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桓仁夕卡岩型铜锌矿产于寒武纪灰岩与燕山期闪长杂岩体接触带的夕卡岩中.文章总结了矿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矿体分布及产状、形成物理化学等条件,推断分析了该矿床的成因机制,建立了成矿模式,并进行了深部预测.  相似文献   

2.
新疆乔夏哈拉铜(金)矿床的成因前人认识不一.文章通过成矿环境、成矿规律、火山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等分析研究,认为矿床为产于陆缘裂谷带中的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层控矿床,层状夕卡岩直接控制矿体,成矿物质源于上地慢或深部地壳,成矿热液主要来自火山热液加大气降水,属于海相火山岩喷流沉积成因的层控夕卡岩型铜(金)矿体.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吾县宝山铁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宝山铁矿位于新疆东准噶尔晚古生代岛弧岩浆-构造成矿带东部,位于琼河坝铁铜多金属矿集区.宝山铁矿为由热液交代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矿体和黄铜矿-磁铁矿矿体、贯入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矿体和热液充填型黄铜矿矿脉构成的铁矿床,目前开采的主要为磁铁矿型铁矿.矿区岩浆岩类型多样,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绿玢岩.从矿体被花岗岩穿插及贯入型磁铁矿中含Co高等特征推断,主成矿岩体可能为隐伏的辉长岩.矿区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含矿夕卡岩质成矿流体"生产车间",含矿夕卡岩质流体的形成与迁移是脉动的,成矿后期以铜的成矿为主.宝山铁矿下步的找矿重点应放在对露天采坑深部隐伏铁矿和矿区深部隐伏铜矿的预测与探查.  相似文献   

4.
甲玛斑岩-夕卡岩-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目前已经完成了矿床勘探工作,矿石品质好,成矿元素多,探明的资源量已经达到超大型规模.其中夕卡岩型铜-钼-铅锌-(金-银-钨)矿体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少见的夕卡岩型铜钼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在建立矿床三维立体模型、矿床品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矿体样品品位的统计分析、组合样品品位统计分析、组合样的品位数据的变异函数分析,确定矿体的变化性.  相似文献   

5.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与斑岩-夕卡岩成矿系统有密切联系的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矿床以夕卡岩—斑岩型铜钼铅锌(金银)矿体为主,其现阶段工业开采以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矿区受区域构造影响较大,其形成的次一级断裂及褶皱横穿矿区,并控制着成矿岩体的产出状态。而当前关于甲玛矿床构造控矿方面的文献见之甚少,因此本文从构造因  相似文献   

6.
武山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武山铜矿床的地质特征。按矿体的空间分布、控矿因素、矿体特征,矿区可分为南、北两个矿带、三种矿体。通过对块状硫化物铜、硫矿体,含铜斑岩型矿体、夕卡岩型铜矿体的控矿因素及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矿石物质成分及变化规律、硫同位素组成、成矿温度及成矿时代、近矿围岩矿化蚀变等的研究,讨论了矿床的成矿作用。认为武山铜矿床有两个成矿期,北矿带的块状硫化物铜、硫矿体是海西期海底火山喷气—喷溢沉积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南矿带的含铜斑岩矿体和含铜夕卡岩矿体是燕山期的产物。武山铜矿床是复成因的矿床。  相似文献   

7.
钠木钦金多金属矿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以铜、金、铁矿为主.研究认为,钠木钦铜矿体受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夕卡岩控制,而金矿体则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成矿类型为夕卡岩型,金矿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矿区Ⅰ、Ⅱ、Ⅲ号矿体的深部及Ⅱ号铜矿体的西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对矿区矿床特征的研究发现,钠木钦矿与区域上的尕尔穷等矿床具有较为相似的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钠木钦金多金属矿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以铜、金、铁矿为主.研究认为,钠木钦铜矿体受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夕卡岩控制,而金矿体则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成矿类型为夕卡岩型,金矿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矿区Ⅰ、Ⅱ、Ⅲ号矿体的深部及Ⅱ号铜矿体的西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对矿区矿床特征的研究发现,钠木钦矿与区域上的尕尔穷等矿床具有较为相似的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湖北铜绿山铜铁矿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铜绿山铜铁矿为例,探讨了浅成岩体冷却过程中夕卡岩及夕卡岩矿床在接触带上的形成过程及其耦合条件。在铜绿山矿区,矿体主要产出于石英二长闪长玢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碳酸盐岩的半岛状-岛链状残留、捕虏体接触带中,矿体与夕卡岩密切共生。此次工作根据大量野外观察,结合对已有资料综合研究,提出成矿空间为冷缩低压区的概念,即夕卡岩及夕卡岩矿床形成的起因是在岩浆固结后的岩石冷凝收缩过程中,在接触带上形成了一个能使流体持续汇聚和长期驻留的低压区——冷缩低压区系统。这个系统与岩浆期后热液的耦合,在超临界流体、CO2气体和临界转换作用的配合下,满足了夕卡岩型矿床成矿的需求,形成了铜绿山矿床。  相似文献   

10.
对安徽省冬瓜山层控夕卡岩型铜(金)矿床的夕卡岩及矿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层控夕卡岩体及其相关的铜(金)矿体的形成过程中,高场强元素Zr,Hf,Th和Nb等显示为不活动组分,其余元素均表现为活动组分。成矿元素(Cu,Au)及REE主要由参与交代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杜杨松  田世洪 《地球科学》2000,25(4):433-437
对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和大团山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流体特征, 特别是流体成矿作用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铜陵天马山和大团山矿区分别形成层控矽卡岩型金硫矿床和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在天马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金硫矿床, 主要与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金高而含铜低, 围岩地层中有含有机质的赋金黄铁矿层存在, 并且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有关; 而在大团山矿区之所以形成铜矿床, 主要原因是岩浆岩岩体本身含铜高, 成矿流体富铜, 且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地下水流体为主.当然, 流体成分演化和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方面的差异导致铜或金在流体成矿过程晚期逐步分散也是这两个矿区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矿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藏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杜欣  刘俊涛  王亚平 《矿产与地质》2004,18(5):410-414,449
纳木错-嘉黎断裂带是以铜、铅、锌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矽卡岩型矿床是该区带典型矿床类型之一。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环境及成矿时代等方面探讨了矿床成因,认为拉屋铜-锌多金属矿床是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对今后该区带的找矿工作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昆仑成矿带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昆仑地处中国中央造山带的西段,横跨青海、新疆两省(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也是我国新的黑色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新近发现或扩储了一批大(中)型矿床。区内主攻矿种为钨、锡、金、铁、铜、镍、铅锌等;主攻矿床类型为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造山型金矿、云英岩-矽卡岩-热液脉型钨锡矿、矽卡岩-斑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本文在综合分析已有各类工作成果基础之上,划分了成矿谱系和矿床成矿系列,开展了资源潜力评价分析,提出了4个一般远景区及4个普通远景区,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相似文献   

15.
杏山北钼矿床为胶东半岛一典型矽卡岩型钼矿床,位于著名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和蓬莱栖霞金成矿带之间,区域上位于胶东辽东钼成矿带,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对比胶东地区其他典型钼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胶东半岛钼矿床存在两期成矿时代;矽卡岩型矿床主要受近EW向断裂构造控制,斑岩型矿床主要受近EW向与NE向断裂复合构造控制。通过物探异常预测,认为杏山北钼矿床深部是寻找矽卡岩型和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东天山红云滩铁矿赋存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火山碎屑岩地层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大量磁铁矿为主,含少量的磁赤铁矿、镜铁矿、黄铁矿和极少量的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榴石、透辉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黑云母、钠长石、石英等.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局部为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矿石结构包括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围岩蚀变对称分带明显,从矿(化)体到两侧围岩,蚀变呈现从深色到浅色的变化现象.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组构的观察,本次工作识别出矽卡岩期和热液期两个成矿期,进一步细分为4个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主成矿期)、热液早期阶段及石英-硫化物阶段.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石榴石端员组分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为主,辉石端员组分以透辉石-钙铁辉石为主,角闪石端员组分主要为阳起石和透闪石,这些特点表明矿区矽卡岩为热液交代钙矽卡岩.磁铁矿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矽卡岩是由富铁岩浆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运移、交代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富钙火山碎屑岩地层而形成的,磁铁矿的形成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西藏努日矿区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克鲁-冲木达矽卡岩亚带,通过多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形成大型层矽卡岩型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对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研究和分析,显示出热水环流和深部侵入岩浆热液的叠加和富集成矿作用特点,为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提供依据和预测.  相似文献   

18.
董想平 《地质与勘探》2021,57(2):281-293
青海群力铁矿床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中西段的祁漫塔格结合带的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铋、铅、锌、铜、银成矿带野马泉矿集区内,是青海省著名的铁多金属矿成矿富集区之一。前人对该区基础地质和成矿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该区成矿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热液型,其次为斑岩型,成矿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关系密切,但一些铁矿的成因尚不明确。笔者通过对群力铁矿矿床地质特征、混合岩化特征、矽卡岩特征、矿体赋存特征、矿床成矿类型和成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群力铁矿不是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成矿,而是赋存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混合岩化片麻岩夹大理岩系透辉石透闪石矽卡岩中,是片麻岩在混合岩化作用叠加热液交代作用下形成的层状矽卡岩成矿,其矿体规模与层状含矿矽卡岩规模呈正相关,与围岩界线较明显,具有远离岩体矿化富集、靠近岩体贫化的特征,形成的矿体多为盲矿体,向西侧伏特征明显,向更深部仍有含矿矽卡岩分布,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等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9  
本文反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55-02-01专题的地质研究成果,论文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提出燕山期本区为大陆板块内部的断块与裂陷交织的构造-岩浆-成矿带。燕山早期,以NWW—EW向为主的岩石圈断裂,控制了铜、钼、(金)矿带的分布;燕山晚期,以NNE—NE为主的岩石圈断裂,主要控制了铁及铁-铜矿带的分布。矿带内各矿田的位置,受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的联合控制。根据环形构造、线性构造与侵入岩体的关系,建立了本区矿田构造垂直分带的“三层结构”模式。首次研究了主要赋矿层位——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球化学,包括有机碳含量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对中生代侵入岩的岩石化学和含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了3个成岩成矿亚系列。在综合研究区域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等作用演化的基础上,提出本区存在两个成矿系列,即沉积成矿系列(古生代为主)和岩浆成矿系列(燕山期为主),后者是本区主要的金属成矿系列。两个系列的叠加复合是本区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是造成矿床多样性和复合性的重要原因。论文讨论了铁矿带和铜矿带的区域分布及二者的相互关联,并论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环太平洋矿带中的地位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亚萨亚克大型铜矿田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的年代学制约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萨亚克铜矿田是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唯一的以矽卡岩型铜矿化为主的大型铜矿床,产在哈萨克斯坦的萨亚克复向斜内。铜矿田包括了几个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网状脉矿床和一系列石英脉型矿脉,构成了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个端元形成的成矿系列,但以矽卡岩型为主。铜矿田花岗岩类岩石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给出了两期与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有关的深成岩浆作用的时代,早期的闪长岩结晶年龄为335±2Ma,晚期的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308±10Ma,反映了两期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的年龄。结合成矿元素分析,认为早期335±2Ma为主要成矿期年龄,而308±10Ma为次要成矿期年龄。区域成矿时代的分析表明,主矽卡岩型成矿期先于区域的斑岩型铜成矿作用而发生,次要的矽卡岩型成矿期略晚于区域斑岩铜成矿期。花岗岩类岩石中的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40Ar/39Ar测年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的时代,分别给出冷却年龄为286.6±6.7Ma、306.6±2.9Ma和257±11Ma。4个花岗岩类岩石中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历史模拟给出年龄范围为85.4±4.5Ma至66.9±4.1Ma,说明了矽卡岩型萨亚克铜矿田的剥露作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本文花岗岩类岩石的U-Pb、40Ar/39Ar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萨亚克铜矿田从深成的岩浆侵入活动、成矿作用、区域冷却到剥露作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