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海 《河南地质》2009,(8):21-21
5月2日上午,汝阳县上店镇圪塔村的李老汉怒气冲冲地来到上店国土资源所办公室,要求改变对他的处罚决定。工作人员给他让座,他都不搭理。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上店国土资源所所长桑康心里盘算着,老爷子可是个象棋迷,现在就是给他讲道理,他肯定也听不进去,不如投其所好,先和他下盘象棋,让他情绪稳定后,再说正事也不迟。  相似文献   

2.
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出生于1833年。少年时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随父母游历了家乡的许多地方,并且利用暑假到阿尔卑斯去旅行。在柏林学习地质学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宽厚的知识基础,他很快就意识到对他而言,未来工作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1859年,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进行欧洲以外地区的研究,李希霍芬申请参加了普鲁士政府向东亚派遣的一支探险队,开始了他最初对中国地质的研究。1862年当探险队的成员开始返回柏林,他独自到了上海开始他自己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计划没能立即实现。1868年新年前夕,他和他的朋友对全球地质勘探的状况做了一个回顾,认为中国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国家之一。于是他选择了中国作为他进行地质研究的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李希霍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的中国地质学的基础。他认为野外工作是第一位的。除了对可开采的矿床进行了估计,他还特别注意了中国煤炭沉积的储量和产量。在1868到1872年期间,他在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旅行。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地质从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外国地质学家。旅行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商业会馆。他提交了一份地区经济信息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中国的交通、贸易路线,煤矿的形成、品位和储量、可采性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他重要的科学文献是关于经济、运输和人口地理学。从他的著作《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是在汉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以及地图学家共同合作研究之前。在综合大量的文献后,他在地图上详细地标注了“丝绸之路”,并且讨论了汉朝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主要的贸易路线。由于丝绸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因此他把这条贸易路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于社会、经济问题与地质问题的综合认识,使他同时又成为一个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德国的地图工作者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地形的描绘方法,并且修正了当时的中国地图,使中国地图有了更为详尽的内容。对比当时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他们绘制的地图在很多方面是全新的,如他们采用图解法(graphicpresentationsofmontains)来代表山脉和其他的地形形态特征。在地质学领域,他绘制了中国地质图,及《中国地图集》中的地形图,连同后来出版的4卷《中国》书稿中大量的横断面和地层剖面,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地质学基础。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制图作为他旅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对他来说,制图只是作为来证实他的野外观察的一个方法,以尽可能正确地体现出地貌的基本特征。李希霍芬到中国旅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地质。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地质按着现代组成物的分布、序列,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可以认为,他是把中国地质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创始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使他很快就认识到了中国地质结构的原理。他的综合知识使他可以在地图上系统地标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他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地图集》中的27张地质图,《中国》书稿中另外14张地质图以及大量的剖面图。另外矿产资源也是他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他不仅研究了煤炭资源,同时也经常记录贵金属矿产资源。他是最早注意到中国黄土具有风成特征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黄土剖面时,注意到大部分没有层理的沉积物都保存有大量的陆生软体动物的壳。由此,他得出与前人相反的结论,认为黄土不是湖相沉积物,而是风成沉积物。并以北美大草原所见到的草将粉尘固定的过程作为他风成假设的证据。他认为黄土沉积是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当时的植被是草原。并且认识到粉尘来源于西部和北部的中亚的沙漠地区。他只是没能将冰期、间冰期的粉尘沉积加以区分。他研究的另一个科学领域是地貌学。在地貌学中他是最先描述一些地表变化过程的先驱者之一。正如他一直意识到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样,他同样将地球生态系统看作是地质结构、地貌过程、与气候有关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他是最早萌生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的研究起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他的《中国》出版以后,他对中国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影响才明显起来:他的著作和地图很快就传入中国,在学术界被广泛地阅读和讨论;他的书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他的发现也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19世纪末,世界上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那样了解中国和东亚。他也从一个地质学家成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大科学家,他的影响在他的那个时代体现在科学领域的很多学科之中。李希霍芬在中国现在仍然有很高的赞誉。他的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他的《探险家指南》,对于年轻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对当前土地退化、生态不平衡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然起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保来 《冰川冻土》2023,(3):1200-1204
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阅读拉肯布鲁克博士的论文开始,我一直被他的冻土物理热学的研究方法吸引着,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我对科研课题的选择。我曾把他的热学方程应用到自己的研究。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冻土大会期间,我与拉肯布鲁克博士相见,并在会后一起参加了青藏高原调研旅行。尽管他个头高大,但说话却很温和,是一位非常耐心的良师益友。我曾通过信件联系他,并向他请求寄送其发表的文章给我,另外,他也曾作为专家为我的文章审稿。拉肯布鲁克博士的去世是地球物理学和冻土学界的一大损失,他是冻土物理热学研究的巨匠和先驱。他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专业研究生涯长达60多年,他的研究深入到地球物理、地热热流、多年冻土、地貌,以及大地构造和地震学,并在这些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深层冻土温度剖面的测量和研究使他比较早地提供了地球变暖及全球变化的证据。他对热油管道和多年冻土相互作用的研究避免了掩埋热油管道对冻土环境灾难性的破坏。拉肯布鲁克博士是一位多产的科学家,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许多文章已成为冻土学研究的基准和经典,这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在我们缅怀这位大师的同时,也为他对地球物理及冻土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致以敬意。拉肯布鲁克博士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城市规划能手,他曾志愿担任所居城市市政规划委员会主任长达10年之久。为了纪念拉肯布鲁克博士,市政府最近决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条人行道。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先后发现和主持大型勘查项目5个;他的多个找矿项目获得全国大奖;他是2009年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他,就是为国家找矿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广西第三地质队副队长苏正荣。  相似文献   

5.
他叫朱广炬,2010年年初被任命为陕县店子国土资源所所长,那年他刚满28岁,成为陕县国土资源局最年轻的基层所长。两年来,他踏遍了店子乡9个行政村的沟沟坎坎,双休日几乎没有休息过,更不用说节假日了。他刚过门的妻子埋怨说:"他呀!就是  相似文献   

6.
他总是一身工装打扮,质朴中透着庄重。他十几年如一日爱厂如家,哪里工作环境艰苦,哪里生活最困难,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就是光荣被评为鹰潭市优秀共产党员和地质局劳动模范的二六五大队色素厂车间主任张卫红,一个坚守在生产一线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大山情怀     
胡俊芳 《河南地质》2011,(10):50-50
最初认识老李,是在那年的表彰会上。他作为年度先进代表发言,据说他有经验,有水平,应该能洋洋洒洒说上一段,可他仅仅说了一句就结束了。他说:"资源是珍贵的,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保护好它,为子孙后代造福。"可就因为这一句铿锵有力的心里话,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因此记住了他,没想到有年单位轮岗,我去了他所在的那个乡所,  相似文献   

8.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2006,26(4):499-501
2005年12月,我到英国进行短期学术交流。象往常一样,我下飞机后打电话联系的第一位英国朋友就是Nicholas(Nick)John Shackleton教授。虽然Nick身体很弱,他仍然和我聊了很久。他说,他的病情波动很大,他特别提到,几天前在和汪品先教授通电话时,他实在支持不住,未能和汪老师谈完明年古海洋学会议的事情,对此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9.
<正>他是地地道道的多伦多人,却为了谋求富裕的生活来到洛杉矶;他白天开卡车送货,夜里在学校学习建筑设计的知识;他毕业后毅然从军,在军队中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生涯;他设计过珠宝首饰,在时尚界也小有名气;他曾在西班牙的一座小城立下巅峰之作,让城市再次焕发生机。他,就是当代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图1)[1]。  相似文献   

10.
他年近七旬,中等身材,虽然银丝已染白了他的双鬓.皱纹也早已爬上了他的额头,但他满脸慈祥。柔和的目光流露出真诚与亲和。他就是268大队退休干部张昌厚同志。他有着无比强烈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凭着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和宽广的胸怀,义不容辞地担负着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妻子的重担,减轻了对子女的拖累,同时,他还帮助子女,在她们困难的时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她们安心工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一纸高校录取通知书注定,他与地质结缘,从此便对"煤"情有独钟。他说探索求知的过程乐趣无穷,他热爱三尺讲台并为此25个春秋呕心沥血,他从事煤地质教育科研与党政工作29载,其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2.
廖大海 《广西地质》2011,(10):21-23
从2002年初到2011年3月,从27岁到37岁,整整10年,他一直战斗在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第一线。 10年了,三江县国土资源局地环股只有一个人,股长是他,股员也是他。他一个人扛起了全县防治地质灾害专职工作的千斤重担,换来的是全县10年的平安,他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群测群防员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如今,在临颍,只要一提起县国土资源局法规室主任董志民,熟悉他的人,大多都会对他大加赞赏。多年来,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依法办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错必纠,他参与处理的近200起涉及土地的案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他本人连年被临颍县国土资源局评为先进工作者,最近又被临颍县组织部推荐为漯河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候选人。  相似文献   

14.
孙殿卿 《第四纪研究》1989,9(3):205-223
从李四光教授对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冰川和地质力学三方面的研究,来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以及他的地壳运动的理论。为便于有关学者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特将他上述三方面的主要著作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初,在部队工作了22年的营职干部郭小文离开了辽宁省丹东市武装部,正式退役。为了减轻国家安置负担,身为少校级别的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回家务农。刚到家乡,他便发现村里因宅基地管理混乱,群众上访不断。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5月初,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多次动员他出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接过了重担。从代理村党支部书记到村委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6.
“施工有困难。就该队长上!” 江诗新在二六四大队工程公司基础分公司工作多年,先后担任过机长、施丁队长和项目经理。无论职务怎么变,他坚守工作现场的老习惯始终没有变。只要一进工地,他的工作服就不离身,在钻机进场、出场、钻机拆迁移位、终孔、下笼、灌浆等施工的各个环节,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当施工遇到困难时,他是上了早班上中班,有时事故处理时间长.他便几天几夜连轴转;遇到天寒地冻、刮风下雨的恶劣气候.他更是冲在第一线。  相似文献   

17.
他,到扶沟县国土资源局上任不到一年,但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已深深感染着每一个扶沟国土人,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倾注在豫东广袤而肥沃的热土上,他一个个清廉自律、执法如山、严于律己的故事令人称道,在扶沟县国土系统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8.
1992年12月,他脱去厂军装从部队退伍,但那一缕抹不掉的军绿色却极富生命力地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支持着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就如时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踏踏实实,平平淡淡才是真”。  相似文献   

19.
人在旅途     
2005年9月5日,他扛着重重的行李走进中原大地的一所师范大学。他瘦弱,但目光坚定。学校里人声噪杂.到处是新生和送行的家长,以及迎接新生的志愿者。他一脸疲惫和风尘,一身破旧衣裳,但看到私家车里坐着的新生衣着光鲜,他并不觉得惶恐和自卑。  相似文献   

20.
黄文熙 《水科学进展》1993,4(4):326-326
敬爱的谢家泽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年多了.记得他刚动过第二次手术,到我家来探望我的疾病时,他容光焕发,动作灵便,完全不像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使我万分欣羡.现在面对着当时他坐过的沙发,他的音容笑貌还宛在眼前.他是与我共事50多年的老友,失去了他,真使我哀伤万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