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球形成前后的演化历史:兼论地球的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粒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 ̄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上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  相似文献   

2.
地球自转速度在长期的减慢,而内核自转 又较其外部的地球部分转动快,这是由日 、月对地球的潮汐摩擦引起的同一动力学背景下导致的相关现象。通过能量守衡的定量分析 ,得出地球潮汐耗散能的11% 即可导致内核自转较其外部的地球部分自转快的结论。通过推 理比较和定量分析,提出了岩石圈层、主地幔圈层与内核三个圈层的差异旋转模型:岩石圈 自转速度<主地慢自转速度<内核自转速度。它可能是导致大陆向西飘移-板块构造及地磁产 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月球的旋转速度在不断增加,而地球的旋转速度在不断减慢.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微量化学成分分析对奥陶纪以来瓣鳃类、腹足类、腕足类、头足类等贝壳生长纹层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演变、地月距离、月球后退速率变化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海共和—花石峡出露的三叠纪碎屑沉积岩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龄的系统研究,揭示这些碎屑沉积岩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砂岩,源区岩石是在岛弧构造环境与随后的碰撞过程中被抬升到地表后接受剥蚀的镁铁质及其变质深熔产物、古老基底物质及其深熔产物及花岗岩类。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平均为1.75Ga,与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基底平均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是一致的,均类似于扬子克拉通,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块体构造属性,均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后拼合到欧亚大陆。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于400~500Ma、250~300Ma两个主要峰与次要的750~1000Ma新元古代峰,反映了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古生代与早中生代及新元古代重要的构造岩浆作用期,还测得一些>1000Ma到2700Ma的反映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基底形成年龄。锆石Hf同位素揭示源区地壳增生主要发生于1.7~2.5Ga、2.8~3.6Ga、1.0~1.7Ga三个年龄范围,大部分锆石可能是古老基底与新元古代增生地壳变质深熔混合产物,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锆石含有更多的古生代增生地壳组分。西秦岭与共和盆地的三叠系在物源上并没有沟通,三叠纪时西秦岭相对于祁连、柴达木、东昆仑应处于相对较低的地形条件,但仍阻挡两个沉积盆地的贯通。  相似文献   

5.
稀有气体及宇宙射线暴露(CRE)年龄是研究月球陨石辐射历史的重要媒介,其能够反演陨石所经历的表土层地质过程。本文收集了月球陨石的所有稀有气体浓度、同位素比值和CRE年龄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月球陨石角砾岩和非角砾岩稀有气体分别具有"三峰三谷"式和"两峰"式分配模式,且稀有气体浓度从非角砾岩、角砾岩到表土角砾岩逐渐增高;月球陨石不存在太阳高能粒子组分(SEP),但存在太阳风分馏组分(FSW)的可能;月球陨石具有两个不同的CRE年龄,分别为指代地月转移时间的T_(4π)年龄和陨石在表土层受到宇宙射线辐射累积时间的T_(2π)年龄。表土角砾岩和非表土角砾岩的T_(2π)年龄分别约为400~1000 Ma和28~60 Ma,而月球陨石的T_(4π)年龄为(0.4±0.9)Ma;月球陨石在表土层中的埋深为0~7.5 m,其宇宙射线辐射起始年龄普遍大于T_(2π)年龄。未来月球陨石稀有气体研究有望在宇宙成因稀有气体_(2π)产率模型、月球原生稀有气体和紫外激光原位稀有气体测试方法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6.
潮汐摩擦导致月球轨道和地球自转产生长期变化,精密确定这些参数对了解地月系统的演化至关重要.阐述了求解这些参数的理论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利用天文观测、近地卫星、数值潮汐模型和月球激光测距等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近地卫星和月球激光测距数据比天文观测资料精度高,但可提供数据跨度较短.随观测资料的积累,可提供更可靠的月球轨道和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信息,提高对地月空间环境变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滇西地区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锆石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20  
滇西地区特提斯构造带,是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多个微陆块和陆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陆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并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因而其基底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本文报道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的锆石年龄、地球化学组成和锶-钕-铪同位素特征,探讨原岩的形成时代和背景。混合岩原岩可能源自中元古代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质地壳岩石,晚中生代重熔再造,可能经历后期混合岩化。亏损地幔钕模式年龄为1.9—1.5Ga,锆石铪模式年龄集中于1.8—1.5Ga,与出露于保山地块的早古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岗岩存在明显差别。原岩主要表现轻稀土富集、轻度的中/重稀土分馏、显著的负铕、铌、钛、钡和锶异常。初始8Nd值(1.0Ga,-1.7—3.5)和锆石8Hf值(1.0Ga,平均值10.5—13.1)及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暗示腾冲地块基底东侧在中元古代发育与岛弧有关的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8.
赞比亚班韦乌卢地块广泛出露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1934±27 Ma~1974±9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SiO_2含量为69.4%~72.22%,K_2O含量为4.52%~5.08%,Na_2O含量为2.94%~3.11%,Al_2O_3含量为14.12%~14.65%,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I型花岗岩。花岗岩REE明显分异,铕负异常明显;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相对富集而Sr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Zr、Hf、U和Th相对富集,P、Ti、Nb和Ta相对亏损。锆石的ε_(Hf)(t)值变化范围为-2.7~3.9和-12.8~1.5,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2.37 Ga~2.83 Ga和2.52 Ga~3.37 Ga,样品的年龄数据投点位于球粒陨石演化线两侧,说明原始岩浆是不均一的,班韦乌卢地块花岗岩原始岩浆可能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壳幔混染物质。  相似文献   

9.
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相关性的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国际地学界不同领域的学者应用多种先进的手段与方法,对现今地球各圈层的水平运动分别进行了长期观测与研究,揭示出地球不同圈层水平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全球构造运动与地球自转的相关性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
对地球不同圈层水平速度矢量场的对比分析发现,现今地球各个圈层均存在速率量级不同的总体西向运动的特征,不同圈层的水平运动速度矢量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在中低纬度地区,各圈层西向速度矢量居主导地位;在中高纬度地区形成一些东向回流;速率大小与纬度存在统计相关关系,纬度愈小,速率愈大;岩石圈稳态水平运动速率在纬度φ=0°与φ=35°呈极大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IERS)发布的日长变化(Length of the Day,LOD)数据和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公布的地震目录中的震级在5.0级(含5.0级)以上的地震数据,对1973年以来的每日地球自转变化时间序列与地震时间序列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球自转变化与地震之间存在着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地球自转变化可能导致地震发生,地震也会对地球自转变化产生影响,检验结果暗示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地球旋转膨胀与冈瓦纳古陆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廷愚 《地球学报》2005,26(3):195-202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说明地球在旋转的同时其体积在膨胀。这与红移现象等说明的宇宙膨胀是一致的。地球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能导致软流圈及塑性地核外核的形成。地球自转的惯性与地球塑性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层间滑动。地球外圈应相对于内圈转动较慢。转动较快的内层层圈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或左旋剪切。即,软流圈之下的下地幔应相对于岩石圈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塑性地核外核之下的内核应相对于外核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在地球层圈之间的剪切力和地球放射性能所引起的热能的共同作用下,在软流圈产生物质的对流,形成地幔物质对流。推测地核的外核也可能会产生塑性物质的对流。地轴倾角ε的变化以及潮汐转矩和岁差转矩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地球的旋转膨胀是板块运动的地球动力学基础,也是冈瓦纳古陆裂解的运动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行星生长理论表明天体在达到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时便发生部分熔融(Stevenson,1981),由巨型撞击角度出发形成的月球起源假说,也设定地球发生碰撞时会发生熔融或挥发(Kipp and Melosh,1987)。最近的高压相平衡实验(Tokahashi,1986;Ttoand Takahashi,1987)表明在一定的地幔成分条件下,液体与固体可以发生汇合,此可以用地球在生长过程中或稍后的熔融来加以解释。然而,微量元素分配的实验研究是明(Katz,et al,1987)模型球粒陨石值至少有一小部分镁铁榴石和钙钛矿的分镏,这些球粒陨石值被认为是上地幔中的残留亲石元素。与CI相比,超球粒陨石Mg/Si=1.12的比值(Palme and Nickel,1985)有可能反映在高压条件下,橄榄石是漂浮在深部的岩浆海中,同时,橄榄石与上地幔发生混合作用(Agee and Walker,1987),其  相似文献   

13.
毕力赫大型斑岩型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矿区出露一套岩性为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火山岩组合,安山岩属于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较高的MgO含量(2.05%~10.29%), 低的FeOT/MgO比值和TiO2含量(0.21%~0.85%);Cr (44×10-6~473×10-6)、Ni (19.3×10-6~249.4×10-6)含量高,亏损Nb、Ta、Ti、P,无或弱的Eu/Eu*异常,具有安底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安山岩和安山质凝灰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81±4.3Ma和281±12Ma,为早二叠世,这与毕力赫金矿成矿年代以及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结晶年龄一致,表明了矿区成岩-成矿作用与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俯冲-造山作用有关,指示华北克拉通北缘寻找晚古生代浅成低温-斑岩型金(铜)矿具有巨大潜力。火山岩以及与成矿相关侵入岩出现U-Pb年龄为1.8Ga、2.0Ga和2.4Ga的古老继承性锆石,暗示矿区存在华北克拉通基底,古老变质基底岩石可能是制约本区金矿成矿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元素集中于上地壳的原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池顺良 《地球科学》2003,28(1):17-20
地热学和陨石学的研究都指出, 地球上放射性热源浓度随深度指数衰减.但为何会存在这样的分布特征仍是地球科学的疑谜.通过地球排气现象的研究指出, 正是类地行星及小行星演化中的排气作用, 将放射性元素带到了类地行星及小行星的表面; 而且演化时间越长的类地行星, 深部的放射性元素也越少.目前流行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是以地球内部的热为根本动力的学说, 地球深部放射性热源数量的稀少对“热机动力机制”提出了质疑.由于地球动力学依靠的能源只有地球内部的热和地球自转动能2种, “地球自转动力机制”应更多地被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Re-Os同位素体系是理解月球强亲铁元素的分布规律和示踪月球的后期增生历史的重要手段。目前人们对月球物质Re-Os同位素成分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已有的Re-Os同位素数据显示一些能代表月幔成分特征的月海玄武岩具有很低的Re和Os的浓度,以及类似于球粒陨石的187Os/188Os成分特征,而月球火山玻璃和月壤等表现出相对高的Re-Os丰度和相对富放射成因Re-Os同位素成分。一般认为月球月幔的Re、0s和其他强亲铁元素相对球粒陨石是非常亏损的,而地球地幔则具有相对较高的强亲铁元素丰度(0.008倍CI球粒陨石的丰度)。新的Re-Os同位素结果证明月幔确实是亏损的,但是月球和地球在太阳系演化的较晚时期都有外来的球粒陨石物质的大量加入,即后期增生(late accretion)过程,导致了月球和地球上部物质(如月球火山玻璃、月壤等)相对地富集Os同位素和强亲铁元素,这些外来物质的后期增生可能是长期和持续的,增生过程主要发生在3.9~4.4Ga。但目前仍不清楚后期增生的陨石物质是被逐渐加入的,还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大量加入的,因此尚需对更多的月球物质做进一步的Re-Os同位素和强亲铁元素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西段阿确墩地区晚古生代花岗质岩体,主要分布在豹子沟一带,呈岩基状产出.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具有钙碱性、弱过铝质(A/CNK=0.99~1.04)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具弱负Eu异常,δEu为0.73~0.97;微量元素显示高场强元素Nb、Ta、Ti等亏损的特征,认为其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属于I型花岗岩.运用LA-ICP-MS技术对该花岗质岩体进行锆石U-Pb测年,获得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81.5±4.0 Ma,表明其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表明特提斯洋于早二叠世晚期就已经开始向塔里木板块俯冲,该数据代表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一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时间,而此时的古特提斯洋处于伸展结束-俯冲开始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赤峰楼子店拆离断层带下盘前人划为前寒武纪岩石的糜棱状花岗质岩石中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和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时代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楼子店扎兰营子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53.6±1.2Ma,锆石εHf(t)值为-8.6~-14.6,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1.8~2.2Ga;朝阳沟糜棱岩化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50.43±0.79Ma,锆石εHf(t)值为-5.6~-14.9,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1.6~2.1Ga;莫里海沟片麻状闪长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27.6±3.1Ma,锆石εHf(t)值为-5.1~-13.9,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1.5~2.1Ga。不同岩性、不同形成年龄的3个样品的εHf(t)值主要为负值,说明这些岩石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2.2~1.5Ga的锆石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表明它们可能主要来源于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该区已经获得的锆石U-Pb年龄,将该区古生代至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划分为4个时期:早石炭世(327Ma)、二叠纪(285~252Ma)、中三叠世—早侏罗世(241~184Ma)、中侏罗世—早白垩世(163~125Ma)。早石炭世喇嘛洞混合花岗岩的产出对应于古亚洲洋古生代向南俯冲于华北板块的时期,二叠纪花岗岩是古亚洲洋最后闭合、蒙古弧与华北陆块北缘拼合与伸展有关的岩浆活动的产物,大面积的中三叠世—早侏罗世的花岗岩是西伯利亚与华北陆块碰撞后地壳伸展的记录,中侏罗世—早白垩世(163~125Ma)岩浆活动则发育在伸展构造背景中,与岩石圈减薄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这些新年龄资料将为华北陆块北缘古生代—中生代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18.
地史中成矿演化的趋势和阶段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大量的地质矿产资料表明,随着地球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成矿作用也呈前进的、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表现在成矿物质(矿种)由少到多;矿床类型由简到繁;成矿频率由低到高;聚矿能力由弱到强。受地球上重大地质事件的制约,这一成矿演化过程又表现出阶段性,可划分出7个成矿大阶段,即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等成矿期。每一期中都有特定的成矿构造环境和矿床成因类型。制约地史上成矿演化的主要因素有:①成矿物质的地球化学性质;②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演化;③地球构造运动的演变。矿床形成后的保存条件对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球演化过程中金属矿产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全球重要金属成矿区(带)的综合性分析对比研究,从古大陆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角度入手,讨论了地球各圈层金属元素的起源和间分布特点,探讨了地球不同演化阶段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耦合机理,揭示了成矿流体的来源、迁移和金属巨量堆积过程,阐述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重要金融矿床的形成环境、就位特点和保存规律,建立了综合性成矿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家宋晓东及其英国同行保罗·目查颈友现地球内核的自转速度比地球本身的自转速度快。幄据这两位科学家的估算,地.球内核一年的转动比地壳转初快大约一度。地球内核经过大约400$在地球内部完成一亥彻匠的自转,比地球多转一圈。地球内核比目球小一虑,但比目球重。地琼内核是滚态铁,流初产生电流,继而产生甲磁场。电磁场与内核导体的互相作用产生的力使内核转动。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解释地恤场是扣何产生的,为什么能够保持35亿年。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地球整个的演化过程。地球内核比地球本身自转速度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