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来钫 《江苏地质》2019,43(2):322-328
广东潮州新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为查明该区地热资源成因,更好地寻找和利用当地的地热资源,对该区地质背景、地热地质条件、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属于典型的断裂裂隙型地热资源,盖层为地表第四系,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断层在控热和导热的作用下提供热量,形成临时孔隙型和岩体裂隙型热储。  相似文献   

2.
刘峰  张洋洋  朱鹏 《江苏地质》2021,45(1):69-74
苏北月亮湾地热井为滨海隆起内第一口地热井,研究其地热特征,对类似地区地热资源勘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地质钻探,对月亮湾地区的地热地质条件、成因模型及水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月亮湾地热属传导型地热系统构造裂隙型地热资源,热源来自地球内部的自然增温传导,热储层主要为奥陶系碳酸盐岩,盖层为新生界黏土层、志留系泥岩,八滩—小街断裂为热源提供了通道。地热水温度为50.5 ℃,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为3 388 mg/L,pH值为7.53,氟、偏硼酸含量达到医疗价值标准,偏硅酸含量达到矿水标准,可用于理疗、洗浴、温室、养殖等行业。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程群  杨华林  曾敏 《中国岩溶》2015,34(3):217-227
随着重庆主城区温泉产业的迅速发展,地热开发的风险性和科学管理地热资源的难度加大。本文从热源、补径排条件、持温能力、矿物组分特征等方面对重庆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主城区地热水资源的储量共计342.75×108m3,主要赋存于5大高隆起背斜的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盖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红色砂泥岩地层,下部隔热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砂页岩。地热水热源主要来自地热增温,地热水补给源于大气降水。其形成过程为:大气降水在华蓥山、铜锣山、大娄山及各背斜槽谷的灰岩出露区下渗形成浅层地下水,部分浅层地下水顺灰岩岩层的孔隙裂隙向深部运移,同时地热水顺构造线方向向南或北倾没端径流,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溶解和富集矿物盐及微量元素,并以传导型的地热增温方式提高深部循环水的温度,在河流深切峡谷地段或构造薄弱部位出露成泉,或以人工钻井形式排泄。热储层埋深较大,一般为2 000~2 500 m,地热水深部循环缓慢、形成周期长,年龄约8 000~17 000年。近年来,人类活动,特别是隧道开挖对地热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建议加强地热资源开发的监管和环境保护,以确保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塔什库尔干谷地北段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帕米尔构造区中东部地热地质概况,分析了新疆塔什库尔干谷地北段地层和岩性条件、断裂的几何展布和运动特征以及钻孔内地温和地热流体化学基本特征,提出了研究区地热地质概念模型。分析结果认为:谷地内地热异常显著,赋存高温地热资源;地热流体的分布受断裂构造控制,断裂裂隙系统是热流体储存和运移的空间;热源为元古界基底之下的热液侵入活动,新生代侵入岩体放射性生热为附加热源;盖层为新近系泥岩、砂岩、砾岩以及上覆的第四系松散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5.
张进平 《城市地质》2019,14(1):26-33
为解析延庆区西北部地区的地热地质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地热流体通道、热储层和盖层条件的总结分析,并综合地温场分布特征和地热流体化学特征,浅析了研究区内的地热资源形成条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NEE向与NS向断裂为主干断裂,在其交互处,形成主要的热水通道,发育了以蓟县系雾迷山组为代表的层状热储,地热流体主要来源于1.5~4.6万年前的大气降水补给,与浅层地下水几乎无水力联系。延庆盆地内的地热资源主要受以热传导为主的传热过程控制,热储层和盖层岩石热导率的差异,使得平面上的温度差异显示出受控断裂构造控制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水热型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但地质条件复杂,勘查风险较高。本文基于前期的地热工作成果,对省内已有地热资源的热储岩性、主要控矿构造、主要指示性指标和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将浙江地热资源归纳为三大类九亚类,得出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是水热型地热资源赋存的主要部位,尤其是活动性断裂、高氟区断裂和强地震区断裂,具有较佳的成矿条件。浙江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古大气降水,温度、化学组分等与赋存环境密切相关,水温与储层埋藏深度一般呈正相关,但隆起区地热赋存裂隙往往与浅地表冷水裂隙贯通,缺少天然的隔水屏障,冷水混入比例较高,呈现古大气降水与现代大气降水双重补给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新疆沙湾县南山温泉的热源通道、入渗通道,讨论其成因机理和开发利用前景。研究结果表明:该地热资源受断裂构造控制,出露温度为31.7-50.6℃,以深部区域酸性岩体为热源,以斯勒格达坂张扭性断裂和张性导水断裂为导热、导水通道,多条断裂(裂隙)带控制着沙湾县基底构造及地热资源展布。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水文、物探及地热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断裂构造特征研究,分析温泉县地热资源的形成背景、赋存条件、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勘探及开发地热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济南北部地热田开发与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热资源调查、热流试验、地热地质勘探等方法,对济南市北部古生界奥陶系热储地热田进行了地热开采技术条件分区、地热资源区划、地热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地热田内断裂构造的复合部位是热源和水源的通道,且影响带内岩溶裂隙发育。该地段储水空间较大,施工地热井的成功率高,单井出水量大。地热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遵循科学的开采方案,设计合理的开采井深和布井间距,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热资源并延长地热田的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剑河温泉形成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资源形成的四个要素为热储层、热储体盖层、热流体通道及地热源,该区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环境对温泉形成了一个补给、迳流、排泄的有利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甘孜地区雅拉河段地热系统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正良 《地质与勘探》2015,51(4):764-771
综合应用区域地质、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甘孜地区雅拉河段地热系统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认为,甘孜地区地热属于典型的对流型地热系统,雅拉河断裂破碎带及板岩中发育的大量裂隙共同构成了研究区的热储体,这些热储体沿雅拉河断裂带不均匀分布。研究区充沛的大气降水以及季节性的冰雪融水为地热系统提供充足的水源。雅拉河断裂与色拉哈断裂之间大范围相对平坦的区域以及大量储水洼地为地热系统中的水源提供存储空间。该地区地表裂隙发育,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通道。色拉哈断裂的强烈活动为浅层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向深层运移提供重要流体通道。雅拉河断裂带的地势相对低,断裂破碎带是深层流体上涌的重要通道。在流体供给区与出露区的重力势能差以及两条走滑断裂带压力差共同作用下,流体经深部热源加热后在流体通道内形成持续的热流体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1.
广东东莞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广东中新生代盆地隐伏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前景,在充分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形成的原理,结合东莞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对东莞盆地地热的热源、储层、盖层、热水通道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莞盆地具备较好的成热条件,具有形成热传导型中低温地热系统的地热地质条件,在断裂破碎带尤其是断裂交汇地段是沉积盆地最有利的成热部位,勘探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部威水背斜地热赋存规律及靶区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威水背斜紧邻六盘水市区,具备形成中低温地热资源的有利地热地质条件,潜在地热资源丰富。但因区内地质构造条件复杂,人们对热储构造、类型、地热资源埋藏条件及空间分布特征等认识不够,以致该地区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为研究威水背斜地热赋存规律并进行靶区预测,以前期的实际勘查工作成果为支撑,在对相关勘查资料综合整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威水背斜地质背景、热源条件、热储构造特征、地热载体及其运移和补给等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地热资源类型属受埋深条件控制的板内中低温型,热源主要来自地层自然增温(即地温梯度),地热载体以地下水为主,热储构造类型主要为层状热储类型; 结合已有地热工程施工情况,分析了该工程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揭示了研究区热储层为泥盆系上统尧梭组、望城坡组和泥盆系中统独山组,根据热储层顶界深度等值线对威水背斜进行了靶区预测,推算可获得的理论保守水温为44.7~59.7 ℃,稳定地热水涌水量不小于500 m3/d,为下一步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色达—松潘断块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以四川黑水县内3处温泉(热水塘、上达古、卡龙沟)为研究对象,采集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和同位素测试,研究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和热储温度。研究结果显示,热水塘温泉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上达古温泉和卡龙沟温泉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分别为5 121 m、3 890 m、3 921 m。结合矿物饱和指数,采用SiO2地热温标计算3处温泉的热储温度,分别为119.036 ℃、49.034 ℃、30.215 ℃。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地下热水的成因主要为大气降水经高山补给区入渗至储集层,吸取地下深部向上传导的热量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量,并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形成地下热水,在断裂发育部位热水沿断裂带向上运移,最后在地表出露形成温泉。  相似文献   

14.
云南西部陇川县勐约乡研究区小范围内出露地热泉,该区地热成因及地热田范围并不明确,地热成因争议较大。本文以勐约地热田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内地热钻井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对地热成因分析,在盖层、热源、热储和热通道等要素方面对该区地热条件、地温场特征、地热形成机理进行研究,构建地热地质成因模型。综合分析认为:(1)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水;(2)该区地热田热源主要来源于上地幔的岩浆,高热岩浆囊构成本区主要热源。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东温泉是以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为热储层,以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红色砂泥岩地层为盖层,以三叠系飞仙关组砂页岩为下部隔热层的层状深循环型地热系统。本文从地热显示、水文地球化学、热储结构及热水动态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该市东温泉地热地质特征,并从热源及补径排条件等方面探讨了东温泉成因模式。结果可知:东温泉区共有天然温泉11处,人工钻井温泉6处,水温27℃~53℃,水质类型为SO4-Ca型,地热水热源主要来自地热增温,地热水补给源于大气降水。其成因模式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桃子荡背斜槽谷的灰岩出露区下渗形成浅层地下水,部分浅层地下水顺灰岩岩层的孔隙裂隙向深部运移,同时地热水顺构造线方向由南向北径流,在运移过程中不断溶解和富集矿物盐及微量元素,并以传导型的地热增温方式提高深部循环水的温度,在五布河流深切峡谷地段出露成泉,或以人工钻井形式排泄。研究结果对今后该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采及温泉开发远景规划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煤和地热勘查结果,通过分析兰州市永登县大通河区热源、地下水补给、热水运移通道、盖层和热储等地热条件,得出该区域属于典型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提出了直接泉涌型、侧渗泉涌型和侧渗承压型3种典型热水成因地质模型,并提出永登县下一步地热田开发方案,这对于改善甘肃省地热资源开发不足的现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张掖盆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地势南东高北西低。已有勘探资料显示,张掖盆地赋存丰富的水热型地热资源。通过研究该区域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地温测量及水文地球化学等成果资料,分析了张掖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特征,探讨了其成因模式。张掖盆地地热田属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田,热储为呈层状分布的新近系白杨河组砂岩、砂砾岩,选择钾镁地球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为47~82°C,盖层为新近系上新统疏勒河组泥岩及第四系松散地层;地热水类型主要为碎屑岩类孔隙水,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推断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南部祁连山区大气降水;祁连山北缘深大断裂和盆地内NNW向基底断裂是地热流体深循环良好的导水通道,地下水接受补给后沿导水断裂带或岩层孔隙裂隙运移,在深部热传导的增温作用下,赋存于碎屑岩类孔隙之中形成了本区的地热资源。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地热水属于溶滤型的陆相沉积水,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F-、SiO2、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区内地热水3H值普遍小于2.0 TU,说明形成年代较早;14C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区域地...  相似文献   

18.
相山矿田低温热水及其与铀矿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飞 《地球科学》2005,30(2):206-210,240
从矿田现代温热水入手,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等手段,结合地热基础理论与方法,剖析了典型矿床地温特征,对温热水的补给源、热源进行了研究;结合铀成矿机理分析,探讨了热水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认为相山矿田温热水属隆起断裂型热水,大气降水为温热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深循环及放射性生热为温热水获得热量的主要途径,热水活动对铀成矿作出了重要贡献,铀源主要来自水-岩作用,形成了受基底构造和火山盖层构造联合控制的地温高场、温热水及铀矿化于一体的空间组合.  相似文献   

19.
牛驼镇地热田具有水量大、温度高、埋藏浅等开发利用优势,其热源形成、对流循环、盖层保温在区域上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分析地热田储层、盖层特征和通道特征来阐明牛驼镇地热田独特的地热系统成因机制。分析表明:牛驼镇地热温度场受区域凹凸相间地质构造所控,地热田地梯温度值分布东南部高、东北部低,轴部高。岩溶-裂隙空间使其具备充足的高温地热水源储备资源、凹凸相间的地质构造使地热田形成良好的深部热源对流循环条件,新近系和第四系厚层储热盖层为基岩热储热量保温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陇川盆地开展地热地质调查,查清其地热资源分布:盆地内共出露地热点11处,热储结构类型为带状型和层状型,盆地中部为层状型,两侧盆地边缘为带状型,其中北西部受断裂控制明显,南东部受节理裂隙控制明显。其储热层为变质岩及新近系芒棒组的花岗质砂砾岩、细砂岩;地热水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循环深度都在1 600 m以上,大部分在1 800~2 400 m之间,主要来源于深部热源,通过断裂、裂隙及砂砾石孔隙作为导水、储水上涌通道,接收来自山区补给的地下水混合出露于地表,补给距离在1.5 km以上,如南宛河温泉温度最高,地下水循环深度最深,补给距离最远,达10 km;盆地北东和西部水温高,循环深度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