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学前缘》2006,13(4):283-283
(1)El-Sayed Mohamed Abdelrahman博士埃及开罗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位场方法,特别是应用重力法、磁力法及自然电位法研究地质体的深度和形状。从1992年以来已经获得埃及的5项奖励,包括国家地球科学奖和国家先进技术科学奖。作为一位阿拉伯语国家的地球科学家,已经在Geophysics,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等期刊发表了96篇英文论文。(2)Norman Bleistein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地震勘探,特别是正演模拟和反演的渐近线方法。他是英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客座教…  相似文献   

2.
《地学前缘》2005,12(1):323-324
(1) El Sayed Mohamed Abdelrahman 博士埃及开罗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位场方法,特别是应用重力法、磁力法及自然电位法研究地质体的深度和形状。从1992年以来已经获得埃及的5项奖励,包括国家地球科学奖和国家先进技术科学奖。作为一位阿拉伯语国家的地球科学家,已经在Geophysics,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等期刊发表了96篇英文论文。(2) Norman Bleistein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地震勘探,特别是正演模拟和反演的渐近线方法。他是英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客…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06,13(2):49-49
(1)El-Sayed Mohamed Abdelrahman博士 埃及开罗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位场方法,特别是应用重力法、磁力法及自然电位法研究地质体的深度和形状。从1992年以来已经获得埃及的5项奖励,包括国家地球科学奖和国家先进技术科学奖。作为一位阿拉伯语国家的地球科学家,已经在Geophysics,Pureand Applied Geophysics等期刊发表了96篇英文论文。  相似文献   

4.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地球物理系(1958)、地球化学系(199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1998)和测绘工程系(1996)4个系;一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一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地球信息探测仪器重点实验室;五个实验中心;三个院管研究所。学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及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已建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核技术及其应用7个硕士点;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学信息工程3个博士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部分。上述学科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教育部(2002)重新确认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97)由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四个原二级学科组成,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被原国家教委审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教职员工总数113人,其中教授28人(含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7%。学院现已培养本科生10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单位任职。学院年平均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为760人,年平均在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260人。依托教育部“211工程”和“985科技创新平台”,十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经多年的交叉融合,目前学院整体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能源探测理论与方法(2)地球圈层结构探测理论(3)中深层固体矿产资源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4)环境与工程探测评价技术(5)高新探测技术与地学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2年6月1日至9月30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资助,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省府里贾纳市(Regina)里贾纳大学举办了“环境中的铀”(Uranium in Environment)技术进修斑,参加进修的学员分别来自中国(2人)、埃及(2人)和约旦(1人)等3个国家。具体的进修计划和实施由里贾纳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教授G.R.Parslow博士负责。整个进修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即2个月的室内学习和2个月的野外考察。室内学习的内容包括铀矿地质各种勘查技术(放射性物、化探,普通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9月1日,匈牙利老布达大学Lorant Foldvary博士应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副总师申旭辉研究员邀请,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Lorant Foldvary博士200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先后在慕尼黑科技大学、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工作,目前就职于老布达大学。他的研究领域是卫星大地测量(特别是重力卫星)、重力测量(重力测量网、相对重力仪、微重力扭秤)以及重力资料的地球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大体上说,从1953年法国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前所长L.Cagniard在《Geophysics》发表的评论文章之后,西方国家的地球物理学者便认真地转而研究大地电磁测深方法(Magneto-Telluric Method,简称MT法)。此后,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大地电磁测深方法便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苏联的也提出了有关大地电磁的理  相似文献   

8.
专家简介     
贺振华 教授 ,湖北省大悟县人 ,1938年 11月生 ,196 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现并入吉林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系 ,同年到成都地质学院 (现为成都理工大学 )物探系任教至今 ,曾任成都理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十多年来 ,贺振华教授在应用地球物理学领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与探索 ,在 1983年~ 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做地震物理模拟和波动方程偏移研究 ,与 G.H.F Gardnar和 J.A.Mc Donald等著…  相似文献   

9.
《地球新星》(Terra Nova)和《地球文摘》(Terra Abstracts)分别于1989年1月和3月创刊发行。两刊均由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the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主办,英国BlackWell科学出版社出版。 《地球新星》(Terra Nova)为双月刊。由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E.R.Oxburgh教授任编委会主席,R.Muir-Wood博士任主编。该刊主要收录欧洲的稿件,兼收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0.
当今岩石学已成为研究地球及其动力学的“探针”或“窗口”。岩石物理化学是岩石学与物理化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方向。它的主要任务是模拟自然界的温度、压力、化学条件,再造各种岩石形成的作用过程。岩石物理学是岩石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学科方向。对岩石的形成过程的全面认识,不仅要从化学过程去了解,还必须从物理过程去探索。岩石物理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今后的发展将是岩石物理化学与岩石物理学的交叉结合,特别是可供化学与物理过程同时进行实验研究的新的仪器的诞生,以及地球深部物质的化学与物理学实验研究的新突破,将可能导致岩石学理论,以至地球科学的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正王华,男,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获得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7月和1991年12月分别获得法国DIJON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沉积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1月-1993年8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9月-1997年6月执行国家援外任务,在马里共和国马里大学自然科学系任教;1997年7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王华,男,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7月获得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7月和1991年12月分别获得法国DIJON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沉积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年1月-1993年8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科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9月-1997年6月执行国家援外任务,在马里共和国马里大学自然科学系任教;1997年7月至  相似文献   

13.
帕拉提·阿布都卡迪尔,男,维吾尔族,教授,地球化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57年4月生,新疆喀什人。1982年2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矿物岩石学专业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研究方向为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成矿规律方向,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博士研究生在职华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地球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原新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研究生开设课程14门,1992年和1995年相继被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曾担任原新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  相似文献   

14.
荷兰自由大学水文地质教授英格伦(G·B·Engelen)博士,应地矿部邀请,于去年11月来华讲学。 英格伦教授围绕地下水系统的研究,作了五个学术报告:(1)地下水系统与分析研究方法;(2)水文系统分析方法;(3)地下水水质系统研究方法;(4)荷兰  相似文献   

15.
经各单位推荐 ,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讨论 ,报中国地质学会批准 ,由下列人员组成第六届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姓名学历职称年龄从事专业  单位学会职务尹 明大学研究员 5 4分析化学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委员莫德明大学教授级高工 6 1分析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主任委员杨仲平大学高工 4 1应用化学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副主任委员罗立强博士研究员 4 3分析化学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秘书长马秀兰大学高工 5 1分析化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处委员邓天龙博士教授 36分析测试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生物工程学院委员王英滨博士高工 4 1…  相似文献   

16.
王保来 《冰川冻土》2023,(3):1200-1204
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阅读拉肯布鲁克博士的论文开始,我一直被他的冻土物理热学的研究方法吸引着,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对科研课题的选择。我曾把他的热学方程应用到自己的研究。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冻土大会期间,我与拉肯布鲁克博士相见,并在会后一起参加了青藏高原调研旅行。尽管他个头高大,但说话却很温和,是一位非常耐心的良师益友。我曾通过信件联系他,并向他请求寄送其发表的文章给我,另外,他也曾作为专家为我的文章审稿。拉肯布鲁克博士的去世是地球物理学和冻土学界的一大损失,他是冻土物理热学研究的巨匠和先驱。他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专业研究生涯长达60多年,他的研究深入到地球物理、地热热流、多年冻土、地貌,以及大地构造和地震学,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深层冻土温度剖面的测量和研究使他比较早地提供了地球变暖及全球变化的证据。他对热油管道和多年冻土相互作用的研究避免了掩埋热油管道对冻土环境灾难性的破坏。拉肯布鲁克博士是一位多产的科学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许多文章已成为冻土学研究的基准和经典,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在我们缅怀这位大师的同时,也为他对地球物理及冻土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致以敬意。拉肯布鲁克博士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城市规划能手,他曾志愿担任所居城市市政规划委员会主任长达10年之久。为了纪念拉肯布鲁克博士,市政府最近决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条人行道。  相似文献   

17.
第一届国际地貌学讨论会将于1985年9月15—21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行。会议将由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丹尼斯·彭斯顿博士、基尔大学爱德华·德比希尔博士、曼彻斯特大学伊恩·道格拉斯教授、累斯特大学文斯、加德纳博士、赫尔大学凯斯·理查兹博士和斯特陵(Stirling)大学迷迦勒·托马斯教授组成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已发出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和海外华人地球科学协会发起,香港地质学会、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主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地质科学研讨会”于2001年12月20日~22日在香港大学顺利召开。其中,会议交流2天,野外考察1天。来自海内外的291名地质学家与会,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位。 12月20日上午9时,香港地质学会会长、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陈龙生博士宣布开幕。大会名誉主席孙枢院士回顾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香港大学副校长、地球科学系主任麦培斯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院士、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陈正宏教授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詹红彬博士分别致词,表达了对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家举行地质科学研讨会的祝贺,交流了各地区地质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8位地质学家分别作了特邀主题报告:“中国矿产资源潜力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李廷栋院士)、“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王思敬院士)、“城市及地质灾害”(陈颙院士)、“中国水资源开发与地质—生态环境效应”(卢耀如院士)、“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战  相似文献   

19.
袁洪林 《岩矿测试》2012,31(5):928-928
《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ISSN:1525-2027),缩写为《G3》,是国际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优秀学术期刊之一。1999年创刊,双月刊,是美国地球物理联合  相似文献   

20.
哈罗德·杰弗瑞斯(Harold Jeffreys)是当代著名的理论地球物理学家,国际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主席,1899年生于英格兰东北的诺伯利亚(Northumbria),毕业于阿姆特朗学院,即现纽卡斯大学.他曾以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生进入剑桥的圣约翰学院,被评为牛顿式学生和史密斯奖学金获得者,1914年获得圣约翰学院会员称号.毕业后,曾在气象局服务一段时间,在剑桥度过了他整个成年期.1931~1946年他是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