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依据地震活动资料研究龙陵—澜沧地震带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强震的震害影响场及构造能流图象分析结果,提出了龙陵-澜沧构造带的分段结果,并通过带内地震迁移规律,对1988年耿马7.2级地震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估计:永德及北西地区和澜沧及其南东地区存在发生7级及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下次大震可能将发生于永德地区或其北西更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中,龙门山断裂带也称为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或推覆构造带。许多研究者认为,2008年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这条断裂带或其中央映秀—北川断裂。笔者在深入分析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和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提出不同的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经历了松潘—甘孜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冲断带(T3-J)、造山带(K-E)和青藏高原边缘隆起带(N-Q)3个动力学条件不同的演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断裂带递进发展,第三阶段断裂带则被改造。从三维空间看,龙门山断裂带位于松潘—甘孜地块东南缘的上地壳内,并被推覆到扬子陆块上;而松潘—甘孜地块的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发生韧性增厚,而且向扬子陆块壳下俯冲,从而使浅、深部构造在垂向上形成"吞噬"扬子地块的"鳄鱼嘴"式结构。虽然在平面上汶川8级地震的主余震分布与映秀—北川断裂一致,但从剖面上看其震源所构成的震源破裂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下的扬子陆块内。这种不一致性表明,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龙门山断裂带,而是扬子陆块内新生的高角度断裂,其走向基本与龙门山断裂带一致。推测这一震源断裂的形成过程是:当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推挤时,其前缘"鳄鱼嘴"构造咬合并错断被吞噬的扬子陆块部分,形成具有右旋逆平移性质的新断裂,导致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鲁甸MS 6.5级地震发生后,余震分布呈现两个优势方向,其发震断层是NE向的昭通-鲁甸断裂,还是NW向的次级断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从龙头山镇南东方向的谢家营盘-光明村-王家坡一线N22°W~N55°W走向断续展布长约8 km地表破裂带,呈左行右阶排列,伴有30~35 cm左右的走滑分量,局部走滑分量达40~60 cm,表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走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探槽工程揭露出发震构造光明村-小垭口段4次古地震事件;8个炭屑样品的14C测年分析表明,事件E1可能发生在9190-8870 BC,E2为1000 BC至900 AD,E3为910-1240 AD,最新一次事件E4为2014年鲁甸MS 6.5级地震。该研究表明,云南地区6.5级强震可以产生地表破裂并可能在地质记录中留下遗迹。结合本次地表破裂特征,影像几何不连续以及探槽剖面揭露出古地震断面信息容易隐形等特征表明,包谷垴-小河断裂在历史活动中强度不大,属中强地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
研究和剖析了两次溧阳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地质因素,新生代茅东裂陷盆地;茅东与南京-溧阳两玄武岩喷发带的交汇;茅东断裂带最活动的上沛带;震源区地壳层圈构造(深、浅变质岩界面和低速层)与茅东部断裂带中、深脆-韧性剪切段的复合。探讨了控制溧阳震震级的因素;茅东断裂带属Ⅱ级断裂,茅东裂陷盆地属中、小型裂陷盆地,因此,决定溧阳地震震级为5.0-6.0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6.
胡连英 《江苏地质》1997,21(3):169-176
采用两次溧阳地震的余震序列等研究溧阳地震破裂类型、震源体形态,结合深部构造资料研究溧阳地震的震源构造要素和震源断裂。5.5级地震的震源断裂是以NNE向占优势的Y型断裂,其倾向NWW,倾角50°;6.0级地震震源断裂呈NNE向,倾向SEE,倾角85°。据震源机制结果,5.5级地震属于右旋走滑断裂,6.0级地震属于右旋陡斜滑断裂,两者是一对新生共轭右旋走—陡斜滑断裂。从两次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连续性、平面断裂连贯性、空间破裂共轭性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论证两次溧阳地震是相互联系的同一地震事件的两次破裂。  相似文献   

7.
陕西地震活动规律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自公元前1177年有地震记载以来,至1980年全省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70次,其中关中地区占45次。陕西主要属于华北地震区的汾渭地震带,次为南北地震带的六盘山地震带和属于华南地震区的秦岭─大巴山地震区。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迁移性和重复性特点。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关系密切。活动性强的构造断裂应力容易集中,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释放在其敏感部位而发震。  相似文献   

8.
滇西南澜沧县老厂浅水相“老厂组”时代之订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方宗杰  肖荫文 《地层学杂志》1999,23(4):248-256,T002
对澜沧县老厂水库东侧公路剖面开展系统的生物地层学研究,证实西盟至竹塘公路13~14km 区段属Eostaffella 带,12.5~13km 区段属Pseudostaffella 带。所谓的浅水相“老厂组”和冬瓜林火山岩的时代应修正为早石炭世德坞阶至晚石炭世滑石板阶,宜归入平掌组的范畴。确认老厂矿区存在有两套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的火山岩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城市,1997年12月连续发生两次3级地震,福州市普遍有感影响较大。本文对该地震发震构造进行研究,认为北西向断裂构造为其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
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内部主要是伸展型张性发震断层.大陆板内地壳分层流变作用制约了板内地震的构造物理过程.大陆下地壳韧性流层为地震活动提供了热能,热软化和热融化介质发生缓慢的韧性流动,是孕震构造;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发生热-应力转换,聚积应力和应变,为蕴震构造;当下地壳流动在中地壳积累的应变超过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介质的应力-应变极限时,上地壳形成脆性发震断层,产生地震.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青藏高原的震源深度通常为12~35 km.目前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然而,大陆动力学和板内地震的理论突破可能为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大陆下地壳热动力作用是中地壳产生地震和上地壳发生地震的根源,那么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会释放出地壳深部的热流体和热气体,引起局部的地温异常、水文异常和大气异常.建议从大气到地表再到地下系统地监测活动断层带及邻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的温度异常和成分变化,结合观测下地壳流层厚度、地应力-应交变化、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电异常等,综合评价地壳活动性和发震可能性.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是典型的大陆板内地震,震源处于映秀-北川断层上,震源深度为12 km.350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活动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2014年5月云南盈江M_S5.6、M_S6.1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5月云南省盈江县先后发生MS5.6、MS6.1地震,为确定它们的发震构造及其所反映的区域活动构造格局,笔者围绕该区开展了地震烈度调查、活动构造遥感解译、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野外调查、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分布资料分析等工作。调查与分析表明,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均位于盈江县勐弄乡麻栗坡村附近,但发震断层明显不同。前者为NE走向左旋走滑的昔马—盘龙山断裂,后者为近SN向右旋走滑的苏典断裂。历史地震资料显示,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多以5~6级的中-强震为主,并具有明显的群发性和沿SN向断层迁移的特征。在实皆断裂及滇西内弧带的共同作用下,腾冲地块内以大盈江断裂为界,北部主要发育近SN向右旋走滑断裂,南部则以NE向左旋走滑断裂为主,其中近SN向断层晚第四纪活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2.
东天山香山铜镍矿区构造特征与成岩成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申茂德 《新疆地质》2003,21(2):195-198
香山铜镍矿床属典型的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东天山东段黄山-镜儿泉铜镍成矿带中,矿床形成主要受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控制.岩浆作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及成矿元素的熔离富集,构造作用为成矿物质提供了上侵通道和容矿空间.矿区断裂构造以韧性剪切带为主,具多级构造组合特点,共划分出4级构造层次,各级构造与成岩成矿有密切关系.I级构造控制基性。超基性岩带的分布;Ⅱ级构造控制基性—超基性岩体群的分布;Ⅲ级构造控制基性—超基性岩体或矿体的形态、产状;Ⅳ级构造控制岩相带或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13.
西藏米林6.9级地震是1950年察隅MS8.6级地震以来东构造结地区发生的第一个6级以上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的无人区,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根据林芝流动地震观测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原有台阵观测震中分布以及GPS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分析,发现发震断层为NW向排龙—帮辛断裂,逆冲性质,为新生NW向边坝—达木断裂带中段组成部分;米林地震的发生预示东构造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加强,未来该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张岳桥 《地质学报》2020,94(11):3161-3177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 ESE向至ENE 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15.
以雷波地区为例,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合探槽技术以及年代测试结果,获得了有关马边地震构造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性质的初步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马边地震构造带内的雷波地区存在一条北东东向雷波断裂带,它断错的最新地层时代在40ka左右,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在活动性质上,为一条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的断裂。北北西向玛瑙断裂在第四纪风化壳中存在两次突然位错事件,在剖面上的错距分别为0.5m和>0.7m;最新错动面产状陡立,存在水平左旋位错的构造地貌证据。马边地震构造带上北东东向断裂与北北西断裂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是在现代构造应力场条件下两组呈共轭关系的剪切断裂,它们代表了马边地震构造带最新构造变形样式,具新生性。马边地震构造带的破坏性地震以中强地震为主,具有频度高、成带性差等特点,这符合共轭状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引起的地震活动特征。马边地震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南部,初步分析表明:一种受重力作用控制的中下地壳塑性流展模型,可以对该地区包括大凉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以及鲜水河断裂带在内的断裂构造的活动习性做出较合理的解释。伴随着高原内部中下地壳物质持续向外流展,高原边界向外扩张形成新的边界,并表现为一条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6.
大陆地震构造系统: 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威  陈继乐  陈桂凡  梁桑 《地球科学》2014,39(12):1763-1775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角形发震构造域是全球大陆最显著的地震多发区.脆性活动断层及其弹性回跳模式无法合理解释该区深度集中分布在10~40 km的点状震源.针对发震构造和地震机理不明确这一重大科学问题, 以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新思想为指导, 对青藏高原及邻区发震构造系统进行域、层、带、点相关研究, 阐明大陆地震构造系统的结构型式, 认为下地壳固态流变及其韧性剪切带是提供地震能量的孕震构造, 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是累积地震能量的发震构造, 上地壳脆性断裂是释放地震能量的释震构造.在研究青藏高原及邻区地震构造系统及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证了大陆地震热流体撞击的形成机理: 地幔墙导致大洋中脊之下的软流圈热流物质层流到大陆特定部位汇聚加厚并底辟上升, 造成大陆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固态流变, 并改变莫霍面的产状, 固态流变物质侧向非均匀流动, 形成大陆盆山体系, 流动的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之间具有韧-脆性剪切滑脱性质的中地壳不断积累由下地壳热能转换而来的应变能, 形成发震层, 震源定位于下地壳热流物质富集带("热河")中的固态-半固态流变物质撞击到强弱层块之间的构造边界, 不同热构造环境和撞击角度产生5种不同类型的地震.从而为大陆地震的科学预测奠定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走滑断层诱发的水库地震,建立了尖点突变模型,提出了发震的充要力学条件判据及地震释放能量的简单表达式。以突变理论分析为依据,建立了水库诱震机制的新假说,简称为断层带弱化与岩体软化效应诱震理论,较合理地解释了水库地震与岩性、构造、水位的关系及水库地震序列b值的特征。本文的讨论从整体上深化了对水库诱震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东北部属华北地洼区烈震区南延部分,西南部属华中地洼区中强震区。历史上发生5级及5级以上的地震18次,依规律可分淅川-南阳、信阳-商城、菏泽-许昌、安阳-新乡,洛阳-灵宝5个构造地震带,空间分布规律:长期隆起强烈坳陷区;不同构造单元交接处地貌反差明显的下降一侧:新生代后大面积沉降背景下差异下降显著部位;上述部位几组断裂交叉处是发震有利场所。时空迁移规律:南阳、信阳-商城地震活动动向有待进一步研究;菏泽-许昌构造中强震线,地震活动以双震形式跳跃式往返迁移;安阳-新乡构造中强震线。有南北往返递迁规律;豫北不同地震线间有由东向西波浪状转化递迁规律。许昌、安阳-新乡、洛阳-灵宝一带,存在着发生中强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地质构造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活动特点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震震中分布与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北东向的幕阜山—罗霄山地震活动带和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地震活动带的南部。进一步理清了江西省主要的破坏性发震断裂和主要发震地区的构造环境,为优化地震区划、地震监测和防震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柳树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目前被定为Ⅷ度。生产争议的焦点在于对中卫一同心断裂带的评价。根据作者的研究,该带不是1709年中卫7.5级地震的发震断层,该带不会发生大于6级地震,包括F201在内的西段不会发生大于5级地震,对坝址所产生的影响烈度不会超过Ⅶ度;更外围地区的地震也不会产生超过Ⅶ度的影响烈度。大柳树坝址的基本烈度应以Ⅶ度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