地从这一学科的形成背景、石油工业的需求、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当前碎屑岩系储层沉积学所涉及的热点领域,如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研究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多参数沉积相图的编制方法、层序地层学的应用、深水沉积储层的成因、地震沉积学的形成与应用、陆相盆地沉积充填模式以及储层成岩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与讨论,并就我国如何深化这一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常规油气及非常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其中致密油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是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也是未来接替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领域。致密储层具有油气资源量大、分布面积广、成岩作用强、单井产量较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富含油气资源的致密储层中,具有良好物性的"甜点"是提高产量的有利勘探目标,其"甜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异常高孔带,另一类为裂缝发育带。目前,致密储层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致密储层划分、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和有利储层预测等。近年来,"甜点"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成为当前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致密储层裂缝发育识别表征是目前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处理空间数据的软件系统,其基本模块包括空间数据的组织、查询、可视化及空间关系分析与决策支持,主要功能为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及可视化表达。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古构造重建、储层研究、油气运移路径分析及资源评价等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辅助手段和工具。本文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详细介绍了它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并结合当前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实际,探讨了其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应用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油气储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新动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兴河  李剑峰 《地学前缘》1995,2(4):213-220
近年来,随着全球油气生产从勘探向开发转移,储层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石油地质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本文评述了国内外油气储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研究动向,阐述了我国储层当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油气储层的特色提出了今后石油地质学科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及储层研究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岩石学是在煤岩学和孢粉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油气勘探和评价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综述了有机岩石学在显微组分分类、有机质成熟度、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烃作用和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方面的进展,讨论了流体包裹体、储层沥青在油藏地球化学方面确定油气水界面、成藏期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兴起,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研究备受重视,如何细致精确地研究致密储层的孔隙结构已经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层位选取、资源潜力评价和油气渗流能力计算具有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几种致密储层微纳米孔隙结构表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包括恒速压汞技术、氮气吸附技术、扫描电镜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微纳米CT扫描技术及核磁共振技术,并结合现有研究技术进行了展望。认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具有如下发展趋势:按不同层次对致密储层进行不同级别的孔隙结构分析,以对取样点的测试模拟为基础,通过数字岩心技术对整个致密储层结构进行空间构建,可以接近客观、全方位、精确地描述整个储层孔隙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论述了我国采取“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后 ,油气地质所面临的形势 ,以及油气工业的发展对储层地质提出四个领域的挑战 :深部储层、挤压盆地储层、低渗透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 ;这些都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久攻不克的难题。根据我国陆上东西部油气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和近年的储层研究实践 ,文章系统多视角地分析了这四个难题 ,并提出了相应客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沉积学发展与石油、天然气、煤炭、砂岩型铀矿等矿产资源工业化开采紧密相关,能源沉积学作为沉积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学科,在资源勘探发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有效发现资源、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能源沉积学在技术方法上建立了遥感、雷达、地震、纳米CT等六个级别尺度研究方法,为沉积储层学科发展提供支撑。在理论认识上取得了五方面重要进展:1)建立了克拉通台地沉积储层新模式,为古老含油气系统提供理论指导;2)建立海陆相细粒沉积成因模式,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分布规律,为烃源岩评价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3)发现非常规致密储集层微纳米级孔喉系统,指导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储层评价;4)研究含煤沉积体系和聚煤作用,指导煤炭资源评价;5)揭示砂岩型铀矿富集机理,指导铀矿资源评价与开采。展望能源沉积学发展,源-渠-汇沉积体系、海陆相细粒沉积学、古老小克拉通碳酸盐岩沉积学等将成为能源沉积学的重要内容;储层非均质性、非常规储层全面表征与深部储层极限将是储层沉积学发展的热点,砂岩型铀矿、煤系等沉积系统是固体矿产沉积研究的重点领域;气、液、固不同能源矿藏空间有序沉积与共生规律研究是资源勘探重点方向;大数据与沉积学方法创新将为能源沉积学发展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9.
朱筱敏 《地学前缘》2018,25(2):140-140
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可采资源总量为5 834×108 t,约占油气资源总量的80%。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包括重油、油砂、致密油、页岩油、油页岩油、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其中致密储层所蕴含的资源量(致密油气)正成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致密油气是指储集在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 mD的致密储层中的油气,单井一般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低于工业油气流下限,但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术措施下可获得工业产量的油气资源。 近年来,全球致密油和致密气勘探如火如荼。中国的致密油和致密气勘探开发和科学研究发展也非常迅猛。评价表明,中国致密油气地质资源量达(74~80)×108 t,可采资源量达(13~14)×108 t,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体将是非常规的致密油气。 随着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蓬勃发展,地质学家们对储集油气资源的致密储层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人们关注致密储层类型划分、岩石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成岩过程和储层物性定量评价、致密储层形成机理和有利储层预测等。特别是“甜点”(异常高孔带、裂缝发育带)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成为当前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的重要科学问题。显然,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致密储层裂缝发育识别表征是目前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致密储层成因机理与表征”主题专辑/ 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8, 25 (2)中国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多种类型致密储层,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较细粒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以埋藏成岩演化史为主线及约束,结合构造演化史和有机质热史,可定量分析不同成岩阶段储层物性演化,恢复储层实际孔隙演化史。研究表明,富含刚性颗粒的岩屑砂岩和含塑性颗粒的长石岩屑砂岩经历复杂的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可形成溶蚀孔隙和构造缝,致使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广、受裂缝影响的渗透率较高(储层甜点)。油气早期充注可减缓后期压实和胶结作用,晚期充注时期与区域构造挤压造缝时期配置良好,有利于烃类充注成藏,形成有利勘探目标。因此,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裂缝)演化研究是确定各成藏要素匹配关系、指导下步勘探的关键。 粒度偏细的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泥岩也是重要的致密储层类型。凝灰质砂岩主要分布于陆相湖盆(扇)三角洲前缘,压实作用较强,发育早期绿泥石包壳、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物溶孔,储层物性较好。凝灰质泥岩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较远端和滨浅湖环境,凝灰物质蚀变作用强,主要蚀变成黏土矿物,充填孔隙降低储层物性,储集空间发育较差,以微孔为主,但可发育构造微裂隙。 非常规致密储层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研究难度大。合理应用CT扫描、气体吸附与压汞分析等技术是提高致密储层孔喉系统表征分辨率、提高表征维度、实现动态与静态同步表征并有利于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技术优选的关键。非常规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应加强多尺度数据融合,加强与可动流体评价结合,加强与储层改造研究结合,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多视角联合攻关,实现储层有效性评价。结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沉积相精细划分、储层物性分析、测井信息约束下,应用地震相控反演,可预测低孔低渗致密储层“甜点”分布,为寻找预测规模有效“工程甜点区”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辑(专栏)共收录论文8篇,主要讨论了致密储层岩石类型、沉积过程和成岩演化序列、储层致密化机理和定量描述、致密储层的孔喉结构及其表征方法技术、致密储层“甜点”形成与分布特征,以及有利储层地质和地球物理综合预测的方法技术。显然,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致密储层岩石特征、物性特征、时空分布特征,精细表征致密储层孔喉结构和综合预测储层“甜点”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希望该专辑的出版发行能为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和致密储层综合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感谢所有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为本专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地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段,勘探开发实践证明,古生界地层中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体系受到了二叠纪大量、长期、多阶段火山—岩浆活动的强烈影响,然而,其影响规律尚不清楚。研究选取塔中47井区的三口重点油气探井,对志留系—石炭系油砂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并完成了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研究,结合井区三维地震解释,从有机质、储层、成藏等方面研究了二叠纪火山—岩浆活动对古生界生储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塔中47井所钻遇的大型火山机构,其火山—岩浆活动可以提高下伏地层中有机质的成熟度,增强储层中酸性流体对钙质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促进次生孔隙形成进而发育优质储层。靠近火山机构的油气储层受改造作用更强烈,其储集性能更好,以火山机构为中心,横向上依次分布储层显著改善区域、储层破坏区域和储层基本未受影响区域,储层改善作用的影响范围大约为6 km。储层演化与油气综合成藏与二叠纪火山—岩浆活动有一定的对应性和关联性,火山—岩浆活动直接促进了油气运移和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碎屑岩储层成岩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今在以岩性和地层等隐蔽油气藏为主要目标的油气勘探实践中发现储集体的质量主要受构造相、沉积相和成岩相的综合影响,在烃源岩和构造等成藏基本地质条件明确的情况下,寻找受成岩相控制的优质储集体是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关于碎屑岩储层成岩相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成岩相的分类命名方案、定量表征参数等方面尚未完全达成共识,而且缺乏完善的成岩相的地球物理表征方法.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成岩相概念的提出以及发展历程;归纳了成岩相的控制因素、研究内容、划分依据、分类方法、命名方案和定量评价标准;总结了成岩相在油气勘探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现阶段成岩相研究中尚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未来成岩相研究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以期能有效推动成岩相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烈辉  李成勇  赵玉龙  吴锋 《地球科学》2017,42(8):1273-1286
裂缝性碳酸盐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气藏储层类型之一,其渗流机理一直是石油工程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许多深层海相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被发现,现有理论已无法准确表征流体流动规律,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基于对现有理论和方法的广泛调研,系统回顾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裂缝渗流能力表征、不同介质间流体交换机制以及渗流数学模型等方面,展望了此类油气藏渗流理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本文分析结果可以为国内外类似油气藏的高效开发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陆相含油气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油气精确勘探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凹选带"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油气勘探方法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都不是针对油气勘探的直接目标——油气藏进行勘探。在"主运移通道控烃理论"的指导下,在"定凹选带"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油气勘探方法和认真研究陆相盆地复杂的油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等的基础上,针对陆相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的油气勘探特点,笔者提出了油气精确勘探法。该方法是在定源的前提条件下,描述油气主运移通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状况,搞清油气运移的轨迹和圈闭的发育史,以类似"顺藤(主运移通道)摸瓜(油气藏)"的方式确定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场所,并优选目标——油气藏实施钻探。文中对油气精确勘探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油气精确勘探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工作流程和应有的成果图件。使用油气精确勘探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最大幅度地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井中油气化探等多元信息模式识别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井中油气化探快速准确 ,能较好地预测油气并指示钻井剖面的油气显示 ,实现井中油气储层的评价。模式识别技术作为油气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预测的一种方法手段 ,已应用于油气地震勘探和开发。把井中化探与测井、地震、地质多元信息相结合 ,通过人工神经网络 ,对油气藏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莺歌海盆地实际地震和井中化探方法试验中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说明在区域油气勘探与开发中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井中化探与其他多元信息的综合解释的评价 ,可以提高勘探与开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石油储层地球化学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平  卢松年 《地学前缘》1995,2(4):206-212
储层地球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地学边缘学科,近几年,它已成为评价储层含油特征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储层中石油组成的变化除由生物降解和水洗引起外,油源岩相和成熟度的变化同样能造成石油组成的非均质性。识别储层流体的非均质性不仅是重建油气聚集史的基础,而且还能为石油开发提供重要信息。这样能降低勘探目标的风险和油田开发费用。储层流体特征的旧纳依赖于油气、岩心抽提物的地化分析,其研究成果在勘探早期到油田生产结束过程中都能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97,自引:5,他引:97  
运用了大量勘探的实际数据,分析了低渗透储层在中国石油勘探中的地位,无疑低渗透储层的油气藏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因此,对低渗透油气储层的研究将是我们储层研究工作的重点,必须引起研究人员充分的重视。文章研究和总结了中国低渗透储层特点,认为具有沉积物偏细、沉积物结构和矿物成熟度低、储层物性差、孔喉半径小、基质渗透率低、成岩差异大、应力敏感性强、裂缝比较发育以及宏观和微观上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针对上述特点作者分析了其形成原因,认为沉积环境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特别是在近似夷平面上沉积的含煤沉积地层最易形成低孔低渗的特点,并分析了煤系地层低孔低渗的成因;同时,沉积后的成岩作用 (包括成岩的原始物质、成岩的强弱、成岩的性质和成岩流体的性质等 )和构造作用 (包括构造的抬升、侧向的变形、侧向压力、方向,断裂的发育和断裂发育后流体的运移等 )也是重要的成因之一。本文的研究和总结将对今后在低孔低渗的储层中进行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天长箕状断陷断裂体系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盆地的油气圈闭以“贫、小、碎、散”著称,是我国东部极复杂小断块中的代表。而天长箕状断陷斜坡环境的断块更加破碎,其特殊的构造运动背景造就了该地区极复杂的断裂体系,油气的运移和油藏的形成与之密不可分。研究认识断裂是深化勘探和实现滚动勘探开发的前提。断裂研究着眼点既要掌握局部,更要从成因联系上来研究一个整体——断裂体系。本文着重于方法认识,旨在对其他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中心区10×108 t级砾岩大油区的发现,带动了该区沉积储集层研究的不断深入。作者梳理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及玛湖凹陷的沉积储集层研究现状和进展,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及玛湖凹陷的沉积储集层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为: (1)提出了新的砂砾岩储集层岩石相和岩石学分析方法;(2)探索形成了新的沉积储集层地球物理测井和地震描述技术;(3)针对不同层系,在沉积物源、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和沉积模式等方面取得大量新认识,建立了大型退覆式浅水缓坡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油气勘探不断获得新突破;(4)在成岩作用理论指导下,所发现的储集层埋藏深度不断增加。研究表明,玛湖凹陷的沉积体系具有继承性: 从二叠纪到新近纪,发育了火山—碎屑岩沉积体系、细粒—蒸发盐沉积体系以及粗粒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气候、构造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沉积储集层研究为玛湖砾岩大油田的发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未来应当加强针对古老层系和深部地层的沉积储集层研究工作,重视新理论新技术在西北缘和玛湖沉积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形成的理论技术需要在勘探实践中接受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金强  张晋仁 《地质论评》1993,39(4):316-321
盆地分析与油藏描述代表了当代石油地质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它们以高度综合性和定量化为显著标志,大大推进了油气勘探与开发。作者连续几年对三春集等地区先后作了盆地构造岩相分析和精细油藏描述,通过前者建立了该区构造岩相模式,指出了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了勘探布置;通过后者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具体地提出了精细勘探和改善开发效果的建议。最后指出盆地构造相分析法和油藏描述技术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